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9424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末复习

一、口算:

6+8=16-9=12-8=14-7=

7+9-3=7+9-3=13+8=8+9-4=

23-8=12+19=13+5-8=19+6-4=

4+5-6=16+5=17-9=15-18=

二、填数:

6+3=□+5=□-9=10-□+□

15-□=8+4=□+3-5

三、在□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或=“:

8+4○9+3□+5=3+9=□-6=□+6-□

14-8○15-716-□<87<□+3

▲-9○▲-1020-☆○18-☆

四、填空:

1、1个十和5个一是()个5是()

2、比8大又比16小的单数时_____,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他们之间相差()。

3、写出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

()

4、☆☆☆☆☆★☆☆☆★☆☆☆☆

一共有()个五角星。

请你给从右边数起的第五个五角星图上颜色。

从右往左数最后2个五角星圈起来。

★排在第()个,你是从()往()数。

5、从下面的数种找出合适的3个数分别写出2道加减法、2道减法算式:

7、8、11、15、19

(1)

(2)

(3)

6、

2018

7||

|4|5||

|||7|||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

第一单元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数数、认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材说明

 1.主题图

(1)为什么选择主题图?

 入学教育。

了解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为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准备。

(2)与原通用教材的不同。

 场面更开阔。

采用俯视,把学校的整体画面呈现给学生。

 内容更加丰富。

增加小小气象站、校园外的楼房、树木、参加各种活动的学生等,使数数的内容更加丰富。

每种数量不止一种。

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数 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

6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   

2

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

讨论问题的学生

往校园走的学生……

7

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8

校园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

4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

9

所有女同学

5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

10

所有男同学    

人物数量增加:

教师加上学生,共20人。

 2.1~10各数(第4~5页),了解学生的认数情况。

 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使学生感受到数怎样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不要急于提数数要求,先让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数主题图中的事物:

充分地数同一数量的事物。

 数周围的事物:

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

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

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同时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这部分内容虽简单,但很重要,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

还需要注意:

(1)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的能力:

是否会口头数数、是否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2)虽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

所以,了解数数和认数的情况,不必要求过高。

学生没掌握数数的方法、没有全部认识1~10各数,都不要紧,将进一步学习。

第二单元比一比

一、教学内容

 1.数量的比较:

比多少(只比同样多,多些或少些,不比多多少。

2.长度的比较:

比长短、比高矮(都属比长度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材说明

(一)比多少

通过操作直观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一对应。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2.通过操作体会“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二)比长短

 通过操作直观比较,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掌握比长短的方法。

主题图:

 左边比纸条(一端对齐),右边比铅笔(竖直放在桌面上),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端对齐”,与用尺量方法一致,为学测量作准备。

 例题介绍直接比,练习渗透间接比。

 通过比铅笔,引出“长”“短”概念。

直观感受,“长”“短”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不单独说谁长谁短。

(三)比高矮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直观体会“高”“矮”的含义,掌握比较方法。

主题图

左边直接比(背靠背),右边间接比(在柱子上划横道)。

通过直接比,引出“高”“矮”概念。

直观感受“高”“矮”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

四、教学建议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本单元比较简单,内容又少。

在利用教材素材或自己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激趣,引发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小猪帮小兔盖房子”:

绘声绘色讲故事,引入故事情境,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活动。

多媒体动态展开故事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

“比长短”:

把物品装在纸袋里,设制悬念,把注意力集中到纸袋,吸引参与学习活动。

 比高矮”:

在黑板上贴花,学生够不着,老师能够着,引入比高矮。

再请一高矮差不多但胖瘦不同的同学上来和摘花,这两个同学(先分开站)比高矮,由此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2.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大量实际活动和操作来理解同样多、多、少、长、短、高、矮等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但有的比较的内容比较单调,(如比长短),这样就应营造宽松环境,发挥主动性,自由比较。

想比什么就比什么。

 除按教材给出的素材比较,学生还创造了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活动。

如:

比身体某部位:

手臂、脚长,一拃、一步、跳远;比跳绳;三人比伸直的手臂。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虽有点乱,但活动都围绕比长短进行,学生非常专注,在活动中体会长短的含义,活动内容非常充实。

在汇报时,学生可能用习惯的日常生活用语大、小来描述比较的结果,而不用长、短,说明一下就可以了。

3.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

 由于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有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在课堂中学生出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如:

直观看出(绳子:

左边短一点,右边短一点);中间对齐(鼻尖对鼻尖);小手直接放大手中,一下子就看出比较的结果,等等。

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使用教科书中给出的一般方法,对于不同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就应该给予肯定。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1.1~5各数的认识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3.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编排特点

