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752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docx

教育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七

活动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5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10个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都是轻声词,注意训练学生读准,认识“哥、姐、弟、叔、爷”5个生字。

“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字词句运用”中的第一题为相似笔画的比较,8个笔画,两两一组,共四组;第二题是看图写词语,再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培养学生初步的表达能力,为将来习作打下基础。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成语,在读背的同时,了解成语中蕴含的道理。

“和大人一起读”编排的是一篇有趣的故事《猴子捞月亮》,通过和大人一起阅读,感受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哥、姐、弟、叔、爷”5个生字。

2.认读“哥哥、姐姐”等10个词语,读好轻声。

3.了解日字旁、女字旁所代表的意义,感知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复习巩固生字。

4.比较弯钩和竖钩、竖提和竖折、竖弯钩和竖弯、斜钩和卧钩的不同,并能正确书写。

5.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6.借助拼音把成语读正确、流利,并能背诵;了解成语蕴含的道理。

7.尝试和大人分角色朗读《猴子捞月亮》,感受故事的有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哥、姐”等5个生字,认读“哥哥、姐姐”等10个词语,读好轻声,了解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之间的关系。

2.了解日字旁、女字旁所代表的意义,感知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偏旁归类法识字,分辨相似笔画之间的细微差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1.掌握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认识“哥、姐”等5个生字。

2.发现并总结同一偏旁的字的共同特点,运用偏旁归类识字。

3.回顾学过的笔画,分辨相似笔画之间的细微差别。

4.能看图写词语,说一两个完整的句子。

借助多媒体课件,归类识字;能够看图说一两句话。

一、识字加油站

导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他们给予我们无尽的爱护。

有了亲人,我们才能像小鸟一样快活地飞翔。

1.画一画家庭成员。

教师要求学生用水彩笔画一画自己的家庭成员,注意画出各成员的特点。

画好之后,请学生介绍画中的人物分别是谁,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

画上画的是我的家人。

我家一共有口人,他们分别是。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同桌间互读,读不准的向其他同学请教。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爸爸妈妈伯伯叔叔爷爷奶奶

注意:

这10个词语都是轻声词,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3.运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1)小组组长领读词语,带拼音的词语读两遍。

(2)通过各种方式,多番朗读。

(3)哪些字在认读的时候存在困难?

小组内商议识记的好方法。

①(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比赛读。

②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哥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识记:

引导学生回忆《江南》中“江南可采莲”的“可”字,出示“可”“哥”,学生观察后反馈:

“哥”由两个“可”叠加而成,上“可”末笔不带钩。

姐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女+且=姐。

还可以通过创设语境的方法识记:

“我的姐姐很聪明。

”“妈妈还有一个姐姐。

弟可以联系生活识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弟弟,如堂弟、表弟,通过联系与他们相处的经历,加强记忆。

叔可以通过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

上+小+又=叔。

还可以通过编顺口溜识记:

“小”狗“又”“上”楼,冲着叔叔直叫唤。

爷可以通过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

引导学生结合先前学过的生字“爸”,发现“爷”的部首也是“”,再对比“爸”“爷”二字的下部进行记忆。

4.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5.引导学生将10个词语分类。

(1)按性别分类:

男性——哥哥、弟弟、爸爸、伯伯、叔叔、爷爷;女性——姐姐、妹妹、妈妈、奶奶。

(2)按辈分分类:

祖辈——爷爷、奶奶;父辈:

爸爸、妈妈、伯伯、叔叔;同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6.(教师将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指名挑出卡片,一边读出对应的称呼,一边介绍你所称呼的这个人,要说一两句完整、通顺的话。

示例:

我的妈妈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个高高的鼻子和一头乌黑的头发。

她总是笑眯眯的,看上去特别温柔可亲。

7.诵读儿歌。

家族歌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

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

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姐姐叫什么?

妈妈的姐姐叫姨妈。

妈妈的弟弟叫什么?

妈妈的弟弟叫舅舅。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妹妹叫什么?

爸爸的妹妹叫姑姑。

爸爸的哥哥叫什么?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8.师生互说,了解各称谓之间的关系。

示例:

过年了,亲人们纷纷来你家吃年夜饭。

爸爸的爸爸(生答:

爷爷。

)和爸爸的妈妈(生答:

奶奶。

)正在厨房忙碌。

你充当小主人,给爸爸的哥哥(生答:

伯伯。

)、爸爸的妹妹(生答:

姑姑。

)端上一杯茶。

这时,妈妈的父母(生答:

外公、外婆。

)也来了,你赶快请他们入座。

二、我的发现

过渡:

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关于亲属称谓的10个词语和5个生字,真厉害!

