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6304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3 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章古代诗文阅读练案23古代诗歌鉴赏1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章古代诗文阅读练案23古代诗歌鉴赏

(1)新人教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送 杨 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醑(xǔ):

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CE )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E.尾联中“新月”意象极富韵味,诗人想象友人到达颍上之后,应是月圆时节,从中可以传达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解析]A“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

B“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在美好的春景中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

D“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无中生有。

答C给3分,答E给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示例:

①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

②豪迈豁达之情。

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

③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解析]6分,每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答出2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11分)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②,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①争得:

怎得。

②巇(xī)崿(è):

指山峦。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BE )

A.诗歌首联从侧面入题,哪里能够有杜牧那样的才华横溢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呢?

表达了诗人对杜牧的仰慕之情。

B.眼前的山光水色,赏心悦目,诗人不禁雅兴遄飞,中间两联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描绘了一幅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

C.颔联一句一景,寺院在氤氲中响起茶鼓,香火繁盛、僧徒众多;楼台于夕阳斜照中招展酒旗,暗示早晚游客不断,店铺繁忙。

D.颈联以“杂芳”烘托山色,“熏巘崿”给人以浓香扑面之感;借画舫点缀湖光,“破涟漪”写出了游船的悠闲和湖水的不平静。

E.这首诗移步换景,不仅描摹出看到的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和欣欣向荣。

[解析]A“表达了诗人对杜牧的仰慕之情”分析错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赏之情。

C“香火繁盛、僧徒众多”属推想,作肯定性理解不恰当。

D“湖水的不平静”说法错误,这里以动衬静,表现了湖水的平静。

答B给2分,答E给3分。

4.诗的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示例:

①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头吻合。

②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

③“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解析]答出一点并结合诗句分析可得3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6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11分)

红白牡丹

吴 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

②鲁阳戈:

《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挥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

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

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D )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E.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解析]A“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分析错误,这里说的是不需要这些,所以不是“首联先写……”。

D“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说法错误,主要是为突出一种惆怅的情绪。

答A给3分,答D给2分。

6.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

请简要概括分析。

(6分)

答:

示例:

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挥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

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

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

[解析]6分,指出典故2分,分析好处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11分)

戏呈孔毅父①

黄庭坚

管城子②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③。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注】①孔毅父:

黄庭坚好友。

②管城子:

指毛笔。

③上车问何如:

梁朝时,贵家子弟大多担任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却没有真才实学,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E )

A.第一句写自己靠着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

B.第三句写自己的文章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话语中充满自责之意。

C.第四句写缀附于蛛网上的露珠比喻无实际用途的文章,构思新颖。

D.第五句写自己的仕宦生活,说自己被授予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

E.七、八句用虚写的手法回忆自己曾在东湖和僧人同庆共饭的情景。

[解析]B不是自责,是自嘲,并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

E不是和僧人,是和朋友。

8.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

①以自嘲的形式抒写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②表达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③表达对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注意结合诗中的词语“不经世”“诏除”“到东湖”分析“政治上不得志”“对官场生涯的不满”和“归隐”的思想。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11分)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

辛弃疾

谁向椒盘②簪彩胜③?

整整④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

②椒盘:

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

③彩胜:

即幡胜。

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

④整整:

词人家中婢女。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E )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

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C.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D.“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

[解析]A“元日”指正月初一。

E错在“喜”,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

答A给2分,答E给3分。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示例:

①对人生飘摇不定的感伤之情。

花事盛衰,时光更替,词人数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闲居,身不由己。

②对国事未来的忧虑之情。

词人一生力主抗金,皇帝更替,期许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现象和国事风雨的“无凭准”使人难免忧虑。

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

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构成的矛盾使作者忧心如焚。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11分)

苍洱临眺

[元]李 京

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

鸟从云母屏中过,鱼在鲛人镜里行。

翡翠罘罳笼海气,旃檀楼阁殷秋声。

虎头妙墨龙眠手,百帧生绡画不成。

【注】李京,字号山,河间人。

元大德五年至云南,曾任乌撒、乌蒙宣慰使。

苍洱:

大理苍山、洱海。

云母屏:

云母镶嵌的画屏。

鲛人:

鱼尾人身,美人鱼。

罘罳:

fúsī屏风。

旃zhān檀:

檀香木。

虎头:

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

龙眠: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

生绡:

素色丝织物,古人以之作画。

1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CE )

A.此诗写出了大理的独特景观:

水环绕着青山,山环绕着古城;大理人烟繁盛,山川明丽。

B.此诗描写苍山、洱海,“云母屏”、“鲛人镜”、“翡翠罘罳”,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C.诗人看到大理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以客观写实笔法描绘了大理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D.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作者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

E.此诗的诗眼是“临”字,作者居高临下,全景式地描绘了大理的山水形胜。

[解析]C“客观写实”不准确;没有描绘“风土人情”。

E诗眼是“临”字错,应为“眺”字。

答E得3分,答C得2分。

12.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示例:

虚实结合。

前三联均为写实,最后一联为虚写——哪怕顾恺之、李公麟再世,就算他们的生花妙笔,用尽百幅生绡,也画不出大理的美景。

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实写中又有虚写:

鸟飞、鱼游乃实写,云母屏、鲛人镜又是虚写。

[解析]6分,如果仅回答善用比喻或想象丰富,可给3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11分)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元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

欢乐,乐趣。

②青门:

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C )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元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解析]B“情景交融”错,此两句并没有写景。

C这两句并非真的是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

答B给2分,答C给3分,多答不给分。

14.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6分)

答:

示例:

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解析]6分,每个要点3分。

意思对即可。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11分)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

此诗写于被罢官后。

②苍鹯(zhàn):

一种猛禽。

羽翰:

翅膀。

③汍澜:

流泪的样子。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DE )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

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

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解析]D是对比的手法。

E尾联是直抒胸臆。

答D给2分,答E给3分。

16.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6分)

答:

示例:

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

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

[解析]6分,表达技巧2分,作用4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11分)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 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

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②湘灵:

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

③云和瑟:

云和,古山名。

《周礼·春官大司乐》:

“云和之琴瑟。

”④帝子:

屈原《九歌》:

“帝子降兮北渚。

”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⑤冯(píng)夷:

传说中的河神。

⑥苍梧:

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

此代指舜帝之灵。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C )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起舞。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解析]B“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神的哀怨。

C“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18.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6分)

答:

示例:

①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

_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②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③动静、虚实突然转折,出人意料:

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解析]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11分)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 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

今广州佛山一代。

②上国:

指京城。

③蓝关、湘浦:

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

④十二玉楼:

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解析]B“路上行人”理解错误,“行人”指友人。

D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

答B给2分,答D给3分。

20.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示例:

①鼓励劝勉之情:

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②关怀牵挂之情:

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③期冀、祝愿之情:

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④惜别之情。

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解析]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11分)

元 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注]应念一身遥。

【注】重闱:

旧时可称父母。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解析]B“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分析不当。

首联的意思是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

D颔联的意思是“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答B给3分,答D给2分。

2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示例: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是运用想象表现的。

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

(11分)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晋]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E )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解析]A“以声写静”分析不当。

E“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不恰当,与陶渊明此时的内心境界不吻合。

答A给2分,答E给3分。

24.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示例:

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

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

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

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解析]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作品。

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

说平凡,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

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