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464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下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

同时《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

古诗词当中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

《古诗词三首》是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

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想象吟诵、入情吟唱、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6、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

1、随着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

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可以在回忆本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来理解这首古诗。

2、题目就是诗的眼睛,看到题目,你知道了哪些?

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田园,去感受江南水乡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1、交流方法:

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正音:

多音字:

卷、了生字:

蚕、桑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学生充分的朗读为正确地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1、交流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处理方法:

 (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设计意图: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古诗打下基础。

  2、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那些句子?

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3)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写人。

 3、整体理解古诗: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

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4、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次走进古诗,自由朗读。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

  1、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

并说出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

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

2、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

(出示句式:

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

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 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⑵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

(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

幸福勤劳)

   ⑶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

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

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

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

学生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

(学生看画面,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后再积累更易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七、板书设计:

  乡  景美清新明丽

(宋)翁卷

  四

  月人忙勤劳幸福

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一、初识作者,整体通读,把握诗意

1、温习上节课所学古诗《乡村四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

自读古诗词,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通顺了。

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板书题目)

3、指名读古诗。

大家要认真听,听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

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诗人的介绍。

(2)、都有景物描写。

随机设疑:

描写了哪些景物。

(3)、都写到了人。

随机追问:

写了哪些人,都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在开课伊始,我就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

试图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

此处整合,意在了解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二、举一反三,品悟诗情

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自主解读《四时田园杂兴》

1、《四时田园杂兴》也是我国古代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赞美劳动的诗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小组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明意:

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悟情:

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运用:

交流自己写的画面。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指出:

“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

”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

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对比学习: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联系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乡村四月》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

都是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

师生共同背诵。

设计意图:

此处整合,目的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

通过对比参读的策略,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

四、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

开阔视眼,树立大语文意识。

第三课时

《渔歌子》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一首词《忆江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今天我们要学习《渔歌子》也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渔歌子”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

《渔歌子》不是诗,而是词。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2、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读。

(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4、练习带着节奏朗读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

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分部体会

1)“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

(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2)“桃花流水鳜鱼肥”:

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

(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4)体会读: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设计意图:

由部分用整体,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

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

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

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

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

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

(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

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设计意图:

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为什么久久不愿离去呢?

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2、学生自主探究。

  

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诗句中的意境。

3、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

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

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

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   

4、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六、布置作业:

你还学过哪些描写乡村的诗词?

课下可做一期乡村诗专刊。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阅读古诗与成语故事的热望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相关链接 

1.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

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范成大(1126—1193)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

存诗1900余首。

诗中忧国恤民,多有佳作。

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

曾奉命出使金邦,坚强不屈,不辱使命,几乎被杀。

使金途中所作绝句一卷,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

诗人在晚年回到苏州石湖开始过起隐居的生活,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写成《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

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

这些诗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内容极为丰富。

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其词亦风格多样,颇具情致。

著有《石湖居士集》、《菊谱》、《梅谱》等。

3.张志和(730?

—810?

)唐代诗人。

字子同,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

十六岁时,举明经。

献策于肃宗,令待招翰林,授左今吾卫录事参军。

后被贬官,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

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

有的词牌对于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但与声情、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

起初,只是以某一词牌的代表作品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来创作词。

后来,就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供他人照着填写,所以创作词就叫填词。

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

也有的在词牌下作一小序,如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南宋【作者】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过故人庄                 山居秋暝

   孟浩然                   王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现在,我把自己20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如下,一并赠送给您,希望能帮到您: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辉煌的明天

    ——我的治班方略

我很欣赏一句话,那就是“教师的工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阳”。

是啊,我们今天的一切工作,不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吗?

