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6151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4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docx

大学微观经济学报告作业

《微观经济学》期末考察作业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日期:

2011年6月9日

 

一、前言

经济大师保罗·萨缪尔森和曼昆都曾经说过:

“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在这里,我也要说,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我对现代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现实变化和经济研究方法自身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均取得巨大发展。

通过微观经济学课程对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引入以及市场与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等几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做了案例分析,使我更加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

然而,有关经济学的历史由来,从它真正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6—17世纪开始,在18—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经济学主要经过了一下几个时期:

1:

经济学的“重商主义”

2:

古典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

3:

新古典经济学

4: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革命

在本报告中,我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案例来具体了解和认识微观经济学,随着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

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

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微观经济学内容小结

1、具体内容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有时也被称为价格理论(PriceTheory),主要研究个体消费者,企业,或者产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生产和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是希腊文“μικρο”的意译,原意是“小”。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

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

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

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

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

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2、各章内容提要

经济学内容导论

(一)、理性行为和相对稀缺性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假设:

经济个体是理性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整个经济学体系建立在这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上。

1、理性行为在经济学看来,人是理性的。

理性是指人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对理性行为理解的核心一是约束条件;二是行为而不是结果。

经济学所研究的理性行为,主要是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的理性行为,它一般不研究选择、确定目标过程中的理性行为。

在现代经济学中,理性行为实际上解释为最优行为,而经济学中的最优与否,是以经济成本或经济利益的尺度来衡量的。

2、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

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支柱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支柱是不够的。

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

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在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稀缺约束是不一样的。

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有限劳动力的约束,有效率地利用稀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早期的各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

后来,土地、资本的相对稀缺日渐显著,经济学便又去研究土地和资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成为相对稀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二)、假设与模型在一定假设的条件下建立模型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路。

假设、模型与检验是经济分析问题的“三部曲”。

经济模型是现实经济社会的简单概括或理论抽象,可用文字的、代数的、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达。

在建立模型时要运用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和变量,以建立起与所研究的现象有关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1、循环图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与市场系统,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活动,图1-1描述了市场经济构成及其运行状况。

2、生产可能性曲线指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之间的曲线,或是可以达到的产量与不能达到的产量之间的曲线。

如图1-2所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有: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稀缺性的具体化;

(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任何一个经济都必须做选择;(3)生产可能性曲线还说明选择的具体内容,即选择“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4)生产可能性曲线可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5)生产可能性曲线还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说明;(6)当关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发生变化,其曲线位置就会发生平移。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分。

前者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后者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经济学开始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前者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后者着重分析经济的基本单元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其主要区别表现在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上。

(五)混合经济中的市场和政府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

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

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主要有两类:

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1.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在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时,人类社会采取了传统、市场、计划三种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则采取计划和市场经济这两种基本的经济体制。

2.在资源既定情况下,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计划与市场,前者所需的条件不完全具备,所以,当今世界各国都以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本的运行方式。

市场运行离不开市场和市场机制

3.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领域: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前者研究居民和企业经济行为,后者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微观经济学运用供求方法和边际方法研究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价格、弹性、市场类型、消费和生产;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失业和通货膨胀中,运用长期短语分析方法对总供求及影响总供求的消费、投资、储蓄、进出口、政府收支、货币供应量等因素及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4.经济学的方法包括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

实证方法是一种描述和解释性的方法,他不提倡或尽可能避免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对“状态”、“政策”、“后果”进行描述。

经济学在运用实证方法中,要注意避免主观性、防止合成推理谬误、警惕误判因果关系。

经济学家相信理性,认为理论比感觉更可靠;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包括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

5.西方经济学从生产至今,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

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

2.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价格。

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

(2)、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4)、消费者的偏好。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3.需求理论说明价格、收入、分配、偏好、人口政策、预期如何影响需求的;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4.经济学把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称为“需求量得变动”或“沿曲线上的点移动”(点移动),把非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或“需求曲线的线变动”(线移动)。

线移动的前提是假定价格水平不变;供给理论说明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相关商品价格、生产要素价格、厂商目标、技术、政策、厂商预期、自然社会政治条件等)是如何影响供给的。

