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113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生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体生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体生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体生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体生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体生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体生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体生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体生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生理学.docx

《人体生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生理学.docx

人体生理学

1、绪论和细胞

1.人体生理学:

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反馈调节:

系统本身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以维持稳态,使系统活动保持稳定,正反馈可以迅速而完整地完成某种生理活动

3.刺激:

能使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4.反应:

生理学将由刺激引起的机体内部新陈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称为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5.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生物体内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6.兴奋性:

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叫做兴奋性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

7.肌丝滑行学说

8.可兴奋细胞的概念:

凡是受到适宜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性细胞

9.单纯扩散: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异化扩散:

体内某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主动转运:

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10.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钠离子内流

11.超极化:

膜电位增大

12.局部兴奋:

受到阈下刺激,产生去极化变化,但幅度达不到阈电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在刺激停止后又复极到静息电位,这种产生于膜局部,较小的激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

特点:

1、由电紧张的形式扩布2、不具有“全或无”的特征3、没有不应期,可产生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13.机体功能调节的分类:

2、血液

1.血浆:

血浆是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清:

血凝后血凝块发生收缩,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里没有纤维蛋白原

2.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所出现的血浆住的高度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4.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因素:

5.血型的分类原则: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四型

6.等渗液:

生理实验和临床所用的各种溶液中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临床上常用的有:

0.85%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7.血浆渗透压的分类:

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小分子晶体(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正常值:

298.5mOsm/L(5764.8mmHg)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

正常值:

1.5mOsm/L(25mmHg)

意义: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8.可延缓或防止体内外血液凝固的方法有

9.肝素抗凝的主要机理:

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的抗凝作用;还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3、循环

1.心动周期中,各期心室内压是如何改变的:

0期:

1期:

2期:

3期:

4期:

2.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即: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心指数(心排血指数):

是指在安静、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3.机体的血管分类:

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

弹性贮器血管:

分配血管:

将血液输送至各组织器官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对控制血压和各徐支气管的血液灌流量具有重压作用

交换血管:

有利于血液和组织之间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影响毛细血管血压以及体液在血管与组织内的分派

容量血管:

指静脉系统,安静时循环血量的60%~70%贮存于静脉内,起贮血库的作用

短路血管:

与调节体温有关

4.血压(BP):

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提:

足够的血液充盈血管壁

缓冲因素: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必要条件:

心脏收缩、外周阻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每搏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

5.心脏的神经支配和作用:

心脏活动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作用:

右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其效应以加快心率为主;左侧心交感神经支配房室结,其功能以加强心肌收缩力为主

心迷走神经作用:

通过释放Ach,可抑制心脏活动(负性肌力效应)

6.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

α受体、β受体

心脏存在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种类:

β受体(β1受体)

血管存在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种类:

α受体、β受体

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随机体代谢和活动情况而变化

8.第一心音产生的主要因素:

房室瓣关闭引起的振动

意义:

标志心室收缩期的开始

第二心音产生的主要因素:

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

意义:

标志心室舒张期的开始

9.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意义:

心室肌收缩时血液从心室射出,而心室肌舒张时,则血液回心充盈,从而保证心室射血的正常进行;假如心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而不能舒张,那么心室将无法射血

10.家兔实验中剪断颈部一侧交感神经,被剪断一侧交感神经的兔耳朵有何变化?

再刺激其交感神经外周端耳朵又有何变化?

11.动物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对血压有何影响?

12.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通透性、淋巴回流

13.为何肾上腺素在临床上是强心剂,去甲肾上腺素是升压药?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在小剂量时常以兴奋β2受体的舒血管效应为主,但大剂量时则由于同时兴奋α受体而出现缩血管效应;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此时由于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抑制效应超过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兴奋作用,结果导致心率减慢

4、呼吸

1.呼吸:

机体从外界摄取O2,,排出产生的CO2,这种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的三个环节:

①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或组织呼吸

2.胸内负压的概念:

胸膜腔内压通常比大气压低,为负压

形成:

意义:

①维持肺泡与小气道的扩张②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由呼吸运动引起的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运动

4.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

5.通气/血流比值(VA/Q):

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6.影响气体交换主要因素:

分压差、扩散面积、扩散距离、温度、扩散系数、通气/血流比值

7.动脉血高CO2,低O2、[H+]增多对呼吸的兴奋的机制?

8.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位置、敏感的刺激的

9.家兔实验中剪断颈部迷走神经,呼吸有何变化?

10.家兔实验中给动物吸入一定量的CO2,呼吸有何变化?

为什么?

11.区别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即: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5、消化与吸收

1.胃液的成分:

水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HCO3ˉ、内因子

胆汁的成分:

97%的水分,

胆汁的生理作用:

①乳化脂肪②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③利胆作用

胰液的成分:

水、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消化酶)

胰液的作用:

2.胃运动的形式包括:

①紧张性收缩②容受性舒张③蠕动

小肠运动的形式包括:

①分节运动②蠕动③移行性复合运动

3.为何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由于胰液、胆汁及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使食物的消化在小肠内基本完成。

经消化的营养物质大部分在小肠内吸收,剩余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

6、能量代谢与体温

1.基础代谢:

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

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代谢能量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条件:

基础状态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①肌肉活动②精神活动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④环境温度

3.机体安静状态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

内脏器官

机体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

骨骼肌

4.生理学中体温的概念:

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机体的深部系指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

正常值:

腋窝36.0~37.4°C;口腔36.6~37.7°C;直肠36.9~37.9°C

生理变动:

①昼夜波动②性别(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C)③年龄④肌肉活动⑤其他因素:

如麻醉药物,环境温度等

7、泌尿

1.肾脏的作用:

①以生成尿液的形式排出大部分的代谢产物、水分和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物②最重要的排泄器官③具有内分泌功能

2.排泄:

机体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经血液循环,经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排泄的途径:

①肺②消化道③皮肤④肾脏

3.为何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

因为原尿中除了不含大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外,其余各晶体物质的浓度均与血浆一致,而且原尿的渗透压及酸碱度也与血浆相似,故原尿就是血浆的超滤液

4.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值称滤过分数

5.肾小管重吸收的特点:

选择性

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肾小管和集合管(近端小管,特别是近曲小管最强)

6.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①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②有效滤过压③肾血浆流量

7.水利尿:

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渗透性利尿:

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8.肾素:

有球旁细胞分泌,是一种水解蛋白酶

作用:

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为血管紧张素I(10肽)

9.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①肾小球滤过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排泄与分泌

10.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②循环血量减少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提高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11.肾糖阈:

尿中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

(大概>160~180mg/100ml)

12.当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尿量增多。

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当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的浓度也会随之升高,当超过肾糖阈,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此时尿液中仍含有葡萄糖,渗透压较高,而水的重吸收主要靠渗透作用进行的,所以会影响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多

13.区别尿潴留和尿失禁

尿潴留:

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出者

尿失禁:

当脊髓受损,以致初级中枢与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失去联系时,排尿便失去了意识控制

14.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肌源学说;管-球反馈学说

8、内分泌

1.激素: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激素

2.内分泌系统:

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调节系统,称为内分泌系统

3.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

4.下丘脑调节肽:

由下丘脑促垂体区小细胞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5.生长激素的作用:

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

6.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的关系:

GC可通过:

①维持血糖浓度,可供脑和心脏对糖的利用②通过GC对儿茶酚胺的允许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等机制,增强机体的适应力与抵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