那么,如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深思。

因为班主任是学校具有特殊身份的教育者。

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从参加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回忆这些年带班所走过的每一步,品味着工作带给我的欣慰和快乐,更加坚定了我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信念和决心。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学习思考,我的治班理念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以情育人,用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活动育人,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犹如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一样,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工作二十多年来,我从没有放弃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从教中学,从学中教,乐此不疲。

用我的真诚、爱意透视学生纯洁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对爱和真诚的追求,感染学生、浸润学生渴望理解的心田,用充满爱的语言去抚慰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一、关爱学生,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1、沟通是教育的前提。

师生之间如果缺乏了解和沟通,感情就会有隔膜,教育就无从展开。

沟通应从了解开始。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因此,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通过不同方法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了解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爱好、健康状况及学习变化。

例如,我在与如今所带班级学生的交流中得知班内三名同学生活在单亲家庭时,一种怜爱之情,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我深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情感脆弱,性格孤僻、倔强、逆反心理强,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会不经意地送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满意的赞许,一个温馨的眼神,一个慈祥的抚摸,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使这些原本不幸的孩子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变得开朗活泼、乐观向上,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2、运用心理教育。

基础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未来,受教育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社会获得最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因此本学年,我在班里发起这样一个倡议:

师生共建相互交流的"绿色通道",包括两种形式:

(1)家构通桥—日记

(2)热线连着你和我—家庭心理电话

以此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倾诉,使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在心理错位时得以倾诉,摆脱烦恼。

有一次,我在班里布置了一篇作文《你心目中的老师》。

在作文里,同学们大胆地说出了他们心目中老师的形象……从孩子真诚的话语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所以在后来的班会上,我说:

“老师很感谢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从今以后,我一定做一个你们满意的老师:

有爱心,正直好学,富有创新精神的授课能手,教学工作做出改进。

反过来,我也向你们提出老师心目中的学生形象,是同样有爱心,懂得自尊、自爱和尊重别人。

从那以后,我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孩子们经常向我倾诉内心的酸楚、快乐……

我曾这样寄语我的学生们:

“同学们,我是过去,你们是未来;我是一片树叶,你们是整个森林;我是一支蜡烛,你们是熊熊火炬;我是一条小溪,你们是黄河、长江……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拥有美好的明天……”

二、以活动为载体,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

活动是人的认识、智慧、思维发生、发展的机制。

通过活动能使学生得到丰富和发展。

因此,我非常注重从开展活动入手,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的形式、内容为依托,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的空间,营造和谐、宽松的班级氛围,寓教于景、于乐、于形。

1、创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①、举行主题鲜明的班队活动。

按照“建设团结向上班集体,营造和谐健康新环境”的工作思路,本学年我班开展了“好大一棵树”的主题班会。

在这次活动中,无论设计、组织,我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

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普遍感到:

这是我们自己的活动,我们要动脑筋想办法,在活动中显身手,显才华。

在活动中,同学们围绕主题,主动查找资料,搜集图片。

同学们自制绿树叶,绘制“地图树”,自己写诗……,体现了集体智慧的交融。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受到感染和熏陶,思维受到开拓、发展,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学生的使命感,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呼唤了爱与真诚。

②、巧用教室空间。

两周一期的板报,以突出的主题,多彩的板块,成为班中亮点;墙壁上“我真棒小巧手”里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意境深远的美术作品,相映成趣;“植物园”中的一棵棵幼苗在全班师生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这些构筑着学生理想的“文化大餐”形成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勇当社会小主人

在学习《地球就诊记》后,学生自发地组织了环保小分队,如今,“环保小卫士”们正在行动着:

收集废纸、废弃电池、捡塑料袋;号召村民节约水资源;全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了解社会用字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如何规范社会用字的建议。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关注社会,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丰富了社会知识,增长了阅历,找到了学习的立足点。

有人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汪清泉,一切美的情感都源于此,但要有一定的动力激荡它。

我就是以“丰富的情感和活动”为动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因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在,我班在班风、班貌方面受到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教学成绩在全镇范围内也一直名列前茅,我班也连续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级体”。

今年,我班又被评为保定市“优秀班级体”,贾康丽同学被评为保定市“优秀少年”,我个人也连续两年受到县政府嘉奖。

不过,成绩再辉煌,也已经成为过去。

望前方,情长路更长。

今后,我将继续追求探索,努力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辉煌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