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1527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docx

温州市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

温州市初中音乐教学新常规

——备课常规——

一、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1.研判校情学情

(1)了解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真实诉求和愿望,开展系列音乐教育活动。

(2)了解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方法与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做好学情分析。

2.拟定宏观目标

(1)通览学期教材内容,依据单元间知识点的纵向逻辑与人文主题的横向关联,合理拟定学期教学总目标。

(2)恰当整合单元内教学素材,突出教学主题的连贯性与一致性,有梯度地设置单元教学子目标。

(3)列出本册教学的重、难、疑点,精心预设解决方案。

3.把握教学进度

(1)根据每学期正常教学时长,合理规划教学进度。

(2)灵活调度单元内容,做到难易结合、重点与非重点内容有机整合。

4.规划课外活动

(1)定期举办校、班、个人等音乐展示与赛事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2)有效利用校园网络、广播、专栏、主题班会等媒介,营造艺术氛围,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推进校园艺术文化建设。

(3)带领艺术社团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观摩音乐会、接触民间乡土艺人等艺术实践,体验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设计课时教学方案

1.教学内容分析

针对选定的教学内容,对音乐作品的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作品结构、音乐要素、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此外,还要关注外延作品知识的渗透与融入。

2.教学目标设定

(1)本着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主旨,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实用性。

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可测,操作性强,能够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持续发展。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把握全面性,综合体现三个维度。

既要关注学生在音准、节奏等基本素养方面的夯实,也要注重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更要兼顾学生们在合作意识、情感表现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育与提升。

(3)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生成性。

教师不能一成不变、机械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来调整目标,发挥教学机智。

3.教学重、难点提炼

(1)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中梳理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取决于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诸多内容中,属于最基本、最主要、或者是直接关系到进一步学习其它内容的关键点,一般就是教学重点。

(2)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难点也会因人而异。

有的内容是重点同时又会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是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做好区分。

4.教学方法选择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与智能发展状况,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综合具体教学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有描述式、游戏式、体验式、实践式、探究式等。

5.教学过程安排

(1)课前准备。

一是要做好课堂专业示范的准备,如演唱、律动、伴奏、指挥、作品分析等。

二是要做好课堂设施、道具、材料、乐器、音乐剪辑等相关准备。

(2)课堂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征,选择不同的方式导入。

要尽量体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趣味性和审美特征,并对主体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巧妙引出教学主题。

(3)主体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中主体教学部分一般由学唱新歌、欣赏作品、综合体验、巩固新知等环节构成。

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且充满情趣,既符合音乐知识稳步落实的规律又要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审美需求,保证课堂进行动静相宜、一气呵成。

(4)拓展延伸。

结合主体教学内容,广泛收集、补充、渗透一些外延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寓意更加深远。

(5)课堂结语。

无论采用语言、画面、音响等哪种方式结束课堂教学,它们都应当起着升华主题、激发探究、鼓舞精神、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

好的课堂尾声,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6.撰写教学反思

细心汇总每堂课的教学所获,记录该堂课在环节设置、内容处理、手段运用、示范效果等诸多方面的成败。

虚心听取同伴和学生的教学建议,积极改变教学思路,努力调整教学状态。

正确面对教学困惑,可以针对“教什么”“怎么教”“效果、目标达到了没有”“为什么”“如何改进”等具体的细节问题展开反思,并借此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加强专业理论修养。

三、其他

1.研读音乐课程标准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理解音乐课程的性质,掌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音乐课程目标,参照音乐课程的内容标准,全面了解课程的实施建议。

博览音乐理论专着、不同版本的音乐教科书、音乐专刊杂志、音乐周报等,扩大自身的专业视野,丰富自身的专业涵养。

2.研读初中音乐教材

通读初中各学段音乐教材,关注各年段之间的衔接教学;细读授课年级教材,查阅和收集相关教学资源,整体把握教学进阶,梳理每学期的教学要点。

3.加强集体备课活动

积极开展学校教研组、学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通过同课异构或同课同构的形式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力求通过集体的多种视角,吃透教材,提供多样教学预案,最大限度地活用教材。

