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6903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docx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作者:

韩立福著 来源:

本站  时间:

2008-10-6

如何走进新课程,如何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新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从目前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深受传统教育影响,还有部分教师仍然没有完全走出传统教学,也没有建构起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许多地区还在“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影响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施。

因此我们说,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反过来,行动是理念的土壤,没有行动,光喊口号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真正超越传统,走进新课程。

 

    “在游泳中学游泳”的理念是我写作本书的最初想法。

近几年来,我曾到全国许多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班上讲课。

培训大多在礼堂、电影院举行,一般是我和当地领导坐在主席台上,面对台下成百上千的培训教师进行讲座式培训。

我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兴趣盎然、激情飞扬、挥汗如雨,台下教师记笔记忙得措手不及。

讲课结束后,听到的参加培训教师的反馈意见经常是:

“课讲得很好,我们也听明白了,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当时,我就想组织新课程教师培训,我们再也不能用传统培训方式来培训新课程了,而是应该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培训方式来培训新课程教师。

只有让教师“在游泳中学游泳”,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培训效益。

于是,我便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为何不写一本让教师行动起来的培训教材?

”这一简单想法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

本书着重解释了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及具体的行动策略,所以,书名选定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观是一个大教学观,强调课前准备行动和课后拓展行动,其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行动、课堂行动、课后行动三部分。

本书包括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了新课程教师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行动理念、遵循什么样的行动原则,为读者描绘了基本的行动模式与路线图;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新课程教师“如何备课”,即在课前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第三单元主要解释了新课程教师“如何上课”,即在课堂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新课程教师“如何做好课后拓展”,即在课后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第五单元主要解释了新课程教师“如何评课”,即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

    本书力争达到以行动引领理念建构,突出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达到行动与培训同步,以行动促进教师理念建构,以行动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本书的适用范围是:

可作为新课程校本培训教材,按“行动指南”的相关要求,可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可以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使用的见习指导教材或参考书,对学生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上课、课后拓展以及评课,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作为新课程教师的入门自学教材。

如果能遵循该书的培训理念、培训意图,在理解基础上能够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办公室副主任万福教授的多次指导和帮助;本书在策划和框架内容方面,得到教育部师范司师管处处长于兴国博士和内蒙古教育厅师范处孙柏军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指导。

对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最后,希望本书能给您带来一条通向新课程的有效捷径!

  韩立福

2005年8月

目录

第一单元  行动理念:

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理念

    第1节  行动理念

    第2节  行动原则

    第3节  行动模式与行动路线图

第二单元  课前行动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学会多维度备课

    行动1  备学生

    行动2  备课程

    行动3  备情境

    行动4  备自己

    行动5  备设计

    行动6  创建新教师文件夹行动

第三单元  课堂行动策略:

建构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

    行动7  问题提出

    行动8  问题对话

    行动9  问题刺激

    行动10  问题指导

    行动11  问题评价

    行动12  创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行动

第四单元  课后行动策略:

保障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教学

    行动13  问题思考

    行动14  问题作业

    行动15  问题展示

    行动16  问题探究

    行动17  创建课后拓展自我评价行动

第五单元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行动策略:

健全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有效评价机制

    行动18  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行动19  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维度

    行动20  采用以质性为主、量化为辅的综合评价法

第六单元  保障行动效果策略: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培训评价

    第1节  说些什么

    第2节  写些什么

    第3节  与培训者对话

    第4节  让培训教师对你们说些什么

    第5节  培训教师给了你们什么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读书笔记

第一单元:

行动理念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行为,也就是一种“行动”。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

我们要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藩篱,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新理念;其次,要遵循“爱”“全”“活”“新”四大行为原则;再次,要明确“行动模式”和“行动路线图”。

第一节:

行动理念

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建构新学生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吧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保护学生的学习主题,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建构新教师观---请您走下神圣的讲台吧     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独立学习、对立研究的指导者、促进者,客观公正的评价者,热心的社会工作者,课程设计的专家,令人信服的心理医生。

三、建构新学习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吧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认为,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四、建构新师生观---请与学生交真正的朋友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校内的许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新课程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五、建构新课程观---请面向学生内心世界和真实的生活吧  

六、建构新教学观---授学生以“渔”吧 

七、建构新评价观—全面解放学习者吧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是以“一起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从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关和评价观等方面构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理念。

