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5578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docx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范文

《珍稀与观赏动物》教学提纲

第一章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保护

一、野生动物的概念

1、动物:

有野生和家养之分

2、野生动物:

在自然环境中栖息,不受人管束的动物。

广义上包括自然界中从低等原生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的所有自由栖息种类。

狭义上野生动物概念常因时间及地区而变化。

在我国理论上使用广义的概念,实践中野生动物即指珍稀动物。

3、珍稀动物:

珍贵稀有、濒危、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动物。

●现在有学者建议将动物分为:

家禽家畜、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自然状态的野生动物,即野生动物包括人工养殖的、自然状态的

二、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林牧渔业生产。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对维护生态系统内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依赖于系统内各生物群落的稳定,生物群落内各成员通过食物直接或间接地联结成一个整体,这种食物联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各物种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每一种动物都占据着特有的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食物链中某个环节上的物种发生变化或数量有所增减时,就可能影响上下链环,使之发生改变。

若某个环节遭到的破坏超过自然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则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必将受到损害。

食物链遭受破坏的后果是严重的:

例一:

人类捕杀鼠类天敌(狐狸、鼬科动物及蛇类)——鼠类大量繁殖——农林生产及人类生活遭受严重危害——人类投放化学药品杀害老鼠(只有短期效果)——幸存的鼠类天敌吃了药死的老鼠后又二次中毒死亡;同时化学药品又污染了环境,危害其它生物乃至人类的安全,后果是严重的。

(人类在牛羊猪肉、禽蛋、牛奶、甚至孕妇的乳汁中检测到农药DDT)

例二:

“荔枝——荔枝蝽蟓——麻雀”

例三:

“卡尔瓦利亚树(大颅榄树)——渡渡鸟”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掠夺:

自然界物种的形成和灭绝速率原本是一致的(如大约平均每3000年形成一个脊椎动物新种、每3000年有一个脊椎动物种灭绝),这一状态维持到16世纪。

16世纪以来,地球上灭绝的鸟类约150种、哺乳动物约95种,两栖爬行类约80种。

北美洲的旅鸽:

19世纪末种群数以亿计,仅10余年就被全部捕杀,仅存数十只标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处于灭绝状态的脊椎动物有1000余种,其中兽类400多种、鸟类593种、两栖爬行类209种、鱼类200多种。

北京麋鹿苑有一块象征性的动物墓地,摆放着近300年来灭绝的动物名单,墓碑一块压着一块倒下,而在最后几块尚未倒下的墓碑上,赫然写着的是人、鼠类、昆虫,当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人类也在劫难逃。

如果人类还不迅速改变自己的错误的生活观念,还以万物之灵自居,下一个灭亡的必将是人类自己。

猎天必被天猎,爱护野生动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2、经济价值

(1)食品:

肉用动物

人类所需的蛋白质有1/4来自动物的肉、乳;沿海国家和地区海产动物产品在食物中占更大比例。

人类饲养的家禽家畜也都来自野生动物,如家鸡、家鸭、家鹅、家鸽、家兔、家猪、家马分别来自于原鸡、绿头鸭、鸿雁、原鸽、穴兔、野猪、野马,家养骆驼和牦牛也来自野骆驼和野牦牛

(2)工业原料:

毛皮、香料等

毛皮——制裘制革的主要原料

毛皮动物:

能够提供毛皮产品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也称毛皮兽。

绝大多数体型稍大的哺乳动物都可以作为毛皮动物。

香料——四大动物香料:

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2012年8月30日晚上10的国际时讯报道,英国每日电讯29日报道,一位叫查理的小孩在海边游玩时捡到一块黄色“石头”,价值4万英镑,折合人民币40万,为龙涎香。

(3)工艺美术品与装饰材料

象牙(现在属于禁止);牛角、贝壳、珊瑚;动物标本;鸟类羽毛

(4)役用动物(LaborAnimals):

