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8862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docx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

第一章易考点总结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主要包括两部分:

外——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内——低于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1840年,应该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2)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相继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应该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质的变化:

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5、两大历史人物及其关系

  

(1)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他们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a、前一个任务是民族革命,后一个任务是民主革命。

  b、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84年8月,法舰进犯台湾基隆,同年10月,又进犯淡水,都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

  

(2)1885年3月,在中越便捷镇南关(今友谊关),年近70的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3、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帝国主义侵略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4、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帝国主义列强经过反复争吵、协商,最后认定,还是暂缓瓜分中国,而采取保全清政府为期共同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对自己更为有利。

  

(2)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强烈反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这是根本原因。

  5、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跳跃而告终的。

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6、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b、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c、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如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紧系“商战”,实力医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a、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b、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c、1898年有人回执了一幅《时局图》,更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机。

  d、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易考点总结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共分三部分主要内容: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和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

随后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2)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好天平天国。

随后太平军从广西静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3)天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站。

到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2)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所以《天朝天母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分解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

  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而且在实际上也并为付诸实行。

  (4)《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它的主要内容是:

  a、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b、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c、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处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d、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但严禁鸦片输入。

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5)《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3、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具有不同于遗忘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

  1、洋务事业的兴起

  

(1)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1、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命”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进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2)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进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慈溪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第三章易考点总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是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的主要内容。

这一章的知识点多、细,需要系统记忆。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4年,孙中山发布《中国问题的真解决》疑问,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

  

(2)邹容写了《革命军》,号召人们推翻清朝统治们建立“中华共和国”。

  (3)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4)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5)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8日,黄兴率领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大部分在激战中牺牲。

其中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当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12奶奶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2)《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这样,《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作。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转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位。

随后,临时参议院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912年8月,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7、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组织的反袁斗争和“护法”运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的“护国军”,都以失败而告终。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易考点总结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共有三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

  

(1)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2)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号,他们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1)《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2)他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目标。

  3、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1)李大钊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级而衰之运”,“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动”。

  

(2)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地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中。

6月5日以后,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3)五四运动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智路106号举行。

期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回忆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2)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是: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3)大会选举产生了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1922你那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会明确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

  

(2)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了宣传队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a、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地而私有”;

  c、把民主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了要改善工农兵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民合作的正式形成。

  3、大革命的兴起

  

(1)1924年,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2)1925年5月,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州建立。

  4、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1)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的力量。

  

(2)南京事件加速了蒋介石同帝国主义势力勾结的步伐。

  (3)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4)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工”回忆,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