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1736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docx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点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打破了“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方式,以“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即时传递给目标受众,由于信息发布更自由,渠道更加多变,来源更加丰富,形成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

一些缺乏政治敏感、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容易迷失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助长了个人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打了折扣。

2.国内研究情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扩展。

“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一种历史性范畴。

“新”相对于旧而言,代表着一种新生力量但又同时与传统相并存。

而就当前大众传媒的发展来讲,新媒体主要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新兴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外延,国内学者具体公认的主要有“数字电视、网络电视(WebTV)、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Chatwords)、虚拟社区、博客(blog)、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电子邮箱、门户网站、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IPTV等”。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指出:

截止2012年6月底,手机网民已经达到3.88亿,微博在手机端的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手机已经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上网终端。

我国的熊澄宇对新媒体内涵做了很好的归纳,他认为,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有关新媒体概念的归纳主要有“传承论”、“相对论”、“凡数字论”、“互联论”、“媒体定义问归论”、“规模论”等多种观点。

传承论看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前后相继性;相对论看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数字论看到了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互联论看到了新媒体的交互性;媒体定义回归论看到了新媒体传播形式的新颖性;而规模论看到了新媒体传播受众的广泛性。

不同学者对新媒体内涵的界定有差别,但是也存在一些基本的共识。

第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区别。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之上,而传统媒体不是;第二,新媒体具体的形态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包括网络电视、网络播客、网络博客、手机短信、彩信、微博、搜索引擎、E-MAIL等。

第三,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功能强和信息量大等特点。

正是新媒体的这些特性引发了媒体生态和社会生态变迁的思考,成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学者关注的热点。

目前,新媒体也正以目不暇接的速度进入高校、走入校园,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语言特点、交往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激烈的冲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凭借数字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形态。

新媒体种类繁多,主要有飞信、微信、博客、播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游戏、数字电视、虚拟社区、E-MAIL、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人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如何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3.意义

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符合高职高专大学生的特点:

新颖、时尚、便捷、互动、敏感,新媒体对其思想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利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该论文虽然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型研究,但涉及到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挖掘、作用机理的阐释、问题的深度剖析和机制建设等理论探讨议题。

这些理论探讨有利于创新和发展新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理论,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

本论文希望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查研究方式,能对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实效性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加强和提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在新媒体环境下该如何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基本内容:

2.1分析新媒体对高职高专学生影响的表现特征

2.2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3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在校学生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收集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

通过设计相关问卷,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行调查,以获得大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另外,通过对学生管理部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调研和访谈,对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做了深入了解,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首先对新媒体的内涵、特征、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深入阐述新媒体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及其受新媒体影响的相关情况,并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几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在使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详细地分析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五、课题研究的方案及主要过程

2013年6月,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科研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我有幸承担并主持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这一课题,2013年6月正式批准立项,历经一年的研究,为课题注入了无限活力,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酝酿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的6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调研计划,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

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

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课题组调查收集资料,确定了具体调查内容;

(2)课题组负责人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我院各年级使用新媒体的信息情况,利用2个月的时间,进行调研实施、汇总、分析和数据整理工作;

(3)由课题组负责人主持召开讨论课题研讨会,进一步搜集意见和资料;

(4)、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征集并上报论文;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6月),课题组将收集的数据与资料分析汇总后充分运用于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字材料,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六、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1.课题问卷调查的效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2012级学生为重点调查对象,现就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些题目分析总结如下:

为深入了解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课题组对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单个访谈。

调查主题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及新媒体对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主要针对在校1—3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48份。

1.1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和接受新媒体的现实状况

手机媒体包括手机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报刊、广告等,根据调查,大学生多拥有新媒体产品,如电脑、手机的产品,其中手机使用非常频繁,这是由于手机集中了以往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的优点,并兼具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新特征,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沟通具有私密性。

学生的手机质量都较高,具有比较充足的新媒体消费力,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时准确获取所需信息,有利于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

表1大学生拥有的新媒体产品

产品名称

拥有比例

手机

87.6%

电脑

73.2%

MP3—MP5

52.3%

表2大学生开通的手机功能

手机功能

开通比例

开通3G

86%

开通微信、微博

87%

开通飞信、彩信

57%

1.1.1媒体时间要多于旧媒体

大学生花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的时间要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几乎是学生使用其他媒体的时间的总和。

由于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很多,因此每天获得的信息量多半来自新媒体,用在传统阅读上的时间相对较少。

表3学生每天接触媒体时间分布

接触媒体

平均所用时间(小时〉

互联网等新媒体

3.5

报纸

0.5

杂志

1.5

电视

0.1

广播

1.4

其他媒体

0.8

表4学生每天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

上网时间(小时)

