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2602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8 醉翁亭记学案 长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8醉翁亭记学案长版

11.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诵读课文,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感受文中令人神往的美景。

3.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析文章写景的句子,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1.滁()

2.林壑()尤美

3.蔚()然

4.琅()琊()

5.水声潺潺()()

6.饮少辄()醉

7.霏()

8.伛()

9.偻()提携()

10.山肴()野蔌()

11.酣()

12.觥()筹()交错

13.颓()然

14.树林阴翳()

二.常识

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重点词语及课文分析。

(注:

翻译题未出,自己看笔记。

(一)第一段:

1.解

词: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作()亭者谁

4)名()之者谁?

5)太守自谓也()

6)饮少辄醉,醉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7)在乎()山水之间也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分析:

1)段意:

2)总领句是。

(滁州地理环境)(全景)

3)局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层推进)(由面到点)(由远到近)

4)转为__________。

5)亭子来历:

()

6)“太守”,在本文首次出现,是全篇的一个悬念。

7)“醉翁”雅号的由来:

8)为下文写景奠定感情基调的语句(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这句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

同时这句又是破题句。

9)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__________”(原句填空)

3.中考题:

1)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

__________。

2)填空:

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

3)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

__________。

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拓展:

美国大唱所谓“人权”,其实是____(用本文成语填空),目的是干涉他国内政。

5)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6)含“临”字的成语(4个):

__________。

7)提携全篇的两个字是:

“醉”和“乐”。

8)划分节奏: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只标一处)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只标一处)

9)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旷达闲适心境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段:

(1)解词: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晦()明变化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风霜高洁()

5.

水落()而石出()者

6.四时()

7.暮而归()

(2)分析:

1.段意:

写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

2.写琅琊山朝暮景色的语句:

“,________。

”(中考)

3.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

,。

”(中考)体现四季特征的字依次是:

“香、繁、洁、水”。

4.本段写观景感触的句子是:

“”。

(中考)

5.本段主要内容是写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结合全文理解,写景的目的是:

为了表现“(无穷)”。

(中考)

6.“若夫”二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7.本段结构特点是先分说后总说,使得文章条例清晰,脉络分明。

8.“水落石出”的现代义是:

9.回忆你读过的故事,写出与“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句:

(中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中考)“,。

”同《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一句,在写景上有亮点相同:

一是:

二是:

11.比较阅读:

(中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A:

[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下来。

[甲]:

[乙]:

B: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三)第三段:

(1)解词:

1.负()者

2.伛偻()提携()

3.往来而不绝()者

4.临(

)溪而渔

5.酿泉为()酒

6.泉香而酒洌()

7.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阵()者,……

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9.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分析:

1.段意:

写滁人的游乐及太守的宴饮。

2.(中考)本段写了四种情况:

1.2.3.4.

3.(中考)本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4.用简笔勾勒出“醉翁”自画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5.判断题:

a:

滁州老人小孩兴高采烈游山体现了太守励精图治,百姓富足。

()

b:

写太守的酒宴:

酒和菜都取材于当地,不是铺张;宴会上无丝竹管弦之盛,只行令作乐,充分体现可太守“与民同乐”的为政思想。

()

c:

本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为写“太守醉”作陪衬,“醉”之极即“乐”之极。

()

d:

这段文字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以此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

()

e: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照应了上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f:

“非丝非竹”中的“丝、竹”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意思相同。

()

6.联系2、3两段,说说你认为“太守醉”的原因

(四)第四段:

(1)解词:

1)已而()

2)阴翳()

3)阴翳()

4)鸣声上下()

5)乐(以……为快乐)其乐()

6)太守谓()谁

(2)分析:

1.段意:

写日暮醉归

2.本段写了“乐”的三种情境:

3.本段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划分节奏: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写山间夕照全景的句子是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之一景色描述出来:

6.本段是对全文的归结,从本段中可归纳全文主旨。

文章主旨是:

7.主旨句是:

四.综合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

3.对联: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4.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5.我们应学习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哪些精神?

不计个人得失、心系国家、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

五.比较题

1.《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2.两文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阳楼记》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为进退的原则;而《醉翁亭记》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3.判断:

A:

《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

《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

()

参考答案

(一)1)环(环绕、围绕)诸(许多)壑(山谷)尤(特别)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幽深)秀(秀丽)

2)峰回(回顾)路转(拐弯,转弯)有亭翼然(像鸟展开翅膀一样)临(高踞,靠近)于泉上者,……

3)作(造)亭者谁

4)名(为……取名)之者谁?

