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6193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docx

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

湖南师大附中

2015届高三月考(五)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3道选做小题任选2道)。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麻雀恋旧而不嫌家贫,是标准的“土□”。

雀□禾黍熟。

收获时节,印问地头都有它们啄食新粒的身影。

麻雀也喜吃害虫,农夫便乐于与麻雀为伍,而不在乎它们吃那几粒谷粒了。

但我们碗里的食物,的确来之不易。

白居易<观□麦》诗最能概括农夫的辛劳: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童稚携□□。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土气,背灼炎天光。

”。

1.下列宁、词依次填入语段空格中,字形、音韵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著zhù喧芟shān倍壶浆箪食

B.着zhuó暄芟yì备壶浆箪食

C.着zhuó暄刈shān备箪食壶浆

D.著zhù喧刈yì倍箪食壶浆

2.下列选项填人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辛苦的农人能容留麻雀,也许是麻雀功大于过吧

B.这个时候,有麻雀飞来陪伴着辛勤的农人就好了

C.我总觉得自居易老先生的诗就是描写麦收季节的

D.这首诗我背得滚瓜烂熟,电就更懂得爱惜粮食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A.麓山风景独特,秀色可餐。

别的不说.单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致就够令人神往,深秋时节,前来观赏红叶的游客日渐增多。

B.今年以来,随着微博平台的开放与推广,微博营销风生水起,日渐规模化与制度化,业务范围也越发“开疆辟土”,商家生意越做越大。

C.面对上网成瘾的孩子,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要端正态度,等闲视之,不管在怎样的情形下,都要保持阳光心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

D.在德国队的欢呼声中,火爆月余的世界杯终于尘埃落定,意大利、西班牙提前回家,巴西则遭“血洗”,而一场场爆冷址球迷大呼意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空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因技术难度大而被放弃,陆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在试射时也于失败告终,在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进程上似已落后于中国。

B.环球时报呼吁,法定节假日增加一到两天,包括恢复五一‘长假,这样做可望促进人们的旅游,有力拉动消费,这比增加春节假期的长度会更有意义。

C.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读者往往对他们有着更高的期待,但由于应酬增多、精力下降等诸多因素,读者也往往会对他们后来的作品大失所望。

D.为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我国近年来一流高校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的新路子,且不断加强各u办学特色,以吸引大批优秀学生。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

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

“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

曾参,鲁国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小四十六岁。

心存孝道,所以孔子因为他而作<孝经》。

齐国曾聘请他,想让他为卿,他不去,说:

“我父母年老,享用人家的俸禄,就要替人家操心,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反而被人役使。

曾参耘瓜,误斩其根。

曾暂怒,建大杖以击共背,参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

“向也得罪干大人,六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

“参来,勿内。

”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日:

“汝不闻乎?

昔瞽瞍①有子日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

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汝非天子之民也?

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

“参罪大矣。

”遂造孔予而谢过。

曾参在瓜地除草,不小心锄断瓜苗的根。

曾皙很生气,举起大木棍来去打他的背,曾参倒地进而不省人事许久,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高兴地爬起来,上前对曾皙说:

“刚才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尽力教训我,该不会累病了吧?

”退下来回到房中,弹琴唱歌,想让曾皙听到,知道自己身体安康无恙。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

“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曾参自认为没有过错,托人请问孔子。

孔子说:

“你没听说吗?

从前瞽瞍有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瞽瞍时,瞽瞍想要使唤他,他没有不在身边的;瞽瞍想要找到他进而杀了他,没有能得手。

父亲用小棍打就等着受过,用大木棍打就逃跑。

所以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舜也没失去淳厚的孝道。

如今曾参侍奉父亲,舍身来等着父亲的暴怒,死也不躲避,自身已死却让父亲陷于不义境地,那不孝哪个更大呢?

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吗?

杀了天子的臣民,那罪过怎么样呢?

”曾参听说了这番话,说:

“我的罪过大啊。

”于是前往孔子那里谢罪。

曾参从孔子之齐,齐景公以下卿之礼聘曾参,参固辞。

将行,晏子送之,曰:

“吾闻之,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今夫兰本三年,湛之以屁醑②,既成,瞰之,则易之匹马。

非兰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

愿子详其所湛者。

夫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

迁风移俗者嗜欲移性,可不慎乎?

”孔子闻之,日:

“晏子之言,君子哉!

依贤者固不圃,依富者固不穷。

马蚿④斩足而复行,何也?

