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4870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8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docx

秋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

2.1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P12-13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图形,以及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体会不同图形边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

一、忆一忆:

1、你能说出他的名称吗?

(要求:

自己先写出名称来,后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2、上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呢?

(要求:

自己先数一数,后和同桌说说你的数法。

二、学习新知(课本P12)

1、仔细看窗格图案,观察窗格上有什么图形?

(提示:

我发现()边形()边形()边形,还可能会有()边形。

2、从窗格图案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

(要求:

看看你找到的是几条边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

3、认识四边形

、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什么也是四边形呢?

、你能画一个四边形吗?

试试看。

(要求:

自己先画一画图,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画法)

4、小结:

我们在窗格图案中看到的图形虽然形状大小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由()条边围城的,所以都是()边形。

()方形和()方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所以也是四边形。

5、板书设计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13想想做做

 

2.2认识平行四边形 P14-15

学习目标:

通过拼一拼、找一找、围一围等活动中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学习重难点:

体会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感受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学习过程

一、忆一忆:

(要求:

自己先想一想,后把自己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什么叫做三角边、四边形和五边形呢?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

二、学习新知(课本P14)

(1)运用手中的笔、尺子等拼成平行四边形。

(要求:

同桌合作,并一个做一个讲)

(2)利用手上的绳子,圈出平行四边形。

(3)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三、试一试

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要求:

先把自己的画法和同桌说一说,后各自画一画)

 

2、画一个由五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图形,并分别涂上五种颜色?

(要求:

先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后各自画一画)

 

四、小结:

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P14-15想想做做

XXX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2013年月日小主人:

课题:

5的乘法口诀(P29-30)例6课型:

新知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我会编5的乘法口诀,并知道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我能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难点:

能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预习案

一、根据算式写口诀

1×4=2×4=3×4=4×4=

口诀:

口诀:

口诀:

口诀:

二、认真观察情境图

 

我知道:

1.每只船坐()人,2只船坐()人,3只船坐()人.4只、5只呢?

2.根据情境图我会填下表: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10

探究案

5的乘法口诀

一、我能根据上表编出5的乘法口诀。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个51×5=()

2个52×5=()

3个5()

4个5()

5个5()

5×1=5×2=5×3=5×4=

口诀()()()()

小结:

我发现上面的算式中,相邻两句口诀的关系,一个比一个多()。

我还发现:

1×5=5×2=

口诀()口诀()

5×1=2×5=

5×3=5×4=

口诀()口诀()

3×5=4×5=

小结:

一句口诀可以写出()条乘法算式。

完成课本P30第1-3题。

 

这节课我学会了()口诀。

XXX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主备人学习时间:

2013年10月日小主人:

课题:

(P31-32)例7乘加、乘减课型:

新知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我能用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预习案

一、口算大比拼

2×2=3×1=2×4=3×3=

4×3=1×2=2×5=5×4=

二、背一背:

1、2、3、4、5的乘法口诀

探究案

第31页例7:

乘加、乘减

仔细观察下图,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1.像4×3+1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的算式,是乘加算式;像

4×4-3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的算式,是乘减算式。

2.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时,要先算()法,再算()法。

1.看图写算式。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2+2=2×4+4=4×3+3=

1×4-3=3×3-1=4×4+4=

完成课本P31-32第2、3、4题。

这节课我学会了()。

XXX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主备人学习时间:

2013年9月25日小主人: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P20-22例1、例2)课型:

新知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我知道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预习案

一、细心看图

从图中我知道:

1.兔有()个2只,2.鸡有()个3只

列加法算式:

列加法算式:

()个()相加得6。

()个()相加得12。

二、摆一摆,填一填

三、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从图中我知道:

1.一共有()个()相加,列加法算式是:

()+()+()+()=()

2.像2+2+2+2=8就是()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可以写成:

二、巩固练习

【我会小结】:

计算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的时候,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三、达标检测

课本P22的“想想做做”题目。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习的知识都有什么共同点?

2.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列怎样的算式计算?

