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2906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docx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新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巧设情境感悟历史

选题情况

课题名称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版本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0课

教师情况

教师姓名

刘少芳

职称

中教一级

单 位

双牌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学生自主编排小品:

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点突破:

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感性认识。

通过学生表演的短剧来使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难点突破:

由于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是由西方文明传入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是以中华民族沉沦为代价,另一面对中国来讲也是进步的体现。

这些认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图片、对比照片、音频资料等辅助讲解,并指导学生编排短剧,从而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自主式教学法。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学习)

情景体验式教学法。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学习的成果,创设历史情景,在感悟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讲述法、讲解法。

(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师授课及学生展示都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

课前导学

发给学生预习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自主学习。

了解近代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情况。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小组的主要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学生准备:

编排历史短剧;准备所需道具;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简单幻灯片

教学渗透点

在讲授“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这一子目中,引导学生思索近代交通工具出现的原因,如何理解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带给中国的变化。

在讲授“近代社会习俗变化”这一子目中,帮助学生自主编排历史短剧《体验民主》,通过在全班选定角色、设计人物对白、推敲人物动作、引导观察思索等一系列教学过程,逐步使学生深刻体验辛亥革命前后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并从中体会变化的意义。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更好的再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及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通过自身演绎寻求历史、思索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咱们给给老师加加油吧!

让我们一起喊一、二、三加油,让各位领导老师看看我们240班同学的风采,好不好!

同时对今天来参加历史课的领导评委表示欢迎。

(一)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上海世博会的视频,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

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清末明初,看看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一遍;明确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现在我们开始踏上今天的学习之旅。

第一幕(清末民初)

小明:

妈妈,外公来电报啦!

小明妈(看完电报):

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

小明:

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

小明妈:

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

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

 

⏹[教师引导]:

这一天,小明家收到了一份电报,于是小明和妈妈展开了一段对话。

请班级著名演员饰演小明及妈妈。

请同学们从对话中开始我们本堂课的第一轮小组竞赛,进入想想看环节,用两分钟时间思考讨论以上与对话有关的三个问题

⏹一、请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出当时出现了哪些新事物?

⏹二、你们可曾想过,如果没有火车轮船,外公来上海得坐什么车?

花多少时间?

⏹三、如果没有电报,外公如何与小明一家联系?

古时候,我们的先民用哪些方式传递信息?

时间到,三个组的组长请抽签,然后安排组员展示你们那组抽到的题目的答案。

好,各组的成果已出来了,公布真相的时间也到了,让我们试目以待看看战果如何?

一:

电报、火车、轮船

二:

陆则是骑马坐轿、水则乘船。

即走旱路、又走水路。

一春一秋,一年时间。

三:

飞鸽传书、点烽火、驿站、、、、

[教师讲述]:

总之,在那个古老年代,人们陆则骑马坐轿,水则乘舟,属于典型的慢节奏。

外公从昆明到上海既要走旱路,又要走水路,把当时所有的交通工具试了个遍才到上海,仅在路上花费了近半年时间,再加上回程,这一往一返,一春一秋,一年时间搭进去了!

当我们在使用这些慢节奏的交通工具时,西方已经响起了火车、轮船的轰鸣声。

这些新式交通工具以蒸汽为动力,马力大,速度快,不久传入中国。

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旧式的交通工具:

落后的轿子,人力车,及旧式马车、运煤木轨车。

再看一段视频。

[课件出示图片]:

再看一段视频。

早期的火车头、明轮(从鲜明的对比中可以感受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

[教师过渡]: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给近代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当然我们不用出门也可以与远方的亲友联系,像外公不用出门,用电报传达他要来上海的信息。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电报房。

[教师引导]:

电报的诞生克服了这些信息传递方式的局限性,开创了用电来传递信息的时代,从此不管相隔多远,联系都不成问题。

当然相对当时的电报而言,我们现在的通迅每天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变为现实。

这是本课的第一变:

交通通信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在中国的变化(火车、轮船、电报)

[教师过渡]:

外公凭借便捷的交通工具、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终于到达目的地上海。

在上

海,他同样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大开眼界!

