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5786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5 大小:14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5页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5页
亲,该文档总共1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1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docx

完整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

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

①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②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①前制度化教育;②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③非制度化教育思潮;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獐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序的学校教育。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

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六艺:

礼;射;御;乐;书;数。

隋唐就有了科举制度及九品宗正制。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欧洲教育:

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

罗马教育:

教会学校教育;骑士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近代教育?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

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发展四阶段:

①萌芽阶段;②独立阶段;③多样化阶段;④理论深化教育阶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论语》;乐正克《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②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三步:

①称为苏格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②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③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催育新的生命。

(3)百科全书式:

亚里斯多德(4)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5)卢梭《受弥尔》它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影响很大。

(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7)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8)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①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②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③围绕学生的需要和中心地位;④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凯洛夫《教育学》柏拉图《理想国》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利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人力2、人力资本理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要素;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首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你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其核心概念“人力资本”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信息技术将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②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③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④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关系?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观象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特征: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④校园文-学校文化的缩影;(三)学生文化特征:

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②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③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脉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①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②第二层是个体的心理活动;③当前水平与社会产生的矛盾,是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13、14——16、17岁,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

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危险期)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的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惟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上,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广义: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①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②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三节:

《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都和接班人。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论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质特征?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①德育②智育③体育④美育⑤劳动技术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地位?

(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

1、学生是处于人生的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是完整的人:

①生理与心理②德智体美劳发展③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个性的发展。

二:

学生的社会地位?

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①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②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3、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

教师

教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涉及到的一个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人们理解的角度却差异甚大。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三、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的条件?

(或简述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④教育机智和人际关系。

3、人格的素养;四、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

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广义:

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具体表现为:

1、教学计划;2、教学大纲;3、教材

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需要建立的课程;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关系?

1、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2、教学大纲;3、教科书设计;教学计划: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教学大纲: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教学计划基本特征:

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四、教学大纲的构成:

(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

第四节: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

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安排课程表遵循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②迁移性原则;③生理适宜原则;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课程评价:

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在课程评价中的几个步骤?

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法是社会性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什么是教学过程?

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二、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育性)一、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如何理解和贯彻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的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的逻辑思惟能力;③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基本要求:

①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如何进行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要求: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站与评定。

(如何理解教学工作基本五一节的变正关系?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

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二、上课:

1、课的类型与结构: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①课的类型:

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

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另一种是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②课的结构: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等。

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捷克的《大教学论》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班级授课制推行。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5、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6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

教学策略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二、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目标:

1、德育目标的概念,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行为方面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四、内容:

1988年、199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①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②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③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三个方面: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五、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

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

①导向性②疏导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⑤因材施教。

如何理解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辨证关系?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基本要求是: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二、途径:

①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最基本的途径)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③劳动④共青团活动⑤班主任工作。

三、方法:

①说服法②榜样法③锻炼法④陶治法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

德育模式皮亚杰提出的认识模式;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的体谅模式;班杜拉提出的社会模仿模式;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京师同文馆;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如何了解和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4、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5、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谈话、问卷、座谈等;6、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也不是一般教育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教与学系统包括:

学生(1、群体差异;2、个体差异)、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