以其辅之者众。

曾参跟从孔子到齐国,齐景公用下卿的礼节聘请曾参,曾参坚决推辞。

将要离开齐国时,晏婴送他,说:

“我听说,君子赠人财物,不如赠人好话。

现有生长了三年的兰草根,用鹿肉汤浸渍,已做成美味,品尝它,味美得即可用来交换一匹马。

不是兰草的本性啊.是用来浸渍它的鹿肉汤味美,希望您审知那用来浸渍的鹿肉汤的作用。

君子居处一定要选择住所.交游一定要选择品类.入仕一定要选择国君。

选择国君是为了求仕,选择品类是为了修道。

改变风气习俗的人固嗜好欲望而改变本性,能不慎重吗?

”孔子听说后.说:

“晏子说的,是君子之言啊!

依靠贤人当然不会困厄,依靠富人当然不会贫穷。

马蚿被砍断脚还能爬行,为什么呢?

因为它辅助的脚很多。

曾参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参固辞不受。

或曰:

“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

”曾参日:

“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参穿破衣在鲁国耕田,鲁国君听说了要送他封邑。

曾参坚决推辞不受。

有人说:

“这不是你求来的,是国君亲自送你的,你为什么坚决推辞呢?

”曾参说:

“我听说接受人施与的人常畏惧人;施与人的人常傲视人。

纵使国君有赏赐,不傲视我,我怎能不畏惧呢?

”孔子听说后,说:

“曾参的话,足够保全他的气节呀。

(选自《孔子家语》,齐鲁书社2013年版)

【注】①瞽瞍:

虞舜的父亲。

②鹿醣yìn:

鹿肉汤。

③马蚿xián:

马陆、千脚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大杖以击其背建:

树立

B.委身以待暴怒蚕:

舍弃

C.湛之以鹿酯湛:

浸渍

D.以其辅之者众辅:

辅助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参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A.B.

因往相田,得疾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其不孝孰大焉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C.D.

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住/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B.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C.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D.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参修身,以孝为本。

齐国人想要礼聘他为卿,他因要在家侍奉双亲,故辞不赴任。

B.曾参误伤瓜根而遭父亲毒打。

他弹琴唱歌,告知父亲,自己健康,却陷父亲于不义。

C.曾参行将离齐,临别晏子赠言。

他告诫曾参,人生当有辅依,慎重选择而不致困穷。

D.曾参居鲁,穿破衣耕田,鲁国君要送他封邑。

曾参畏惧因受施而改节,故坚辞不受。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

(4分)

译文:

(2)既成,瞰之,则易之匹马。

(3分)

译文:

(3)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

(3分)

泽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最高楼

辛弃疾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

富贵是危机。

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

穆先生①,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②”,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

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注】①穆先生:

《汉书》载,楚王刘交开宴时每为他的中大夫穆生设醴,后刘交之孙刘戊继为王,忘设醴。

穆生认为该走了,去职而终避刘戊淫暴之祸。

②佚老:

《庄子·大宗师》说:

“夫大块我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谓人生劳碌,老来可得安逸。

(1)“陶县令”曾叹日:

“吾不能____,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1分)

(2)子欲置田产,父赋词骂之,足以当头棒喝的是词中一句。

(1分)

(3)结合全词,简析本词所表现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说明】

本词句句都有来历。

吾衰矣:

《论语·述而》: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须富贵何时:

<汉书·杨恽传》杨恽报孙会宗书: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富贵是危机:

《晋书·诸葛长民传》:

东晋末年,诸葛长民权倾一时,后为刘裕所杀。

诸葛长民曾说: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穆先生:

即穆生。

《汉书·楚元王传》:

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封楚王,他以穆生、白生、申公三人为中大夫,十分礼遇。

穆生不喜喝酒,刘交开宴时,特为设醴(米酒)。

后刘交孙刘戊继为王,忘为穆生设醴,穆生退而言曰:

我该走了。

穆生称病去职。

刘戊日渐淫暴,白生、中公劝谏无效,反被罚作苦役。

陶县令:

《晋书·陶潜传》:

陶潜为彭泽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归隐田园。

佚老:

《庄子·大宗师》: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谓人生碌碌,只有老来才得安逸。

亦好:

语出唐·戎昱《长安秋夕》诗:

“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即今俗话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

千年田换八百主:

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载,为五代时韶州灵树院如敏禅师语。

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云:

“千年田八.百主。

”僧云:

“如何是千年田八百主?

”师云:

“郎当屋舍勿(没)人修。

一人口插几张匙:

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

“口不两匙休足谷。

”自《注》:

“吴谚日:

一口不能着两匙。

辛词善用典,“吾衰”句用《论语》,是经;“须富”""暂忘”句用《汉书》,“富贵”句用《晋书》,是史;“侠老”句用《庄子》,是子;“亦好”句用唐诗,是集。

一词而四部用遍。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会桃花之芳园,。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酌洒以白宽,。

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3)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惟有幽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野马”是什么意思?