为人类提供骑、驮、拉的动力,如马、驴、骡、骆驼等。

3、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药用动物与动物药

凡是动物身体的全部或局部,以及其衍生物、分泌物、排泄物、病理产物、动物制品等可以入药的动物,如麝、鹿等,都称作药用动物。

药用动物所产生的药物都称为动物药,如麝香、鹿茸、羚羊角、五灵脂等等。

麝:

麝香——近300种中成药的成分

鹿:

鹿茸——补精髓、壮阳、健筋骨

熊:

熊胆——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狗:

狗宝(结石)

牛:

牛黄(胆结石)

马:

马宝

穿山甲:

鳞甲

高鼻羚羊:

羚羊角

蝙蝠:

夜明砂(粪便)

鼯鼠:

五灵脂(粪便)

海豹、海狗:

燕窝

乌骨鸡

(2)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对象

犰狳与麻风病

犰狳,哺乳纲贫齿目犰狳科,是南美洲的特征动物之一。

麻风病是由麻风病杆菌引起的传染病,麻风病菌侵犯人的皮肤和神经,毁容致残,导致死亡。

犰狳是已知唯一能感染麻风病菌的动物,并且可以提供大规模试验所需要的麻风病菌,利用患有麻风病的犰狳制作的麻风疫苗可以使实验小鼠接种麻风病菌而不发病,科学家也在人身上做同样的实验。

犰狳为人类研究防治麻风病立下了大功,许多治疗麻风病的药物就是最初以犰狳为实验对象而研制出来的。

九绊犰狳由一个受精卵产生4个相等的胚胎(同卵4胞胎),这4个胚胎的免疫性完全相同,可以为实验上需要免疫性完全相同的动物时专用。

猕猴与小儿麻痹疫苗:

猕猴既是重要的实验对象,又是生产小儿麻痹疫苗唯一可用的动物,用猴肾研制成功的小儿麻痹疫苗,使全世界亿万儿童免遭夭折或终生跛足之苦。

树鼩:

用其内脏进行组织培养,用作病毒的接种工作效果很好。

旱獭:

作为乙型肝炎(乙肝的动物模型)和肝癌的实验动物

小白鼠——野生鼷鼠(小家鼠)的变种;

大白鼠——野生褐家鼠(大家鼠)的变种;

仓鼠、豚鼠(荷兰猪)、兔子

猕猴、猩猩:

每年,全球需要约4万只灵长类动物被用实验

(3)消极方面的影响

人畜共患病(Zoonoses)是指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

它是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和蠕虫等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

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有250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89种,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90种。

已经查明:

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主要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这两大类。

传染病是由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

在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之中,当前最重要的传染病有狂犬病、炭疽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鼻疽、钩端螺旋体病、土拉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鹦鹉热、日本吸血虫病、日本乙型脑炎和禽流行性感冒等。

SARS病毒: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SARS是由冠状病毒引起。

人们推测该病毒可能来源于某一类野生动物。

2003年5月23日晚,香港大学微生物系与深圳疾病控制中心宣布SARS冠状病毒的RNA与从果子狸身上分离的冠状病毒的RNA99%同源。

禽流感病毒:

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

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爱滋病病毒:

自然宿主很可能就是生活在非洲的绿猴(非洲猴);70/200只检测到AIDS极为相似的病毒;这种猴爱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感染的过程中可产生突变,进化成为人类的爱滋病。

尼巴病毒:

1998年9月至1999年4月,该病毒在马来西亚首次爆发,导致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在几周内传染给人,被感染的276人中105人死亡。

自然宿主是狐蝠。

与砍伐森林密切相关

埃博拉病毒:

1976年,刚果、加蓬、苏丹、象牙海岸、甚至英国,270人死亡;1995年,245人死亡。

迄今全世界死于这种可怕病毒的人大约有1万人。

可能与食用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有关

1988年1月3日,上海发生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甲型肝炎爆发流行事件,由毛蚶携带的甲型肝炎病毒所致。