1.1~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太长,现拆分为两部分。

 原通用教材是一个数一个数地从数概念的各方面认识;在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后,每认识完一个数就练习相应的加减法。

这样小步子地进行教学,很扎实,符合当时的实际。

现在如再一个数一个数认识,学生会没兴趣。

所以,现在先集中认识1~5,再教学加、减法。

(2)继承了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认识。

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四、具体编排

(一)1~5的认识主要内容:

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组成。

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数数(两种以上的事物)—抽象出数—摆相应数量的实物(从3开始摆几何图形,增加兴趣,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基础。

2.1~5的排列顺序。

两个层次:

(1)计数器:

从2开始,每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再拔一颗出示的。

(感知相邻两个数的关系)

(2)点子图:

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

3.1~5的写法。

(1)这部分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集中教学写数,确实有困难。

造成困难的原因:

①对数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很难(3写成m,0、6、8也很难,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写好)。

②儿童手指小肌肉群还很不发达,易疲劳,写字时间长了对身心发育有害。

③原通用教材1个1个地认及加减法,教学时间较长,很自然地分散了这个难点。

(2)解决的办法。

写数集中编排,不一定集中教写数。

因为一节课全用来写,枯燥,对身心发展不利。

 教学时可根据本班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内容。

 可把写数分散在认数的每节课中(数的认识会用一段时间教学),每节课利用十分钟练习写数,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

4.比大小。

(1)具体编排:

(2)与原通用教材的不同:

 创设小猴吃水果情境。

好做法:

①编故事,提问题,自然比较。

②制成多媒体动态呈现知识形成过程。

原通用教材:

分步出

①2的认识出“>”;

②3的认识出“<”;

③6的认识教学写法。

实验教材:

①先整体认识;

②通过练习逐步掌握用法。

(3)好的做法:

 

5.第几。

(1)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的顺序。

(2)好的做法:

将静态教材动态化:

观察情境图常规提问——第一位阿姨买票走了后,小朋友排第几?

课件:

动态呈现买票过程。

好处:

1符合生活实际。

2使教材更活、更生动,利用得更充分。

③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顺序变化

6.几和几(数的组成)。

(1)组成的重要性:

 

①数概念的重要方面。

②计算的重要基础。

(2)两个层次:

 ①以4的组成为例,借助操作帮助学生认识4以内的组成。

 ②小组合作,摆小棒探索5的组成。

通过操作学习组成,把数的各种组成摆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

加、减法的含义、1~5的加减法。

1.加法的含义。

(1)原通用教材:

强调合并(小孩合气球,形象、直观),手势表示。

(2)实验教材:

仍重视含义。

分为三个层次:

1情境引入、直观演示,体会含义。

2②通过过程图进一步说明含义。

3③通过操作逐步感悟理解含义。

主题图:

①有故事情节,素材更加丰富。

②情节具有连续性。

2.加法的计算。

(1)原通用教材:

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

习题、计算前复习。

(2)实验教材:

突出算法多样化,允许喜欢的算法。

呈现了三种不同水平的算法。

表明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不要急于评价、暗示,保护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重自主选择。

3.减法的含义、计算编排同加法。

(1)减法含义:

①强调含义:

去掉。

②情境与加法呼应,是延续的:

主题图、小丑图。

目的:

提高兴趣,在连续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自然而然学数学。

(2)减法的计算:

与加法编排相似。

(三)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1.0的认识。

(1)0表示没有:

小猴逐次吃桃。

0表示起点:

尺子的0刻度。

(2)情境图:

原通用教材:

杯子、静态。

 实验教材:

小猴吃桃、动态。

(3)好的做法:

编故事、逐次贴卡片或课件动态展示。

 ①    生动、有趣的情节,体会从有到无动态过程

 ②    更好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

 ③    教材显得生动活泼。

            

2.0的加减法。

五、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教学内容

两部分内容:

目的:

加强立体与平面的结合,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说明

1.教学立体图形。

(1)编排思路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举例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做一做,通过大量操作活动帮助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1)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出平面图形

按形状分类—分成四类—给出每类的名称

(2)通过画画、涂色、拼摆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四、教学建议

1.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

只要通过活动、操作直观感受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

实际上,在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在同一层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面上进行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而不是加深难度。

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

②描述特点的语言直观、形象就可以,不必要求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1)从生活实际引入。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3)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

如“足球做成圆柱状的好踢吗?