再请本班哪位记者上来大家报道本课第二幕。

第二幕(清末民初)

这天,小明一家去码头接外公,在码头,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

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

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

有广告、新闻、评论等。

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字典。

 

第二轮为大家准备的展示平台动动脑也有三个题目,1、在外公接触的事物中,有些是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2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3近代最著名的是哪份报纸?

可以看到哪些内容?

不认识的字同学们怎么办?

小组思考讨论时间照样两分钟,马上开始。

紧张的讨论该结束了,各位小组长又到了你们做出决定的时候了,抽到你们的题目,马上安排组员上黑板公布答案。

对比一下真相,看这轮展示又是哪组胜出。

1、数码相机---照相机声音---无声《扬子晚报》---《申报》

2、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3、最有影响力:

《申报》看到内容:

广告、新闻、评论,查不认识的字方法:

查字典

由同学的准确的展示中进入本课的第二变环节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的了解中去。

首先我请一位同学讲一个关于照相的故事,听完故事后,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样礼物,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呢?

对,是数码相机,它既精致,又方便,照出来的相片又鲜明亮丽。

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中国最早的一部相机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去眼见为实,看看当年的照相馆和最早的照相机,还有历史中我们学到的慈禧太后及未代皇帝的真面目。

[教师过渡]从照片中追忆往事;回忆历史

照相将历史定格在瞬间,而能够完整记录历史活动的则是电影。

[教师讲述]:

与照相技术密切相关的电影出现于是19世纪90年代,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在法国巴黎首度公开上映。

今天,电影作为一种视听早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色彩、声像技术都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然而,最初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后来才出现了有声电影。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当然还有第部一部获国际奖电影《渔光曲》。

[教师过渡]:

欣赏电影时你会发现,电影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有艺术色彩,而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则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

[教师提问]:

近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要数《申报》

展示《申报》,从《申报》上可以看到广告新闻评论……

[教师过渡]:

刚才同学说到了看报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同学们通常会查字典。

同学们最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它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其传统特色就是编工具书。

[教师过渡]:

外公在上海看到的这些新事物,像照相、电影刚出现时属高雅艺术,西方人看电影穿的可讲究可正式,戴礼帽穿礼服去欣赏这种高雅艺术,中国人渐渐觉得穿长袍马褂去影院不合时宜了,也得赶上潮流,于是在社会习俗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第三幕(清末民初)

这一天,小明一家陪外公去南京游玩,在南京他们看到了以下一幕……

历史短剧:

《体验民主》

扮演者:

孙中山:

老盐商卫兵:

旁白:

道具: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只手杖、一袭长袍、一个礼帽、一套中山装、假胡须及辫子

旁白:

1912年1月2日,昨天,孙中山先生刚刚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在中国可是第一次,废除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中国再也没有“至高无皇帝了。

场景:

南京市大总统府

 

 

盐商:

(拄棍上场)老汉我姓孙,名昊奇。

今年八十有二了,和盐打了一辈子交道,做这食盐的买卖可不一般。

从古到今,盐业大多是官家专办,所以啊,我是看了一辈子当官的脸,话不敢多说,事不敢多做,这人欺人的社会竟然还有改变的一天!

这不,听说这中华民国提倡民主,说什么人人平等,还给了我们商人很多优惠政策,所以啊,我专程从外地赶到南京,就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这大总统是何等的风采。

旁白:

大总统到。

孙中山:

(上场)你好啊,孙老先生。

盐商:

总统大人好,小民叩见总统大人。

(边说边放下手杖,跪下去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孙中山:

(急忙把老汉扶起,扶他坐下,亲切地对他说)孙老先生民国时期,再也没有什么“老爷”、“大人”了,你可以称呼我为“孙先生”、“孙君”。

再说,我们还是本家嘛!

盐商:

真的吗?

我真的可以坐下和您一同谈话?

还可以称呼您为先生?

您可是大总统啊!

孙中山:

总统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

盐商:

和老百姓一样!

