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759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

A

202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一)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

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

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

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簿录等。

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

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

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

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

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

“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

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

”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和“雅俗”。

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

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

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

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

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雅”“俗”。

“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

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

”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

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駢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

(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

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文”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

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

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

“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

”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

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

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

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

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

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

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

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

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

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结合了“什么是文学”和“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

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

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活”吧。

(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

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

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

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如何表达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

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

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

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

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1~5题答案】

【答案】1.C2.A3.C

4.

(1)材料一引用章太炎的观点,是为了进一步阐释其“文学总略”说的内涵,方便读者理解并且开门见山,为后文详细解释做铺垫。

(2)材料二是再次点观点,总结论述主旨,并对此引出深度思考,于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

5.

(1)文学要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不以文害辞,也不以辞害意地追求装饰性。

(2)不分雅俗,对文学一视同仁。

(3)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文学背后的图景,不断扩充文学的内涵。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错,原文材料二“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

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可知,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给文学下了宽泛的定义,并不是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不能得出选项的推论。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错,由材料二“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不能得出“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

D.“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错,材料二“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是说写文章一开始就阐发“文心”这一主旨,没有对文学概念“开先河”之意。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

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

A.是说章太炎在历史方面的作用,与材料二研究的“文学”概念无关。

B.是说章太炎的文学观,提倡质朴的文学,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C.是说文学评论对文学的作用,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D.是说有责任感的学者对精神力量的探索,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由材料一“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

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可知,画线句出自章太炎《文学论略》,这里直接引用章太炎的论著,提出“文学”的概念,从而为下文进一步阐释“文学总略”做铺垫。

由材料二“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可知,引用章太炎关于“文学”的定义,亮明观点,用于开篇有总说的作用,下文“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

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概括出:

文学要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不以文害辞,也不以辞害意地追求装饰性。

结合材料一“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雅’‘俗’”“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概括出:

不分雅俗,对文学一视同仁。

结合材料二“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概括出:

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文学背后的图景,不断扩充文学的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图

[日]芥川龙之介

“您看过元代绘画神手大痴的《秋山图》么?

一个秋夜,王石谷到恽南田家中作客,一边喝茶,一边谈话。

“没有。

您见过?

“可以说见过,也可以说没见过,这是一件怪事……”

恽南田惊异地瞅着王石谷的脸:

“你见过的是摹本么?

“也不是摹本,算是见过了真迹……不过,不但我,烟客翁对这《秋山图》也有过一段因缘。

您若有兴趣,我就谈一谈!

“请吧!

恽南田拨拨灯檠的火头,便请客人谈谈这件事。

那是一年秋天,元宰先生同烟客翁谈画,忽然问,见过大痴的《秋山图》没有。

翁在画道上是师法大痴的,凡是大痴的画,只要留在世上的,差不多全见过,可是这《秋山图》却始终没有见过。

“不,不但没有见过,连听也几乎没有听说过。

翁这样回答,觉得挺不好意思。

“有机会务必看一看吧,那画可以算大痴的极品了。

“有这样好的作品,一定得看一看。

这画在谁手里呢?

“在润州张家,您可以去登门拜访。

烟客翁马上出发到润州去。

张家虽然屋院很大,却显得一片荒凉。

墙上爬满了藤蔓,院子里长着长草,成群的鸡鸭,见到客来表示好奇的神气。

烟客翁被请到厅堂里,陈设着紫檀木的椅子,上面蒙着一层淡淡的尘土。

出来接待的主人却还风雅,有贵族的品格。

翁提出想拜观名画的愿望。

主人立刻答应。

原来这厅堂正墙上,就挂着一幅中堂。

“这就是您要看的《秋山图》。

翁抬头一看,不觉发出一声惊叹。

“画是青绿山水,蜿蜒溪流,用点墨描出高高低低的丛山,显出新雨后的翠黛,又着上一点点朱笔,到处表现出林丛的红叶,美得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好一幅绚烂的图画,而布局又极为宏大,笔致十分浑厚……”

翁完全被迷住了,恋恋不舍地看着,愈看愈觉神奇。

“神品,神品,元宰先生的称赏果非虚言。

翁一边说,一边眼睛仍没离开画幅。

“是么,真是这样的杰作吗?

翁听了这话,不觉把吃惊的眼光转向主人。

“什么,您觉得我看得不对吗?