5.供给理论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时,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本身价格下降而减少。

6.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7.供给量是指厂商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当非价格因素不变时,在某一给定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量。

供给定理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时,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某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上什而增加,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8.影响供给的因素:

(1)、厂商的目标。

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假设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即厂商供给多少取决于这些供给能否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

(2)、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3)、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在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从而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4)、生产技术的变动。

在资源为既定的条件下,生产技术的提高会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供给增加。

(5)、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会使产品的成本减少,从而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利润,增加供给。

(6)、政府的政策。

政府采用鼓励投资与生产的政策(例如减税),可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

(7)、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厂商对未来的经济持乐观态度,则会增加供给。

9.经济学运用供给表、供给曲线、供给定理、供给价格弹性等概念工具说明供给与价格的关系。

供给是价格的函数,即价格变化引起供给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定理),价格变化大小引起的供给量大小供给价格弹性来表示;经济学把价格变化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称为“供给量得变动”或“沿曲线上的点移动”(点移动),把非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供给变动称为“供给的变动”或“供给曲线的线移动”(线移动)。

线移动的前提是假定价格水平不变。

10..均衡理论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1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决定了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决定了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12.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决定了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决定了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13.供求定理

从以上关于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的分析可以得出:

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1.基数效用理论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概念来说明消费者行为,并且用边际效用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意愿。

2.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收入和价格既定时,消费者在购买多种商品时,要使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同其他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这样他就能实现效用最大值。

3.边际效用虽然决定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但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是有市场中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竞争决定的。

消费者剩余是边际效用与市价的差额。

4.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说明消费者均衡。

5.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价格和收入发生变动,消费者的均衡点,也随之发生变动。

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分析此类问题提供了帮助。

第四章厂商理论

1.所谓生产函数,就是反映生产者投入产出关系的一个概念。

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假设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要素,只有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而其他要素投入量为一定,那么这种要素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所得到的产量增量便会逐渐递减。

经济学把这一现象揭示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对于生产者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表现为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即产量为一定时,成本最小;成本为一定时,产量最大。

经济学通过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组合模型,来表现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第五章市场理论:

竞争与垄断

1.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线以及边际收益曲线这三条线是重合的。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存在着不同情况。

在MR=MC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下,当AR>AC时,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当AR=AC时,厂商利润为零;当AVC

2.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D重合,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MR也向右下方倾斜,并且低于AR曲线。

厂商的短期均衡遵循MR=MC原则,在均衡点E处,当AR>AC时,获得超额利润,AR=AVC时,为厂商停止营业点。

3.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MR=LMC=SMC,AR=LAC=SAC,P=LAC

4.垄断的利弊

(1).垄断的弊端

阻碍技术进步;价高、产量低;不公平;过于庞大的广告支出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抬高销售价格,过于夸张的广告内容误导消费者;破坏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2).垄断的优点——技术创新;规模经济;产品的差别;广告信息。

第六章外部性、公共物品与政府

1、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有时会产生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分为外部收益(外部经济或正外部性)和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

不管是生产或者是消费行为都存在外部性。

2.外部性的存在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生产或消费的外部不经济使市场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社会希望的产),生产或消费的外部经济使市场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

3.外部问题可以通过税收、补贴、企业合并、产权界定和市场协商以及政府管制等方式,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克服。

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一定成本,成本到底应由谁承担,经济学家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根据边际利益与边际费用相等原理给出费用负担的不同情况。

5.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垄断、不公平、外部性、

公共物品)而采取的政策,包括反垄断政策、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的政策、保护消费者的政策。

三、案例分析——反微软公司垄断案

1、事件发生背景

(1)、美国反垄断法规及其理论基础

1)美国联邦的几个基本反垄断法规。

19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AntitrustActof1890》。

这个法规是反垄断法的基础,它有两个关键条款:

第一条:

任何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作出的契约、联合或共谋,如被用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贸易或商业,均属违法。

第二条:

任何垄断者或企业垄断者,与他人联合或共谋垄断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贸易或商业之任何一部分者,坏被觎为则事犯罪《

1914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FederalTradeCommissionAct)。

该法第五条规定:

“对于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方法,均就此被宣布为违法”。

1938年的《惠勒—利法》(Wheeler-LeaAct)对这一规定予以扩大,即“对于商业中各种不公正的竞争方法和不公正或欺骗性的行为或做法,均就此宣布为非法”。

1914年《克莱顿反托拉斯法》(TheClaytonAntitrustActof1914)。

这个联邦法规不仅规定了司法部与联邦贸易委员会均有权对该法行使管辖,而且指出了四种引起反托拉斯注意的商业做法,即价格歧视、独家交易、合并和联锁董事会。

1936年《鲁宾逊—帕特曼法》(TheRopinson-PatmanActof1936)。

这个法规的目的是扩大1914年克莱顿法中有关价格歧视的适用范围,并对此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

2)美国联邦的反垄断法规及反垄断判例,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一般而言,竞争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资源分配方式,是自由企业经济的核心。

竞争过程所产生的一般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可能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最低价格;二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类型及质量有选择余地。

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布莱克法官在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诉美国案的判决中所指出:

(谢尔曼法)基于的前提是:

无限制的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最佳的经济资源分配、最低的价格、最高的质量和最大的物质进步。

由此提提供的环境将有助于保持我们民主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事实上,处于竞争中的厂商可能通过密谋协议进行联合而限制厂商之间的竞争。

有些厂商会力争或发现自己在某种特定的市场结构中处于一种战略地位。

这种战略地位使它的采取垄断者的行为或对市场中的其他竞争者实行限制性的强制压力,向买主提供欺骗性的产品与服务。

反垄断法的基本目的在于查明和消除竞争过程中的弊端,保护消费者和竞争者不受竞争过程中的某些违法行为的侵害,以使竞争体制能够更有效地运行。

2、国内有代表性观点评价

、中科院院士教授倪光南

 在此前的“中国IT业垄断现象和对策研讨会”上,多位知名专家指出中国IT业存在严重的垄断现象,尤其是微软、英特尔分别在软、硬件领域的垄断,不仅让中国消费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在信息安全、政府采购、知识创新等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

倪光南教授表示:

“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垄断,阻碍了我国处于下游地位的应用软件的发展,也会给与之相连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不良的影响。

”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韦之

 目前此案的判决进一步引发了国内企业和专家对反垄断法尽快出台的呼吁。

副教授韦之说:

“微软捆绑策略是‘看人下菜,区别对待’。

对于像欧美、韩国这样法律相对完善,当地竞争对手又反对强烈的,就收敛一些;而对于那些相关法律欠缺,类似中国这样的国家,当地企业又相对弱势,不团结,反对声音也小的,就加快推进的速度。

”据悉,我国自1994年开始起草反垄断法,目前反垄断法送审稿已提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将其列入议事日程。

而美国1995年即颁布《知识产权许可反垄断审查指南》,欧盟也早有对知识产权的竞争规制。

、有关网友的评价

WindowsPhone7目前的运营面临一些困境。

谷歌的Android平台以及苹果的iOS目前似乎比微软的WindowsPhone7更具吸引力。

但是在Skype的帮助之下,微软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来使用WindowsPhone7系统,毕竟,此平台帮助用户与其它移动设备(包括Android手机和iPhone等在内)的用户免费使用视频聊天或VOIP服务。

微软的这些服务功能肯定会吸引更多的用户。

、专业人士的评价

实际上,美国微软案的最终结果是放微软一马,大多数IT业专家并不认为这样的判决将对微软的垄断优势造成多大的影响,微软有足够的方法令和解协议的许多初衷流于表面[7]。

尽管美国检察长John Ashcroft称此项判决是“消费者的最大胜利”,但从判决的内容来看,确实看不出消费者的利益在哪里得到了体现。

此类与技术和专利密切联系的反托拉斯案件中,法院艰难地在维护创新带来的正当利润和权利(如微软一方利益)与维护市场的进入可能性(如网景等竞争者的公平竞争机会)两方面之间寻求平衡,而消费者利益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虚拟的参照系。

3、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

微软虽然逃脱了被一分为二的命运,但它从此真能高枕无忧?

本次反垄断案,是美国政府五十多年来掀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