一一兼谈科学对古籍的阐释

今年是农历甲午马年。

在阅读<全宋词》时,发现三首关于“野马”的宋词俏得斟酌。

幸弃疾《水龙吟》:

“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

”吴文英《凤池吟》:

“万丈巍台,碧罘恿外,衮衮野马游尘。

”,吴泳《八声甘州》:

“富贵非吾事,野马浮埃。

将“野马”与“尘埃”“游尘”“游埃”搭配使用,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库全书·子部》对此句解释说:

“野马:

形状如奔马的游气。

”将“野马”解释为气体,却仍然无法理解这三首宋词的意思。

清朝经学家孙星衍对《一切经音义》中“野马”校正:

“或问:

‘游气何以谓之野马?

’答云:

‘马,特塺字假音耳。

野塺,言野尘也。

’”闻一多名著《古典新义·庄子内篇校释》:

“野马字盖即沙漠之漠……野马亦尘埃耳。

《庄子》盖以野外者为野马,室中者为尘埃,故两称而不嫌。

”这里认为“马”通假“漠”,“野马”是野外的尘埃。

沈括《梦溪笔谈》明确反对这一观点。

其卷三《“野马”为田野间浮气》中说:

“‘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

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如此物也。

”这启发我们可以查阅佛经中有无更多线索。

《大智度论》曰:

“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

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如炎者。

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

”《放光般若经》曰:

“菩萨行禅,……观想如野马,”这里,把“野马”当作一种虚幻的自然现象,在日光下风吹灰尘产生一种错觉。

这样,关于“野马”就有三种解释:

水气、尘埃和现象。

到底哪个更正确一点呢?

大型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天文)》第一章《天象和观测》中“为什么恒星会眨眼”说:

“当我们透过空气看远方的景物,发现景物也变得模模糊糊、抖动不停。

中国古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好玩的名字叫‘野马’。

”可见,这里明确认为“野马”是一种自然现象。

透过空气看到抖动的景物,好像野马奔腾。

因为空气在冷热不均的时候就会出现密度的变化,它们使大气的折射性质发生变化,就像一个个小透镜,于是导致了这种抖动现象。

这牵涉两个重要科学术语:

一是天文学的“视宁度”。

天文学家用“视宁度”来表征大气抖动造成星星“眨眼”的程度,空气抖动会影响到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清晰度,因此专业天文台要建在空气相对“安静”,也就是“视宁度”好的地方。

二是光学的“折射率”。

空气弯曲光的能力,也就是折射率,取决于它的密度,更直接地说是温度。

当温度不同的空气团相遇时,它们之间的边界层会瓦解成漩涡或者涡流,其对光线的作用就像是薄透镜。

在火焰的上方或者是被太阳烤热的公路上,你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形;而热气流会使视宁度更为糟糕。

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古籍中术语的注解应当做一些必要的修正。

“野马”以前曾被解释为“水气”和“尘埃”,以科学的角度看,是缺乏科学知识的误解。

依据现代科学知识,“野马”有更为精确的解释:

它是一种在视宁度不好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折射率产生的一种视觉“虚幻”现象。

有趣的是,若用“野马”这个解释去理解上述宋代诗词,甚至《庄子》、佛经,是能够得到合呼古籍原意的阐释,这也说明了我国古籍文化在历经千年后,是能够经受住科学发展的考验的。

(选自2014年03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2.本文从和两个角度,对“野马”进行了考证和辨析。

(每答4个字)(4分)

13.下列有关古籍中“野马”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野马”与“尘埃”“游尘”“浮埃”等搭配着使用,当源自《庄子·逍遥游》: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清朝经学家孙星衍和现代文学家闻一多都认为“野马”的“马”字为通假字“尘”或“漠”,“野马”即野外尘埃的意思。

C.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将“野马”解释为“田野间浮气耳。

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

”而形成这一观点,有佛经给他的启发。

D.《大智度论》等佛经将“野马”当作一种虚幻的自然现象,是人对日光下风吹灰尘产生的错觉,被某些人误认为是“水”。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万个为什么》完全采用科学术语解释“野马”,并明确为一种自然现象;反观古人对“野马”的解释确有其局限性。

B.“野”会影响观察,故专业天文台应建在空气相对“安静”处,不会有空气抖动,也不会影响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清晰度。

C.在被太阳烤热的公路上会看到“野马”,成因是温度改变了空气的密度,光在这里产生了折射,而此时的“视宁度”不好。

D.“野马”以前被误解为水气、尘埃和幻象,随着科学的进步,可以对古籍中的类似“野马”的术语的注解,做出必要的修正。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一小时的变故

[美]凯特·肖班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太太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亡故的消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些。

是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发生了一场车祸。

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她猛地扑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消退后,她独自一人走进原本属于两人的小屋,关上门,不要人跟着。

窗户开着,窗下摆放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

她精疲力竭,一屁股坐了下去,倦意缠绕蔷她。

窗外,广场空旷,初春的活力搔动得树梢颤栗,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

街面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

远处,传来什么人的微弱歌唱。

屋搪下,麻雀们在嘁嘁喳喳地叫着。

雨后,朵朵行云间,露出了片片蓝天。

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脸上细细的皱纹显示出一种相当的抑制力。

她目光呆滞,迷茫地直盯着窗外远处的蓝天。

有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亢奋,又有些害怕。

是什么呢?