第五单元分类

一、教学内容

 按单一标准分类、按不同标准分类。

二、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教材说明

1.按单一标准的分类。

 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体会含义,建立分类思想,掌握方法。

2.按不同标准的分类:

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分类。

四、教学建议

1.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

 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分学具、设计柜台、整理冰箱等。

提供充分“分”的机会,进一步体验分类,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1)引入时,应注意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

(2)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

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的作用,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的思想。

(3)选择学、教具,根据本地特点,因地制宜。

如农村学校分红豆、绿豆、玉米粒、大豆等,学生熟悉,分的很熟练,不仅亲切,又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培养应用数学意识。

3.对学生不同的分法,可肯定但要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1)学生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

 物品分类,选择的标准往往也不同。

如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

”第2行一般都圈熊猫,但有的学生却圈了别的,如圈护士——因为只有护士戴帽子;圈运动员——因为只有运动员有金牌。

选不同标准所做的解释,应当肯定。

但不要过多引导找不同,不能任意夸大,否则每一个都是不同的,很难驾驭课堂,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2)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有的学生按颜色给物品分类,要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作用是为了寻找方便、快捷。

否则衣服和水果颜色相同,也可以分一类,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三部分内容: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用数学含其中编排。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6.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

7.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8.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与原通用教材的异同:

(1)数概念、计算方面的基本要求基本一致的。

(2)实验教材强调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三、编排结构

 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

但认数部分不再一个一个的认,合并为三段。

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

10比较特殊仍单独编排。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1)主题图,除供数数、抽象数概念外,还有培养良好的思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2)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

(3)6、7的主题图,可充分挖掘讲卫生、爱劳动、热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2.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的认识,都是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逐一进行的。

教学中应有步骤地引导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感受数的含义。

实践活动:

数学乐园

一、设计意图

1.配合前面所学知识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

2.根据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游戏:

数字迷宫;对口令;送信游戏;起立游戏;投掷游戏。

3.感受身边的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游戏中蕴藏着的数学知识,如报数起立就包含着基数、序数的知识……。

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注意

1.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实际参与活动。

 不要变成一种单纯的看图说话或看图回答问题的学习材料,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活动。

在活动中感受数学。

2.结合实际,灵活选取活动资源。

(1)教材提供的只是资源或线索,可根据本地和实际情况改造活动素材,或适当增减,以适合本地区儿童生活实际。

(2)既可分项活动,也可综合起来。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两部分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材说明

1.与原通用教材比较:

(1)整体结构相同。

(2)不同:

情景图引入:

从非常熟悉的“过马路”的情境引入,观察情境图,数一数有多少人,为正式教学数20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同时老师可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

2.例1(数数)。

 突出以十为单位 ①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②直观了解11~20各数,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为读、写做准备。

3.例2(读法):

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

4.例3(顺序):

读出直尺上的数,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5.例4(写法):

 ①小棒图计数器配合。

 ②第一次介绍数位,只让学生知道,不是正式教学。

强调、突出的是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例5(加、减法):

原通用教材通过看图,一图四式来进行教学的,现在加强操作,通过操作帮助学生计算。

7.例6(15以内加、减法)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认一认,不要求背下来,随着老师逐渐使用,学生会越来越熟悉。

四、教学建议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突出的变化是加强数感,注意培养估计意识。

如第89页第3题,“你能看出图中大约有多少个辣椒吗?

”不用数通过观察来估计一堆辣椒的个数。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例如遇到数一数的题目都可以先估再数。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钟面和电子表;2.会读写整时和半时。

原通用教材:

只在练习中出现认识整时,不做要求。

实验教材:

内容扩展了,在整时基础上,增加认识半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材说明

1.知识结构表:

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

 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主题图:

“妈妈叫女儿起床”,一般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经历,觉得很亲切,很自然想去认识钟表(时针、分针),并感受那时是早晨7时。

3.读写整时 

 呈现不同的时刻,都是整时。

 用电子表形式给出时间的一般表示法,既学会看整时,又学习如何表示时间。

3.结合一个学生一天的生活情境,根据情境读、写整时。

还可以说说自己是几时起床,几时睡觉。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注意:

①教材釆用12时记时法,可引导学生上午、下午、晚上来准确表述时间。

②时间的写法。

新闻出版署规定不能再写居中的“比号”,写“冒号”,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4.读写半时。

与整时的编排相似。

注意:

半时为什么用“30”表示,不用过多解释。

只要学生知道“30”表示半时并会写就行了,以后再进一步说明。

四、教学建议

1.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时间。

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像其他计量单位直观、形象,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所以需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比较容易掌握。

在课前可让学生调查一下父母、叔叔、阿姨的上下班时间;也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调查周围的商店、邮局、医院的开门关门时间,课上说一说。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还要结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数学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