(边说边起身,围着孙中山看)总统、啊不,孙先生,今天见到你,果真和我以前所见的当官的不一样:

是气宇轩昂,与众不同。

您的辫子是放到帽子里了吗?

孙中山:

不是的,我的辫子早已剪掉了。

现在是中华民国,我们要废除满清蓄辫的陋习。

盐商:

可我的这辫子从出生一直留到现在,剪掉多可惜啊!

孙中山:

虽然留的时间长了会不习惯,但辫子很麻烦,梳洗都不方便,不是吗?

盐商:

嗯,您说的对,回头我也剪掉它,应该会清爽一些。

您这衣服看起来也不错啊,这样式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呢?

孙中山:

哦,是这么回事,我觉得这种样式穿着很舒适、方便,并且实用,就让裁缝做了一件,觉得还不错吗?

(边说边展示衣服)

盐商:

嗯,是不错,就是不知道在哪能买一件?

我也穿着回家,省得家里人总说我老土、老封建,我也时髦一次给他们看看。

对了,我回旅馆。

盐商:

(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从精彩的小品中把我们带进本课的第三轮竞赛怎样体验民主?

1、细心的同学会从小品中发现近代中国社会存在不少旧习俗,有哪些呢?

2、英国人伶俐曾说: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民族,他们有滑稽猪尾巴、奇装异服、及女人毁形的脚,这三样旧习分别是什么?

3、请你们说说如何来移风易俗?

依旧两分钟,各小组开始讨论。

时间到,看看最后一轮展示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民主的真相公布后看看占时领先是第几组呢?

1、穿长袍马褂、翎顶补服;剃发蓄辫;老爷、大人等称呼;跪拜、作揖等礼节2、外国人说辫子是猪尾巴,长袍马褂、翎顶补服是奇装异服,女人毁形的脚是指女子缠足。

3、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

体验民主的小品中提到了本节课的三变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

[教师]:

细心的同学会从小品中发现近代中国社会存在不少旧习俗,

[课件出示图片]:

让我们从图片中去寻找真相清朝的长袍马褂、清朝男子前期、中期、后期发型、跪拜、作揖等礼节、三寸金莲,小脚的真面目。

[教师引导]既然是陋习就得改变,如何来移风易俗?

刚才同学们从小品中已经找到答案了。

剪发辫、造成了近代男子发型,

就在中国人在生活中思想上发生着巨大变化的同时,随之而来我们的衣着也发生了改变。

易服饰,是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发展请看一组现代版中山装,从中可以感觉到强烈的时代感。

同样称呼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师:

从以上社会习俗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那就是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教师引导]:

作为湖南人,我们的家乡在近代也经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事物?

生一:

我妈妈说我们家在九十年代才有固定电话,以前妈妈要给在外地工作的外公打电话得去邮局。

生二:

我记得爸爸说他早有个寻呼机,后来才有手机,不过他的手机换了四个了,现在我和妈妈都用小灵通,联系起来可方便了。

但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为了不影响学习,最好遵守校纪班规不要把手机带进校园,有事找爸妈时不是还有我们教师和办公室的电话吗,同学们说是不是?

当然走过时光,走不出村庄的三寸金莲不依然健在。

但这种变化无论从其广度,还是深度上说,都是十分有限的。

(请同学讲述书本上介绍的。

)其主要表现为:

轮船还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可看到,在广大内陆地区的江河中航行的依然是旧式的木船或帆船;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分布更是极不合理,人均拥有的铁路长度只有几厘米。

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里才能看到。

至于照相,则更是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奢侈享受。

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旧习惯残余仍然顽固地存在着。

今天我们学习了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变化,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生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中国最早的铁路都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修建的;最早投入运营的铁路是淞沪铁路;

生2: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是通过外国人传入电报、电话的。

今天,我们不仅有了移动电话这样便捷的通迅工具,还可以通过电脑上网的方式聊天,改变了过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状况。

说的好!

近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我们今天相比较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们通过板书的形式来展示刚长同学们刚才所总结的今天的收获。

现在进入小组PK的最后一个环节,看谁最利害?