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够感觉得出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

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据她的东西。

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选出来。

她低声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

“自由,自由,自由了!

”她的目光变得明亮,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是畅快的。

她甚至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可怕的欢愉在控制着她。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应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

不过她分明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则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来迫使她屈从了。

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在她心智特别清明的这一刻里,她看清楚:

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常常是不爱他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

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没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

”她悄悄低语。

约瑟芬站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着让她进去。

“露易丝.你干什么哪?

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事。

”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春天长生不老的琼浆呢。

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自由美好的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的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拥有。

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

她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有人进来了,进来的是布伦特里·马拉德,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略显出旅途的劳顿。

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过火车事故哩。

他站在那儿,吃惊地听见约瑟芬刺耳的尖叫,看见理查德急忙过来站在他和妻子之间,想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德还是太晚了。

医生来了,他说她是死于心脏病,死于要命的喜悦。

(选自《外国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

15.小说多处写到门、窗。

请分别指出门窗内、门窗外的象征意义。

(4分)

答:

16.第3段中景物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5分)

答:

17.概括马拉德夫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18.小说以马拉德夫人“死于心脏病,死于要命的喜悦""为结局。

这样的结尾艺术是什么?

请简要分折。

(6分)

答: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

选做题共7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

过去一百年,列夫。

托尔斯泰在中国从没被冷落,却总被误读.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章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样的活,人人耳熟能详.可有多少人真正啃完了他的代表作?

1906年,托尔斯泰作品有了中文版,《托氏宗教小说》由6个短篇组成。

出版理由:

中国小说怪诞荒唐,荡人心志。

托氏小说,或咏言,或寄意,可以蒙开学,瀹民智。

虽曰小说,实是大道。

时而学东渐,托尔斯泰赫然成了启蒙家。

更有陈独秀赞托尔斯泰“尊人道,恶强权”,郭竦若弥其力向旧秩序挑战的。

真正的匪徒”。

托尔斯泰又成了“二十世纪的革命家”。

1928年’托尔斯泰百年诞辰,他的长篇小说被译介到中国。

革命家失望地发现,它们远没有想象中的“战斗性”.冯乃超怒斥托尔斯泰是“卑污的说教人”,茅盾等人也批评其“不抵抗主义”。

百余年来,国人看西方,往往读了只言片语,便将胸中块垒寄托于兹,貌似学习,其实是脱离了文本,给自己被压抑的理想找个权威注释而已,所以钱钟书说“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

“文革”结束,国人才有所发现而终归于正读,托尔斯泰那痛苦而深沉的内省,以及对生命终极价值永不停息的追问,竟有如此感人的力量。

(摘自2014年10月28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小说《》开篇第一句话。

(2分)

(2)根据上述报道,分别概说国人的“误读”和“正读”。

(每答20个字左右)(4分)

误读指;

正读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

《孔子家语·三恕》: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曰:

‘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者,何也?

,孔子曰:

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

其流也则卑下。

”’

——孔子观看东流水。

子贡问道:

“君子对大水必定观察它,为什么呢?

”孔子说:

“因为流水不息,况且普遍地施泽万物却像无所作为,水像有德:

它流淌就奔向卑下处。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子道。

一一至善像水一样。

水善于使万物受兹却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在众人不喜欢的卑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1)孔子说水德,重在说水的口口;老子说水善,重在说水的口口。

(每答2个字)(2分)

(2)两则材料主要反映了孔子、老子怎样的思想?

(每答10个字左右)(4分)

孔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颗豆粒

[日]铃木健二

一个女人,因丈夫交通事故中身亡并被错判为加害者,不得不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儿子背井离乡。

一家好心人把仓库的上角租给他们居住。

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挂上一个灯泡,放下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母亲去大楼做清扫,去饭店洗碟子,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还是清苦。

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儿子留下一张纸条:

“锅里泡着豆子,煮一下,晚上当菜吃,豆子烂了时放点酱油。

母亲干了一整天活,疲惫不堪。

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回家,打算当晚和孩子们一块去死。

两个儿子已经睡着了。

母亲发现大儿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

“妈妈,我照你条子上写的,煮好豆子,豆子烂时放了酱油。

弟弟说太成,不能吃。

妈妈,请相信我,我是认真煮豆子的,求求你,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

妈妈,明天早晨不管你起多早,都要在走前叫醒我,教我煮豆子的方法。

妈妈,很累吧,我明白,您在为我们操劳。

请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