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5029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数学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数学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数学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数学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数学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数学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数学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数学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数学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问题.docx

《数学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问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问题.docx

数学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如何做到精讲多练?

  要做到精讲多练。

罗嗦冗长的教学节奏,学生学得没劲,教师教起来也累,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合理安排好每一个授课环节是最重要的。

数学课在于多练,课讲完了,不通过练习的验证怎么知道学生学得好不好呢?

因此要合理利用书上和练习册上的题型,并要做个有心人,将数学中错得多的题目收集起来,考试时作为一种复习资源。

养学2、如何培生认真的好习惯?

一年级最重要的习惯之一是写好字。

我教的学生字写得都不太认真,1~9几个最基本的数字,也没有几个学生肯用心去写。

写字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浮躁、马虎、表现在每天的作业上,所以要提高成绩首先要写好字。

3、如何转化后进生?

后进生分为以下几种:

1)、单亲家庭无人管2)、全部交给爷爷奶奶等老人照顾3)、父母是做小生意的,无暇顾及4)、自身智商较低。

  对于前三种能拔上来的学生,我们尽能力帮助他,学生成绩好与不好与父母也有很大的关系。

有人辅导的学生和无人管的学生成绩肯定不一样,所以就要发动无人管的孩子家长管起来。

有时候,我会特别生气,有些家长只是在作业本上潇洒的签上大名,根本不管孩子写得对与不对,计算题错一老堆他也签字。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跟他家长电话联系,提醒他要注意。

我认为只有向学生家长重视起来了,孩子才会重视,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辅导下,后进生成绩才会提高。

4.如何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儿,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

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

例如,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给孩子拿来钟表,以游戏的形式演示:

1号起床的时间是7:

00,2号将时针和分针拨到该时位置,让学生变换着来演示。

这样,学生既能准确认识了时间,又能学会思考,还能亲自动手。

动起手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积极,也逐步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5、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慢慢提示着,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

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

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问题对于不同分析者来说,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

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是不是算法越多越能体现多样化?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算法多样化追求是尊重差异、尊重本色、尊重真实,学生自发想出的算法是最真实、最本色的。

因此教学应实事求是,应主要呈现学生自发想出的算法,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或推荐一般性的算法。

不能为多样而多样,让学生绞尽脑汁,想出与众不同的,费解的算法。

7、如何处理学生的多种算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算法,不能散乱的摆放在黑板上,应该进行分类梳理,逐一分析算理。

结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说明。

如12-9,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一些算法。

①破十法:

10-9=1,2+1=3。

②连续减:

12-2=10,10-7=3。

③想加算减:

9+3=12,12-9=3。

④其他,如数数,联想:

11-9=2,2+1=3等。

对于这些方法,不能只停留在罗列的层面上,应在分类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一般性的算法,如第①~③种,让学生理解其算理。

可采用先让汇报学生讲算理,再让其他学生复述算理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他人算法,修正自己的算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高。

8、在多种算法中教师能否有一定的倾向性?

在诸多算法中,有特殊算法和一般性算法。

特殊算法往往受到数据和个体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某种特殊算法对某人或某一题比较适合,但对另一人或另一题可能就不方便了,有的虽然可行,但操作烦琐,效率比较低。

而一般性算法具有通用性和简捷性,一般不受个体和题目的限制,是通法通则。

如上面呈现的“破十法”“连续减”以及“想加算减”都是一般性算法,其中最具优势的是“想加算减”。

其原因是:

第一,简便快捷。

因为“破十法”、“连续减”都需要两步,而“想加算减”只需一步。

它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数减法中,当某一步需要退位时,如果用“破十法”或“连续减”计算,仅退位这一步就需要两步计算,如此下来整个计算步骤就会增加,出错率也会增加,如果用“想加算减”整个计算就变得简捷明了。

第二,沟通了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第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既然“想加算减”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教师能否倾向于“想加算减”?

回答是当然可以,但要注意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一般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开始学习时,几种一般性算法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采取一定策略,让学生逐步体会“想加算减”的优势,促使学生自发选择和掌握“想加算减”的方法。

9、一年级数学下册的计算,在熟练程度上有无量化标准?

计算都是最基本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第56页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100以内的加减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2~3题。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此标准适当调整。

10、如何处理练习量不够的问题?