5)太守自谓也(自称)

6)饮少辄醉,醉又最高,故自号(取号)曰醉翁也

7)在乎(相当于“于”,“在”)山水之间也

8)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2.分析:

1)段意:

写醉翁亭之所以在,并引出人和事。

2)总领句是“环滁皆山也”。

(滁州地理环境)(全景)

3)局部:

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层层推进)(由面到点)(由远到近)

4)转为叙事抒情。

5)亭子来历:

(两个设问句“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

6)“太守”,在本文首次出现,是全篇的一个悬念。

7)“醉翁”雅号的由来:

“饮少辄醉”(突出“醉”字)

“而年又最高”(暗含一个“翁”字)

8)为下文写景奠定感情基调的语句(千古名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句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

同时这句又是破题句。

9)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原句填空)

3.中考题:

1)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

“环滁皆山也”。

2)填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

“翼然临于泉上”。

4)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表示本意不再此而在彼。

也比喻别有用心。

拓展:

美国大唱所谓“人权”,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本文成语填空),目的是干涉他国内政。

5)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6)含“临”字的成语:

临危不惧、居高临下、身临其境、双喜临门、临阵磨枪。

7)提携全篇的两个字是:

“醉”和“乐”。

8)划分节奏: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只标一处)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只标一处)

9)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旷达闲适心境的千古名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第二段:

(1)解词:

1.若夫日出而林霏(雾气)开(散),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

2.晦(阴暗)明变化

3.野芳(香花)发(开)而幽(清幽)香,佳(好)木(树木)秀(滋长)而繁(浓郁)阴

4.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5.水落(下落)而石出(露出)者

6.四时(季节)

7.暮而归(返回)

(2)分析:

1.段意:

写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

2.写琅琊山朝暮景色的语句: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中考)

3.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中考)体现四季特征的字依次是:

“香、繁、洁、水”。

4.本段写观景感触的句子是:

“而乐亦无穷也”。

(中考)

5.本段主要内容是写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结合全文理解,写景的目的是:

为了表现“乐(无穷)”。

(中考)

6.“若夫”二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引起(出)下文。

7.本段结构特点是先分说后总说,使得文章条例清晰,脉络分明。

8.“水落石出”的现代义是:

真相大白。

9.回忆你读过的故事,写出与“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句:

(中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中考)“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一句,在写景上有亮点相同:

一是:

都从时间的早晚变化写;二是:

都从光线明暗变化写。

11.比较阅读:

(中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A:

[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下来。

[甲]: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

“而乐亦无穷也”

B: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甲]是写水景。

[乙]是写山景。

[甲]写了朝暮之景。

[乙]既写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

[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三)第三段:

(1)解词:

1.负(背(着东西))者

2.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3.往来而不绝(断)者

4.临(靠近,这里指“在……旁”)溪而渔

5.酿泉为(酿造)酒

6.泉香而酒洌(清)

7.山肴(野味)野蔌(野菜),杂然而前阵(摆开)者,……

8.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非竹,射(投壶)者中,弈(下

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

9.颓(精神不振)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分析:

1.段意:

写滁人的游乐及太守的宴饮。

2.(中考)本段写了四种情况: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3.(中考)本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与民同乐。

4.用简笔勾勒出“醉翁”自画像的句子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判断题:

a:

滁州老人小孩兴高采烈游山体现了太守励精图治,百姓富足。

(√)

b:

写太守的酒宴:

酒和菜都取材于当地,不是铺张;宴会上无丝竹管弦之盛,只行令作乐,充分体现可太守“与民同乐”的为政思想。

(√)

c:

本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为写“太守醉”作陪衬,“醉”之极即“乐”之极。

(√)

d:

这段文字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以此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

(√)

e: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照应了上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f:

“非丝非竹”中的“丝、竹”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意思相同。

(√)

6.联系2、3两段,说说你认为“太守醉”的原因: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四)第四段:

(1)解词:

1)已而(不久)

2)阴翳(枝叶茂密成阴)

3)阴翳(遮盖)

4)鸣声上下(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5)乐(以……为快乐)其乐(快乐)

6)太守谓(是)谁

(2)分析:

1.段意:

写日暮醉归

2.本段写了“乐”的三种情境:

a:

禽鸟之乐

b:

游人之乐

c:

太守之乐

3.本段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划分节奏: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写山间夕照全景的句子是“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之一景色描述出来: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树林茂密成阴,上下一片鸟叫声。

6.本段是对全文的归结,从本段中可归纳全文主旨。

文章主旨是:

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7.主旨句是:

“醉能同其乐。

四.综合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本文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

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3.对联: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4.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与民同乐”。

5.我们应学习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哪些精神?

不计个人得失、心系国家、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

五.比较题

1.《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骈散结合不同点:

《岳阳楼记》运用大量的散句。

《醉翁亭记》运用了大量的骈句和虚词。

2.两文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阳楼记》文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为进退的原则;而《醉翁亭记》文则寄情山水,将醉与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3.判断:

A:

《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

《醉翁亭记》“句句

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