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8699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docx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

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41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背诵部分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四、设计理念

1、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五、课时安排

矛和盾的集合22课时

科里亚的木匣22课时

陶罐和铁罐22课时

狮子和鹿11课时

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1+习作2+其他1=43课时

25

《矛和盾的集合》

1、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谈论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

哪个是盾?

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  进攻

盾  自卫

“盾”是一个象形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以盾蔽目(身体) ) 

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

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师:

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板书课题:

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师:

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

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

怎么集合的?

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

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

集合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小黑板出示词语:

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2、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

(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4、出示词语: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

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

(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

(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

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

3、反馈交流:

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盾太小啦!

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

(太小啦!

)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

”,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

(不满、可惜)从第二个“!

”,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

(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指导朗读。

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

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枪炮)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

为什么?

相机板书:

坦克。

三、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

学习第五自然段

1.经过发明家的一步步完善,终于发明了坦克,那它的作用如何呢?

(板书大显神威)

课文怎样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

2.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相机出示句子: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②交流。

(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因为……所以……)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

小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

交流。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六、小结

师:

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板书设计 矛   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   自卫

本课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

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作适当补充、理解就能顺利地把握全文。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6《科利亚的木匣》

一、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三、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五、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

(找出关键词:

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

 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

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

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

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

”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

(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

(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

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

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

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

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

(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

五岁。

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

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

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

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

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

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

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

学生接读: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

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

学生接读:

“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

学生接读:

“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

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

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

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

是敌人挖走了吗?

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

“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

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

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

“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

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

      问:

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

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

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

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

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

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

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

由此,他得出结论: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

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

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

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

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

人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

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

”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

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

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

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

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如:

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

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

如:

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

“算术真有用。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

一切都在起变化

教学小结

27陶罐和铁罐

教材分析

 

 

  本篇略读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自恃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

完全氧化掉了。

从这则寓言中可以感悟到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多看别人的长处。

  本篇寓言以大量的对话描写见长,充分暴露出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使学生读起来亲切自然。

文中神态动作的描写也十分具体生动。

使陶罐和铁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本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是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

学习全面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骄傲”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演一演故事。

4、写出读后的想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教育学生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及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所讲述的道理。

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四、教法设计:

1.读式教学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