夏宜乡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2013年9月30日小主人:

课题:

1—4的乘法口诀(P25-27例3、例4、例5)

课型:

新知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我知道1-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学习重、难点:

会编写2、3、4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预习案

一、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2+2_____×_____(个相加)

(2)3+3______×_____(个相加)

(3)4+4+4______×_____(个相加)

二、写出乘法算式

2个5相加4乘3

6个2相加2乘1

探究案

编写2的乘法口诀

1.认真观察,我知道:

1个跷跷板坐()人,1个2是(),1×2=()口诀:

一二得二。

2个跷跷板坐()人,2个2相加是(),2×()=()口诀:

二()得()

2.我知道:

一二得二表示()个()相加;二二得四表示()个()相加。

3.我会做:

2×1=(),用乘法口诀()。

4.我会编2的乘法口诀:

编写3的乘法口诀

1.认真观察,我知道:

1个秋千坐()人,2个秋千坐()人,3个秋千坐()人

2.我会编:

1个31×3=3一三得()

2个3相加×=()三得()

3个3相加×=()()得九

3.我会用:

3×1=()乘法口诀()

3×2=()乘法口诀()

3×3=()乘法口诀()

4.我发现:

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道乘法算式。

5.我会读、背3的乘法口诀。

编写4的乘法口诀

1.认真看图我知道:

2.我会编:

1个44×=一四得()

2个4相加4+4=8×=()

3个4相加4+4+4=12×=()

4个4相加4+4+4+4=16×=()

四、达标检测:

(1)口算:

4×1=4×2=4×3=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2)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

你会编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1、2、4题。

五、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我学会了: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4.1平均分

(1)》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知道什么叫平均分。

2.数学活动中,我要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难点:

我要懂得什么叫平均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42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1、忆一忆

◇◇◇◇◇◇◇◇◇◇◇◇◇◇◇◇

这里把16◇分成()堆;也就是有()个()◇

二、预习

观察题中例题1的插图,小组内交流,要求说出理由。

我发现:

三、我的疑惑

探究案

一、我来分一分(小组进行操作))

1.把六个圆片任意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

先在桌子摆一摆,再画下来。

○○○○○○

 

小结: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

2.把8个平均分,每份分2个,可以分成()份;每份分4个,可以分

成()份。

 

【小结】

巩固练习

1.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我们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填在课本上)。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把14颗糖,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颗;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得()颗。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4.2平均分

(2)》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经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成一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我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我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成一份”这种操作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42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2、忆一忆

1、平均分是:

2、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二、预习

观察题中的插图,小组内交流,要求说出理由。

三、我的疑惑

 

探究案

观察上图:

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先分给每个小朋友()个,再分给每个小朋友()个,直到每个小朋友()个;

2、先每个小朋友()个,再每个小朋友()个;

3、先每个小朋友()个,再每个小朋友()个……

总结:

我认为应该这样分最公平:

平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个桃子。

巩固练习

1.书本第43页的“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练习册。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4.3平均分(3)》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我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我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44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一、预习

观察题中的插图,小组内交流,要求说出理由。

二、我的疑惑

 

探究案

观察上图,我会分:

每人先分()个,每人分()个正好分完。

总结:

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第44页的“试一试”,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2、完成书本第44--45页的“想想做做”。

2.完成练习册。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4.4平均分(4)》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继续学习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我想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我要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我要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46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一、预习

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12朵。

小白兔拿来了2个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小组内交流。

二、我的疑惑

 

探究案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我是这样分的:

把12支平均分成()份,每份()支。

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我知道平均分是:

()

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第46--47页的“想想做做”。

2.完成练习册。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4.4认识除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会从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我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48--49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一、预习

观察题中例题5和例题6的插图,小组内交流,要求说出理由。

我发现:

二、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点一:

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

你是怎样想到的?