“不,没有什么不对。

主人像少女似的羞红了脸,然后淡淡一笑,怯生生地看着墙上的画。

过了一会,翁告别这个荒院一般的张家。

逗留润州时,烟客翁几次派人到张家去交涉,希望把《秋山图》让给他,可是张家不肯接受他的请求。

于是,翁只好断念了。

王石谷讲到此处,停了一下,又说:

“这是我从烟客翁那里听说的。

“那么,只有烟客先生见过《秋山图》的了。

恽南田捋捋长髯,眼望着王石谷。

这回,王石谷没喝茶,又娓娓地讲下去了。

烟客翁同我讲这事,是见过《秋山图》后五十年的时候。

此后过了约一月,我独自去南方游历。

其间偶然听说那《秋山图》,已被相识的贵戚王氏以千金代价从润州张氏子孙那儿弄到手。

我便急忙到王氏府,去拜观《秋山图》了。

现在还记得很清楚,这正是王氏庭院的牡丹花在玉栏边盛放的初夏午后。

在匆匆谒见中,不觉就笑了起来:

“闻说《秋山图》今已归府上所有,烟客先生为此画曾大费苦心。

王氏满脸得意地说:

“今天烟客先生也约好了要来,先到的请先看吧!

王氏马上叫人在厅堂侧墙上挂起了《秋山图》。

临水的红叶村舍,笼罩山谷的白云,远远近近侧立屏风似的青翠的群峰——立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大痴老人手创的比天地更灵巧的一座小天地。

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墙上的画。

云烟丘壑的气势,显然无疑是大痴的真品,用这样多的皴点,而墨色又这样灵活……着这样重叠的色彩,而看不出一点笔痕,除了痴翁,别人究竟是不可能的。

可是——可是这《秋山图》,和烟客翁曾在张氏家所见那幅,确不是同一大痴的手笔。

比之那幅,这恐怕是比较下品的了。

王氏窥探我的脸色,我竭力不使失望之色露出脸上。

过了一会儿,王氏带着担心的神气问:

“您看如何?

我连忙回答:

“神品,神品,难怪烟客先生大为惊奇。

王氏好像对我的赞赏还有点不大满足。

这时候,恰巧对我大讲《秋山图》妙趣的烟客翁也到来了。

他同王氏寒暄着,显出高兴的笑容。

“五十年前在张家荒园看的《秋山图》,现在又在华贵的尊府再度相逢,真是意外的因缘。

翁如此说着,举头观看墙上。

这《秋山图》究竟是否他见过的那幅,他当然是最明白的。

因此我也同王氏一样,深深注意他看图的表情。

果然,他的脸上渐渐笼上了一道阴云。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王氏更加不安了,怯生生地问:

“您看如何,刚才石谷先生也大大赞赏了……”

大概也不忍使王氏失望吧,翁看完了画,便郑重对王说:

“您得到这画,真是莫大幸运,它给府上的珍藏,又添加了一重光彩。

我向烟客先生做了一个眼色,小声地说:

“这就是那幅《秋山图》吗?

他摇摇头,回我一个奇妙的眼色:

“真是一切如在梦中,也许那张氏家的主人是一位狐仙吧?

“《秋山图》的故事就是如此。

王石谷讲完了话,慢慢地喝了一杯茶。

“果然,真是一个怪谈。

恽南田两眼盯视着铜檠的火焰。

“可是烟客先生心中,不是明明留下了那幅奇怪的《秋山图》,而且你心中也……”

“青绿的山岩,深朱的红叶,即使现在,还好像历历在目呢。

“那么,没有《秋山图》,也大可不必遗憾了吧?

恽王两大家谈到这儿,不禁抚掌一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宰先生对《秋山图》的高度评价,让烟客翁五十年来对该画念念不忘。

B.描写张府厅堂的紫檀椅子上蒙着淡淡的尘土,间接表明了张府家道中落。

C.张府荒草丛生与王府牡丹盛开形成对比,暗示《秋山图》终将大放异彩。

D.王石谷偈见王氏时的笑容,既有将见到名画的兴奋,也有对贵戚的谄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王石谷的问话引出《秋山图》故事,“可以说见过,也可以说没有见过”预示故事曲折而神秘,引起读者兴趣。

B.小说围绕《秋山图》的故事展开,构成故事套故事的格局,其中既有王石谷听闻的,也有他亲历的,故事之间过渡自然。

C.小说插入喝茶、拨灯、捋长髯等多个细节,有意造成叙述的停顿,使节奏缓急有度,同时也巧妙地营造了讲故事的氛围。

D.小说两次细致描绘《秋山图》画面,突出“云壑丘山”的磅礴气势,是为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了小说主题。

8.同是画作藏家,润州张氏和贵戚王氏对《秋山图》的心态却不相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本小说脱胎于清代文人笔记,该笔记以王石谷与恽南田相约同去寻找“《秋山》真本”为结尾,确定王府的画是假的。

而本小说关于《秋山图》故事的结尾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9题答案】

【答案】6.B7.D

8.

