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9075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7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

1海上日出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

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按照我在不同天气里观看日出的过程来记述的。

二、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晕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

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

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小黑板、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海上日出》。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

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县,海上景象如何?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了。

二、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把作者描写日出时最美的句子画下来。

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三、交流自学情况(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新词:

范围、刹那、镶金边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注意:

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①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

②课文共分几段?

(全文分为四段)

四、读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一段文章,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3、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

(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用卡片检查识字和理解词语的情况。

二、读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太阳还没有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些什么变化?

2、"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这句话中"知道"是什么意思?

3、个别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

课文5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

4、文章用了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光亮、动态的?

5、导读第三自然段。

6、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

为什么?

好在哪里?

7、齐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

思考:

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当云薄时,海边的臼出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

水天一色一片灿烂

3、当云很厚时,日出又是怎样的奇观?

4、第5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5、齐读第二段。

6、小结:

课文二、三两段描写了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四、读第三段

1、练读第三段。

2、这句话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五、小结: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写这篇《海上日出》有什么特色?

 第一、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第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把太阳升出海面的过程描写得生动、传神。

 第三,课文用词非常确切、传神。

3、练习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背诵全文。

九、教学后记:

2夕照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的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手法。

2、感受夕照日奇丽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夕照的奇丽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悟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课时:

八、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看过夕照的景象吗?

交流。

2、小结:

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夕照的景象也是如诗如画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篇描写夕照美景的文章。

[意图:

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交流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的开放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容易出错误的读音。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象?

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中描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5.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

(估计学生可能产生以下疑问:

为什么作者说是"如诗的夕照"?

夕阳为什么会是调皮的?

为什么把它比作石榴?

"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概和激动?

等等。

简单问题随时解决,如果是教学的重点问题留在后面教学中解决。

[意图:

这个大环节中,学生第一遍读课文,重点是解决字音问题,把课文读通顺;第二遍读课文并交流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初步的阅读感受,这时的感受一般是浅显的;第三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以学定教。

三、细读课文,感受夕照的奇丽,解决学生疑问。

1.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课文,相信大家能在读中自己解决疑问。

请学生自由朗读,可以把最喜欢的夕照的景象多读几遍,等一会儿把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请学生朗读最喜欢的景象,其他学生仔细听并展开想象。

在听完以后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由于作者是按照夕阳落下去的经过来描写景象的,所以在引导学生交流中,应该在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考虑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交流,以便让学生有顺序地想象夕照景象。

当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夕阳调皮,"当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夕阳像熟透了的石榴,"当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其他 问题也可以在学生交流想像到的景象时相机解决。

3、你们想像的夕照景象多美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播放夕照的录像片断)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意图:

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夕照的美景,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四、品读,升发情感。

1、小结:

通过刚才的朗读和想象,听得出大家庭已经读懂了课文,并且都有很喜欢夕照的景象,下面再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次请小组合作选择各小组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齐读、分自然段读等),把你们眼里的夕照美丽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交流汇报,大家评议。

(各小组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配乐。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交流。

4、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如诗的夕照",你们能不能写几句诗来赞美一下夕照的景象?

5、学生交流所写的诗句。

[学生通过写诗,可以尽情表达对夕照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练笔中明白"如诗的夕照"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夕照》,课文时的生字掌握得怎样呢?

请学生看拼音写汉字(投影出示)将错误较多的生字重点纠正。

2、请掌握好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的。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手法。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感受致函夕照的奇丽景色。

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把夕照都有比了什么,画出来并小组时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

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比喻的语句,把夕照的景色描写得这么逼真、奇丽。

让我们再次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这些句吧。

[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感悟作者的描写手法。

三、背诵课文。

1、作者描写了这么美的夕照景色,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请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2、在小组里背诵给大家听,互相评议。

3、把你背诵得最好的段落背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边听边想象。

4、可以播放夕照的景象,请学生配音解说。

[意图:

用小组时背诵、给画面配音解说等到形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在背诵中再次感悟、想像夕照奇丽。

四、讨论。

1、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在小组时交流一下。

 

2、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感受,还可以是其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意图:

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鼓励学生阅读时有不同的读感受。

五、练笔。

1、你观察的夕照景象是怎样的呢?