2、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知道6表示()、2表示()、和3表示()

探究点二:

继续体会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我能写出除法算式()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我知道()

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第50页的“想想做做”。

2.完成练习册。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4.5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理解和掌握用口诀求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除法计算;

2、我要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感受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答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3、我要积极参与求索算法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获得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53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二()得八三()十二二()十二

2×()=8()×3=122×()=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

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预习

观察题中例题7的插图,小组内交流,要求说出理由。

我发现:

二、我的疑惑

探究案

1、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我是这样分的:

把8人分成每组2人,可以分成()组。

2、想一想:

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

(),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

()

提问:

算式中的10表示(),2表示()

3、小组讨论:

10÷2等于几呢?

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办法多?

提问:

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最简便?

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第54页的“想想做做”。

2.完成练习册。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5、1认识线段 P59-60

学习目标:

1.我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正确判断哪些是线段。

3.我会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42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1.拉一拉

将一根棉线放在桌上,用手捏住两端,把它拉紧。

2.说一说

与放在桌上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温馨提示:

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点一:

初步认识线段

①继续捏住两端,把它拉直,两手一高一低。

②换一根长一些的线,捏住两端,并拉紧。

两手之间可以看成线段吗?

4.画一条线段

①线段可以用

表示。

②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

③我知道线段有()个端点,线段是()。

(直的不直的)

探究点二:

感知线段的特征

1指出:

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②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③折一折:

这条折痕是线段吗?

为什么?

④合作探究:

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一些和短一些的线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探究点三:

学习画线段

1交流:

我们用什么工具来画一条线段?

2画一画:

自己画一条线段。

3学生展示,点评,强调画线段时注意的细节。

我会用其他工具画一条线段。

巩固练习

P49第1.2.3.4.5题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5、2认识厘米 P60-61

学习目标:

1.我知道长度单位厘米

2.我要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难点:

我要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42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忆一忆:

线段是

探究案

一、动手操作

1.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①你觉得课桌的边有多长?

你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用手量大约有()拃,用文具盒大约有()个文具盒长,用铅笔量大约有()支铅笔长。

②小组交流:

为什么他们的数会不同呢?

2.认识厘米

①.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的看厘米的刻度

②.量一量,1厘米有多长?

食指的宽大约长()厘米,图钉的长度大约长()厘米;田字格的一条边大约长()

二、大胆挑战

1. 动手量一量,数学书有()厘米,笔盒有()厘米

2.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

合作探讨:

从什么刻度开始画?

画到什么刻度的地方?

 

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23题

2.小组合作交流。

指出哪一种量法对,那一种错,为什么?

 

3.动手操作:

画出1厘米,3厘米,5厘米的线段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5、3认识米 P64

学习目标:

1.我要了解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我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难点:

我要建立米的长度表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42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1.忆一忆:

1厘米有多长?

探究案

1.认识米

①说说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用厘米作单位,但量教室和操场等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②小组交流: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③出示米尺,让学生体验一米大约有多长

1米大约有()支铅笔长。

()张单人桌大约是一米

④在米尺上看一看,1米等于多少厘米?

小结:

1米=()厘米

联系实际,完成下面各题

1.我们黑板有多长,大约是多少米?

2.估计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再用尺来量一量。

3.小组交流:

为什么一些同学估计不准确?

一些同学又很准呢?

4.小组合作,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

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2、3、4、5题。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XXX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备人:

学习时间:

年月日小主人:

5、3认识米 P64

学习目标:

1.我要了解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我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难点:

我要建立米的长度表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阅读教材P42页,用笔勾画出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解答预习案。

2.找出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质疑。

3.结合例子进行探究、尝试应用,完成巩固练习。

预习案

1.忆一忆:

1厘米有多长?

探究案

1.认识米

①说说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用厘米作单位,但量教室和操场等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②小组交流: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③出示米尺,让学生体验一米大约有多长

1米大约有()支铅笔长。

()张单人桌大约是一米

④在米尺上看一看,1米等于多少厘米?

小结:

1米=()厘米

联系实际,完成下面各题

1.我们黑板有多长,大约是多少米?

2.估计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再用尺来量一量。

3.小组交流:

为什么一些同学估计不准确?

一些同学又很准呢?

4.小组合作,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

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2、3、4、5题。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