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3848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docx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

 

北湖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

北湖生态公园建设工程

水生态

编制:

审核:

批准:

 

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2018年月日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编制依据

现场踏勘情况

◆项目本土气候、土质条件以及水源水质分析;

◆国家、省、市有关法律规定与规范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法、圆盘法)》SL 87-1994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200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28-2002)

◆《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89

◆《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

《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法、圆盘法)》,SL87-199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G/BT25173-2010)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2016年版)(GB50513-2009)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514-2006)

1.2编制原理

以掌握系统中营养盐的迁移并适当调控其迁移,控制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水中有机物、营养盐含量直接决定了水质的好坏,营养盐过高易发绿发臭,容易形成水华。

营养盐的含量还直接影响了水体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为人为的控制营养盐的输出输入,则可避免蓝藻的爆发。

图1-1:

营养盐在湖泊中的迁移

湖泊中营养盐的输出与输入工作则直接交给了水体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身上。

因此构建相对完整且合理的水生态系统,该系统拥有很多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是独立的具有不同的功能担任不同的职责,可是在整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又是密不可分的。

图1-2:

清水型水生态系统效果图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项目概况

工程名称:

北湖生态公园建设工程-示范区、一期

水生态系统构建

施工单位:

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面积:

示范区8154平方米、一期23852平方米

预计工期:

施工150天

优化调整期:

3个月

工程地址:

成都市成华区北湖公园

项目负责人:

李建国

2.2项目水体现状

2.2.1、水体浑浊度过高导致透明度很低。

根据项目现场勘测情况,工程范围内水体浑浊度很高,悬浮物质含量较大。

根据现场已勘察分析水体浑浊的原因:

a、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发绿,水体透明度降低。

b、水下生物扰动,该区域现状水深1m,根据现场勘察发现,水下生物量过大(如:

鱼、虾)会对水底底泥形成扰动,导致底泥的再悬浮,使得水体浑浊度增加。

2.2.2.水体出现藻类、发绿——富营养化

水体出现水华会不断消耗水体溶解氧,出现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降低生物多样性,从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使水体持续恶化。

 

水体出现藻类的原因:

a、富营养化:

补水及径流面源污染带入的污染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下生态系统结构破坏,不能自我净化。

b、水体交换:

示范区现状同北湖大湖区相连接,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一期项目为死水湖(雨水花园),水体不流动,有死水区。

c、自然因素:

野杂鱼类较多,水体含氧量较低,项目水深基本不足一米,环境影响较为明显,是比较小的浅水湖,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物质带入的压力。

2.3地理背景

北湖公园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境内。

新北湖公园总占地面积约738亩,由规划约414亩生态绿地和老北湖水库周边约324亩公园绿地组成。

项目总投资约2.8亿元。

建设景观湖,不仅能有效改善和美化区域生态环境,提升整个地块的发展活力;更是切实响应了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环境政策,彰显其生态服务功能。

2.4气候条件

场地所处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署、冬少冰雪。

主导风向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约250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

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5.9℃。

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7.00mm,最大日降水量为195.2mm。

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

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为82%。

日照时间:

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

风向与风速:

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

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1日)。

2.5说明

清水型水生态景观湖最重要的便是水和土壤。

特此对水和土壤两方面的问题向甲方进行更一步的说明:

(1)设定水位线,并作出标识

(2)依据实际水位的实际情况及时补水,避免沉水植物缺水死亡。

(3)补给水水质标准不得低于GB3838-2002Ⅴ类水标准。

(4)避免过量污水直接排入湖泊,使得湖泊负荷突然过大,破坏生态稳定。

第三章、施工原则验收标准

3.1施工原则

3.1.1.生态优先原则:

恢复和保护地貌、水域的原生性,建设稳定的原生态系统,体现生物多样性,突出自然景观。

3.1.2.环境的影响原则:

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和破坏,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施工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3.1.3.可持续发展原则:

把人工湖水质保护作为绿色发展方向,实现湖泊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3.2技术路线

3.2.1清水型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修复

实际就是在控制营养盐输出输入的过程。

而水中营养盐的来源的途径分为,外来营养盐和湖体自身的营养盐。

因此必须同时做到控制外源负荷输入和内源负荷释放,只有有效降低湖体自身的有机负荷才能保证湖体的水质。

对示范区约8754平方米,一期约23852平方米景观湖整体进行清水型水生态构建。

主要目的:

因此项目属于改建湖泊,周边绿化建设良好,且污水被严禁限制入湖,出现水质黑臭恶化的可能性不大,则水生态系统构建处理水质主要以维持健康水生态系统稳定及良好水质效果稳定为目的。

构建之前甲方需做好人工湖防水工作。

整体种植沉水植物,主导使用已本土化的苦草、黑藻、竹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来维持水质稳定及系统健康。

放养滤食性以及肉食性鱼类及大型底栖动物系统,完善食物网链层级。

项目实施不刻意采取放养大型浮游动物措施,以营造有益生物生存环境为核心,控制以浮游动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数量,使系统主动演化成以有益浮游动物为主,有益浮游植物为辅的浮游动植物系统,使其形成稳定的食物网络结构。

人工干预调整维护以达到系统能自行控制一定量的有机负荷为最终目标,使其恢复水体自净的能力。

保证水体的长效透明、水质的稳定健康。

3.3验收标准

中心湖主要水质指标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标准为水质净化目标,以Ⅴ类水标准为最低要求。

示范区透明度达到0.5m左右;一期透明度≧1.0m,水体无明显异味,水色正常,满足景观用水标准;

水生生物多样性高,水体充满生机与活力,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长效运行;

水体可直接接触;

沉水植物覆盖度大于75%,同时保证大面积沉水植物不会长出水面,方便维护;

水文化:

水质清澈,景观优美,适宜组织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及水上亲水活动。

水景观:

水质清澈见底,“水下森林”效果明显,沿岸绿化草坪、灌乔木生长良好,水生动植物有活力,水面干净无漂浮物,视线开敞深远。

水经济:

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成本低,管理方便有效。

第四章、施工组织方案

4.1施工前准备

4.1.1施工人员准备

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应工种的劳动力,并选出相关负责人,保证进场时间和施工进度。

4.1.2施工机械准备(见附表)

该工程所用设备均为小型机械设备,主要作业工具和运输工具船只。

我公司均有长期合作伙伴,完全可以满足本项目的施工要求。

能确保设备按时进场。

安排专人管理机械的进场、维护等。

4.1.3施工前现场准备

勘测现场基底情况,取样调查土壤、水质情况。

了解调查周边环境,人文情况。

结合现场情况制定符合项目的施工方案。

4.1.4材料准备

该项目主要使用沉水植物鲜株体,及鱼苗等。

我公司拥有长期合作的材料供给商。

能确保材料准时进场。

4.1.5说明

清水型水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湖体中水的含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该湖为改建湖泊,施工期间甲方应配合乙方湖泊的补水工作。

待工程完工后,将湖泊交予甲方维护时,甲方应适时给湖体补水。

4.2.基底条件改善工程

4.2.1.工艺流程图

4.2.2雨水花园抽水

4#房处雨水花园、5#房处雨水花园、幻彩竹潭处雨水花园、月光山丘处雨水花园、楠竹种植处雨水花园、5#桥处雨水花园、6#桥处雨水花园等既有水体,用抽水泵抽排至临近市政道路污水管内。

抽干后,进行平整改造。

由于雨季施工,可能出现水未抽干时出现降雨,造成反复抽排;反复抽排工程量由监理业主现场确认。

4.2.3基底平整

4#房处雨水花园、5#房处雨水花园、月光山丘处雨水花园、楠竹种植处雨水花园、5#桥处雨水花园、6#桥处雨水花园等是在原花园底底质上实施,不选用客土,土壤只实施原位改良;幻彩竹潭处雨水花园按设计要求须扩容加深,须挖出既有淤泥(详见景观图),土壤只实施原位改良,改良要求如下:

在水生植物种植区域内(详见水生植物种植图)场地清理,清除种植面上的残枝、杂草、石头等杂物,保证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种植土具有较好的保水和保肥性能,减少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植物生长营造适宜的环境。

基底的土壤要机械或人工破碎(破碎块径不大于20cm)、翻松直到疏松为止(翻松深度不低于30cm),以达到设计要求,翻耕前应向有关单位了解地下管线和隐蔽物埋设情况。

土壤细化,基底种植面覆土后其土壤团粒较大时,可采用旋耕机械或人工对其进行细耙,使其团粒满足水生植物种群种植要求,土壤团粒径应小于10cm。

4.2.4土壤消毒

土壤里存在的细菌性病原体和霉菌会使植物种子以营养体发生霉变,使鱼类发生病害,用针对性的消杀剂进行强烈消毒灭菌,使高等水生植物成活率高于90%。

土壤灭菌杀菌灵药剂主要由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氧化剂配制而成,一般采用50%的二氧化氯进行消毒。

喷洒方法:

在蓄水前,溶解后均匀泼洒,一般用量为10g/㎡(可根据现场土壤情况做适当调整)。

可将湖蓄水10cm直接溶药,防止因泼洒不均匀导致遗漏等问题。

4.2.5蓄水(补水)

4#房处雨水花园、5#房处雨水花园、幻彩竹潭处雨水花园、月光山丘处雨水花园、楠竹种植处雨水花园等需抽水补水,水面高程为各处溢流口高程。

5#桥处雨水花园、6#桥处雨水花园与北湖相连,可直接从北湖补水。

由于蒸发及渗漏失水,

4.2.6渗漏处理

在补水过程中,如果发现雨水花园渗漏(如楠竹种植处雨水花园),不能蓄水,须对基底二次处理。

首先停止补水,清除基底种植土30cm以上,然后铺设防渗土工布,验收合格后,再覆土(种植土30cm以上)消毒,验收合格后蓄水。

4.3.水体透明度提升工程

4.3.1水体透明度提升工程工艺图

4.3.2湖体分区,检测以及药剂的确定

根据湖泊造型、河岸地貌、以及水深等综合因素将水体进行分区(4#房处雨水花园、5#房处雨水花园、幻彩竹潭处雨水花园、月光山丘处雨水花园、楠竹种植处雨水花园、5#桥处雨水花园、6#桥处雨水花园等区域)。

各个区域的水体进行分区取样,分开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每个湖区使用絮凝药品的用量。

药品选用原则:

价格便宜、易得,净水效果好,使用方便,生成的絮凝体密实、沉淀快、容易与水分离等。

4.3.3溶解、分区泼洒

溶解工程应在铝制或塑料通中进行,注意不能使用铁质容器溶解以及搅拌,因为Fe离子的加入会降低镧改性黏土的絮凝效果。

溶解时应注意将产品均匀地慢慢地加入带搅拌和有加热措施的容器中,应避免结大团块;溶液适宜在室温下配制并应避免长时间过剧的机械剪切,否则会导致聚合物降解,降低使用效果。

4.3.4施工时间

沉水植物种植完毕,水位达到一般水位时且水体中悬浮物絮凝沉淀较差时进行透明度提升工程。

透明度提升过程的作用即:

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达到沉水植物生长所需的光补偿点。

保证沉水植物的生长。

4.3.5注意事项

该工程的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

镧改性黏土的使用具体是指在水体悬浮物出现絮凝沉淀太差,水体浑浊,影响了沉水植物的生长以及采光时才进行使用

透明度提升工程施工时间并不确定,施工周期设定为整个施工周期(在悬浮物出现絮凝沉淀较差时使用)

4.3.水生高等植物系统构建——沉水植物

4.3.1沉水植物简介及必要性分析

沉水植物是构成清水型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作为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