(1)张氏对待《秋山图》是痴迷和求真,即使家道中落仍然对画作非常珍惜。

(2)王氏心态是取得《秋山图》的骄傲,而又怀疑,其人附庸风雅,本身对画作并无见解,通过大师的眼神态度来甄别。

9.

(1)延续故事的曲折与神秘,更好的吸引读者的兴趣,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

(2)故事戛然而止,有意造成故事的停顿,巧妙地渲染了神秘的氛围。

(3)使读者在故事情节之间不断的来回变化,彰显故事情节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元宰先生对《秋山图》的高度评价,让烟客翁五十年来对该画念念不忘”错误,结合“烟客翁马上出发到润州去……‘这就是您要看的《秋山图》。

’翁抬头一看,不觉发出一声惊叹……”“烟客翁同我讲这事,是见过《秋山图》后五十年的时候”等内容可知,烟客翁听了元宰先生的介绍,马上去看画了,是画的高超艺术性让烟客翁五十年来对该画念念不忘。

选项错加因果。

C.“暗示《秋山图》终将大放异彩”错误,应是通过对比显示张氏对待《秋山图》是痴迷和求真,即使家道中落仍然对画作非常珍惜;而王氏只是附庸风雅,并不懂画。

D.“也有对贵戚的谄媚”错误,原文是“在匆匆谒见中,不觉就笑了起来。

‘闻说《秋山图》今已归府上所有,烟客先生为此画曾大费苦心。

’”王石谷心心念念的是对画作的向往,想一睹为快,所以此处的“笑”除了基本的求观画的礼貌外,最主要就是对画作的渴望与兴奋。

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是为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错误,两次细致描绘,呈现了不同的《秋山图》的内容和意境;“云烟丘壑的气势,显然无疑是大痴的真品”,突出“云壑丘山”的磅礴气势,点明当时看到的《秋山图》也是真品。

从而为后文的怀疑与感受做铺垫,显示了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审美感受的不同,突出审美本身的重要性,深化了小说主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张家虽然屋院很大,却显得一片荒凉。

墙上爬满了藤蔓,院子里长着长草,成群的鸡鸭”,“陈设着紫檀木的椅子,上面蒙着一层淡淡的尘土”,张氏家道中落,但当烟客翁几次派人到张家去交涉,希望把《秋山图》让给他时,张家却不肯接受他的请求,由此看出张氏对画作非常珍惜;在烟客翁赞叹画作时,张氏问“是么,真是这样的杰作吗?

”烟客翁听了这话,回问:

“什么,您觉得我看得不对吗?

”主人说“不,没有什么不对”,并像少女似的羞红了脸,“淡淡一笑”,“怯生生地看着墙上的画本”,可见张氏对待《秋山图》内心的珍视,是痴迷和求真的。

而王氏谈到收藏了《秋山图》时“满脸得意”,对得到这一珍品内心充满了骄傲;但又不懂画,“王氏窥探我的脸色,我竭力不使失望之色露出脸上。

过了一会儿,王氏带着担心的神气问:

‘您看如何?

’我连忙回答:

‘神品,神品,难怪烟客先生大为惊奇。

’王氏好像对我的赞赏还有点不大满足”,当看到烟客翁赏画时“脸上渐渐笼上了一道阴云”,内心不安,又说“您看如何,刚才石谷先生也大大赞赏了……”,可见王氏藏画是附庸风雅,本身对画作并无见解,只是通过大师的眼神态度来甄别。

【9题详解】

本题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能力。

前文观画者明确说前后这两幅《秋山图》不是同一幅画,但又都是出自大痴之手,使故事充满曲折与神秘;结尾不明确画作是真是假,延续了故事的曲折与神秘,更好的吸引读者的兴趣,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问题所在,加深了作品的意蕴。

故事以恽王两大家谈话结束,二人对审美体验的重视是一致的,对画作真假的求索却戛然而止,这样有意造成故事的停顿,巧妙地渲染了神秘的氛围。

读者随着文章内容的推进一会儿沉浸在画作呈现的高妙的艺术氛围中,一会儿又悬起心来欲知画作真假,结果最后的期待悬了空,只是和当事人一起感受了审美体验的重要,这就使读者在故事情节之间不断的来回变化,彰显故事情节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使作品极具回味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

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

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

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

“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

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

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

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

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

”上曰:

“善。

”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

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

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

兴乃谓众曰:

“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