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2894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江西省横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三周周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横峰中学高三语文第13周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

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

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

为了避免发生水纠份,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

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

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

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

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

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

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

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

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

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

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

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1.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决定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了美的形式。

C.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上面所刻的不同宽度、不同数量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田地得到充足的灌溉。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B.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名词,但哈尼人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价值。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多少。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一般难以完成,需要联合担此重任。

B.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与完善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的共同利益诉求。

C.哈尼人分木制经过代代相传,凝聚了生产技术与人的情感,渐渐使人们在使用中获得了愉悦与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D.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只有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才能够表现出技术美的形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

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止过目不忘,尤尤邃于《易》。

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

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

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日:

“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

”迂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

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

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出知平江府。

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

会选将帅,松年奏:

“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

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

”又奏:

“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

”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

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

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

“圣主万寿。

”豫日:

“圣意何在?

”松年日:

“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

”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

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

“大化推移,有所不免。

”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

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

“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松年日: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注释】①上舍:

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

“舍生”即上舍生,大学生中高班的学生。

②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

③行在:

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④刘豫:

宋高宗建炎二年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二年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后迁都汴京。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

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

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

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屡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

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财物,但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

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8.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5分)

9.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

(6分)

(三)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⑴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表达对亲人的祝福和思念,这句妙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⑵韩愈在《师说》中对拜师学习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年龄大小不成其能否为师条件的句子是“,?

⑶《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四、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

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

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

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

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

屠呦呦说:

“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

”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

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分点概括。

(6分)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

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

试简要说明。

(6分)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______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__的那一天。

④时间真如_______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五十多天了。

A.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

B.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

C.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

D.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战后几十年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正是建立在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基础之上的。

B.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C.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一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D.即使生活艰辛,但只要还有爱我的父母,还有我疼爱的妹妹,幸福就不会消失,希望就还会存在,我就还会顽强地奋斗着。

14.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②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③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④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⑤因此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①④⑥⑤②③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⑥②①⑤③D.⑥⑤④③②①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一段文字,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

A.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飞走。

B.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C.甚至不愿回来,飞走,远远地飞走。

D.远远地飞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谚语有云: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然而,   ①   ,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

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   ②   。

其实,只要愿意,   ③   ,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

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6分)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

(不超过30字)(3分)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

(不超过20字)(3分)

横峰中学高三语文第13周考试参考答案

1.C【解析】“充足的灌溉量”误,应为“约定的灌溉量”。

2.B【解析】“哈尼人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价值”错误。

3.D【解析】“只有---才”过于绝对。

4.C

5.C【解析】C项应为“五人为伍”。

6.D【解题思路】D项“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错。

原文的意思是,按旧例,官吏升迁朝廷都要赏赐财物,因为军队建设需要大量费用,他并没有向朝廷提出赏赐财物的请求。

7.

(1)(胡松年)幼年丧父家贫,母亲靠出售所织布匹,资助供养让他上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对《易经》尤其精通。

 

(2)(胡松年)尚未入境,贪官辞去官职,收敛行迹,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公布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解题思路】

(1)句。

省略句1分;“鬻”,卖或出售,1分;“资给”,资助,供养,1分;“邃”精通1分,大意正确1分

(2)句,省略句1分,“解印”,辞去职务,1分,“揭”发表,公布1分,“便”意动用法,以之为便或感到便利,1分;大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

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

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

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潍州教授。

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

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

“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

”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恤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

建炎年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知平江府。

尚未入境,贪吏解下官印隐藏起来,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张榜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

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

“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

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

”又上奏:

“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莱、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

”被任兼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

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

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

“圣主万寿无疆。

”刘豫问:

“圣主意图何在?

”胡松年回答:

“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

”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

绍兴十六年(1146),病重,招呼儿子说:

“生老病死,在所难免。

”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

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

“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

”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

胡松年说:

“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

8.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1分)“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的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

(1分)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1分)“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

(1分)

解析: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气。

“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飘泊羁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领略春”句又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

“柳眼”指初生的柳叶,“桃腮”指桃花,从岁末欲雪到春光明媚,在时间上有一个大的跨度,但诗人却用对偶的手法,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增加境界之美,从而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

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他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10.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