4.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舒适、美观、整洁的环境,是营造一堂愉快温馨的音乐课的保证。

音乐教室的两大审美要素,即听觉环境美和视觉环境美。

高品质的音像资料和高保真的音响播放系统是提供优质听觉享受的前提;简洁、明快的色彩,符合声场原理的座位设计,便捷实用的教学用具和器材摆放,可以使视觉环境清新而富有艺术美感。

总之,需加强音乐教室的常态化管理。

——上课常规——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

所谓“聆听”是指以一种尊重的态度专心致志地倾听音乐,它既是学习音乐的基本方法,更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

教师应强化教学常规,优化审美环境,促成学生的审美追求得以实现。

一、基本要求

根据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不同,音乐教学大致可分为欣赏、歌唱、器乐三种课型。

但无论哪种课型,它们都势必要遵循一些共性的教学原则,形成音乐教学的规范和共识。

1.情境创设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模拟生活情境,营造艺术情境,利用语言、光线、教具、音响等艺术化资源创设情境,更加有助于音乐学习氛围的形成。

2.审美想象原则

多侧面、多角度展现音乐作品的美,在综合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美的系列音乐活动中,发展个性,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3.参与实践原则

积极创设聆听、演唱、探究、表演和编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获得情感体验和音乐经验,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表现力打下坚实基础。

4.人文渗透原则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让每位学生都带着独特的文化视角,参与到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音乐感受中来,体会其背后的音乐文化魅力。

二、具体课型要求

1.欣赏教学

教学前,教师自己应充分聆听音乐作品,细品作品,提炼作品中最具感染力的音乐要素,在教学中得以发挥和运用。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引发想象与联想,产生音乐情感。

(1)聆听兴趣的激发

1 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熟悉、了解音乐作品;

2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选择音乐话题,搜集音像资料;

3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闻其声如临其境,自觉走近音乐。

(2)聆听习惯的培养

1 培养相互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聆听质量;

2 多用音乐少用语言,加强音感和乐感的训练;

3 学会安静聆听、闭目聆听,用心感悟音乐世界。

(3)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1 合理把握整体与局部聆听、单次与多次聆听、重复与对比聆听、泛听与精听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听觉效益最大化;

2 重视音乐作品经典主题的记忆与背唱,帮助学生积累欣赏经验;

3 善于使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如:

对主题旋律进行音色模拟、填词、图谱、律动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4 培养敏锐的音乐感受力,着重抓住音乐要素的运用和变化进行聆听;

5 关注学生纵向听觉能力的发展,领略立体的和声美、织体美与配器美;

6 听赏过程中,教师要懂得从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主听赏能力;

7 通过音乐作品的分析,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与人文内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与表达。

2.歌唱教学

歌唱教学要严格遵循“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教学原则,让歌唱活动充满抒怀、表意的美感。

引导初中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更自信、自然、真诚地表达音乐情感。

(1)正确的歌唱姿势

歌唱时,首先要做到身体端正挺直、肩膀放松,眼睛自然平视前方,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自然下垂,两脚自然分开。

养成良好、正确的歌唱姿势,不但给别人带来观感上的愉悦,同时更有利于气息的运用。

这对于学生养成积极、通畅、有支持的歌唱状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变声期的嗓音保护

一般来说,进入初中的孩子,嗓音也随着进入变声期。

如果在歌唱活动中不注意保护好嗓音,将会影响其变声之后的音色和机能发育。

因此,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护嗓音,注意劳逸结合。

在歌唱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做自然声区的练习,进行高位置、弱音量的歌唱,适度融入假声与混声。

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好用声时间,适时让嗓音得到休息;

2 注意饮食卫生。

变声期应注意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冷过热或刺激性强的食物。

尤其注意在用声后忌食冷饮,避免声带受损;

