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260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教例简述]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认知性默读,要求:

1、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全文,阅读中注意读课文注释。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诵读,要求: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三、质疑性朗读。

要求: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四、巩固性复读。

要求: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五、比赛性竞读。

要求: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六、体验性背读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

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

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评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线条清淅,教学层次分明,教学容量饱满,学生活动充分,这是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以不作深入的评析。

问题是我们要思考一下,教者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安排“诵读”。

原来,教师是在准确地按照教材的标高进行教学。

义务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教学的训练体系,并对文言文的诵读要求作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

教材中编者有文言文31课,含短文27篇,诗词曲33首,其中有28课的21篇短文和33首诗词曲要求背诵,特别是五、六册的文言教读课文都把背诵作为训练重点的首项要求,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并在练习中把文言课文的诵读作为训练的第一个层次,义务教材还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并就如何“利用修辞特点”、“分段记诵”、“抓内容层次”、“抓关键性语句”、“抓文脉”、“抓思路”等进行背诵指导。

课文里面有一些更细的线条,如:

①对文言文虚词语气的辨别体味;②文言句子节奏的处理③文言长句的连读与读断④甚至于修辞语气(如《马说》要求读出排比语气,感叹语气,反问语气及推断的语气)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又细致的理解,在教学中作出相应的安排。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这是教材规定了的。

教学的标高是一条路,这个教例告诉我们,教学中先要“抬头看路”然后才能“埋头拉车”。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爱生命(节选)

   《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1906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

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着的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

在写法上,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在阅渎中,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德育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

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情节结构,梳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研读探究,理解作品的象征意味。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演播美国西部风情及淘金图片)

   .课件展示一个荒芜寂静的地球,慢慢地,有了植物,有了动物,有了人类(基本上按生命进化的过程展示,并伴随着鸟的歌声、兽的吼声和人的话语声),不久,一切又全部消失,地球重归于沉寂。

   教师:

同学们,你喜欢有生命的地球,还是没有生命的地球?

为什么?

导入新课

   教师:

地球上有了绿树鲜花的摇曳,有了鸟的歌声、兽的吼声,才有了生机,而有了人类之后,人类更是用智慧与双手创造了地球上的一个个奇迹。

套用恩格斯的话说:

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杰克·伦敦简介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

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

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

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

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

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

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国共产党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https:

///论文。

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

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

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嶝岩(chán):

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qiàng):

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

①(身体)翻来覆去。

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

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

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

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

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

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

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

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

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

“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

肯定了什么作法?

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

“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

“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

“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全文,下节课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课堂练习)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一课一练

 

第六册曹刿论战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

培土加固。

根本:

树的根

②德义:

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

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

不堪

⑤景命:

大命

⑥殷忧:

大忧

⑦行路:

路人

⑧董:

督责。

⑨苟免:

苟且免罪。

⑩宜:

应当。

⑾高危:

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

谦虚。

自牧:

自立调养。

⑿简能:

选拔人才。

⒀垂拱:

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

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

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

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

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

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

可以概括为“五戒”:

“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

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

“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

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https:

///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

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

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

(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