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4436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案.docx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案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天平的使用。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难点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小明通过电视直播看到航天员们乘着神舟飞船飞往太空,在“天宫一号”里面自由自在

地飘来飘去的时候,小明兴奋极了,不禁感叹道:

“原来太空生活这么神奇,任何物体到了

太空都没了质量,都可以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伟大的航

天员。

”听了小明的话,爸爸笑道:

“你能有这样的愿望真是了不起,可是你犯了个错误,

你知道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明错在哪里吗?

学习了本节知识,相信你们就知道了。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1)认识质量;

(2)测量质量。

一、认识质量

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以下认识: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块木板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块木板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归纳总结

(1)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

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拓展教学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

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

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例如:

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

再例如:

大小两个铁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而质量代表这种物质的多少,大铁球的质量就大于小铁球的质量。

“质”指物质,“量”是物质的多少的意思。

有了质量的概念,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进行比较。

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去粮店买米,告诉营业员自己要买多少米,实际上他表达的是质量的大小。

物理学中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表示产品优劣的那个“质量”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提出问题 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有:

公斤、斤、两,1千克=1公斤=2斤=20两。

活动:

阅读课本P112,讨论交流: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实验探究

(1)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

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

质量。

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测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3)用天平称量室温下的铁块质量。

把这个铁块放在沸水中煮一段时间,取出擦干再称一称。

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4)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宇航员带到太空后,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总结 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二、测量质量

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归纳总结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案秤、电子秤、台秤;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

同时出示图片。

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认识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主要构造

交流总结

(1)平衡螺母:

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2)指针和分度盘:

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标尺、游码、砝码:

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教师引导 自学课本109页下半部分,讨论使用天平为什么这样要求?

交流总结 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防止损伤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2)防止锈蚀 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

2.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

活动:

阅读课本P114,实验探究: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分组实验 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你所用的天平有没有检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装置?

应怎样调平?

你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

如果指针偏左,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交流总结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上,估测物体的质量,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千万注意:

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

(4)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表示的质量,即得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液体的质量的步骤:

(1)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

(2)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3)液体的质量m液=m2-m1。

注意:

如果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倒去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

板书设计

1.质量

 

2.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以及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以及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中,一位藏友把一件锈迹斑的“青铜器”交给专家鉴定,专

家用手一掂就说这是一件仿品,藏友反驳道:

“我这件宝贝的铭文、锈色都与青铜器特征相

符,您怎么就判断它是一件仿品呢?

”专家拿起这件“青铜器”说:

“青铜器有这么轻吗?

原来他是根据密度知识来鉴别的。

本节将带领大家了解物质的密度。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1)认识密度;

(2)密度的应用。

一、认识密度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

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

首先让学生思考:

铁块和木头谁重?

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

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

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6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2.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

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7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

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

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kg。

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

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

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

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二、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18页的图6-2-4讲解。

板书设计

2.物质的密度

 

3.测量密度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般习惯将金、银等金属之外的天然材料(矿石、岩石、生物等)制成的,具有一定价

值的首饰、工艺品或其他珍藏物品统称为珠宝,故有“金银珠宝”的说法。

珠宝店里的珠宝

琳琅满目,古玩店里的古玩珍奇繁多,各个器具大小不一,质量不同,价格各异。

在鉴别它

们的真伪时,密度就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如何测量它们的密度呢?

赶快来学习本节内容吧!

教学活动

一、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水、烧杯。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2)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将石块系好,慢慢放入量筒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4)小石块密度表达式:

ρ=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例如下表。

石块的质

量m/g

石块放入前水的

体积V1/cm3

石块和水的

总体积V2/cm3

石块的体积

V=V2-V1/cm3

石块的密度

ρ/(g·cm-3)

拓展教学 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

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方法一

实验:

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

压入法测体积。

器材:

天平、量筒、水、细铁丝、石蜡。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把石蜡放入量筒水里,用一根细铁丝把石蜡压入水中,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达到的刻度值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④根据公式ρ=

,求出石蜡密度。

方法二

实验:

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

悬垂法测体积。

器材:

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石蜡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在细线上系上石蜡和金属块,先把金属块沉入水中测出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1;

③把上面石蜡也沉入水中,测出水、金属块、石蜡的总体积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④根据公式ρ=

,求出石蜡密度。

二、测量酱油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酱油、烧杯。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1;

(2)将一部分酱油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m2;

(4)酱油密度表达式ρ=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如下表。

玻璃杯和盐

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

酱油的质量m2/g

量筒中酱油质量

m=m1-m2/g

量筒中酱油

的体积V/(cm3)

酱油的密度

ρ/(g·cm-3)

板书设计

3.测量密度

 

4.活动: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2.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二、教学难点

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古希腊叙拉古国国王曾给工匠一锭金块,让他做一顶纯金王冠。

尽管王冠的质量和金块的质量相等,但国王还是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他要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是不是用纯金制成的,但是不能损坏它。

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

一天,他在洗澡时突然灵光一闪,找到了鉴定的方法。

他把王冠和同等质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发现放王冠的盆里举办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

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质量的纯金的体积大,因此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其实阿基米德运用的就是密度的有关知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密度知识的具体应用吧!

教学活动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首先要明确:

(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水用去了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一半,而密度不变。

(2)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变化。

(3)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但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

报告1:

铅球是铅做的吗

(1)用台秤称出铅球的质量m1。

(2)测体积:

用量筒测可以吗?

把铅球用丝网套好,放入到盛满水的容器中,再取出,用量筒向其中加水到满为止便可知其体积铅球被取出时会带出一些水,V会偏大,结果密度值偏小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其中一个容器中加水和铅球,另一个仅加入水,两个容器中水的体积差就是铅球的体积V1V2V球=V2-V1因为铅球是圆的,想可否用刻度尺

测出其直径,进而算出它的体积。

(3)根据密度公式。

报告2:

测量砖的密度

(1)用台秤测出其质量m。

(2)测体积A用量筒测体积太大B量长、宽、高但形状并不规则用课题一的方法:

砖吸水膨胀,体积变大可以在小砖外面包一层保鲜膜或者可以在外面刷一层防水漆,再用排水法漆和膜都会增大砖的体积,但误差是可以存在的,最终密度偏小。

(3)由公式。

报告3:

课桌的体积有多大

(1)先用台秤测量一张课桌的质量m。

(2)测密度A取样本(到木工房找一块与课桌木质材料相同的木料做样本)B用天平和量筒测出样本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3)方法总结。

质量:

(1)直接测量:

天平;

(2)间接测量。

体积:

(1)直接测量:

量筒

(2)间接测量。

密度测量:

(1)没有量筒,只有天平和水,烧杯及待测液体,请写实验步骤和结论;

(2)有天平但没有砝码,水,烧杯、刻度尺及待测液体,请写实验步骤和结论;(3)有天平水,烧杯、及待测固体,请写实验步骤和结论(注意如图方法的不妥之处)。

板书设计

4.活动: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