3 忌给学生施加压力,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变声期是人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只是出现有早有晚,结束有快有慢,因人而异。

因此要鼓励学生不必为此担忧,在变声期能坦然接受自己嗓音的变化,仍旧保持一份喜爱歌唱的快乐的心。

(3)单声部歌唱教学

1 做好声情并茂的示范。

教师良好的歌唱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在充分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情感的想象。

2 加强歌唱机能的锻炼。

首先要学会快吸快呼、缓吸快呼、缓吸缓呼等基本呼吸方法;其次要巩固稳定的恒拍感和准确的音高感;最后要侧重中声区的训练,把中声区唱得通畅、圆润、结实,能较好解决音域扩展及声区统一等问题。

3 加强歌唱技巧的训练。

发声练习,应从简单的自然音开始,以哼鸣练习为主,注重起音的干净和集中。

练声曲不宜复杂,音域不宜过宽,力求简单流畅,坚持“高位置、轻力度、柔线条”的发声方式。

发音技巧上,建议先从元音入手,而后过渡到辅音,最后再到完整歌词的吐字和咬字练习,要做到发音稳定、吐字清晰。

轻快的歌曲唇、齿、舌的活动要灵活,抒情柔和的歌曲则更强调字与字之间的连贯和圆滑。

4 注重歌唱表现力的培养。

学习基本指挥图式,对教师的起、止、表情等指挥语言有正确的反应;认识常用的节拍,懂得基本变速处理;学习通过强弱变化的手段对歌曲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深入理解歌词的含义,多朗读多吟诵,体会歌词的抑扬顿挫与平仄有致的声调美;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旋律、节奏、调式、语言等特征把握歌曲风格,让演唱更生动有味;根据课标要求,有表现力地背唱一定数量的曲目,尤其是一些中国民歌、经典曲艺片段等。

(4)班级合唱教学

1 在课内外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多多接触、欣赏合唱作品,感受和声之美,为合唱学习做好铺垫。

2 从简单的节奏多声部、歌词多声部切入,逐步过渡到纯净的人声合作。

教师自身应积极参与歌唱活动,熟练运用柯尔文手势、简单的乐器、声势律动等教学手段,与学生一同体验合作的快乐。

从易到难,灵活创编多声部作品,让学生体验合唱作品的和声张力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3 具备了一定的声部合作经验之后,要提醒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歌声,轻声歌唱,认真聆听,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共同寻求和谐、均衡的集体音色。

4 通过训练,逐渐掌握合唱中的整体呼吸、声部呼吸、循环呼吸等方法。

5 在建立主调合唱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到复调合唱能力的培养。

6 教学中应多采用轻唱、无音高乐器伴奏、离琴清唱等教学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巧借指挥手势和表情来调整集体的音准、音色和音量,加强群体合作意识与声部协作能力。

3.器乐教学

“器乐进课堂”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又能辅助识谱教学,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音乐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1)积累基础器乐常识

1 能够辨认教材中的乐器图片和名称,了解它们的由来和基本构造;

2 能够听辨常见的乐器音色,准确表述它们的归类。

比如民族乐器中的吹、拉、弹、打等种类,西洋管弦乐中的弦乐、木管、铜管、打击等种类;

3 能恰当选择乐器,运用合理的演奏方法表现特定的情绪或情境;

4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简单的乐器合作表演,从中了解最基础的配器知识;

5 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简单的乐器(特别是农村学校);

6 课堂上,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进行简单的评价。

(2)为音乐表现锦上添花

1 能够根据乐曲的风格需要,恰当加入乐器伴奏。

乐于和老师、同伴一起为乐曲创编简单的伴奏音型,编排有层次的伴奏声部。

2 尝试做一些打击乐小合奏练习。

通过集体探讨和音乐实践,探究打击乐为乐曲伴奏的最佳时机与时长,增强音乐判断力,培养良好的乐感。

——课外活动常规——

课外音乐活动是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音乐教育活动,它既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一种美育和德育的方式。

通过课外音乐活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延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