2000年7月,英国超过34000个牧场的多头牛感染了疯牛病

狂犬病、猫爪热、鼠疫、禽流感等都是人畜共患的疾病

曼氏迭宫绦虫的裂头蚴——青蛙、蛇体内分离出、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寄生虫,人食后,严重的可导致失明、昏迷甚至瘫痪。

4、与生物进化、考古、环境监测、仿生学、统计学、行为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的关系

对动物化石和现存种类的研究,揭示物种的发生和演化规律,促进生物进化和考古学的发展。

生物统计学

对高级灵长类的研究使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人类学得到发展。

仿生学:

鸟儿与飞机、蝙蝠与雷达、防震帽与啄木鸟、火车与蛇

环境监测:

金丝鸟作为井下瓦斯的监测器

与天气预测预报: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将来到

地震预测

5、文化艺术价值:

诗歌、散文、绘画及其它形式的文艺作品

观赏动物:

金鱼、热带鱼、绿毛龟、鸟类(百灵、画眉)等

艺术家的创作源泉:

民乐“空山鸟语”“百鸟朝凤”;西方歌曲“小杜鹃”“云雀”“百灵鸟”;舞蹈“孔雀舞”“白鹤舞”“鹭鸶舞”“天鹅湖”;诗句:

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画“松鹤图”

6、现代生态旅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更渴望与大自然溶为一体,以便使紧张的心理及神经能得到休息和调整。

在国外,狩猎者、垂钓者、观赏者、摄影爱好者、徒步旅游者、野外宿营的人逐年增加,他们把钱用在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方面。

7、外交政治价值

三、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我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样、自然环境复杂,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兽类607种(968亚种/居群);鸟类2188种(亚种);爬行类410种(亚种);两栖类280种(亚种);鱼类超过3000多种。

特点:

(1)特产珍稀种类多,如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白鳍豚、朱鹮、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中华鲟等100余种。

特产种类多即在我国境内繁殖的动物。

(2)经济种类繁多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可以归纳为:

1、野生动物种类丰富,资源数量不清。

2、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严重,生存受到威胁;3、野生动物资源管理不科学,乱捕滥猎严重;4、濒危种越来越多,将影响我国物种的多样性。

四、野生动物的保护

(一)必要性

野生动物国家所有,与人类关系密切;人类对野生动物的破坏已经相当严重;保护工作的基础较差

(二)取得的成就

1、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

2、组织实施拯救工程,一些濒危物种得到恢复。

3、湿地保护受到重视,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4、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1日正式公布施行。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方针是:

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林业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所包括的物种,分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一级指的是我国特产的稀有的或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完全禁止捕杀;二级指的是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严格控制捕杀。

关于动物的保护级别

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②《濒危野生动植物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所列物种③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④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

5、广泛开展资源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

我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

1995-2000年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我国国际影响。

中国参与签订《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捕鲸公约》、《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美自然保护议定书》等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

第一,要进一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的力度。

第三,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工作。

第四,要重视野生动植物产业的发展。

第五,要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技支撑体系。

第二章哺乳动物Mammalia

兽类,为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

成年雌性个体的乳腺能分泌乳汁并哺育幼体。

分布于世界各地。

栖息于森林、草原、荒漠、海洋、湖泊、溪流、农田、村庄与城镇。

适于地栖、树栖、飞翔、水栖和地下生活。

具有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体型大小差异甚大,蓝鲸(重达150吨)是现今世界上所知的最大动物,而最小的鼩鼱只有2克左右。

中国的哺乳动物有13目56科242属645种(截至2006年5月为止)。

中国是世界上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许多特有的濒危物种,如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白鳍豚、野马、野骆驼等。

一、食虫目

食虫类是比较原始的有胎盘类。

个体较小、摄食昆虫。

二、攀鼩目(树鼩目)

攀鼩类(即树鼩)是一类善攀援、形似松鼠的小型兽类。

我国仅有1属1种,北树鼩。

目前,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用树鼩的内脏进行组织培养,用于病毒的接种等多项科研,效果均很好,被称为“实验动物的新星”。

