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926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5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

教学进度表

周次项目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1

3.1---5

比例的基本性质

2

8---12

正反比例

3

15---19

整理和复习

4

22---26

圆柱

 

统计表

5

29---4.2

圆锥

6

5---9

整理和复习

7

12---16

统计表

8

19---23

统计图

9

26---30

整理和复习

10

5.1---7

休息

11

10---14

数和数和运算

12

17---21

代数和初步知识

13

24---28

应用题

14

31---6.4

量和计量

15

7---11

几何初步图形

16

14---18

简单统计

17

21---25

复习

18

28---7.2

复习

19

5---9

考试

20

12---16

 

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比例

单元目标: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一的第l~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

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

16 

4.5:

2.7

10: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

2.7的比值和10:

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

4.5:

2.7=10:

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l)出示例1: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

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

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边问边填写表格。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

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

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0:

2=40,200:

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

(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

80:

2=200:

5)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

2.7=10:

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

2=200:

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

然后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例如判断10:

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

12=,35:

42=,所以10:

12=35:

42。

(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

3和12:

6    

35:

7和45:

9

20:

5和16:

0.8:

0.4和0.3:

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2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一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

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

80:

2=200:

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

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板书:

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成立都是这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着80:

2=200:

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

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板书:

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

4和6:

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

我们可以这样想:

先假设3:

4和6:

8可以组成比例。

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

3×8=24)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

两个内项的积:

4×6=24)。

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

4和6:

8可以组成比例。

(边说边板书:

3:

4=6:

8)

(2)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什么是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练习: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3、先应用比的意义,再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

9和9:

12

(2)1.4:

2和7:

10(3)0.5:

0.2和5/8:

1/4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能写成几组就组几组)

2、3、4和6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3题。

 

2、解比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一的第4~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

什么叫做解比例呢?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出示例2:

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再回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

3x=8×15。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

”,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

(在3x前加上:

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教师板书:

教师: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出示例3:

解比例9/X=4.5/0.8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

”(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

4.5x=9×0.8

“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

”(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4~9题。

1.做第4题的第(6)题时,要提醒学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做。

做完后,选一、二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求解的。

2.第5题,可指名学生读题,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知识解答。

再选几名代表出答。

之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3.独立完成第6、7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9*题和思考题

做第8“题的第

(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

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也可以推出比例式。

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

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

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

8=15:

40

40:

15=8:

3

3:

15=8:

40

40:

8=15:

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

3=40:

8

8:

40=3:

15

15:

40=3:

8

8:

3=40:

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3.比例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课

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

可能吗?

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出示例4:

让学生读题。

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

”(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

实际距离也知道吗?

各是多少?

”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

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

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

为什么?

”(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

然后说明:

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1O厘米:

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

1:

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

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

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出示例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

因为=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板书:

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

”(用x表示。

)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

”(应用厘米。

)板书:

解:

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

写成什么形式?

”(写成分数形式。

)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1   

x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应该怎么办?

”板书:

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7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

(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

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

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

(板书:

解:

设长应画x厘米。

)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

怎么办?

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

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

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

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

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

设宽应画y厘米。

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

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比例尺?

为什么?

2、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3、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表示的意思。

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

)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

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4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1、复习: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2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6……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

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即: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1、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

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

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学生讨论解答

4反馈练习:

第13页做一做,并订正.

五、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第17页第1题订正时,必须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2、综合练习

(1)判断第17页2题说明理由

(2)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

六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例1             例2

90/1=90

180/2=90

270/3=90   8.2/1=8.2

        ……16.4/2=8.2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24.6/3=8.2……

 

5、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例4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4到7题.

教学目的: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