所占比例

不上网

3%

1以下

30%

1-2

35%

2-3

16%

3-5

80%

5以上

8%

 

1.1.2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

高职院校学生在个性特征、生活风格、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其人格特质为:

自信、乐观向上、精力充沛、积极进取。

高职院校学生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主动出击,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重视自我发展,个性独立。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

第一,社会上对新媒体技术的需求,使得他们希望通过新媒体来“证明”自己。

第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学生可从移动多媒体〔短信、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新媒体中得到个性化的定制型内容,体验符合自己个性的体验。

大学生对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的使用动机大致可包括四个方面:

获得信息、学习、娱乐与沟通。

这几方面的使用动机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是相符合的。

大学阶段在发展心理学中被划定为成人前期,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曾罗列10项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其中包括学习或实践、年龄相仿的男女之间的交际方式、职业选择,以及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拥有的知识和态度等,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往往“会主动获得有利于学习的信息。

”通过新媒体休闲与获取信息,是大学生的主要使用目的。

大学生对电脑各类软件的熟悉和网络的接触由来已久,网络无疑是学生寻求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他们求知的主要渠道和习惯。

65%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是休闲娱乐,55%的大学生目的是获取信息,其余分别为交友、价值自我实现、商业目的等。

信息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被应用于课堂教学,藉此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传播效果,使得技术手段与教学方式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当硬件基础越来越精良、软件配置越来越完善时,数字化学习便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娱教技术”、“体验式学习”、“游戏化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新的理念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也应运而生,作为正在处于知识习得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紧跟时代潮流,对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

这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的思维、采取新的方法、利用新的媒介,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表5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选项可以重复)

使用目的

所占比例

游戏

65%

获取信息

55%

查收信件

34%

聊天

43%

做生意

4%

其他

5%

1.2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

1.2.1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扩大知识面很有帮助,对知识面有正面影响的评价的大学生占65%,这说明新媒体让大学生感受到获取信息的成就感。

但另一方面,新媒体对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效果有限,在注意力集中上,新媒体甚至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感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大学生占55%综合来看,新媒体在扩充大学生视野上有作用,但是在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上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降低弱化。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去伪寻真、探查本质、储备知识,是大学生学习的新问题。

新媒体使得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连接起来,大学生的认知方式被改变,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混合成为“虚拟时空”,并不自觉受其影响。

有些学生因此失去理性和自我,处在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状态之中,缩小自身的思想空间,弱化思维和想象力。

了解到这种影响,就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媒介素养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加适应新媒体环境。

表6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影响评价

学习种类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无影响

知识面

65%

25%

10%

记忆能力

44%

49%

7%

学习效率

54%

35%

11%

注意力

36%

55%

9%

思考力

24%

65%

9%

1.2.2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生活与交往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一定影响,多数大学生认同并亲历过网络交往。

这是由于新媒体扩大了传统人际交往的空间,使得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心态的人可以互相认识。

在新媒体的交流中,由于交流双方多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减少了来自其他个体或社会因素的干扰,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也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思想传递情感。

根据调查,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社交常态方式。

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沟通交流以书信、电话为主,新媒体环境下,他们借助BBS、QQ、博客、E-mail、短信、微信等新媒体,淘汰了传统的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仅有17.4%和13.4%的“90后”愿意以这种方式交朋友;短信、电话、QQ分别以74.1%63.7%的比例高居榜首。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觉轻松和便捷,解决问题的预想方式更趋自由。

因此,新媒体成了大学生表达思想观点的和倾诉心声的理想选择,成为紧张学习生活的泄压阀。

但也存在负面影响。

大学生认为新媒体的使用对师生交往产生负面影响的占28%,对朋友交往产生负面影响的占19%,对亲人交往产生负面影响的占25%。

单个访谈中,有学生表示,相比亲人,他们更愿与网友交流,平均每周与网友交流3-4个小时,而与父母交流的时间不到半小时,因为感觉“无话可说”;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愿意当面向老师倾诉心事和请教问题的占26%,其余更愿意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认为“这样心情更放松些。

”不少学生承认缺乏与老师沟通的技巧,有34%的学生“看见老师来了就躲”,有35%的大学生“一个学期没有与老师当面说过一句话。

”超过40%的学生平均每个学期与老师联系不到2次,一方面说明老师更关注所谓的优等生和相对差的学生,“中间状态”的学生被忽略,而这部分学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另一方面也说明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与“学生一老师”沟通的紧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过多使用和依赖新媒介,易形成“新媒体依赖”,如沉溺网络,躲避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远离现实世界,性格变得孤僻,待人冷漠,情绪消沉、苦闷、压抑。

新媒体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人际信任危机,影响他们的现实人际交往,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呈下降趋势。

