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3679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docx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

 

浅析自然地理学

摘要:

结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简易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方法,对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作出了些许探索,讨论了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与重点,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科学,以及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方法。

自然地理学是否有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呢?

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怎样看法呢?

这却是常常引起事流的。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科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工作的强化程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从当前的态势看,地理学基础理论的薄弱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家的共识,但争论却持续不断。

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理学理论争论此起彼伏,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理论革命等,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持续至今,近来又兴起了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

3.1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1959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明显创新,成为各部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依据。

其后的中国农业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义。

3.2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我国学者提出自然地理学要研究地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过程,并加以综合。

物理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化学过程原以盐分平衡为开端,从水盐动态着手,后来转向与地方病和人体健康有关的环境生命元素平衡和环境保护研究;生物过程则与农业生产潜力相联系,发展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的综合研究。

70年代末,以土地类型为基础的土地资源、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决策的研究,已经全面发展为土地科学的系统研究。

近年,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相联系,开展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冰川、冻土、沙漠、湖泊、湿地等专门领域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显著。

自然历史过程即古地理方向是区域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学者通过黄土、冰芯、湖芯、树轮及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在古地理及历史气候与环境变化领域的成果为世界所公认。

4、地理学发展历史沿革

当前主流地理学史研究可归结为两种互补性范式。

一种是科学地理学史:

①从近现代地理学形象出发,遵循“自上而下”的叙事模式,选择性地建构切合当前地理学的历史;②主张一元传统的科学史观,从而导致了不同传统的对立;③其性质是建构性的、抽象性的,造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分裂;④强纲领的叙事模式不仅造成了“古代思想的现代解读”,且挣扎于科学分化的大潮中。

另一种是在批判科学地理学史基础上兴起的知识地理学史:

①从地理实践本身出发,遵循“自下而上”的叙事模式,从地理学知识体系的底层诠释历史;②主张多元论传统的科学史观,从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地理学传统之间的对立,为多样的地理学传统纳入叙事框架奠定了基础;③其历史的性质是实践论的或语境论的,旨在阐发不同地理学知识形态的意义;④表现为对称性原则的叙事纲领,大大扩展了地理学史研究的视野,为理解作为地理学与自然并社会统一的实践统一体提供了可能。

科学地理学史和知识地理学史当前表现为一种批评性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制造更多的二元论对立,相反,整体的方向应当是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的相互对话。

5、前沿领域与重点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

地理学家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领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战略研究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5.1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陆地表层系统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在时空上的结构、演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最复杂、最重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对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当前,人们日益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陆地表层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从本质上看,陆地表层的环境变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过程的方式和强度在人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的结果。

陆表过程的研究将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

其主要意义在于能有效地研究开放系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促进地理学向理论方面深入;界面过程研究实际上是系统之间接口的研究,将促进发展地理学的综合方法,导致跨学科、跨部门的相互渗透和相邻学科成就的引进。

陆地表层系统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显著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

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比较其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中,也要关注海陆相互作用,特别是海洋对陆地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看,也需要一个比较好的、便于应用的、兼顾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区域框架,并根据客观实际变化而及时更新。

我国幅员广袤,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大陆腹地,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地高原众多,季风气候显著,既有湿润的森林又有极端干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区并列的独特格局。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不同区域、类型和自然过程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对地表过程和格局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将促进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响应的研究,成为发展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转化机理及其物理实验模拟;流域系统中物质迁移过程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坡地侵蚀发育过程与坡地的改良利用;土地演变过程及其调控机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过程及区域尺度转换;生命元素、污染物质、重金属和稀土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健康效应;自然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典型地区环境演化过程等。

5.2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由于大气中CO2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已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

针对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荒漠化等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已分别制订了有关国际公约,开展合作,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和地表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全球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

随着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强烈。

人类对某一地区施加的影响,会对其它地区产生作用,而今天的措施又将对未来产生影响。

当今瞩目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是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影响的缓慢累积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在过去、目前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

我国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地理学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结合我国国情和地理学的特点,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全新世的古地理环境演变,特别是近2000年来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极地、高山和冰冻圈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对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与响应;全球环境变化的战略对策研究等。

其中,全球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对策涉及自然地带推移变化、土地利用与农林牧业的结构与布局、能源结构调整、海岸带的防御措施,以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等。

5.3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

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大。

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性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

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与对策。

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划分不同的地域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宏观整治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与途径。

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水循环演变规律及水资源、水环境动态评价的理论方法,水资源高效利用途径及优化配置决策;土地质量演变机理及其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耦合机理及其调控;环境质量评价、预测与区划;生态与环境公益功能及资产价值评估,典型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定位动态监测与趋势预测;生态地理区划及环境脆弱区域的研究;重点区域(如黄河流域、西北干旱区、东南沿海快速发展区等)生态与环境演变机理及调控。

5.4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

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集成、大型地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甚至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

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信息时代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对地观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全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它不仅为地球的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

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

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

6、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掌握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所已证明的规律,根据他们来观察自然地理学的对象,研究这些对象的发生、发展和地域分异,从而健全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个新趋势是综合研究,研究各对象之间总的联系,研究一个对象与其周围诸现象之间的联系。

此类研究包括现代过程的研究、历史因素的研究及其进一步发展的研究。

第三个新趋势,是吸收数学、物理学、化学的知识来建立观测、分析、实脸的技术,其中有许多是在其他自然历史科学中业已建立的技术。

第四个新趋势是以前述理论和方法为依据,研究和预测自然过程的方向、速度和范围,指出利用与改造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最后一个方面是运用航空照片判读和航空观测的方法来加速考察工作的进度和精确程度。

以上所列举的几个新趋势,就全世界的自然地理工作来说,虽然还只能算是星星之火,但必将在并多国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为燎原之火,根本改变自然地理学的落后面貌。

 

参考文献:

[1]孙俊,潘玉君,和瑞芳等.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及其对地理学理论建设的启示.地理研究[J],2013(10).

[2]孙俊,潘玉君,汤茂林等.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探讨.地理学报[J],2013

(2).

[3]孙俊,潘玉君,武友德等.地理学史研究范式——科学地理学史与知识地理学史.地理学报[J].2014(9).

[4]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地球科学进展[J],2001(10).

[5]黄秉维.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地理学报[J],1960(6).

[6]刘培桐,李之保.论自然地理学的对象何任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6.

[7]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等.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地理学报[J],2004(11).

[8]冷疏影,宋长青.中国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地理学报[J],2005(7).

[9]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7).

[10]邓宏兵.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动态初探.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2002(7).

[11]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地理学报[J]地理学报.2009(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