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3601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docx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2876一1963),名禹臣,晚号金寿老人、四川省德阳市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

少年时先随其姑父清代德阳著名儒医颜龙臣学文学医,曾与光绪末年四川状元骆元骤为学馆师兄弟。

卢铸之曾中秀才,经史子集根底深厚,因见八股文不能济世,加之体弱多病,故弃举子业而发奋学医。

卢氏资质聪颖,好学深思,为开扩其视野,使之学有所成,其师颜龙臣于清光绪中叶,又亲率卢氏赴成都拜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为师。

其后,卢氏随郑钦安学医达11年之久。

业成,乃遵师命游历四方,足迹遍及全国20余省,一面用其师所授之法为患者除疾,一面考察各地人体体质状况、生活习惯、水土气候,研究各种药物的栽培、炮炙、性味、功用及其相互关系,历时3年。

返回成都后,始于光绪末年开设“养正医馆”而悬壶成都。

卢铸之从医70余年,医术精湛,中医临

床各科学验俱丰,治病疗效卓著、数愈危急、岁无虚日。

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他继承祖辈和郑师医德遗风,患者无论贫富,均一视同仁,悉心诊治。

尤为可贵之

处,还在于卢氏能毫无保留地将其一生的宝贵经验献之于民。

卢铸之治学严谨,一生致力经典著作和颜、郑二师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的研究。

他兼收并蓄,锐意图强,敢于创新。

他强调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擅长运用姜(生、干姜)、桂(桂枝、肉桂)、附(生、熟附子)等辛温扶阳重剂,从而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在医林中独树一帜。

他30余岁就被时人尊称为“卢火神”而钦誉巴蜀内外。

齐白石曾为之镌刻“金寿老人”名章馈赠。

解放后。

卢氏曾被提名调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任职,但他因年高力衰,而恳辞未任。

1958年他受聘于四川省委党校医院,定为卫级一级。

卢铸之学识渊博,寝馈于《周易》、《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仲景、钦安立法处方之旨趣,旁及诸家之学,兼取所长,又颇多新的见解,熔古今于一炉,积数十年之识见,著有《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匾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本经药性配合阐述》等著作,并撰有《卢氏治疗肿疥的理论方法》、《卢氏对症痕痞块的理论研讨》、《子宫瘤癌论治》、《心脏病论治》、《水肿论治》、《感冒论治》、《附片之用法》等百篇论文。

今就其学术思想概述如下。

1祟尚《周易》强调“阳主阴从”

《周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源泉,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

如唐•孙思邀说: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卢铸之亦十分重视《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

他说:

“医者,易也。

医之阴阳至理,本于易也。

在对待阴阳关系上,卢氏深受其师郑钦安的影响。

他还密切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根据《周易》“夭尊地卑”之说,竭力强调“阳主阴从”之说。

如他说:

“《易》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点'。

夫乾者为天,坤者为地。

乾者阳也。

坤者阴也。

天包乎地,地承乎天,故乾坤位于上下。

上为阳,下为阴。

其阳者,宛如三公九卿百官也。

其阴者,宛如三妃九殡百腾也。

阳动阴随,阳主阴从也。

”(《卢氏医学心法・医易说)))又说:

“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阳而转。

业医者须识得《周易》所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内经))所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等奥义实为养生治病之一一大纲领也”(《卢氏医学心法.阴阳变动往来说》)。

在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中,强调阳为主,阴为从,尊阳而卑阴便是卢氏学术思想中的鲜明特征。

卢氏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

2阐释生理重视坎中之阳

明确人体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关系,对分析和认识病理,确定正确的诊疗法则是十分重要的。

卢氏认为,人之生理不离乎阴阳,而阴阳二者则始终处于阳为主而阴为从的状态。

如此,才能保持人体“阴平阳秘”,保证人体健康无病。

卢氏在阐释对人体生理的上述观点时,主要运用了《周易》八卦理论。

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他特别强调坎中之阳的重要作用。

他说:

“失乾坤者,阴阳之灵也,气也。

本天地之清真。

故曰大父大母。

仰坎离者,阴阳之精也,象也.得乾坤之中气,故曰中男中女……故乾坤之六子,唯坎离为至贵。

以其得气之中,而为天地之真精,实阴阳之英华也”。

又说:

“坎中之阳,火也二离中之阴,水也。

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也(《卢氏医学心法、大热大热大热医易说》)。

卢氏指出,离、坎二卦皆有火,离火虽属阳,但察坤之质,须赖坎中之阳发动,始能二火相照,发揖其功能.他说:

“坎离两卦虽皆有火,但有真火、凡火之别。

而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

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所谓心肾相交,二火相照,水火既济,人能保持体魄健壮,其实皆源于坎中一阳之火也”。

此言“真火”,即指“坎中一阳之火”,此言“君火”,则指察坤质之离火。

卢氏此论进一步阐述了“坎中之阳”为“人生立命之根”之说。

卢氏关于“坎中之阳”的上述观点,虽受其师郑钦安的直接影响,并源于明代学者赵献可有关命门真火“为真君真主”之论,但是,他在强调这一观点时,较前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说:

“人身乃血肉之躯,阴也,全赖真阳运于其中而立命。

人以脏腑分阴阳而立论,乃论其末也,以坎卦立论,实论其本也”。

3治病立法重在以火消阴

卢氏在生理上重视阳的主导作用,在病理上自然十分重视阳气的盛衰变化。

卢氏认为阳气为化生气血津液之本,百病皆因阳气受损而生。

因此,治病立法当重在温扶阳气。

他说:

“阳气者,乃化生精血津液之本源,为人生立命之根本,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其人生体魄的强弱与死生。

无论外感六欲,内伤七情,或饮食劳伤,疫病等,皆可导致人生阳气受损而发为疾病。

治病立法,必须重在温扶阳气”《阳气盛衰论》,同时还强调了“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治疗原则。

卢氏在强调“以火消阴”,阳光一照则阴缠自灭的同时,还认为扶阳则精血津液自生而脏腑及周身各部均能得其润养。

所以,他在治疗上祟尚仲景和其师郑钦安“温扶阳气”之法,并进一步提出了“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治疗主张。

这一主张充分反映了卢铸之的临床用药特色。

对外感疾病的辨证治疗,首先注重表证的及时处理,强调贵在早治,急治,以避免病邪传里,即所谓“善治者,治皮毛”。

表证初起,辨其虚实。

常用自创之桂枝法,或附子桂枝法,以及麻黄桂枝附子细辛法等辨证施治。

并且依据人体正气的强弱,感

邪的轻重,在方药配伍及剂量增减上灵活掌握,权衡变通,能使患者多发汗,少发汗,微似汗出,不令汗出,或反收虚汗。

一法数用,均能奏效而不伤正。

对虚损内伤疾病的治疗,他强调必须抓住温扶先天真阳这一重要环节,方能获得阳复而精血生,阳复而阴退,克敌制胜的疗效。

他临证既常用仲景四逆、白通,又擅用自拟扶阳诸方。

活法圆通。

真可谓治病重在扶阳,用药多为桂附姜。

对于桂、附、生姜等温扶阳气之药,卢铸之均给予高度评价。

如他说:

“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为药品中最大一个英雄也。

以之治人,人健而身轻,以之治国,人和而国泰,以之治天下,而亿万年皆成盛世也。

”桂枝"有引阳出阴之能,……实通达内外之能使”。

生姜能“导气血阴阳之传变,助五行生成之气机,更能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

故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使人体阳气若“日月星辰丽于夭,华岳河海附于地”。

“阳气司令而阴静无扰”,则机体五脏六腑安和,经脉通畅。

气血调畅,生机勃勃,乃达却病延年,健康长寿之目的。

先祖卢铸之老中医之师,郑钦安,名寿全,原籍安徽,其祖宦游来川,遂家邓妹县。

钦安生于清嘉庆9年,卒于清光绪27年,(1804~1901)年.。

先生幼年对经史研读甚勤,嘉庆末年弃举子业,从刘源止唐先生门下学医。

钦安质资聪颖,好学深思,治学谨严,对经典著作多有研究,于道光中叶悬壶于成都。

治病深思敏悟、园机活法,数愈危疾,医名日噪,岁无虚日,刻心求进,博贯古今,敢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一家,时有“郑火神”之美誉。

