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4231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docx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知能演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

[随堂检测]

知识点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2018·河北波峰中学期中)下图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

(b、d)Na+、K+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Na+、K+进出不受影响。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的离子有阴离子

B.e区域处于静息状态,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b和d区域不会出现电位变化,不能产生兴奋

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

答案:

B

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解析:

选C。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

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无法测量静息电位,A项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B项错误;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表示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项正确;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D项错误。

知识点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3.(2017·高考江苏卷)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

选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能量,A项错误;兴奋传来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B项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C项错误;④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项正确。

4.(2018·辽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期末)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解析:

选A。

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又由题意可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也不变,说明是止痛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正确。

5.(2018·鸡西高二期中)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时,保健品市场常出现很多脑保健品,有些产品是通过给大脑持续补充磷脂酰胆碱,有效合成记忆传递因子——乙酰胆碱(Ach)的。

当人大脑里乙酰胆碱浓度增高时,信息传递快,记忆增强,思维敏捷。

如图为实验人员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简图,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突触小泡)。

下表为在不同浓度的Ach下,刺激B点到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

据图表分析可知,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ch浓度(mmol/mL)

C处(ms)

D处(ms)

0.1

5

5.56

0.2

5

5.48

0.3

5

5.31

0.4

5

5.24

A.据图分析可知①为细胞核,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前膜,④为突触后膜

B.C处数据说明了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C.D处数据说明了随Ach浓度的升高,抑制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D.在轴突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排除突触小泡中递质(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答案:

C

6.(2016·高考全国卷Ⅱ改编)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__。

解析:

(1)图示信息显示:

物质C在乙酰胆碱的合成中能循环利用;除乙酰胆碱外,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3)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若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Ⅲ的膜上均有接受递质的受体

B.兴奋在Ⅱ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兴奋传导到Ⅲ时,会引起此处的K+大量内流

D.Ⅲ处细胞膜成分会因兴奋传递而发生更新

解析:

选D。

Ⅲ是轴突末梢,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A错误;兴奋在Ⅱ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错误;兴奋传导到Ⅲ时,会引起此处的Na+大量内流,C错误;突触小体会以突触小泡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故Ⅲ处细胞膜成分会因兴奋传递而发生更新,D正确。

2.如图所示,

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在M处给以电刺激,在B、C处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  )

A.不动

B.向左摆

C.向右摆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

解析:

选D。

M点刺激后,兴奋向B和C两个方向传导,且由于MB段距离长于MC段,所以兴奋先到C侧,指针发生偏转(向右偏转);接着兴奋传到B侧,而C侧此时已经恢复,指针反方向偏转。

3.(2017·高考海南卷)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解析:

选A。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

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

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4.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细胞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据图分析,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乙酰胆碱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乙酰胆碱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

选A。

由题意可知有机磷能使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会释放神经递质,c点保持持续兴奋,故A正确,B错误。

蝎毒可以破坏钠离子通道,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不容易发生兴奋不会释放神经递质,c点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故C、D错误。

5.如下图表示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离子运输途径。

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运输离子,形成动作电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

B.④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

C.正常情况下,▲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

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

解析:

选A。

由图可知,②③途径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④途径的发生可以由电信号引起,也可以由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引起,B错误;在静息电位时,▲离子的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代表K+离子,而Na+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C错误;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外正内负,D错误。

6.

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下列电流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解析:

选C。

C点刺激传至B点时,该点膜外为负电位,A点未兴奋,仍为正电位,此时电流方向由A→B,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B点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电位,局部电流向A处传导,传至A处时膜外变为负电位,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7.下图1为一能测出神经元表面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

图2神经元上a、b、c、d四点等距。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电流计连于b、c处,在a处给予刺激,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电流计连于b、d处,在c处给予刺激,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电流计连于a、c处,在b处给予刺激,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电流计连于b、c处,在d处给予刺激,指针不会发生偏转

解析:

选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突触处是单向传导的。

如果将电流计连于b、c处,在a处给予刺激,兴奋先到达b再到达c,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A正确。

电流计连于b、d处,在c处给予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元间传导快,所以兴奋先到b再到d,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B正确。

电流计连于a、c处,在b处给予刺激,因为是等距的,兴奋同时到达a、c指针不会发生偏转,故C错误。

电流计连于b、c处,在d处给予刺激,因为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导到突触后膜,所以指针不会发生偏转,故D正确。

8.麻醉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产生止痛效果。

现有三种化学物质,它们的作用如表所示,在不考虑副作用的情况下,适合用作麻醉药的是(  )

化学物质名称

作用机理

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的

离子进入细胞内

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

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

A.甲、乙 B.甲、丙

C.乙、丙D.甲、乙、丙

解析:

选B。

依题意和表格分析可知,甲物质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的离子进入细胞内,使神经细胞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不能传导;乙物质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产生动作电位,形成局部电流,有助于神经冲动的传导;丙物质能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会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使兴奋不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综上所述,适合用作麻醉药的是甲、丙,B项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发生兴奋时,突触小体内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兴奋在神经元间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