三、翼手目(俗称蝙蝠)

是唯一真正能飞翔的哺乳动物。

前肢演变成翼,后肢趾端具有钩爪。

眼极度退化,耳大而发达。

蝙蝠在飞翔时不断发出一种超声波尖音,用耳朵感受从各种障碍物上反射回来的回声,依次在晚间或黑暗洞穴种飞翔自如,以捕捉昆虫或避让障碍物。

四、灵长目——最高等的兽

(一)蜂猴科Lorisidae低级猿猴类或半猴类

●蜂猴Nycticebuscoucang(体长32-37cm)、和倭蜂猴Nycticebuspygmaeus(体长20-25cm)

四肢细长、尾甚短(2cm)、第二趾端具爪、听觉退化、眼睛适应夜间视物。

珍稀的原因:

分布区窄、生活习性上的弱点

(二)猴科Cercopithecidae中级猿猴类

1、猕猴属Macaca(6种),如

●猕猴Macacamulatta(Ⅱ)恒河猴;6种猕猴中分布最广;群居,猴王(大雄猴);利用猕猴采摘椰子,用途最广泛的高等实验动物,小儿麻痹症疫苗

●台湾猴Macacacyclopis(Ⅰ),特产、仅产于台湾

●熊猴Macacaassamensis(Ⅰ)仅产于广西及云南南部、数量很少;实验动物和观赏动物

●豚尾猴Macacanemestrina(Ⅰ)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数量十分稀少

●藏酋猴Macacathibetana(Ⅱ),特产;四川短尾猴;满脸络腮大胡子;峨眉山观猴

●短尾猴Macacaarctoides(Ⅱ)别名:

红面猴、红脸猴、红面短尾猴;尾巴短,颜面红色,老者红得发紫;产于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刚生下的小猴是乳白色的,不久毛色即变深,渐渐转为成猴的体色;供观赏、作为实验动物

2、六种叶猴——叶猴属和白臀叶猴,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叶猴”是指这类猴子都以叶子为食。

●白头叶猴Presbytisleucocephalus:

特产;世界著名的稀有猴种;头部较小,头顶和脸部侧背的毛色发白,仅露出脸部,好象戴着一顶上小下大的白帽子,故名。

生活很有规律;与黑叶猴的亲缘关系很近,可以互相杂交产仔,所以有人把这两种叶猴归为一个种的两个亚种。

●黑叶猴Presbytisfrancoisi:

分布较广,国外越南也有;国内产于广西、贵州、四川;数量较白头叶猴多;头顶是黑色的毛冠,身上除耳基至两颊和尾端是白色之外,几乎长满富有光泽的黑毛,故得名“黑叶猴”。

●长尾叶猴Presbytisentellus:

是世界上最大的叶猴,体长近80厘米,尾更长,可达107厘米。

我国仅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南坡,所以又称为“喜马拉雅叶猴”。

●菲氏(法氏)叶猴Presbytisphayrei显眼的特征是:

眼圈和嘴圈灰白色;从眉额之间向前探出很长的黑色毛丛,好象黑色长眉毛一样。

在我国,菲氏叶猴仅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滇缅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

●戴帽叶猴Presbytispileatus又叫长尾猴,体长58-70厘米,尾长超过体长,有60-80厘米;四肢末端和尾为黑色,其余都是灰色。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高黎贡山。

●白臀叶猴(海南叶猴)Pygathrixnemaeus又叫黄面叶猴,海南叶猴,是最美丽的猴子。

具黄面白臀,有一条白色长尾。

白臀叶猴分布于东南亚,1892年在我国海南岛发现过,但迄今已逾100年还未见到第二只,它可能已经绝灭。

3、我国特有的四种金丝猴Rhinopithecus

都是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63年9月25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金丝猴》的邮票共三枚。

●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或称川金丝猴、普通金丝猴)

典型标志是:

蓝面、仰鼻。

身上的金色长毛,最长的可达十多厘米。

分布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神农架)。

群栖生活:

金丝猴“舍己救子”、“金丝猴抢尸”。

金丝猴濒危的原因:

据说穿、卧金丝猴毛皮制成的皮衣或皮褥有治疗风湿性的奇效,惨遭捕杀;乱伐森林,破坏了栖息地;猴群的行经路线比较有规律,每过一定时间必定再由此经过,在转移时树枝被折而发出的劈啪声和猴群的喧闹声交织成一片,根据地上折断的树枝和金黄色的粪便可以判断此处有猴群经过和它的去向,这无疑会给有经验的偷猎者提供方便。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brelichi:

产于贵州。

体毛主要灰褐色,身上没有“金丝”。

世上最稀有的一种猴子。

种群数量只有700只左右,是三种中分布范围最小的、灭绝危险性最大。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

体毛黑褐色。

幼猴全身白色,以后才慢慢变成它父母的体色。

分布云南、西藏。

1998年6月7日晚新闻联播报道云南某地滇金丝猴达1000多只。

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选定一只名叫“玲玲”的幼滇金丝猴作为吉祥物。

●怒江金丝猴:

2012年才确认的新种

(三)长臂猿科Hylobatidae(猩猩科Pongidae)高级猿猴类

珍贵的稀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只在云南和海南岛尚有为数不同的群体。

每天清晨,通常先由雌猿发出“喂─喂─喂,哈哈哈”的声音,由低到高,从慢至快,然后雄猿发出了啼叫声,与雌性伴侣对唱,最后子女们也开始引吭高歌,纷纷加入大合唱,这合唱声连绵不断,可以延续15分钟左右。

长臂猿啼叫既是一种取乐方式,又是群体内相互联络的一种信号,还是相互警戒,保护自己领域的一种警告声。

●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

又名“黑冠长臂猿”;产于我国云南西南都及海南岛;雄猿浑身全黑,头顶上有一撮直耸的黑冠毛,所以又叫“黑冠猿”;雌猿棕黄色,头的额部正中有一道黑褐色纹;仔猿刚出生时是白色的。

●白掌长臂猿Hylobateslar:

产于我国云南西南地区;浑身上下黑色,手、足灰白色,因而得名。

毛色变化多端,不但雌雄体色不同,同性也有深浅之分,深的是纯黑或黑棕色,浅的是米黄色,其间还夹有深褐或浅褐色。

多数白掌长臂猿整个面部有一圈白毛,少数则是大半圈白毛。

这种猿在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在云南发现,数量很少。

●白眉长臂猿Hylobateshoolock:

产于我国云南西部;额眉处有两道白眉纹,故名。

幼猿白色,长成后雄猿变为黑褐色或赤褐色,雌猿变成淡黄褐色。

常在森林中高声呼唤“呼克、呼克”,所以又有“呼猿”之称。

●白颊长臂猿Hylobatesleucogenys:

雄猿全身黑色,但两颊长有较长的白毛,故得名。

雌猿灰棕黄色,头顶部和两边耳部有黑斑。

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

长臂猿濒临灭绝

第一,长臂猿是严格的树栖动物,人类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直接影响了它们的生存,这是导致这类动物数量锐减的根本原因。

第二,长臂猿高昂的啼叫声,把自己的目标暴露无遗,这就给偷猎者提供了方便。

类人猿:

小型类人猿:

长臂猿

大型类人猿:

猩猩、大猩猩、黑猩猩。

观看《中国珍稀动物——灵长类》

五、鳞甲目Pholidota

只有鲮鲤科Manidae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一个种。

长期大量捕杀,数量锐减,为二级保护动物。

长50-100厘米;头、嘴巴、耳朵和眼睛都小;没有牙齿,胃里存留有几块小石子,可以代替牙齿研磨食物;舌细长、善伸缩,用以舐食蚁类;四肢短,前肢较后肢长而有力,各具5趾,趾有爪。