教师要遵循课外音乐活动开展的规范和要求,合理部署校内、校外两种音乐活动。

一、校园音乐活动

1.活动类别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结合音乐教师专业特长,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开设丰富多样的校内拓展类音乐活动课程。

一般来说,校内拓展类音乐活动课程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1)歌唱类:

独唱、重唱、小组唱、合唱;

(2)器乐类:

独奏、重奏、军乐小合奏、鼓乐小合奏、西洋管弦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合奏;

(3)舞蹈类:

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

(4)戏曲(剧)类:

课本剧、舞台剧、音乐剧、话剧、京剧、越剧、瓯剧、道情、鼓词、木偶戏等。

2.活动载体

校内拓展类音乐活动大多以社团为载体,并定时、定点地开展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时令节气、节日庆典、晨会班会等主题穿插开展,还可以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大型艺术展演平台,如艺术节、合唱节、戏剧节等开展活动。

3.活动形式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拓展类音乐活动最能够得到学生的青睐。

如小组授课、音乐沙龙、音乐名家讲座、音乐达人秀、音乐会观摩等形式均适合在校内开展,还可适时开展一些音乐常识普及讲座、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活动评论、音乐观点争锋等贴近学生生活和关注时代音乐信息的活动课程。

二、校外音乐活动

校外音乐活动,虽然没有系统而严谨的教学形式,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适当补充、拓展一些有益的校外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领略音乐的风采,继而滋养他们的性格、气质、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综合素养。

1利用家庭人力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生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

家庭音乐课程资源主要包括:

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家长和亲友、家居环境氛围、音乐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

音乐教师要鼓励家长把对孩子的音乐教育寓于家庭的音乐活动当中,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如举行小型的家庭演唱会、带领孩子去欣赏音乐会、参与社区文艺演出、参加单位文艺联谊活动、协助孩子制作简易的乐器、与孩子交流音乐会观后感等等。

家庭音乐教育的潜移默化,不仅让学生的音乐兴趣得到保持,音乐动手能力得到加强,音乐情感得到释放,而且还活跃了家庭气氛,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

2.开发社会活动资源

社会是个庞大的音乐教育课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

社会音乐课程资源主要指向四个方面:

首先是人才资源,包括周边的艺术教师及文艺团体等;第二是机构、环境资源,包括社区的文艺组织机构、校外教育机构等;第三是活动资源,包括社区的文娱演出活动、歌舞活动等;第四是民俗资源,包括所在地域长期传承下来、带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各种音乐表演形式及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传统剧目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音乐生活,参观青少年宫、文化馆、剧团、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积极参加各种团体组织的音乐采风和社区活动,走近乡土音乐、走近民俗艺术家,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加深对音乐社会属性的认知和理解。

三、活动开展建议

1.坚持以审美为核心

课外音乐活动从内容、形式到过程都要保持与课内音乐教育相一致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审美教育,让学生由内而外得到真、善、美的音乐熏陶。

通过扩大音乐视野,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通过深入音乐探究,发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通过激发想象力,促使学生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寓美于心灵之中,化美于行动之中,形成高雅的音乐审美情趣。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挖掘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课程资源。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活动过程鼓励学生全体参与、亲自实践,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概念和审美经验。

 

3.坚持以文化塑团队

以社团为载体的音乐课外活动,首先应确定长远目标,制定中长期活动计划,加强团纪,健全各类制度,规范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落实管理职能。

同时,要建设社团文化,体现人文关怀,团员之间处处体现出配合、谦让与奋进的精神,每一位团友都将打造团队的凝聚力与合作力视为己任。

教师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更应当以身示范,关爱团员、信任团员,让团员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力量。

此外,教师还要做好社团梯队建设,完成好新老团员的衔接工作。

——评价常规——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程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

通过科学的评价策略,有利于学生看见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有利于促进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有利于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评价内容与形式