钦安学识渊博,寝馈于《内经》、《难经》、《周易》以及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颇多新的见解。

又不随流俗,旁及先贤诸家之学,撷取所长,熔冶古今于一炉,积七十余年之识见,诊余之暇,乃著述医书三种,分别于同治、光绪年间刊行于世,名《医理真传》四卷,《医法园通》四卷,《伤寒恒论》、十卷。

钦安立论别具一格,多发前人所未发,但治法奇而不离经旨。

钦安对仲景《伤寒论》研究甚深,他所著《伤寒恒论》一书,对条文的注解,不抄袭前人之说,而是紧密扣合自己临证所见进行说理,如注解“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钦安说:

“按太阳风伤卫证,发热恶风自汗,寒伤营证,发热恶寒无汗,此言病发于阳,指太阳也,太阳底面,即是少阻,病发于阴,指少阴也,若专指太阳营卫之阴阳,则与太阳风寒两伤病情不符,余每临症,常见独恶寒身痛,而不发热者,每以桂枝汤重加附子,屡屡获效,以此推之,则病发于阴,确有实据,至所言六日七日者,是论阴阳之度数说法也。

钦安著述伤寒,并将其理法园通运用于临床之中,在医林之中,确是颇有盛誉,为我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

正如任应秋教授在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一文中说,当代我国治伤寒学大体言之,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有郑钦安等,郑钦安的《伤寒恒论》,颇受国内医家的珍视,为中医学作出了较大贡献。

爱就他在学术上的成就,结合笔者的学习体会,作一简介。

笔者祖父卢铸之老中医(1876一1963),

于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十一年之久,衬郑氏的生卒年代,据祖父1924年撰写的《重读郑师医理真传后有感》一文中所载,“先师郑寿全,字

钦安,原籍安徽,先祖宦游来川,遂家平咪县,郑师一生于嘉庆九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可知郑氏享年九十七岁。

我们所谓的阴阳平衡,不是半斤和八两才叫平衡,是在有主导情况下的平衡。

从宇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是生活在太阳系,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变化与太阳有关,整个太阳系就是靠这个太阳,延伸到周易里面就有乾为统领。

古人甚至把乾比喻为君子,论语的一个核心就是教我们怎样做君子。

中国儒释道的文化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重阳,这就和我们生活的宇宙相应,也就是说这样一种主导是合乎天道的。

阳气对人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周易》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阳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运行;我们生命的特征也是运行。

平人的特征是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

但是怎么样才能保证既不太过也没有不及?

只有周流不息。

生命一旦出现了滞了,就会导致运行到这里就不走了,这个滞就是产生太过或不及的根本因素。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

至而不至为不及,不至而至为太过。

怎样才能不出现这种情况呢?

只有刹那不息的运动才不会导致太过或不及。

也就是孔子在川上讲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如果用一个大坝拦了起来,情况就不同了。

它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可不知道后来会怎样。

人与自然上讲西方在70年代很多水坝纷纷下马,原有的水坝也被炸掉,为什么?

因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弊大于利。

违背自然是错误的,过去我们敢叫荒山变良田,现在不得不退耕还林。

这样一种停滞是影响平的最重要因素,内经讲五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华佗的五禽戏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都是说通畅不留滞就会平。

天气的灾变都是因为某个气的留滞而导致的。

机体一旦出现停滞、不流通了就说明机体的阳出现了停滞、天行健的功能出了问题,阳用已经出了问题。

能够畅通不留滞是健康至关重要的保障。

要想读通《扶阳讲记》就要在这里下功夫。

为什么卢老师的20016张处方中有姜的占99.7%,有桂的占98.8%,制附片占96.8%。

这里面有很深的根据。

能够流通不停滞才能真正各行其道,真正阳生阴长,才能做平人。

也就是说我们能不病,阳是占绝对的主导,学《伤寒论》我们应当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然后再回到今天来,古为今用。