有近半数的大学生对父母、社会交往对象、新闻媒体持不信任态度,进而影响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有些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交往而疏远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进而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

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

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新出现的思想问题,必须给予重视和解决。

表7新媒体对日常交往的影响的评价

社会生活与交往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无影响

师、生交往

38%

28%

34%

朋友交往

28%

19%

53%

亲人交往

30%

25%

45%

面对面交往

25%

55%

20%

除学习以外,上网仍是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其余依次是班级活动、社团协会活动、体育锻炼,其中公益活动、校园竞赛等活动上的时间非常少。

大学生“远足”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休息时间里他们更愿意呆在房间上网,每周外出活动与交往时间低于3个小时的占60%不少大学生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宅男宅女。

上网时间占据大学生主要业余生活,降低大学生生活的丰富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接受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己。

表8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生活

平均每周活动时间(小时〉

社团协会

4

上网

16

班级活动

6

体育锻炼

5

公益活动

1

校园竞赛

2

其他

3

1.2.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在一些明显违法行为如网络欺诈、散播病毒的意见上高度一致,都表示反对,但在一些不违法但违背道德的行为上态度比较暧昧,如收看不良信息,表示理解的占62%。

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丰富繁多但却无序,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具有“虚拟性”,多数学生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性别、年龄、身份等均可以被掩盖,使得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大学生因缺乏对一手信息的常识性、客观性判断,受到虚假信息蒙蔽,也会有意无意成为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者。

网络信息搜索方式的发展,给学生的知识获得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学生可轻点鼠标,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大大下降。

数字化的媒体内容及其带来的便捷复制和即时传播等特点,使学生变得不再认同教师的权威,转而依赖于网络搜索。

大学生对网络抄袭的认同度最高,在对一个班的作业调查中,承认有网络抄袭行为的大学生占80%,还有表示没有抄袭过但是“非常理解”的占15%,只有约57%的大学生说“从来没有抄袭”。

网络抄袭看似“小事”,却事关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和良心,对他们今后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在对黑客行为的“理解”上,不少大学生举出“比尔盖茨也是黑客”的例子,表示做黑客“挺有个性”,这说明大学生易于张扬个性、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同时也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

这说明,大学生在当今多元价值的环境下容易迷失自我,导致价值观混乱,价值主体自由化,价值导向多元化,价值目标模糊化。

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中产生对不良信息的“猎奇”心理、对权威信息的质疑心理、对传统说教的排斥心理,对正当价值取向的模糊心理、对社会道德观念的漠视心理,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难度。

 

表9大学生对网络负面行为的评价

行为

不允许但理解

完全不允许

收看不良信息

62%

38%

黑客

83%

17%

散播病毒

5%

95%

散布不良信息

15%

85%

网络欺诈

2%

98%

网络抄袭

88%

12%

网络谩骂诋毁

68%

32%

六、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1.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1.1建立专门的新媒体管理制度

上述已阐明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基于新媒体功能性及作用,高职院校领导应给予新媒体高度重视,建立专门的新媒体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中与考核中,只有院校领导予以重视,相关实施者才会在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并且形成良好的新媒体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确保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确运用。

1.2组建新媒体监督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辅导员,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职院校内部应通过培训、选拔及交流会等方式选拔出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骨干教师,组建成新媒体监督队伍,督促教师与大学生运用网络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不良思想可以及时予以引导,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监督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行为。

另外高职院校应做好与公安部门的配合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网站及黄色网站等,为学生及教师创建一个良好安全的信息交流环境,运用网络技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每个高职院校都有其本身独有的特色,新媒体中包含了诸多技术,在应用中应结合自身院校的特色,利用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合理化引导,建立具有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该工作有条有理的施展开来,利用新媒体能够实现社会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工作的有效融合,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思想的关注度。

1.3整合思想教育资源,建立新媒体思想教育长效机制

整合是利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将有效资源整理在一起,对思想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使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功能性融入在一起,达到1+1>2的效果。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应建立新媒体思想教育长效机制,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到底。

我国新媒体技术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正确运用新媒体,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网络互动,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想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课题创新之处

全面分析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等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

在深入分析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策,力争较全面的构建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防、控、导体系。

八、取得的成果

1.课题负责人在《学园》总第125期(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第28期)发表论文《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2.课题组建立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qq群;微信公众平台;共青团微博体系;高校信息服务平台。

九、今后努力方向

本课题今后尚需深入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本人总结了几个方面想要就此继续研究下去。

1.对使用新媒体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本研究的重点是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对于提高内蒙古地区其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具有相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如何能够长期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问题。

十、参考文献

劳家仁,刘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3).69-70

罗希,李瑞军.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恩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J].国轻工教育,2011,8(6).30-31

石书臣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张彦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项久雨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梁海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