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761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docx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1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独坐敬亭山

  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

  1.课文简说。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词句解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忆江南

  1.课文简说。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词句解析。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风景旧曾谙。

”“旧”:

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

曾经。

“谙”:

熟悉。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

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

《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

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的环境。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

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

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

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

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四、相关链接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

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

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

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

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

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纳长江洪水,并于城陵矶注入长江,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

  君山 又称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峰突起,景色秀丽。

唐代诗人张说有《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

1、古诗词三首2、桂林山水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语文园地一

单元整体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欲望。

2、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4、能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专题编写的,所选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

四篇课文中有三篇都是名篇,描绘生动、形象,语言相当精彩。

根据本组课文的特点,学习本组课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意境,想象画面,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

单元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

①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②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③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相信你们去过很多地方,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谁能用简要的话语给我们介绍一下?

是啊,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我们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跟随他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⑴解诗题,知作者

  ①独:

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②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⑵抓字眼,明诗意

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❶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❷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❸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②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❶指名读❷重点解读: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议:

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

多、高飞无影

  云:

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众鸟:

鸟儿们;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⑶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2自己带着感情读

3四人小组读古诗

4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正

5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课件,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1)解诗题,知作者

1望洞庭:

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2抓字眼,明诗意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❶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❷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3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4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④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⑤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⑥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⑦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

⑧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⑶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

现在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

(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

谁想当一回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

(指名读)

  ③师:

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有限,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说说古诗的特点:

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人?

2.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

“忆江南”为词牌。

 3.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好:

美好旧曾:

以前、过去谙:

熟悉 胜:

胜过、强过忆:

想念、想起

 4.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5.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6.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7.指导背诵《忆江南》

  五、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