《素问》言: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再看看今天,我们就要更加提倡扶阳。

当今从我们的衣食、生活、起居、医药乃至内心等等都在耗伐阳气。

现在的起居都是夜生活,夜生活就导致阳不潜藏,留滞于表,太过不及就产生。

饮食过去以素食为为主,现在以荤食为主,且寒凉的东西

太多。

医生的用药尤其在中国抗生素是一个大问题。

抗生素的应用肯定是败坏阳气,救命偶尔用一用是可以的,但像现在滥用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西方和香港对抗生素的应用是很禁慎的,他们知道抗生素的危害。

还有我们做中医的这几十年来的用药,特别是老百姓已经是形成习惯了,一生病就买点消炎的或者是清热的药。

我们综合起来分析就知道阳气的耗散非常厉害。

维系生命的东西邙日气)现在是这样一种情况作为医生怎么办?

首先在观念上要树立起阴阳的思想,在认识阴阳的前提下,才是具体的技术一一怎么扶阳。

实际上很多问题在扶阳讲记里是比古人讲的明白,但大家也不要心急什么都想得到,我们要慢慢的悟。

一个疾病来了首先我们要方向不错,慢是慢点但总归是会到达目的。

我们把时代的这个大局把握住了,就不会偏。

时代的一个大局已经讲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气候温室效应,气候越来越热。

越来越热是我们感觉到的一个表像,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也跟它相应,现在上火的人很多,女孩子没有几个不上火的不长逗的。

这里热了其它地方就寒了。

人与天地相参,天地的格局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人肯定也会这样。

我们读懂了天地的格局,对我们辩证是有益处的。

这叫大辩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针对每一个人,看我们能够做什么,每个人能够做什么,中医能够做什么。

我们看到热像的时候就不要轻易的用苦寒。

苦寒要不要用呢?

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看看《伤寒论》我们就知道,《伤寒论》并没有都是用温热,“太阳篇”里从大青龙开始就用寒凉了。

但是我们看到用苦寒的这些地方和用温热的这些地方是有区别的,这些大家可作个对比。

伤寒论中的方子最典型的是桂枝汤,它是伤寒论变化种类最多的方子。

我在《扶阳讲记》的序里面谈到了阳气的生长收藏,

《生气通天论》讲: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就像天,像日一样,当然就是生命赖以维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失其所的

“所”指阳所在某个“所”里面的功用,失掉了这样一种功用则折寿而不彰。

如秋冬阳气潜藏带来的是寒冷,这个时候寒凉是可以用的,它可以帮助阳气潜藏,但它是手段不是目地。

不是说不能用寒凉,当阳气潜降的过程出现了障碍,用寒凉的引意或三承气汤把阳气潜降的道路给打通,暂用寒凉的目地是为了扶阳。

因为阳气有生长收藏,收藏的目地是为了充分的蓄养,然后才能很好的生发。

收藏这一关弄不好就影响到阳气的根本。

在郑氏晚年几乎不用寒凉了怎么解决阳气潜降的问题?

用寒凉药使阳气潜藏虽然有利,但是有弊,毕竟人体的阳气是非常宝贵的,如果人体的阳气很旺盛是不会有什么病的,都运转的很好,各行其道就如中庸里讲的致中和,只有阳气衰退的时候疾病才产生,而我们现在消耗阳气的路子很多很多,而阳气的补给却很少很少,最宝贵的养阳方法是睡觉,可现在真正能够睡好觉的人不多。

由于消耗的途径很多,补给的途径很少,我们用药时就要更加慎重,如果用苦寒把握不好,很可能就弊大于利,阳气是潜降了,可也直接耗损了。

卢老师这一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用苦寒,用温热照样使阳气潜降,希望大家好好去研读郑氏的三本书和《扶阳讲记》,在道理上啄磨透了,用起来心里才不慌。

首先要好学,当医生的首先是去找病人,然后病人才去找你。

1.认识阴阳

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

这就是阴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

的浓缩和概括。

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

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

它的本始还是阴阳。

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

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

这就回答不上了。

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

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不知大家对阴阳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

是否达到了《内经》的高度?