沉水植物将土壤和水中的营养盐转化为自身的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中的营养盐,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

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能够在有氧条件下发生有氧反应,让水更富有生机。

而覆盖在土壤上的植被又会防止泥层上浮影响水质。

沉水植物与水接触面大,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叶子本身的吸附作用,形成了天然的生物膜,降低水中的悬浮物。

设计选用的沉水植物有:

苦草、竹叶眼子菜、轮叶黑藻。

此种植方式不仅能够保证工期的顺利完成也能实现种植的沉水植物存活率达到90%以上。

Ø

苦草:

苤菜科苦草属,多年生无茎沉水草本,有匍匐枝。

叶基生,线形,长30~50厘米,宽5~10毫米,顶端钝,边缘全缘或微有细锯齿,叶脉对湖泊中氮、磷等污染物有较高的净化率,可固定沉积物、减少再悬浮,降低湖泊内源负荷;为附着生物包括螺类等提供基质,为浮游动物提供避难所,从而增强生态系统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和系统的自净能力。

其生态适应性广,吸附污物能力强,是减少水体污染,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沉水植物。

特点:

在四川重庆等地,四季常青,存活率较高,易于控制。

 

Ø

黑藻:

黑藻俗称温丝草、灯笼薇、转转薇等,属水鳖科、黑藻属单子叶多年生沉水植物。

茎直立细长,长50-80厘米,叶带状披针形,4-8片轮生,通常以4-6片为多,长1-5厘米左右,宽约1.5-2cm。

叶缘具小锯齿,叶无柄。

广布于池塘、湖泊和水沟中。

在中国南北各省及欧、亚、非和大洋洲等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果实圆柱形,表面常有2~9个刺状凸起。

种子2~6粒,褐色,两端尖。

花果期5~10月。

本变种与黑藻极相似,区别在于黑藻的休眠芽长卵圆形,芽苞叶狭披针形,边缘锯齿大而明显;而本变种休眠芽长椭圆形,芽苞片为卵圆形,边缘锯齿小而不明显。

本变种系一同源三倍体,来源于二倍体的黑藻,主要以休眠芽进行无性繁殖。

每年3月,越冬芽萌发形成植株,进而产生越夏芽;8月份,越夏芽萌发又形成新的植株,进而产生翌年萌发的越冬芽。

Ø

竹叶眼子菜:

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具长柄,稀短于2厘米;叶片长5-19厘米,宽1-2.5厘米,先端钝圆而具小凸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浅波状,有细微的锯齿;中脉显著,自基部至中部发出6至多条与之平行、并在顶端连接的次级叶脉,三级叶脉清晰可见;托叶大而明显,近膜质,无色或淡绿色,与叶片离生,鞘状抱茎,长2.5-5厘米。

穗状花序顶生,具花多轮,密集或稍密集;花序梗膨大,稍粗于茎,长4-7厘米;花小,被片4,绿色;雌蕊4枚,离生。

4.3.2.沉水植物构建工程工艺图

4.3.3.沉水植物的采购及运输

根据项目特点,依据施工方案,进行种苗的采购。

种苗在采购过程中应做到“三不一监管”:

●不采购叶片腐烂面积较大的植株:

●不采购叶片上带有明显虫卵的植株;

●不采购根系植物根系腐烂的;

●采购过程中应有专人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植株的保质保量。

4.3.5种苗的运输

种苗采购合格后将会被运输到项目施工地点。

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夏季运输种苗时(平均气温大于25℃时),应使用泡沫箱加冰运输,每箱包装15-20kg,采用冷藏车运输,种苗应冷库存储(存储时间不超过7天)。

4.3.6种苗的预处理

由于购买回的种苗上面附着着虫卵,可能会带进新品种影响清水型水生态系统的运行。

在运输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导致叶片的腐烂等,因此的在种植之前要对种苗进行清洗、整理、除去植株中杂质及病、残、伤、缺植株。