下面,老师要继续考考大家的眼力,看大家能不能“慧眼识珠”。

1.(课件出示10个词语)指名读,说出关于女性的称谓。

(妈妈、奶奶、姐姐、妹妹。

2.(课件出示汉字:

妈、奶、姐、妹)引导学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女字旁的字?

(姑、姨、好等。

(“妈、奶、姐、妹”的偏旁都是女字旁,都和女性有关。

4.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规律,发现“明、晚、昨、时”4个字在偏旁上的相同点,建立字形与字义的联系。

(“明、晚、昨、时”4个字的偏旁都是日字旁,都和时间有关。

5.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日字旁的字?

(旦、早、旱、春等。

6.拓展巩固。

(1)给下列汉字中偏旁相同的字涂上相同的颜色。

姨词棋旺芙树语妞栏蓬作吃吞妇苹村旷伸

(2)找一找认识的汉字,想一想:

这些字的字义与偏旁有关系吗?

小组交流。

三、字词句运用

1.比一比,写一写。

导语:

汉字是基本笔画的组合,在一个汉字中会用到多个笔画,每个笔画都是一笔写成。

现在,我们已经学了不少汉字,有些汉字的笔画就像兄弟姐妹一样,长得很相似。

你们能够区分它们吗?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了、才)学生认读,在田字格中练写。

(2)教师将弯钩()、竖钩()标红,学生观察,发现不同之处。

(3)学生说出生字中标红的笔画名称,练写笔画。

(4)书写指导。

弯钩竖钩弯钩竖钩弯钩——起笔轻落,重笔下行,顿笔出钩,收笔出尖,弯度自然。

竖钩——起笔略顿,向下行笔,竖画挺拔有力,出钩略顿,向左上挑出。

竖提竖折竖提竖折竖提——竖画直而正,竖尾先顿后提,提向右上。

竖折——竖尾连横,折处稍顿,竖正横平。

竖弯钩竖弯竖弯钩竖弯竖弯钩——在竖弯的基础上,收笔时向上方钩出,笔画比竖弯要长一些。

斜钩卧钩斜钩卧钩斜钩——顿笔向右下行,中部微弯,下部折笔向右上出钩。

卧钩——轻入笔后向右弧行行笔,由轻到重,前段斜,后段平,型扁横卧,钩向左上斜出。

(5)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这两个笔画的字?

(子、小、东等。

(6)按照以上步骤让学生迁移学习“长、山”“儿、四”“我、心”。

(7)学生练习书写。

①学生自行观察后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②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最漂亮,然后实物投影展示优秀作品。

小结:

笔画虽小,但正是这些小小的简单的笔画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无数个汉字,才有了动人的篇章,可见它们的作用可真不小。

我们在写字时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笔画,它们正是我们将汉字书写得正确、美观的关键之处。

2.看图写词语,再说一两句话。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描述画面。

示例:

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洁白的云朵,鸟儿正自在地飞来飞去。

蓝天下是一望无际的草地。

草地上,哥哥正牵着妹妹的手,一边奔跑,一边指着前方的牛和羊。

在他们身后,远处是一座小山。

注意: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片,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2)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学生自由说一说。

(蓝天、白云、小鸟、青草、牛羊、兄妹、小山、石头……)

(3)你能用所学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学生交流。

生1:

牛羊吃着青草。

生2:

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4)教师让学生自己填写田字格。

(词语为:

牛羊、兄妹、小山)

(5)展示:

指名上台说一说自己填写的词、造的句。

(6)教师出示一幅山水画,学生用一两句话说一说画面内容。

四、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亲属的称谓,对轻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本中的这些生字和词语大家都掌握了吗?

课后不要忘了多复习巩固哦!

课堂上,我们还知道了相同偏旁的字之间大多有关联,日字旁的字一般都与时间有关,女字旁的字则多与女性相关。

在日后的识字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偏旁识字的方法对汉字进行记忆。

我们还对弯钩、竖钩、竖提、竖折、竖弯钩、竖弯、斜钩、卧钩进行了区分与辨别,懂得了笔画对于汉字构成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从图片中提取出简单的信息,能看图说词语和完整的句子了。

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能说得更多更好,把句子说得更完整。

看看,今天我们掌握了这么多的知识,语文学习是不是很容易呢?

