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5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什么是发展、心理发展?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概括掌握)

*发展是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系统的变化及连续性。

“系统的”是指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是有序的,表现为特定的模式,而且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瞬间即逝的或不可预测的;

“连续性”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保持不变,或者仍然维持过去发展的状态。

*心理发展可以分为:

种系心理发展(物种层次)

个体心理发展(个人层次)

*发展心理学通常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是其主要内容。

人的发展分为哪几大领域?

不同领域的发展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生理,制约和影响生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各个侧面不可分割。

心理的每个侧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其它侧面的发展。

生命分期:

人的一生分为哪几个大的时期?

孕期(从怀孕到出生)

婴儿期(包括学步儿期)(0~3岁)

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

儿童中期(6~11岁)

青少年期(11,12~17,18岁,一说为约20岁)

成年初期(18~35岁)

成年中期(35~55或60岁)

成年晚期(60岁以后)

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最早的两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出版《发展心理学》,标志着该学科的诞生。

第二章如何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哪几类?

各有什么特点?

通常可以分为横断研究设计、纵向(追踪)研究设计与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

在相同或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考察多组不同年龄的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以描绘这些方面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二)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研究设计)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运用相同的评价方法或工具,考察同一组人心理的连续变化特点。

这种研究设计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心理研究设计。

微观发生学设计:

实际上也是一种追踪研究设计。

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或某个快速变化的发展期),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机会,从微观上密切观测个体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期间及之前、之后的变化)。

如在某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解题策略是如何变化的

(三)系列交叉研究

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对几个年龄组的儿童进行多次测查或评价。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及其特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自我报告:

日记、访谈或问卷

行为测量:

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

观察:

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

(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

特点:

自然、无干预

2.实验室观察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某种情境,由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被试的行为。

优点:

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

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

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

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

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优点:

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缺点: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

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

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测验则是一套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标准化的问卷,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特点:

书面提问

优点:

(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

(3)费用低;

(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

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

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

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

通过精密的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

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

研究的伦理原则

(一)征求被试的同意

自愿参加研究时,能够表示同意时,充分意识到危险和潜在好处时,没有参加研究时

(二)保证被试的知情权,避免欺骗

了解研究的内容或目的、做法以及后果

(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带来疼痛、焦虑或伤害的方法;可在事后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欺骗”的原因,保证研究没有伤害性后果。

(四)保证隐私权

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尊重被试的尊严和合法权利。

第三章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概括掌握基本观点)

1.非常重视无意识的作用和早期经验

2.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

意识结构,现实原则

超我:

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

3.人格发展阶段论:

根据里比多的投射部位,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口唇)——肛门期(肛门)——性器期(生殖器)——潜伏期(平静)——生殖期(生殖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详细掌握,理解阶段及其发展任务和危机)

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

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

1.婴儿期(0~1.5岁或2岁左右):

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而避免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或2岁~3、4岁):

自主对羞怯、疑虑,主要任务是形成自主感,而避免羞怯感和怀疑感。

3.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左右):

主动对内疚,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感,而避免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主要任务是形成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5.青春期(12~18岁):

自我认同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感,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认同感,而避免角色混乱感。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疏离),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约50岁):

繁殖感(再生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

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完善感,而避免悲观失望。

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发展理论(概括掌握基本观点)

华生经典行为主义:

心理学:

1.研究对象:

客观的行为或反应

2.研究方法:

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S——R公式

发展心理学:

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环境和教育、外部刺激决定学习。

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条件作用:

行为与强化

1.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

2.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二)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

(三)教学思想

程序教学:

小步子、让学生及时知道结果(反馈)、自主调控学习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详细掌握)

(一)1.心理发展的本质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

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信息应对和管理新信息。

平衡:

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

组织:

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

图式:

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

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

2.心理发展的机制

适应和组织、同化和顺应

同化:

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

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

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成熟:

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成熟

物理因素:

物体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

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平衡:

自我调节,包括同化与顺应过程

4.认知发展的阶段

(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

(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

(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

1.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在促进个体认知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重视应用研究;

3.强调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4.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新生命的形成:

孕期的发展

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起点。

孕期发展的阶段

⏹约经过266天左右的时间,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由2000亿个细胞组成的婴儿

⏹孕期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阶段

(一)胚种期(0~2周)

⏹持续二个星期,从受精到细胞的微小块漂流并走出输卵管及把自己依附到子宫壁上

⏹细胞分化;胚种附着在子宫壁上

(二)胚胎期(3~8周)

⏹胚胎期是从植入到怀孕的第八周。

在这短短的六个星期内,胎儿期的大部分变化都会发生,如身体的各部分结构及内脏器官的形成

⏹总体特点:

结构分化;内部器官开始发展;胎盘和脐带形成。

重要器官初具雏形,心脏开始跳动

⏹(三)胎儿期(9周~出生)

⏹发育迅速,所有器官的发育逐渐成熟。

⏹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

⏹1.9~12周

生长迅速,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使胎儿的身体和四肢可以移动,可以吞咽、消化养料,泌尿系统可以运行,外生殖器形成。

⏹2.13~24个周

⏹胎儿发育迅速,母亲可以感知到胎动,可以听到胎儿的心跳,体外覆盖着一层皮脂以防皮肤皲裂,胎儿可以对明亮的光线和响亮的声音产生反应。

⏹3.25~38周

⏹继续发育,所有的器官已经成熟,为出生做准备。

胎儿达到成活年龄,其睡眠周期和动作活动更为规律和可预测,在胎儿皮肤下覆盖了一层脂肪。

在出生前2周活动减少,睡眠增多。

孕期个体发育的关键期

(一)关键期:

每一器官最易受特定环境因素影响的时期。

在其它的时间,同样的环境则不宜造成同样的后果。

(二)各种器官发育的关键期

⏹1.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

3~5周;

⏹2.心脏发育的关键期:

第3周中期到第6周中期;

⏹3.其它器官和身体部位发育的关键期:

怀孕后2个月

遗传基因与环境对智力和人格的影响

(一)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1.智力(IQ)在中等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遗传系数约为0.50。

(二)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1.非共享的环境影响(NSE):

住在一起的人没有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这些个体彼此不同(1-0.86=0.14)

2.共享的环境影响(SE):

住在一起的人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人们彼此相似。

共享的环境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基因与非共享的环境对IQ差异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

(三)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许多人格特质(如内/外向、移情关注)具有中度的可遗传性,遗传系数约为0.40。

(四)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非共享的环境,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教养方式、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方式,对人格的发展影响最大。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一)基因的导向原则

基因预先决定的发展方向或道路,环境有时难以使之改变。

(二)反应范围原则

⏹对于多数人类的特质,遗传设定了发展潜能和环境影响的范围,个体就在那个范围内变化(可能性)

⏹(三)基因影响心理发展的三种方式

1.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2.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3.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四、结论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基因影响着环境的性质和有效性,环境也影响着基因型表现的程度

第五章婴儿期的发展

婴儿的身体或生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到下

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动作(翻身、坐、爬)——腿和脚的动作(站、直立行走、跑、跳)

⏹2.由近及远

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整个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

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

记忆和学习的发生

(一)记忆的发生

⏹1.在胎儿末期,就已发生记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反应

⏹2.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12个月后,婴儿具备了语词逻辑记忆能力和延迟模仿能力

(二)学习的发生和发展

⏹1.胎儿末期已经开始发生学习活动

⏹2.新生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

⏹3.3个月的婴儿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4.6个月后婴儿出现怯生,再认能力发展

言语的发展(理论和语法发展)

⏹1.强化说

⏹代表人物:

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转换生成说

⏹代表人物:

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

语法规则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3.模仿说

⏹代表人物:

班杜拉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

⏹4.认知说

⏹代表人物:

皮亚杰

⏹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础和前提

⏹儿童言语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言语是逻辑和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二)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1.前言语阶段(012个月)

⏹婴儿在第一年出现咿呀学语、非语言性的声音和姿势交流等现象,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

⏹前言语能力包括了前言语感知能力、前言语发音能力、前言语交际能力三个方面。

⏹前言语交流具有三大特征:

目的性;指代性(指示);约定性

⏹2.言语发生阶段(1—2,3岁)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

⏹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语词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儿童只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甚至停止了独处时的自发发音活动

(2)积极说话阶段(1.5—2,3岁)

⏹突然开口说话,积极性极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掌握迅速发展

⏹(三)言语的发展状况(音、词、句)

⏹1.语音的发展

⏹简单发音阶段(嗓音)(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9个月以后,发出有意义的语音

⏹哭叫(0-1个月)——唧唧咕咕(1-5,6个月)——牙牙语阶段(6-10个月)——标准化言语(11个月以后)

⏹2.词汇的发展

⏹1岁左右开始说出词,到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以供交往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随后掌握虚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3岁时大约掌握1000个词左右

⏹3.语法(语句)的发展

(1)三个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

——电报句(1.5~2岁)

——完整句(2岁后)

(2)基本发展趋势: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疑问句等)

⏹结论

⏹婴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婴儿情绪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有哪些?

⏹5周左右,婴儿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

⏹6-8个月:

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

⏹6-7个月:

出现分离焦虑;

⏹7-8个月:

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婴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婴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形成信任感

婴儿的气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托马斯、切斯等的类型说

容易型:

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

困难型:

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迟缓型:

约占15%,反应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婴儿的气质因受神经系统(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发展具有稳定性;因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具有可变性。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和类型、影响因素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根据特定的目的,与依恋对象形成协调的伙伴关系。

(二)依恋的类型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B型)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

⏹3.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

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三)依恋的影响因素

⏹早期的抚养质量是影响婴儿依恋的重要因素

⏹抚养者的反应性、敏感性(以及积极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要,对婴儿发出的信号高度敏感有利于依恋安全性的发展

第六章幼儿期的发展

幼儿的注意具有什么特点?

(概括掌握)

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

注意的广度,发展很快;注意的稳定性,总体水平很低,但随着年龄而提高;注意分配能力总体很差,正在形成,随年龄而提高,在幼儿期末,注意变得更有计划性。

幼儿的记忆具有什么特点?

(概括掌握)

(一)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包括直接的经验、间接的语词知识

(二)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三)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儿童感兴趣的、刺激强烈的事物容易记住,根据目的进行识记有困难

(四)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对熟悉的物体、熟悉的词、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依次降低

(五)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

通常,5岁之前没有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步发展起来

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

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1.具体形象性为主

(1)具体性

能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

(2)形象性

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

2.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5岁以后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发展上,以及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发展等方面

3.言语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

小班儿童用言语总结自己的行动;中班儿童能在行动中边做边说;大班儿童能在行动前说出自己的行动计划,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拼图)。

 

幼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获得自主感和主动感,克服羞怯与内疚感

1.儿童早期(约2~4岁)的发展任务: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

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2.游戏期(4~7岁左右):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体验着目的性的实现

幼儿的游戏(类型)

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幼儿游戏主要有:

1.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是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

2.教学游戏:

有计划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3.活动性游戏:

发展儿童的体力

还可以将游戏划分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1.平行游戏是不参与的、旁观的行为和独自游戏。

然后逐渐有了少量的社会参与。

在这种游戏中,儿童在别的孩子旁边用相似的材料游戏,但并不去影响别人的行为

2.在联合游戏中,儿童各自活动,但他们会通过交换玩具、相互评论对方的行为而相互作用

3.合作游戏是一种较高级的互动,儿童在活动中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例如,表演一个假装的主题,或为相同的产品而工作,如用沙子垒一个城堡或画一幅画

另外,最新研究还有非社会性游戏(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但它仍是3-4岁儿童最常玩的一种游戏。

在幼儿园儿童中,这种游戏占据了儿童1/3的自由游戏时间

幼儿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道德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决定的,公正就是服从权威

(2)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

幼儿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认为幼儿道德发展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

尊重权威,逃避权威的惩罚,服从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

属于他律道德。

第七章学龄初期的心理发展

注意的基本特点(概括掌握)

(一)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