计算非常重要但练习量不够,学生要达到计算熟悉仅靠课本上的习题远远不够。

借助一些常规性的口算训练方式,可能对熟练掌握本册计算有所帮助,现简要介绍几种,供参考。

(1)制作口算卡片,经常练习。

可以用硬纸自制,每张纸大约长25厘米,宽10厘米,上面写一道算式,供课堂练习用。

练习时,可以根据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开火车”“找朋友”“给小动物找家”“对号入座”等游戏、比赛方式进行。

最好每天坚持课前5分钟的“开火车”口算训练。

(2)印制口算题单。

在32开大小(即课本大小)的纸上印制口算题,每页印3栏,每栏20题(带等号),共60题。

教学时,可以根据进度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条目进行练习。

练习时,学生可以拿一张纸放在一栏试题的右边,对准每道题直接写出得数。

可以分别记出所用时间,全部算完以后,大家一起对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也可以全班同学同时进行练习,规定一个时间,在同一时间内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这种练习,不费多少时间,全班每人都能得到练习。

经常做这样的练习,还可记录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

这种题单,可以反复使用。

11、如何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

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

(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12、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商品价钱,而在实际生活中,商品的标价大多是用小数表示的,因此教材出示了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

但考虑到学生还未学习小数,所以这里出现的商品标价只出到角,并且只要求学生知道几点几元(如1.30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

而相应的小数表示的人民币的计算也主要是为认识人民币服务的。

像上面那样的计算,如果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可以在练习和考试时降低难度,如限定计算范围,只出单名数的计算(如0.4元+0.7元);如果要出复名数的题目,也不要涉及进位或退位,(如1.2元+0.5元)。

这样调整后,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容易些。

 

13、如何克服认识时间的难点?

一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几时几分的内容,由于几时几分时,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时,学生分不清到底是几时,所以认识比较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一难点?

在这方面,不少教师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这里介绍给大家。

一是,在整时的基础上,经常做一些认几时多(差)一些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分清在几时多(或少)时,时针的位置。

二是,在教室里放一钟表,把认识时间和学习生活联系起来,经常进行认读。

14、“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

15、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看图,明确题意。

因为现在的实际问题大都用图示来呈现,要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因为本单元解决的是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在引入时,老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

比如教学例1时,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

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

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

然后自己解决。

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

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

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

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老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6、“评价学生”就是“夸奖肯定”吗?

《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此,有些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有夸奖、表扬和肯定,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对学生一味地夸奖和肯定。

这道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的能力,可教师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一味地表扬。

由于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前提,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17、“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吗?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就、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但个别教师为了突显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往往会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形式,误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只要有疑问,无论问题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通过讨论这一方式来完成。

合作交流就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合作的理论吗?

显然不是,以上教学片段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的讨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教学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当真正遇到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不单是小组讨论这一形式。

但不少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18、“教师是引导”就是“满堂提问”吗?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师是引导者”,想尽办法构建引导的课堂,因此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认为这样就体现了教师是一位引导者,致使每堂课出现了一系列价值不高或无价值的提问。

师: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圆片,你们能将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三份吗?

生:

不能.

师:

能不能将一个圆片折叠成三份呢?

生:

不能.

师:

这样,你们会折吗?

(老师边问边折)

生:

我会折.(学生折叠)

师:

折得很好!

你们觉得沿着折痕剪开,是不是将圆片分成三份呢?

生:

是的。

如果教师的提问就是将“知不知”、“是不是”、“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怎么样”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课堂教学变成废话连篇的问答,将大大降低知识的智力价值;把“引导者”庸俗化为“满堂问”,表面上师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法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乖乖“就范”,才算罢休。

当然,数学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只有有价值的提问才可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有效的引导。

19、如何避免课前备教案多,备学生少的问题?

教学论表明:

教与学、师与生始终在课堂上起着主体作用,教师教的主导性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前提条件,光有教的主导性、积极性,而无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的主导性必然会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效率又怎么可能高呢?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为此,应当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并表现于数学活动过程之中,只有引导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才能内化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因此,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怎么去学,引导学生怎么去思考,引导学生怎么去“动手做”数学,通过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掌握开启数学问题的钥匙,调动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数学活动。

20、如何避免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是导致差生大量出现,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

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应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指导下也能学会会学数学。

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

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让每个人都会学,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

我们坚决地批判那种“只管教,不管会”,“埋怨学生笨,埋怨学生差”的错误观点。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怎样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明确“学什么”。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1、如何避免课堂教学围绕中下学生开展,而忽视优等学生的存在的情况?

如果是板演题目,可以上两名后进生和一名学习好的学生,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后进生如果做对了,得到大家的赞扬,做错了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以后努力。

22、如何避免重视笔算忽视口算的问题?

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离不开口算的锤炼,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方便、快速、灵活的优点。

口算训练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中,最后能达到“脱口而出”,逐渐形成一些口算的技能技巧。

30、如何避免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华而不实的课堂?

教学过程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

尤其是小学教学,借助于恰当的形式,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盲目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时间和效率。

比如现在有些课,一会比赛,一会表演,一会唱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让人看不懂到底是数学课,还是班队活动。

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主要有三种表现:

(1)展览型,把数学课当成教具展览会。

(2)热闹型,以说、跳、演等外化活动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表面肤浅的思维过程,而真正有有效的思维应当是静悄悄的内化过程。

(3)魔术型,教师表演式的一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把思维的过程全部掩盖了,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来龙去脉。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宽阔的视野;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灵活严谨的思维及科学理论、精巧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教学能力;以及拥有信息技术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正如要想交给学生一碗水,需要老师一桶水,才能达到真正“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新课堂焕然一新,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百花齐放会有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