2.引导学生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1.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2.读故事,能简单复述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学习谚语;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一、日积月累

1.新课导入。

导语: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练而又富有韵味的语言就是其中之一,成语则是这个语言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个成语。

2.提问交流:

同学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叶公好龙……)

3.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再以谈话引导。

示例:

同学们,老师也知道一个成语故事,和你们知道的可有点不一样,我知道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谁发现有什么不一样了?

(生答:

这个成语有8个字。

)没错,作为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多数为四字,但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八个字的成语。

4.课件出示要学习的四个成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主认读。

注意:

重点关注“栽、足、乘、行、更、进、竿”等字的发音,将每个字都读准。

6.在熟读的基础上,采用同桌拍手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感受节奏,加强记忆。

7.教师让学生猜一猜四个成语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表自己的想法。

8.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成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事物的结果来自种下的原因,有其因,必有其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造福泽及后世。

千里之行,始于脚下:

意思是一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从小而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比喻学问、事业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不应满足,要争取更大的进步。

9.(播放4个成语的视频)学生仔细观看,说出对应的成语。

10.创设情境,学生说成语。

(1)春天到了,爷爷往田里种下瓜种和豆种。

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许多瓜和豆。

(2)姐姐在学校举行的“桃李杯”作文大赛中获得第二名,爸爸鼓励她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3)画面一:

一个人在屋前的空地上种了一棵小树苗。

画面二:

高大、粗壮的树下,一群人在纳凉。

(4)爸爸带我去爬山。

刚到山脚,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我直想放弃。

爸爸见了,说:

“别想着山多高,迈出第一步很重要。

11.拓展阅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二、和大人一起读

1.创设情境。

示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猴子捞月亮》。

看了这个题目,你的头脑中一定会产生许多小问号,谁想说一个给大家听听?

(猴子们为什么要捞月亮?

猴子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猴子们到底捞到月亮没有?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2.课件播放朗读动画,学生借助拼音尝试自己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做上标记。

3.教师指导细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①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

小猴子叫起来:

“糟啦,糟啦!

月亮掉在井里啦!

”)

②假如你是这只小猴子,你看到月亮掉到了井里,你的心情会怎样?

请你再来读一读,注意提示语“叫起来”。

(2)学习第2~4自然段。

师生共读: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呀?

(出示:

大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跟着叫起来:

“糟啦,糟啦!

月亮掉在井里啦!

”)指生朗读。

你为什么这么读大猴子的话?

(生答:

因为后面有感叹号。

)你真棒,还注意到了结尾的感叹号。

我们接着往下读。

(出示:

老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

“糟啦,糟啦!

月亮掉在井里啦!

”)老猴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

谁来说一说?

(生答:

吃惊。

)假如你就是这只老猴子,你来读一读。

指生朗读。

(出示:

附近的猴子听见了,都跑过来看。

大家跟着叫起来:

“糟啦,糟啦!

月亮掉在井里啦!

咱们快把它捞上来!

”)猴子们看见月亮掉进了井里,此刻的心情如何呢?

(生答:

着急。

)那么请大家来扮演一下这些猴子们,用着急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3)学习第5~7自然段。

①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们都义不容辞地加入捞月的队伍。

猴子们是怎么捞的呢?

(出示课本插图)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指生回答。

你说得可真好,下面谁愿意把第5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体会捞月亮时高兴的心情?

(注意表示动作的词语)

②生自由朗读,交流:

猴子们最后捞到月亮了吗?

为什么老猴子说不用捞了?

(没有捞到。

因为老猴子抬头时,发现月亮还在天上,根本没有掉在井里。

③想一想:

月亮没有掉到井里去,猴子们为什么去捞月亮呢?

(井里的月亮是月亮在井水中的倒影,猴子们不知道,还以为是天上的月亮掉进了井里。

4.拓展延伸。

(1)小组合作,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还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合理的情节,比如猴子们知道水中是月影后的表情、动作等。

(2)回家向爸爸妈妈复述这个故事,注意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节课,学生的书写比以前进步了不少,这可能是这几个月来练习的缘故。

针对看图写词语,练习说话,虽然学生兴致盎然,但由于观察习惯不好,总是关注画面某一部分,不能观察全面,因而写出的词语不是很多。

另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个句子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我打算今后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或创设具体情境,多引导学生观察、留心,反复练习。

我想,学生写词、说句子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在教学成语时,我除了让学生理解成语,还让他们会用成语,积累成语。

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拓展。

在“和大人一起读”中,我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课文,同时还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添加合理的情节,学生兴致高,自然学得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