解析:

选BD。

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是不断合成的,只有发生兴奋时,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才能释放到突触间隙,A项错误;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项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达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间以神经递质的方式单向传递,C项错误;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Na+浓度与之相反,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所以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基础,D项正确。

10.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C.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解析:

选AD。

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小泡形式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排出细胞,该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能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可能变为外负内正,也可能保持外正内负,B错误;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接受轴突传递来的电信号,释放出化学信号,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D正确。

11.研究发现,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前膜在静息状态下也发生约每秒钟1次的乙酰胆碱自发释放,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

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以扩散方式通过突触前膜

B.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C.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绝对值变大

D.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过少,不能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解析:

选AC。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A错误;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改变,B正确;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钠离子内流,膜外正电位降低,故膜电位绝对值变小,C错误;乙酰胆碱过少,不能引起动作电位,D正确。

12.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

B.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C.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解析:

选AD。

图乙的分泌物与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有关,可能为某种激素,A项正确;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此时的电位为静息电位,而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B项错误;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Na+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但Na+出细胞和K+进细胞需要消耗能量,C项错误;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项正确。

三、非选择题

1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这一周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如图1所示。

在神经纤维上分别取三个电位差测量点,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位于测量点的细胞膜外侧和内侧,FE=FG,均为5cm,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外K+的浓度,从图1可知,膜内外的电位差为__________mV。

(2)图1中A点时膜外Na+浓度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内Na+浓度。

A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方式为__________;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此时K+外流方式为__________。

(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兴奋在FE、FG段传导的时间依次为t1,t2,两者的大小是t1__________t2(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大于膜外K+的浓度;图1中由A到B,膜电位由-60变为0,由此可知,静息状态下电位差为-60mV。

(2)A点时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浓度,A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

(3)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4)由题干可知,FE和FC的距离相等,且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神经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答案:

(1)大于 -60 

(2)大于 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

(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4)= FE=FG,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等距传导,所用时间相同

14.如图甲表示一种脊椎动物普遍具有的突触及信号传导过程。

图乙表示三个连接的神经元,请回答以下问题:

(1)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包裹的递质在功能上是一种________分子。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__。

(2)在图乙中箭头处施加一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处。

解析:

(1)由图甲可知,A是突触小体,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即与突触小泡的形成有关,突触小泡包裹的递质在功能上是一种信息分子。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在图乙中箭头处施加一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是bcde处。

答案:

(1)高尔基体 信息 糖蛋白 

(2)bcde

1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段测)冰毒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具有明显的使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会使人摇头不止,行为失控,思想偏执,极易引起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

冰毒容易让人具有强烈的心理依赖性,使用数次后即可成瘾。

下图是科学家们研究冰毒上瘾机制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冰毒的主要成分甲基苯丙胺被吸食入人体后,可与________结合而阻断多巴胺的重新吸收,导致多巴胺在________的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吸食者突触后膜持续受到刺激,从而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2)多巴胺是一种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它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________离子内流,从而实现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图示模型是一种________(填“物理”“数学”或“概念”)模型。

(3)冰毒的长期吸食者体内,多巴胺受体持续受到高浓度多巴胺的刺激,导致体内多巴胺受体数目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这会使得吸食者吸食冰毒的量少或次数较少时达不到原先的愉悦感,从而加大吸食量和吸食次数,进而造成强烈的依赖性。

停止吸食后,吸食者的一些正常生理活动将无法维持,这是毒瘾很难戒除的原因之一。

解析:

(1)据图分析,甲基苯丙胺被吸食入人体后,可与(突触前膜)多巴胺的转运蛋白结合而阻断多巴胺的重新吸收,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停留时间过长。

(2)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它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变化;图示模型是一种以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物理模型。

(3)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反馈调节机制,所以冰毒的长期吸食者体内,高浓度多巴胺持续刺激多巴胺受体,将抑制体内多巴胺受体的合成,从而导致多巴胺受体数目减少。

答案:

(1)(突触前膜)多巴胺的转运蛋白 突触间隙

(2)兴奋 钠 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物理

(3)减少

16.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

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以及突触1和突触2兴奋传导时的电位变化。

(1)突触1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段表示________电位,引起b点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内流。

(3)B处膜电位没发生变化,可推测突触2的突触小泡中的Gly是抑制性递质,释放的Gly经________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继续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导致兴奋不能传导,起到抑制作用。

解析:

(1)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突触1的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血浆和淋巴。

(2)图中a段表示膜内的静息电位,b点时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内流。

(3)突触2的突触小泡中的Gly是抑制性递质。

Gly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兴奋抵达时,突触小泡将Gly释放出来,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使阴离子通道开启,导致阴离子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继续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导致兴奋不能传导,起到抑制作用。

答案:

(1)血浆和淋巴

(2)静息 Na+

(3)扩散 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