使用杀螺剂、灭卵剂、促生根剂等预处理。

4.3.7种苗的定位种植

沉水植物都采用幼苗移植的方式进行种植,种植方法分为扦插法以及网袋沉底法。

通常在水深小于1.5m时通常采用扦插法进行扦插,当水深过大时便可采用网袋沉底法。

结合本工程特点,在雨水花园周边采用扦插法,雨水花园中间采用网袋沉底法。

●扦插法:

将预处理后的沉水植物种苗直接扦插入湖底土壤中,插入深度为5~10cm;当水深过大,人工无法直接扦插时,可采用辅助工具进行扦插种植:

将一节长1~1.5m的竹竿顶端挖成U型缺口;取沉水植物鲜体种苗嵌入至缺口中;再将竹竿缺口向下插入湖底10cm左右拔出。

●网袋沉底法:

剪取一段压膜网,将下端向上翻起成一圈口袋状,里面放入配重碎石(重100-150g);将网袋套在预处理后的沉水植物种苗根部用聚乙烯绳系紧;将种苗系上网袋水平投入水中。

优先种植浅水区域;沉水植物种植宜分2~3阶段完成,每阶段种植密度控制在设计密度的30%-50%,每阶段间隔时间宜保持在10d~30d之间。

沉水植物除苦草为全植株带根系种植其余都为营养体种植,苦草截留25cm体长,扦插时根部须全部插入土中;营养体每段长度保持在25-30cm,扦插深度5cm。

沉水植物种植一段时间后观察沉水植物的长势情况,并进行适当的补种,以保证种植生长的沉水植物与设计植物相当。

4.3.8沉水植物的质量验收工程

验收标准:

●沉水植物生长情况良好;

●沉水植物的种植种类及面积与设计图基本一致(排除沉水植物生长时出现根系蔓延的情况);

●种植沉水植物区域无明显空白区;

●沉水植物覆盖面积达70%以上;

●沉水植物品种不单一,可见夏季品种以及冬季品种,能保证四季常青的特点。

4.4沉积物-水界面生物构建工程——底栖动物系统

4.4.1底栖动物简介及必要性分析

清水型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底栖动物系统也尤其重要。

底栖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浮游动物调控的缺陷,增加了系统稳定性和调控效果。

底栖动物系统主要是由螺类和蚌类组成。

螺类是指梨形环棱螺,其作用是有效地去除了植物表面的附生生物覆盖层、解决的植物的光照限制及其与浮生藻类的营养盐竞争等有害影响,促进了水生植物的生长。

蚌类主要是指褶纹冠蚌,其滤食作用可以加快营养循环、促进悬浮物絮凝沉降、有效减少浮游藻类等悬浮物质、提高水体透明度。

该项目设计选用梨形环棱螺以及褶纹冠蚌。

经调查,两种品种为项目所在地当地的本土品种。

Ø

梨形环棱螺:

梨形环棱螺是田螺科动物,体大型,身体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个部分。

壳高可达70毫米以上,小型种壳高亦可达30毫米。

外形为梨形。

壳面光滑,或有螺棱、色带、棘状或乳头状突起。

厣为角质薄片。

头部很明显,在头部的背面两侧各有一个尖针状的触角。

眼睛着生在触角基部的短柄上,一般可以看到20-30厘米远。

头部两个触角之间,有向前方伸出的一个柱状突起,这是它的吻。

吻的前端腹面有开口,就是它的口。

口内有齿舌,上面排列小齿,利用齿舌刮取食物。

Ø

褶纹冠蚌:

俗称鸡冠蚌、湖蚌、绵蚌、水蚌等,为蚌科、冠蚌属,淡水底栖贝类,为中国沿海习见种。

一般栖息于淡水缓流及静水水域的湖泊、河流以及沟渠和池塘的泥底或泥沙底里,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科。

壳大,长近30厘米,宽10厘米,高17厘米,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突出不明显,后背缘伸展成巨大的冠。