身披覆瓦状的鳞甲(也叫角质鳞),腹面及四肢内面生毛,鳞片间也有一些稀毛。

分布于长江下游以南各省,是一种地栖动物。

洞穴有两种:

夏洞,洞内通道长度只有0.3米左右,里面很简单;冬洞,洞内通道变曲,长度可达十余米,洞径约20-30厘米,里面可经过2-3个白蚁巢,这是它越冬的“粮库”。

冬洞距地面的垂直深度有2-4米,洞底是一个很大的窝,窝内铺垫着柔软的枯草,用来保暖,是它越冬的“卧室”或“育婴室”。

白天在洞窝里酣睡;夜幕降临时从洞穴里爬出来活动和觅食。

平时动作迟缓,遇到危险时能快速行走。

遇敌害身体卷成球团。

有时前肢离地站立起来行走,并四处观望。

会游泳、爬树。

耗氧量比一般陆生兽类要低。

有益动物,它最爱吃白蚁;食量很大。

鳞片是贵重药材,可通经络、下乳汁、消肿止痛

六、食肉目Carnivora

(一)“国宝”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

●观看《最后的大熊猫》,思考为什么大熊猫如此珍稀?

●外形:

“熊身猫脸、黑耳黑肩、黑四肢黑眼圈”、黑白相间。

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曾发现棕色大熊猫。

大熊猫五指并生,从腕骨内侧又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适于抓、握。

●早期对大熊猫的认识:

法国的传教士大卫(David);露丝·哈克利斯第一个把活体带出中国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调查,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人工圈养大熊猫161只。

分布于四川(西部的36个县)、陕西(6个县)、甘肃(1个县),主要集中在大凉山、岷山、秦岭、邛崃山、大小相岭等山系。

●食性:

主要以竹子为食,最爱吃冷箭竹和华桔竹。

它是一种食性高度特化的食肉兽,原先是吃肉的,后来因环境所迫,吃不到荤食,而它的栖息地到处可见竹子,于是大熊猫逐渐改变食性,从吃肉变成了吃竹。

●大熊猫还保留着食肉兽的特征:

具有尖锐锋利的犬齿和爪子;肠子短,只有体长的4~5倍;胃比较简单,没有食草兽的反刍和发酵作用。

●食量:

消化系统不能消化纤维素,只能从汁水中吸收营养,为了维持身体的需要,只好尽量多吃。

一只大熊猫每天平均要吃竹子15千克(吃的主要是竹秆,也吃竹叶)。

现生的大熊猫,偶尔也吃肉:

竹鼠或其他动物的残留尸体。

大熊猫还有“食铁兽”之称。

●学术价值:

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对研究生物进化、古地理、古气候等有很高学术价值。

更新世初期(大约200多万年前),大熊猫已在我国南方大量繁殖;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现生种遍布我国南半部;更新世晚期,气候变冷、冰川的侵袭,许多植物被冻死,很多动物被淘汰;剑齿象、剑齿虎、猛犸、巨貘等都全军覆没;大熊猫退缩到高山深谷,未遭灾害,生存了下来,成为动物界的“遗老”。

它迄今保留着许多古动物的特征,如脑容量小,消化器官比较简单,骨骼很笨重等。

●处境:

第一,走向生物发展的衰亡阶段。

大熊猫一百多万年的发展史表明:

其种群分布区已由狭至广再变狭,其数量从少至多再变少,其个体大小由小至大再变小,现在生存的大熊猫,正处在体型比巴氏大熊猫稍微缩小的阶段。

第二,退到高山深谷的尽头。

近1万年来,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开垦山区,不断砍伐树木竹林,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小,向西退缩到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高山深谷的尽头并零星分散,彼此分割,每一孤立山区的大熊猫个体并不多,它们寻求配偶的机会很少。

同时,由于深谷的阻碍,寥寥无几的大熊猫只能在自己同胞或近亲中交配,造成后代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