1.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是本常规制定的主要内容。

评价应以各教学领域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实施情况。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情绪及情感的反应能力;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作能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模仿、想象、表现与创作能力;学生对中外音乐简史及音乐相关文化的认识、理解水平;学生对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积累与运用;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形成等方面。

2.评价形式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一次艺术实践的过程。

因此,伴随着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评价也就自然生成了。

保持一颗孩童之心,可以把严肃枯燥的音乐评价设计成轻松活泼、智趣兼备的活动。

(1)音乐推送

开辟课前五分钟、午间音乐分享、影视音乐评论、音乐画报资讯、音乐周刊集萃等音乐专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音乐才艺和特长的舞台,让他们发表自己的音乐见解,为同伴们推介好音乐。

(2)音乐展示

教师运用图、文、影、音等方式记录每一位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风采,利用校园广播、文艺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

将学生的音乐小文、音乐小品、演出剧照、音像资料等及时收录到成长记录册,上传到班级博客、微信或网页,与同伴分享,与家人共享。

淡化考核、评估痕迹,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3)音乐竞演

借鉴一些优秀、励志的音乐节目,开展“班级音乐会”、“我爱记歌词”、“我爱记旋律”、“班级好声音”、“星光大道”、“我是歌手”等音乐竞演活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演奏、音乐创编等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音乐评价氛围,体现自由、公开、民主的音乐评价精神。

二、评价方法

新课标倡导多元评价机制,即利用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立体评价体系。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进行评价,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观测其进展情况,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进行。

比如课堂激励语、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音乐成长手册等,就属于较典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可占学生总体评价的60%-70%。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价,一般在期中、期末进行。

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可以采用听辨、问答、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音乐常识笔试等方式进行。

终结性评价应避免单一的技能技巧考核,可以由学生自选最擅长的项目或与他人合作表演参加测评。

终结性评价可占学生总体评价的30%-40%。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指用较为准确、形象、亲和的评述性文字,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尤其适用于对音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描述。

比如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情绪表达,参与活动的态度、愿望及合作能力,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等。

定量评价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能力进行量化评价。

如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理解,对音乐体裁、风格和流派的辨别,对音乐主题记忆、积累和听辨,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速度和准确度等。

3.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

评价既是一种评估,更应是一种激励。

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把评价的权利适度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评价自己,真诚、客观地评价他人。

自评较关注自己的音乐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纵向发展是否有明显的进步,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是否强烈,与同伴的协作是否默契等。

互评则关注他人的课堂表现是否踊跃积极,对同学是否热心帮助,对班级活动是否提出有效的建议等。

学生的自评、互评可以采用等级评定也可用描述性评价,评价策略要注重实效性和激励性。

如:

分组进行音乐展示,在观赏交流中相互点评。

旨在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互相发现优缺点,互比互学,共同提高,让每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验成功,收获自信。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考虑音乐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差异,尤其是后进生的评价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均要以赏识性、鼓励性评价为主。

三、分析与反馈

学生的音乐学习是动态发展的,教师的评价策略也应当适时调整,顺势跟进。

首先,要为学生拟定一份便于操作、一目了然的音乐课程学习观测单。

通过阶段性观测,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发展水平。

其次,要及时做好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师评的数据汇总,登记入档,通过归类、整理和分析,得出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论。

最后,要细致、准确地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学校、学生及家长。

评价通告可采用口头、书面、电子稿等形式,反馈要真实、中肯、善意,让音乐评价充满正能量,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附件1:

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参考样式

课题

XXX

设计人

XXX

教材与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1.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2.作品音乐要素分析;3.作品音乐风格界定;4.作品情感内涵把握。

学情分析:

1.学生身心特征分析;2.学生兴趣及学习动机分析;3.学生音乐能力分析。

教学目标

1.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2.逐步掌握听、唱、奏、演、创的方式方法,积累一定的音乐经验,形成自己的审美追求。

3.包容、尊重多元的音乐表现形态;3.终身喜爱音乐,能用各种音乐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2.如何捕捉音乐作品的切入点与深化点;3.如何有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