壳后背部有一列粗大的纵肋。

铰合部不发达,左、右壳各有1枝大的后侧齿及1枚细弱的前侧齿。

栖息于缓流的河流、湖泊及池塘内的泥底或泥砂底。

雌雄异体。

4.4.2.底栖动物系统构建工程工艺流程图

4.4.3.底栖动物的预处理

底栖动物在进入系统时会附着一些以往生存环境遗留下的病菌,以及虫卵。

为了防止虫卵及病菌的进入破坏系统的稳定。

并且适当的处理还可以防止底栖动物遭遇疾病。

因此对底栖动物进行处理是有一定必要的。

预处理方法:

首先是洗净其身体上所携带的泥土、杂质等,且让其适应放养湖区水温后,然后采用5ppm硫酸铜或食盐进行消毒,消毒时间为5-8分钟,主要目的是杀死底栖动物所携带的寄生虫等。

4.4.4.底栖动物的投放

根据项目采用抛洒的形式投放经过预处理后的底栖动物,投放时应注意绕开腐殖质较多的区域,轻放避免在投放时对底栖动物造成伤害。

感染疾病。

4.4.5.底栖动物构建工程验收

验收标准

1 度量衡进行体重、体长测量,规格是否统一;

2 体表是否完整无伤;体表光泽是否好;生长年轮是否宽、明显;斧足是否肥壮饱满;受惊后闭合是否迅速、强劲有力。

3 水体是否清澈,悬浮物是否控制

4 水面有无漂浮的断叶,判断底栖动物投放数量是否合适,并作出及时调整方案

4.5食物链网构建工程——鱼类系统

4.5.1鱼类简介以及必要性分析

在构建清水型水生态系统时鱼类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消费者,处于整个食物链的顶端。

在调节系统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将单一易破坏的食物链变为复杂稳定的食物网。

鱼类在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放养鱼类的种类及数量需根据项目的具体特性决定。

以避免鱼类在系统中起到逆反作用。

在构建清水型水生态系统时应当选用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

其中滤食性鱼类主要负责控制水中的浮游动植物等,避免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增多影响水质的透明度,;而肉食性鱼类的作用即控制水体中野杂鱼的数量,避免野杂鱼过多搅动底泥出现水质浑浊。

根据该景观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设计因此选择的鱼类为鳜鱼、鲢鱼、乌鳢及黄颡鱼。

肉食性鱼类

乌鳢,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

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乌鳢食性比鳜鱼广,但由于口径以及摄食习性限制,对鲤、鲫鱼摄食量较大,鱼苗在正常水体中成活率可达90﹪以上。

大规格500g/尾,小规格50g/尾。

每尾乌鳢一年可以摄食鲤、鲫鱼800克—1500克。

鳜鱼:

鳜鱼(Siniperca chuatsi),又名鳜花鱼、桂花鱼、桂鱼、鳜花鱼、鳌鱼、脊花鱼、胖鳜。

属凶猛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常以其它鱼类为食,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

黄颡鱼: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

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

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

无鳞。

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出“咯咯”的叫声。

脂鳍短小。

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滤食性鱼类

鲢:

又叫白鲢,体侧扁而稍高鲢鱼 ,腹部狭窄,腹棱自胸鳍直达肛门。

头大,约为体长的1/4。

吻短,钝圆,口宽。

眼小,位于头侧中轴之下。

咽头齿1行,草履状而扁平。

鳃耙特化,愈合成一半月形海绵状过滤器。

体被小圆鳞。

侧线鳞108-120,广弧形下臀鳍3,12-13,中等长,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

胸鳍7,8,起点距胸鳍比距臀鳍为近,长不达肛门。

尾鳍深叉状。

腹腔大,腹膜黑色。

鳔2室,前室长而膨大,后室末端小而呈锥形。

体背侧面暗灰色,下侧银白色,各鳍淡灰色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

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4.5.2.鱼类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