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784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docx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分享的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魏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赏析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

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

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

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

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

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

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

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

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

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

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

舟之轻r,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

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

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

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

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

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

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

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

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

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

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

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

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

“此陶渊明出处大节。

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

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

“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

”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

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

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

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

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

”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

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

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

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

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

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

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

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

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

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

《周易・系辞》云:

“乐天知命故不忧。

”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

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

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

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

《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

《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

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

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

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

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

《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宋庠说:

“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

”评量了此辞在文学的重要地位。

李格非说:

“《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朱熹说:

“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

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钱钟书先生说: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

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

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

”(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

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

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

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

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

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

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

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

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

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

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

游兰溪/游沙湖

苏轼〔宋代〕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交代沙湖的地点及认识庞安常的机缘。

因相田到沙湖而得疾。

于是至麻桥请庞安常治疗,这就得以认识了庞安常,引出了下层的记人。

第二层记人与写景。

作者这里写与庞安常交谈很有情趣。

在记庞安常时,作者能抓住人物主要特征:

“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三句是具体说明安常颖悟过人的地方。

由于耳聋了,听不到别人的话,但能从观察说话人的神情中了解对方话语的意思,然后用纸写出几个字来表示他听懂的内容,以求验证。

这就照应了第一层的。

“善医而聋”“遂往求疗”“余戏之”的三句话,很风趣,说明作者与庞安常的亲密关系。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承上启下,转入记游。

这层景语不多,但一路有佳景: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突出兰溪,在兰溪中又捕捉了溪水西流的特征,这是作者发抒情感的契机。

第三层引歌抒情。

这首词调名是《浣溪沙》。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写实之笔描绘了一场春雨后的景象。

素以溪边多兰著称的兰溪,兰草已经长出短短的嫩芽,浸染誊溪水两岸。

暮雨中杜鹃哀啼。

这里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

故景中寓情,烘托了妻凉悲戚心境。

词的下片,就流水西流来证明事物终归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可能,它再现了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不自悲、不气馁、不自暴自弃的进取精神。

同时,也是劝勉人们不要一味地在那里感叹“黄鸡催晓”,而要奋发有为。

这就显示了他那“奋厉有当世志”的品格气质。

末句“剧饮而归”,以欢快作结。

全文情、理、文兼胜,相得益彰,随物赋形,无不如意。

前者以文叙事,说得简洁、生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颖悟绝人”的“异人”形象。

后者以词说理,前片写景,画出暮春村野景象;后片纯作议论,且一反前人旧说,耐人寻味,而用语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还与一位才异之人相关,就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庞、苏)都是异常之人。

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词,这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豪情,最后一起畅饮而后归。

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唐代〕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思国之理一作:

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想谗邪一作:

惧谗邪;弘兹一作:

宏兹;在君一作:

君臣)

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旧唐书》曾赞扬魏徵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他还曾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

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讽读这篇奏疏,用来规戒自己。

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

即使到了今天,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能“竭诚以待下”,必然使“骨肉为行路”,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

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

气势雄健有力。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

“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

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

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

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

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

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

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

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

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

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

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

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

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

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

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

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

“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

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

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

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

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

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

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

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

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

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

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

大学之道

礼记〔两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赏析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精选高中文言文赏析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唐代〕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

“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

“嘻,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