请各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在一分钟内写出你们的答案。

本节课的小组竞赛到止结束,看看今天笑到最后的是哪一组呢?

当然老师在这里也表定其他小组重在参与的精神。

紧张过后,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学生齐诵小歌词谣。

清末民初在进步,社会生活面貌变,照相电影均出现,

首部电影《定军山》,追求平等新国民,改变称呼剪发辫,

西服高领中山装,时代潮流服饰显。

[教师引导]:

(三)小结:

火车、轮船、电报、电影的传入实际上传播的是科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首先必须发展科技!

在我们今天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时,请进入本课的最后的探究中去思考:

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从中我们可能得出什么启示?

人教版八(上)历史: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备课人:

刘少芳

学习目标:

一、了解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二、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三、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重点:

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难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名称:

、。

时间:

初,西方发明后相继传入我国。

2.通讯工具

名称:

时间:

19世纪年代以后。

作用:

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二)  文化生活的变迁

3.照相和电影的传入

时间:

近代以来传入我国。

作用: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保留了珍贵历史镜头。

4.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

1872年在创办的《》。

作用: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5.出版印刷机构的出现

名社:

1897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

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三)  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6.原因:

后,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呼对方“先生”“君”。

二.合作探究

清末明初,看看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变化。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幕(清末民初)

小明:

妈妈,外公来电报啦!

小明妈(看完电报):

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

小明:

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

小明妈:

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

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

 

思考讨论以上与对话有关的三个问题

1、请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出当时出现了哪些新事物?

2、你们可曾想过,如果没有火车轮船,外公来上海得坐什么车?

花多少时间?

3、如果没有电报,外公如何与小明一家联系?

古时候,我们的先民用哪些方式传递信息?

第二幕(清末民初)

这天,小明一家去码头接外公,在码头,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

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

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

有广告、新闻、评论等。

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字典。

 

 

第二轮为大家准备的展示平台动动脑也有三个题目,

1、在外公接触的事物中,有些是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2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3、近代最著名的是哪份报纸?

可以看到哪些内容?

不认识的字同学们怎么办?

第三幕(清末民初)

这一天,小明一家陪外公去南京游玩,在南京他们看到了以下一幕……

历史短剧:

《体验民主》

思考讨论以上与小品有关的三个问题

1、细心的同学会从小品中发现近代中国社会存在不少旧习俗,有哪些呢?

2、英国人伶俐曾说: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民族,他们有滑稽猪尾巴、奇装异服、及女人毁形的脚,这三样旧习分别是什么?

3、请你们说说如何来移风易俗?

三、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于19世纪的( )

A.70年代B.80年代C.90年代D.60年代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跪拜   D.点头

4.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称呼,使用“先生”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四、【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

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到中国来。

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交通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弯路的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变化,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生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中国最早的铁路都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修建的;最早投入运营的铁路是淞沪铁路;生2: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是通过外国人传入电报、电话的。

今天,我们不仅有了移动电话这样便捷的通迅工具,还可以通过电脑上网的方式聊天,改变了过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状况。

第一幕答案:

1、电报、火车、轮船2、陆则是骑马坐轿、水则乘船。

即走旱路、又走水路。

一春一秋,一年时间。

3、飞鸽传书、点烽火、驿站、、、、第二幕答案:

1、数码相机---照相机声音---无声《扬子晚报》---《申报》2、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3、最有影响力:

《申报》看到内容:

广告、新闻、评论,查不认识的字方法:

查字典第三幕答案:

1、穿长袍马褂、翎顶补服;剃发蓄辫;老爷、大人等称呼;跪拜、作揖等礼节2、外国人说辫子是猪尾巴,长袍马褂、翎顶补服是奇装异服,女人毁形的脚是指女子缠足。

3、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

作为湖南人,我们的家乡在近代也经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事物?

生一:

我妈妈说我们家在九十年代才有固定电话,以前妈妈要给在外地工作的外公打电话得去邮局。

生二:

我记得爸爸说他早有个寻呼机,后来才有手机,不过他的手机换了四个了,现在我和妈妈都用小灵通,联系起来可方便了。

但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为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