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8806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docx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还能

 

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程度,有效检测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了新课标、新

 

教材的特点,代表了教材改革和中考改革的方向,在近几年中考中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因此此类题在中考中频频出现,且分值相对较高,现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

从历年

 

的考试中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的题型主要有应用型探究、构建型探究和综合型探究等,涉

 

及的内容主要是: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类似物质的干扰下定性

 

探究物质的组成、利用对比实验法探索化学反应中的异常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等。

为了更好的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几年南京市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

 

究,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改编、设计的一些实验探究题,谈谈这类试题的设计新视角。

 

一、创新类探究试题

 

创新类探究试题涉及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以探究为形式或情景,可考察考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测试考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解答探究创新类试题一般步骤是:

首先要能根据题干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联想到相对应的

 

化学知识。

第二,作出猜想或假设时,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依据,要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

 

想或假设。

第三,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论证(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

 

时应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第四,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时,要通过实验、观察等多

 

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或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信息,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

 

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

最后,从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完善、探究过程是

 

否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探究方案或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

.

 

题一般并不包括所有的探究要素,但上述要求是解答探究性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例1】(2016年南京中考)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

 

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A.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

 

C.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集合耗尽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

 

2),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

 

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提出问题】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猜想】

(1)装置漏气;

(2)装置内氧气有剩余;

 

⋯⋯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

 

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产

 

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实验探究1】小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

 

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3)通过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空气中氧

 

气的含量为19.13%。

 

【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及原

 

因:

.

 

【实验探究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氧化钠等物质又

 

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4),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烧杯内蒸馏水

 

烧杯内剩余蒸馏水

 

131mL

 

90.0mL

 

63.6mL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填物质名称)进行实验,可较

 

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

 

为Cu2(OH)2CO3],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分析】【经典赏析】根据使用汞的优点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回顾】根据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解答;

 

【进行猜想】根据本探究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红磷的量,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生成物的状态一般要求是固态等.

 

【实验与交流】根据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解答;

 

【交流与反思】根据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装置内残留的氧气更少,实验结果更

 

准确解答;

 

【实验探究2】根据烧杯内蒸馏水减少的体积为氧气的体积解答;

 

【结论与反思】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拓展延伸】根据生成铜绿的条件解答。

.

 

【解析】

 

【经典赏析】

 

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中选择使

 

用汞的优点有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能将密闭

 

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集合耗尽,故选BCD;

 

【实验回顾】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进行猜想】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或实验前没有夹弹簧夹、实验装置可能未冷却就打开

 

弹簧夹等);

 

【实验与交流】小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

 

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

 

原因。

故答: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交流与反思】铁丝在水、氧气的条件下很容易生锈,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

 

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及原因:

装置内残留的氧气更少,实验结果更准确;

 

【实验探究2】烧杯内蒸馏水减少的体积为氧气的体积=90mL﹣63.6mL=26.4mL

 

空气中氧气含量=100%≈20.2%

 

【结论与反思】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铁粉、炭粉、氧化钠和蒸馏水或白磷等物质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

 

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

 

为Cu2(OH)2CO3],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不能比较准确

.

 

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只有0.03%,铜不能将装置中的氧

 

气几乎耗尽。

 

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方案的设计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形式出现,要求根据实验目的,对实验

 

过程中的用品、方法、步骤等进行方案的制定。

 

(1)设计实验方案的原则

 

①科学:

实验原理正确,实验流程合理。

 

②简约:

在实验设计时,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操作过程比较简

 

便,实验步骤比较少,实验时间比较短。

 

③可行:

符合一般实验条件,易达到目的要求,操作正确。

 

④安全:

如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

 

⑤经济:

实验设备、实验原料、消耗的能源花费少。

 

⑥环保:

如进行有毒气体的性质实验时,应注意尾气的处理等。

 

(2)实验步骤

 

根据实验目的、结合实验原理→确定实验装置和药品→制定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例2】(2015年无锡中考)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A.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磷矿粉和硝酸钾

 

B.用植物的花瓣制作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用水鉴别NH4NO3、Na0H、NaCl三种固体

 

D.用FeSO4溶液、Cu和Ag比较Fe、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

.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化肥

 

的简易鉴别;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根据磷矿粉是灰白色的,硝酸钾是白色的晶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某些植物的花瓣中含有能够遇酸碱会变色的物质分析判断。

 

C.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

 

质反应的现象

 

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否合理,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

 

泼”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Fe、Cu和Ag三种金

 

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析】A.磷矿粉是灰白色的,硝酸钾是白色的晶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可以鉴别磷矿粉

 

和硝酸钾,故

 

