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569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docx

完整word版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

一、知识点记忆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里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感觉的特性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互相补偿和联觉。

3.感觉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4.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5.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7.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8.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与其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9.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11.言语的种类:

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1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13.思维的过程:

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14.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15.想象分为: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

16.人有四种基本情绪:

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7.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8.需要:

可划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19.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20.兴趣品质有广阔性、倾向性、稳定性、效能性。

21.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有: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2.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23.自我调控系统:

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4.家庭教养方式分为:

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2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

(1)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2)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原因。

(3)威尔逊:

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

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霍尔:

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

“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

(1)荀子:

人之初,性本恶。

洛克:

提出“白板说”

(2).

(3)华生:

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

(4)斯金纳:

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26.学习理论主要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注意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7.个体认知方式分类: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反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28.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29.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组成。

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3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5-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

3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划分为3种道德水平: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32.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3.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4.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35.小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36.古代美育思想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

37.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8.“快乐教育”的思想渊源: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

39.中国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是“诗教”和“乐教”

40.孔子主张“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仁人君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

41.荀子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和“美俗”。

42.老子、庄子把美育扩展到大自然的领域。

43.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建立了独立了的研究理论。

44.近代美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席勒、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45.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

46.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和独立地位做了进一步

阐发的思想家。

47.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48.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49.从美学意义上看,形式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形式美和美的形式。

50.艺术可粗略的划分为:

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51.小学儿童所需的主要营养素有: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维生素。

二、简答总结

1.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2).

3)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

3.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2)干扰说:

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3)压抑说:

带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是图尔文。

4)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凭借物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6.情绪状态分类。

1)心静,心静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7.意志的基本特征。

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8.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

2)意志的果断性: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意志的坚持性:

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

4)意志的自制性:

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总结,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能力分类10.

1)按能力构造,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2)根据从事的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11.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早期经验的影响;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个人勤奋的影响。

12.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个人主观因素。

1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习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多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4.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1)骨骼:

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

2)肌肉:

大肌肉群的发育早于小肌肉群,肌肉长度的增加早于肌肉横断面的增大。

3)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步完善。

4)心脏和呼吸系统:

心肺功能逐渐增强,血液循环量加大,新陈代谢加快。

15.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6.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17.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对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8.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启示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是事倍功半。

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19.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的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再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还要注意各个阶段间的衔接过渡。

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21.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类型有:

领悟试指导法;迁移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反馈式指导法;矫正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兴趣式指导法;渗透式指导。

22.个体能力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上:

包括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

23.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4.性格差异与教育

1)性格的差异表现在:

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2)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该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5.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事物本身的特性;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26.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27.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学习习惯的广泛性;学习习惯的实践性;学习习惯的阶段性;学习习惯的模仿性。

28.简述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29.简述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自觉纪律的形成。

30.简述影响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31.简述小学生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32.简述小学生德育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的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小学生德育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33.

贯彻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4.小学生德育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贯彻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5.小学生德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的贯彻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6.小学生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要求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正确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和系统性。

37.德育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贯彻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38.小学生德育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贯彻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39.小学生德育正面教育与纪律的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的贯彻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40.小学生德育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的贯彻要求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41.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42.小学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43.美育实施的途径。

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

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44.美育实施的方法

教师教导法;欣赏法;实践活动法。

45.小学生神经系统保健方法

坚持合理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用脑卫生。

46.小学生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

包括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2)观察法:

包括项目核查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

3)自述法。

4)调查法:

包括历史调查,现状调查,

5)心里测验:

分为认知测验、人格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

47.常用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第三章

考点1:

历年考试中,班集体的形成阶段、班级管理模式、突发问题的处理为考试重点,考生尤其需要掌握课堂突发问题处理的原则与方法

考点2:

班主任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是考查重点。

考点3:

班级活动的类型、功能等知识作为单选题备考。

考点4:

班队活动历年以单选考察,班队活动的各种类型是重点。

考点5:

课外活动历年以单选出题,考生需要理解课外活动的特点,区分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的类型

一、知识点记忆

1.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3.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5.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6.平行管理的提出者为马卡连柯。

他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然后通过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每个学生。

7.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

成员之前的分歧;打架斗殴;顶撞;恶作剧。

8.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有:

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9.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包括:

先进生工作,后进生工作和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10.班级活动的功能:

满足交往功能;学习发展功能;个性发展功能;班集体建设功能;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

11.课外活动的内容:

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活动;外阅读活动;主题活动。

12.学科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13.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

14.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包括个人活动,组织活动和群众性活动。

15.群众性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墙报、黑板报。

二、简答总结

1.简班级对学生的成长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1).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的建设。

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

2)班级日常管理。

包括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学习常规管理等内容。

3)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的教育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班级的主要管理着是班主任。

教育力量包括学校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及社会教育力量。

5.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全面管理原则;自主参与原则;教管结合原则;全员激励原则;平行管理原则。

6.班级管理的方法

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一般可以通过访问、开座谈会、问卷等具体方式。

目标管理法;情景感染法;规范制约法;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行为训练法

7.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低。

8.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9.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

10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1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12.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有八个方面:

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13.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1)日常性班级活动

主要包括:

班队会活动;班级晨会活动;值勤活动;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2)阶段性班级活动

分为工作型活动和竞赛型活动。

14.班队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这是班队活动最基本的原则。

2)针对性原则,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

3)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4)计划性原则;班队活动的计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划活动进程;二是规划活动形式。

5)生活化原则。

15.班队活动的类型

1)主题教育活动:

主要形式有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体伦理性讲话。

2)班队例会:

一般类型有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周会,晨会等。

3)班队文艺活动:

最常用的是联欢会的组织。

4)班队体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

有多种形式,如科技班会、科学知识讲座、科学兴趣小组、参观、调查、科技演示、科技知识竞赛和科技游戏等。

6)班队劳动:

有生产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

7)班队游戏活动。

8)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活动的特点:

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