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4554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docx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下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

(120分钟,总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碾压(niǎn)譬如(pì)殷红(yān)诲人不倦(huǐ)

B.丰饶(ráo)折损(shé)修葺(qì)鞠躬尽瘁(chuì)

C.选聘(pìn)污秽(suì)冗长(rǒng)气冲斗牛(dǒu)

D.露宿(lù)迭起(dié)蚱蜢(zhà)深恶痛绝(w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累赘默锲淤泥如释重负

B.阑语恳切朦眬悲天悯人

C.胸膛校补亘古不以为然

D.塌败愧怍烦燥微不足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随着连港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化,各类学校创文活动开展得如水如荼。

这些活动既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又丰富了学校的发展内涵。

B.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日子里,由连云港某单位主办的“有一种幸福叫‘我陪爸妈去远足’”大型孝行活动,大力弘扬了“孝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C.锦屏山森林公园峰峦峭拔,谷壑幽深,郁郁葱葱的树木鳞次栉比。

这个大型天然氧吧,让市民有了驻足流连愉悦身心的处所。

D.在第七届连云港读书节系列活动“名家讲坛”中,著名学者蒙曼教授以生动幽默的措辞、鞭辟入里的品析,使听众全方位领略了唐诗之美。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他们不论唱什么?

都充满着一种淳朴本色的美。

B.欣赏着南湖公园的红桃绿柳,他由衷赞叹:

“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C.生活里无书籍,就像大地无阳光,智慧里无书籍,就像鸟儿无翅膀。

D.平桥村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功能,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尽量避免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C.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D.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圣陶,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B.《资治通鉴》为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木兰诗》属南朝民歌。

虽体裁不同,但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

C.《最苦与最乐》作者在文中证明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论点,告诉我们不能躲避责任、苟且偷生,要勇于背负人生、社会的大责任,体会人生的快乐。

D.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

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21分)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联系全文看,阿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下列概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的人。

B.阿长是一个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人。

C.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烦琐之至的人,但有时也是一个具有大神力的人。

D.阿长是一个很不幸,但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是一个热情、朴实,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8.对选文最后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B.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此结尾对阿长的“扬”达到了顶点。

C.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我”祈祷神灵保佑,让阿长的灵魂得以永安。

D.此句不仅归纳了全文、升华了中心,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9.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确有伟大的神力”是“我”对阿长由衷的称颂。

B.文章不写阿长买书的过程是为了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像空间。

C.“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

了。

”这番心理描写表明作者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但并无瞧不起她,轻视她的意思。

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当时震惊的情态。

10.文中写叔祖的“疏懒”,写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侧面烘托B.欲扬先抑C.对比反衬D.前后呼应

(二)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11.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是()

A.结构上总领第一段。

B.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突出作者因故乡沦陷而产生的深沉的悲痛之情。

12.对选文写法与语言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B.描写与抒情相结合。

C.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节奏多变,结构严谨。

D.朴素的语言中饱含深情。

13.对文题“土地的誓言”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土地发出的召唤与誓言。

B.有关故乡土地的誓言。

C.为故乡土地而战斗的誓言。

D.真诚热爱故土,立下誓言。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康肃公善射(擅长射箭)康肃忿然曰(气愤的样子)

B.尔安敢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公亦以此自矜(自夸)

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担子)以我酌油知之(舀取)

D.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康肃笑而遣之(打发)

1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

卖油翁见到他射出十支箭中的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B.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C.无他,但手熟尔。

译文: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D.尔安敢轻吾射!