请你们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写出自己的观察。

2、全班交流,建议教师要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六、师小结:

本文行文条理清楚,用词贴切,比喻逼真,写出了夕照如诗如画的景观。

希望同学们在了解课文怎样写夕照变化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后记:

3古诗两首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题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课时:

2课时

八、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

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

(4)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

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

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

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

(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

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

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

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

(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

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估计学生可能会问:

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

[意图: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

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

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五、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后记:

4*迷人的张家界

一、教学内容:

这篇路读课文通过描写张家界迷人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要求:

1、认识课后生字。

2、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阅读提示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程序: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到迷人的张家界去欣赏一下那里的风光。

课前你们通过搜集有关的资料知道了什么呢?

(交流)

[意图:

将课外搜集的知识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铺垫。

]

二、弄清阅读的要求。

1、读读阅读提示,我们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可以怎么做?

2、交流,弄清阅读提示有以下要求:

(1)有条件的学习可以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大家分享。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张家界的迷人景色的?

(3)课文中第三、四、五、六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4)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读读。

(5)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选一景点画一画,讲一讲。

三、按照提示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阅读要求中的2、3个要求: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张家界的迷人景色的,想想课文中第三、四、五、六的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白:

作者是从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动植物等方面来描写张家界的迷人景色的,课文的第三、四、五、六的开头一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意思。

4、完成阅读要求中的第四要求:

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先自由朗读,再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可以适时给学生配乐朗读。

[意图: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感受张家界的迷人、大自然的神奇;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读出张家界的美。

]

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张家界有什么印象?

大家既然这么喜欢张家界,就请同学做小导游,选一个喜欢的景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先介绍给小组同学听,再请各组推荐代表,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意图:

用当"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喜爱的景点,进一步感受张家界的迷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

四、布置作业。

搜集祖国各地名胜古迹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办一期墙报。

五、教学小结:

文中告诉我们张家界由于他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1992年12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

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游赏,于是,人们在风景区内建了许多宾馆饭店等,大大方便了游客出行。

可是,也有许多人反对这样做。

你持哪种意见?

请谈谈你的观点写下来。

(现在,风景区内的宾馆饭店已全部拆除。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后记:

积累·运用一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词句。

2、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3、做小导游,培养学生大大方方、有顺序、讲清特点的能力;培养认真听话,适时提问的听话的能力;培养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在学习“读读背背”之前,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对联;在“口语交际”课前,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也可以去景点观察真正的导游员是怎么介绍的。

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近又积累了哪些对联?

交流。

二、完成“读读背背”。

1、读读。

(1)自由朗读“读读背背”的文字,读通顺,不认识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2)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3)在小组内读。

2、这些句子读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来背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再指名背、一组背、全班背。

3、丰富积累。

展示课外积累。

三、完成“阅读”。

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描写云南风景名胜的文章《大理三塔》,齐读阅读要求。

2、学生自学,完成阅读要求。

(1)看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

(2)小组交流:

大理三塔是什么样子的?

(3)指名汇报。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收集资料。

课前收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

小组交流,丰富积累,为上课做准备。

二、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我们家乡有不少的风景、名胜,你们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

2、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呢?

读读要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交际,弄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介绍风景,抓住特点。

1、小组内介绍:

2、全班交流。

3、情境模拟:

模仿导游介绍景点。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二、选定景物,指导观察。

1、你打算写学校里的哪一处景物?

说说这处景物。

同学评议。

2、怎样才能按顺序、说具体?

再去观察。

3、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1)写一处景物的组成一组,观察交流。

(2)师参与每一组中去观察交流指导,引导想像:

这些景物能让你想到什么?

三、再次交流,完成初稿。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交流习作。

1、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也可以介绍佳句。

2、说说你喜欢谁的作品。

二、明确评改要点。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想把文章改好吗?

2、回忆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我们在习作修改时重点该注意哪几点?

(1)按一定顺序。

(2)内容具体。

(3)加上自己的想像。

三、全班讲评例文。

1、指名读例文。

2、说说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小组再次交流习作,互相修改。

五、生随意找自己信任的同学交流修改。

六、誊抄习作。

五、教学后记:

5 挑山工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二、教学要求: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

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

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课时:

3课时

八、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

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游人是怎样登山的?

结果怎样?

(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

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

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

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