我在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时都喜欢提这个问题,而同学们给我的回答也就是《中基》教材的那几条,什么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等。

而再往下问,答不出了。

学阴阳,光懂这些还不够。

怎么个对立,怎么个互根互用,这些你都要有真实的感受。

对于任何事物的变化,你都能落实到阴阳上面,甚至一举手、一投足你都能分辨出阴阳来,都能感受出阴阳来,只有这样,阴阳才能为你所用,你也才能用阴阳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

(1)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上述这个关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

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

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

那么阴呢?

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

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

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

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

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

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

这是阳生阴长。

那么,阳杀阴藏呢?

这是讲秋冬的变化。

大家不要把这个邙日杀"看成真正的杀灭,邙日杀"与邙日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既然春夏的阳生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

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呢?

应该不会。

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

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

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

不行!

这样就不能持续。

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邙日杀"。

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

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讲的这个肃杀的状态,就是讲的这个收藏的状态。

上述的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

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

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这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

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来阐述上面的这个转换,是非常形象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周易》方面的知识。

《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的变化它用一个二维的图象表示出来,这就使阴阳的变化更为直观、更为清晰。

特别是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它有专门的

"十二消息卦",即:

复(聓)、临(聆)、泰(耺)、大壮(耼)、聎(耾)、乾(聀)、姤(盼)、遯(聄)、否(联)、观(聇)、剥(聈)、坤(聉),如果用一句诗来记忆十二消息卦,就是"复临泰壮眺乾姤,遯否观剥坤二六。

”其中复卦对应的是老历十一月的变化,依次类推,临为十二月,泰为正月,大壮为二月,眺为三月,乾为四月,姤为五月,遯为六月,否为七月,观为八月,剥为九月,坤为十月。

上述的十二消息卦,在易系统里又叫别卦,它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经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系统,别卦也就是常说的六十四卦系统。

从十二消息卦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他的十个卦都是阴阳爻混杂在一起,既有阴,也有阳。

而乾坤两卦不同,它是纯阴纯阳。

乾卦由两个纯阳的经卦(乾)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阳卦。

坤卦由两个纯阴的经卦(坤)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阴卦。

从复卦开始我们可以看到,阳爻在逐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在不断地增强,一直到乾卦,变成六爻皆阳,变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也到了最大的程度。

再往下去怎么样呢?

重阳必阴。

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姤卦的时候,上述这样一种阳的格局就起了根本的变化,阳不再增长了,而阴却悄然而起。

姤卦所对应的月份是五月,而姤卦对应的这样一种重阳必阴的转换则发生在五月的夏至节上。

"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至”的意思是极限。

夏为阳,到夏至这个点上,阳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物极必反,所以就有这个

“夏至一阴生”的变化,就有这个阳极生阴,重阳必阴的变化。

姤卦以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格局,阴不断在增长,而阳不断在萎缩,直到坤卦,变成六爻皆阴,变成重阴。

而重阴必阳,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复卦,又重新转入阳的格局。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阳爻不断增长,阳气的释放渐渐增强的过程。

这里为什么要起复卦这个名呢?

复就有重复、来复的意思,到了这个点上,又开始新一轮邙日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变化,所以这一卦取名为复。

在上述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留意另一个问题,这就是重阴必阳的变化,一阳生的变化并不发生于立春,而是发生在隆冬。

同样,重阳必阴的变化,姤所涵的一阴生的变化,也没有发生在立秋,而是在盛夏。

这又反映了阴阳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从上面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讨论阴阳,讨论中医,如果结合《周易》来谈,会显得更方便、更直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她的确切内涵。

所以,历代都有人强调医易的关系,尤其孙思邈指出:

“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这一点

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阿尔茨海默病,亦即我们现在习称的老年性痴呆,或早老性痴呆。

它的英文简称就是AD。

AD病为现代社会最常见的老年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北美及澳大利亚,65岁以上的患病率为6.6%〜15.8%。

过去认为,中国AD病的患病率远不如西方高,但九五期间的一项攻关课题显示,中国AD病的发率与西方已经没有什么差别。

该项调查显示,北京市6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为7.3%,且每隔5年的年龄段,AD病患病率增长约1倍。

如70岁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