选项实验方案合理。

 

B.某些植物的花瓣中含有遇酸碱会变色的物质,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故选项实验方案合

 

理。

 

C.NH4NO3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

 

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合理。

 

D.Cu和Ag与FeSO4溶液均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铁>铜,铁>银,但无法确定银和铜

 

的活动性强弱,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故选:

D。

.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

 

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

 

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2.实验方案的评价

 

实验方案的评价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形式出现,要求从某一角度或几个

 

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排除不合理的或不够优化的方案。

 

(1)实验方案的评价是指用批判的思想对题中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装置、现象描述、结论分析等方面进行否定或指出不合理的地方,从而使实验得到优化。

 

(2)原则

 

①化学反应原理是否正确。

 

②实验操作方法是否可行。

 

③是否经济合理。

 

④推理过程是否严密。

 

⑤对环境是否会产生危害等。

 

【例3】(2014绍兴中考)实验小组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

 

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

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________。

.

 

小敏:

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

 

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交流讨论】试管③溶液中有哪些溶质?

同学小孟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

 

为没有H2SO4,其理由是________。

在此基础上同学小孟提出两种推理:

 

推理1:

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

含有Na2SO4、Na2CO3。

 

【解析】

 

【实验探究】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pH<7,试管①中溶液pH>7,酸碱度发生了

 

较大的改变,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反思评价】小敏:

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显碱性

 

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试管①(显

 

碱性)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无气泡产生,说明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作对比实验,

 

因此实验设计不严密,因为试管②和③需要保证里面的硫酸量是相同的(假设硫酸和氢氧化

 

钠没发生反应),如果两者没有发生反应,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才含有2mL硫酸,因此该实

 

验应该用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作对比实验;

 

【交流讨论】试管①中的溶液pH>7,显碱性,试管③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

 

说明不含H2SO4。

 

【例4】(2015年株洲中考)甲、乙两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再滴加无

 

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

 

【观察与讨论2】乙同学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于是对碳酸钠能否与盐

 

酸反应表示怀疑。

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先发生反应

 

Na2CO3+HClNaCl+NaHCO3,继续滴加稀盐酸,再发生反应

 

NaHCO3+HClNaCl+H2O+CO2↑。

所以甲同学认为,乙同学实验时还应,才能观

 

察到有气泡产生。

 

【观察与讨论3】甲同学先将废液缓慢倒入一洁净的废液杯中,乙同学在观察到气泡产

 

生后,也将实验废液缓慢倒入该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经过讨论确定,甲同学的试管

 

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填化学式,下同),乙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

 

有。

 

为了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杯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1:

废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猜想2:

废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猜想3:

废液中含有NaHCO3、CaCl2、NaCl三种溶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

 

乙同学实验: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结论与反思】

(1)猜想(填“1”“2”或“3”)正确。

 

(2)要得到相同的结论,还可采用很多种方法。

如加入氧化铁粉末,可观察到溶液呈色,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若直接排放,可能造成的危害

 

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

 

 

 

【解析】

 

【观察与讨论1】氢氧化钙悬浊液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悬浊液变

 

澄清;

 

【观察与讨论2】由题给信息可知只有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才能产生气泡,所以需要继续

 

加入稀盐酸,才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观察与讨论3】根据上述讨论可知甲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CaCl2,乙同

 

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NaCl;

 

【猜想与假设】如果甲、乙实验中都恰好完全反应,废液中含有CaCl2、NaCl两种溶质

 

如果盐酸过量,废液中含有CaCl2、NaCl、HCl三种溶质;

 

【活动与探究】废液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氢钠;废液中滴加紫

 

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氢;

 

【结论与反思】

(1)由以上分析可知,猜想2正确;

(2)由于废液中含有稀盐酸,加入氧化铁

 

粉末后能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

 

【表达与交流】含有稀盐酸的废液直接排放,会腐蚀下水道、酸化水体、土壤等;向废液

 

中加入适量的大理石或熟石灰调节成中性再排放。

 

【小结】本题是一道能力较高的综合题,以实验探究为背景,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实验过程中物质成分的推断等。

对考生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分

 

;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加强此类题的训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

.

 

当然,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设计视角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在知识的跨度、广度、与

 

实际的联系上多综合,在知识的迁移上多思考,在实验的异常现象上多分析,精心挑选素材,

 

从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入手,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突出知识的应用,突出对学习

 

方法、学习能力的考查,调整设问的角度和层次,同时要遵“本”(遵守教材、课程标准)、

 

循纲(考试说明、教学要求),在不超越学生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设计出更新、更

有价值的实验探究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纯的课本

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