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51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docx

《信息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docx

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信息技术)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特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信息技术)》。

一、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应该实现三个目标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达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二、课程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36个学时、2个学分。

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图:

(一)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内容,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

本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它由4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二)选修模块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针对原来有基础的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它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从实际需求(问题)出发,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构建相应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的思想和方法,掌握常用的算法,建构问题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归纳算法思想与程序设计方法的一般规律。

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是针对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设置的,它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规划、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介绍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

它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信息意识、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是针对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而设置的。

它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大型专业数据库,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之一。

与一般的信息处理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在求解策略和处理手段上具有独到之处。

它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会使用一种人工智能语言解决简单问题,把握其基本特点;能利用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知道人工智能对人类学习、生活的影响;通过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丰富魅力,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开设建议

《标准》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至少要修满4个学分,其中必修2个学分,选修2个学分,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可以再增加选修若干学分。

总学分为2+2+(X)。

鉴于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状况不统一的现状,提供以下两种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计划方案,供各学校开课时参考。

1、各模块开设方案

⑴方案一

年级

模块安排

课时安排

高一

第一学期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2节/周

第二学期

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

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2节/周

高二

第一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2节/周

第二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2节/周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⑵方案二

年级

模块安排

课时安排

高一

第一学期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2节/周

第二学期

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

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高二

第一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第二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3:

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

*选修5:

人工智能初步

2节/周

 2、方案说明

(1)各学校须严格执行《标准》,认真落实本课程。

必修模块课程统一安排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

(2)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特征,应维持学生较长的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每周安排2学时,延续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

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并要保证有足够的上机课时。

(3)方案二针对有条件的学校,鼓励开足全部选修课程。

方案中“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加“*”,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开设。

(4)“算法与程序设计”内容与高一年级数学内容相衔接,建议安排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学校应最少开设两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课,并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模块课程。

有条件的学校力争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

(二)选课指导建议

指导学生选课,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学校和学科教研组应该在选课前,提供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学习方式说明,以及是否适用于高考、会考或者将来的就业选择;要正确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选修模块;要及时对学生的选课进行评价。

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应耐心说明,并指导学生重新选择。

1、建议学校根据实际条件,给学生提供以下指导材料:

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包括必修模块,选修模块(5个),以及校本选修模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建议计划选修两个模块课程的学生可以使用如下选课方案:

(1)高一年级第二学期选修模块2,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选修模块1;

(2)高一年级第二学期选修模块2,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选修模块3;

(3)高一年级第二学期选修模块4,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选修模块2;

(4)高一年级第二学期选修模块3,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选修模块1;

(5)高一年级第二学期选修模块3,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选修模块4。

3、建议计划选修三个模块课程的学生选用以上选课方案后,再增加其他的选修模块的内容。

对信息技术有潜能的学生,可以选修更多的课程。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

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

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具体建议如下: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2、按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线组织教学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等几个部分,就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作为构建体系的主要线索,在贴近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加工与表达——发布与交流——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组织起来的内容体系,既严谨完整,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归纳与把握方法的本质规律,使学生把由实践获得的技能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教学时,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以算法和程序设计、问题解决为主线,从遇到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选择、设计相应的算法,通过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来编写程序,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在整个程序设计的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按照一定的步骤、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进行的,这其中体现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

在教学时,应注意与数学课程中有关内容的衔接,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要注意发现在程序设计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本模块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不作具体规定。

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以作品开发的方法为主线,通过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开发多媒体作品的过程。

教学时,要密切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注重利用多媒体表现创意、表达思想,实现直观有效的交流。

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以网络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技能、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为主要内容。

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要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要充分展示网络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

要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或主题任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应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结合数据管理技术的特点,按照“分析问题——建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据管理技术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应用的重要性,理解使用数据库技术的必要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突出对数据库技术中“关系”这一核心特征的理解,着眼于数据管理技术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介绍一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的教学,应强调让学生体验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要发现有特长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本模块对采用的人工智能语言与专家系统工具不作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3、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相互衔接

(1)要注意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考虑到我省的实际情况,近几年内高一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仍然会有较大的起点水平不齐的问题,各学校及任课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承担因此可能带来的额外的教学任务,并采取措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

教研部门要帮助各地区及学校解决好这一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确保我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要注意模块内容之间的衔接

高中各选修模块带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取向色彩。

从技术的纬度来看,与必修模块相比,各选修模块是沿技术分类纵向设置的,如程序设计取向、多媒体技术取向、网络技术取向、数据库取向、人工智能取向。

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则采用一个维持技术水平,即不将课程焦点定位于提高对于各类应用工具及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培养方面,而在于提高文化含量与水平的思路,信息技术基础事实上成为一个涉及上述多个分类的技术横向的课程。

绝对的技术水平维持是不可能的,只要继续使用某种工具去解决某类问题,必然涉及到新的技术工具或方法的应用。

4、适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也应随之而改变。

(1)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的制定,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但不僵化的责任分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探究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探究、实践等途径,在信息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亲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极好载体。

(2)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

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

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5、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原则

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除了明确课程目标,认清其教学内容的特点,掌握各种教学方式,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般过程外,还需要研究和掌握该学科教学实施中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

(1)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在教学中要贯彻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根基。

其二,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这里所谓发展的眼光,一是指教学过程的发展,二是指教学内容的发展。

两者体现在学生身上,则是要动态地认识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水平,并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其三,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在达到《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教学目标上,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

其二,教学内容上,可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一方面,教师应该针对差别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完成任务的软件工具的选择上,应该让学生选用自己熟悉的软件。

其三,教学策略上,可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一般来说,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这种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指导,鼓励不同意见和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

其四,教学组织形式上,可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3)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结合

《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的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尽量将信息技术课安排在机房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场所;教师不仅要结合实际,为学生安排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也要注意把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如机房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

四、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要围绕《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

(一)推进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

对课堂教学过程状态的研究与评价要重视真实教学情景,由评“教”转向评“学”,评价主体向评价对象回归。

在教学评价中注重看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否到位,学习目标是否很好地渗透了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

教师能否紧密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实践任务和学生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等。

教学设计是否完整,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教学评价设计和指标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平等的。

大力提倡以教学反思和研讨的方式开展课堂评价活动,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相促进,都得到发展。

(二)建立学生学业评价制度

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包括: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要重视过程性的发展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教师要依据教学信息的反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上机操作中的技能、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等进行表现性评价;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以形成性学习、诊断性测验、专项技能测试、制作计算机作品(或完成主题“任务”)等方式检查学生在某一教学模块(或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诊断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趋势;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成长的电子档案袋,记录学习过程各项成绩、专项测试结果、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价表、本人代表性作品、问卷调查情况、学期考核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意见等,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发展等级的依据。

终结性评价建议以笔试、上机操作、计算机作品制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

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学习。

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网站的开发、应用与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