译文: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16.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记叙产生波澜,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

B.故事篇幅不长,但叙事清楚,详略有致,重点突出,合理得当。

C.运用寓理于事的写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使道理的阐发有基础,令人信服。

D.通过对射者、酌者技艺和态度的鲜明对比,凸显熟能生巧的生活哲理。

第Ⅱ卷(非选择题102分)

四、

17、根据提示完成天空。

(10分)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

(韩愈《晚春》)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思乡深情

诗句是:

_____,______。

(3)蒙曰:

“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4)《木兰诗》中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6)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18.名著阅读(5分)

①一年,两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

②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③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

他没有自己。

④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

⑤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1)文段中的“他”是______,是老舍塑造的一个典型文学人物。

(2)根据示例对①至③句,从内容、语言两方面各写一个批注,表达你的心得体会。

下面是就④⑤句写的两个批注示例。

内容:

他想要一辆车的心情多么迫切。

语言:

把车比作自己的手脚,生动地表达了他认为拥有车就拥有了自由与独立的想法。

请你就①至③句写两个批注。

内容:

__________

语言:

__________

19.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3分)

2020年初,新冠病毒气势汹汹杀向人间,为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大家相应党中央号召,居家隔离。

广大的医护工作者,却要奔向抗击病毒的最前沿。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成为新时代“最美逆行者”。

请你向他们说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情。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

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孝绪曰:

“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

”竟获免。

①出继:

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

②绵纩(kuáng):

指丝织品。

③颠覆:

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

⑤坐:

因事入罪。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6分)

(1)闻者咸叹异之

(2)不服绵纩

(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21.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4分)

A.屡至其门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安陵君其许寡人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2.翻译: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4分)

23.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

(4分)

六、课外现代文阅读(16分)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

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

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

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

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

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

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

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

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

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

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

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

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

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

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

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

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

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

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24.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25.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26.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7.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七、写作(50分)

28.泰山挑山工,一群特殊的登山者。

沉甸甸的单子压在肩头,他们一声不吭,勇敢地朝山顶进发。

“两眼不观身旁景,一心只往峰顶行。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挑山工一样的人,他们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

请以“挑山工”为话题,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要求: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诲huì。

B.折zhé、瘁cuì。

C.秽huì。

D.正确。

2.【答案】C

【解析】A.默契。

B.谰语、朦胧。

C.正确。

D.烦躁。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

鳞次栉比: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用在此处形容树木不恰当。

4.【答案】D

【解析】A项,句中的问号使用错误,这一句不是疑问句;B项,句子最后的感叹号应放在后引号里边;C项,两个句式相同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D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5.【答案】A

【解析】B否定不当,应将“不再”改为“再次”;C.一面对两面,应将“是否”改为“能够”;D.“月光”不能发出沙沙的声响。

6.【答案】B(《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7.D

8.A(运用了抒情表现手法)

9.C(作者当时确实有瞧不起、轻视阿长的意思)

10.C

11.D(“挚痛”指诚恳而深切,并不是“悲痛”)

12.A(选文没有间接抒情)

13.D(“誓言”是作者发出的,排除AB;第一句总领,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排除C)

14.C“酌”在句中是“倒入”的意思。

15.A正确的翻译是:

卖油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16.A(文章对陈尧咨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17.

(1)惟解漫天作雪飞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独坐幽篁里

18.

(1)祥子

(2)他为想拥有一辆车付出太多时间、汗水的铺陈,把他比作陀螺具体、生动地展示了他的艰辛。

19.示例:

你们站在风雨前沿,你们不畏生死,你们甚至用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美好的人间。

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你们是中国的脊梁,你们是最美的人。

感谢你们为人类的和国家的付出,衷心的祝福度你们。

20.

(1)惊异(认为……奇异

(2)穿(3估计

21.C

22.等到王晏被杀,内外亲属都因此很害怕。

23。

不爱财(不慕富贵);有远见;孝顺。

参考译文:

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服丧期间不穿丝絮之衣,即使尝到味美的蔬菜也要吐掉.表兄王晏地位显贵,多次到孝绪家,孝绪估计他必遭大祸,一听到王晏带来的仪仗队的奏乐声,就钻过屋后的篱笆逃避躲藏起来,不愿和他相见.有一次吃酱觉得味道很美,问酱从何而来,听说是来自王家,马上吐出所吃的东西并将酱倒掉.等到王晏被诛,亲戚们都怕他受牵连,为他担心.孝绪说:

“虽是亲戚,但不是同党,怎么会被连坐?

”最终免罪。

24.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旧书;⑤在月光下读书。

(答出任意四个即可)

25.动作描写,运用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26.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27.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主旨,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部编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