新的学生观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树立以学生为本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的教师观就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成为参与者。

新的学习观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来促进学习,解决问题。

把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新的师生观即教师和学生互相帮助,成为朋友,共同进步。

新的课程观要求新课程应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教学观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交往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新的评价观倡导发展性评价,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灵活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实施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构建新课程理念的原则是爱、全、活、新。

爱是爱全体学生,关注和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全的原则是指全面发展。

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多元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认识学生。

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个性,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培养人格健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活得原则是指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

我们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课后拓展等方面充分体现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

新的原则是要大胆地去超越和创新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设计、方法、评价等方面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答:

“四字”原则,即:

“爱”、“全”、“活”、“新”。

“爱”的原则是指博爱与悦纳原则,把真实、丰富的爱的情感作为前提和手段贯穿于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科学、民主、真诚地对待学生主体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的原则是指“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以及教学评价方面体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活”的原则是指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

“新”是指超越与创新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新课程有效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理论不断超越,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和创造,使之更加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思考与评价:

请反思和评价以往的备课过程,说说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答:

以往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分强调解题技巧与重复训练,忽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教学设计,忽视课程整合和资源开发。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入,面对新教材、新课堂、新学生感到[彷徨;教学信息资源有限,备课视野狭窄;课时多,备课时间有限,备课不够深入。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

一、 备学生。

1、备全体。

2、备问题。

3、备知识基础。

4、备能力。

5、备情绪。

二、 备课程。

1、备教学目标。

2、备教学内容。

3、备意义。

4、备教具准备。

5、备教材分析。

三、 备情绪。

1、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张扬人性。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3、创设思维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火化。

4、备活动情景,提高学习乐趣。

5、备媒体情景,提供现代学习平台。

6、备生活情景,创设现实教学情境。

7、备环境情境,创设最有效的教学情景。

四、 备自己。

1、备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

2、备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

3、备弱点——认识自我,长善救失。

4、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

5、备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6、备话语——润物细无声,沁人心脾。

五、 备设计。

1、备理念——探寻依据,明确意图。

2、备过程——重视经历,体验过程。

3、备方法——创新方法,提高效率。

4、备时间——合理安排,追求效益最大化。

5、备拓展——多元设计,精心安排。

6、备教案与课件——系统设计,精心撰写,事半功倍。

(顺通--刘阳)

 

第二单元:

课前行动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学会多维度备课

1、请反思和评价以往的备课过程,说说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

传统备课由于受传统教育和学科主义影响,始终坚持以教师、教材和传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教师备课的精力主要放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上,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等了解得也甚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由教师的主观意志来决定,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特征与需要。

编写出来的教案是“死教案”,是无视学生主体性需要的教案。

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是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

四是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是过分强调解题技巧与重复训练,忽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六是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教学设计,忽视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备课?

备课的“备”,可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可以理解成“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

在备课理念上,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裁者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

在备课方式上,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在备课重心上,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在备课内容上,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放的课程整合。

新课程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以下基术要求:

一是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二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的理念;三是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四是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五是要体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的备课观,解放思想,挑战传统,大胆创新,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实现多维度备课。

一、备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怎样备好学生呢?

(一)备全体——实施全景式评价,制作全班学生学习背景分析表

(二)备问题——指导预习,发现问题。

填写问题评价表

(三)备基础知识——温习关联性知识,评价预习作业

(四)备能力特征——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五)备情绪——激发兴趣和学习动力,把情绪调整到高涨状态

二、备课程

备课程,就是整合课程资源,把优化的课程资源合理地整合到教学设计中,通过合理整合,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备教学目标——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清楚学习目标

(二)备教学内容——创新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

(三)备意义——深刻挖掘内涵,生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意义

(四)备教具准备——丰富内涵,拓宽外延,提高效率

(五)备教材分析——深刻挖掘,引导思考

三、备情境

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事先作好规划和设计。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张扬人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创设思维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火花

(四)、备活动情境,提高学习乐趣

(五)、备媒体情境,提供现代学习平台

(六)、备生活情境,创设现实教学情景

(七)、备环境情境,创设最有效的教学情景

四、备自己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者,是固定不变、无可争议的“圣人”、“圣贤”,是完美的象征。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认识过程,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以最佳的心态和形象投入到教学中,全面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一)、备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

(二)、备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

(三)、备弱点——认识自我,长善救失

(四)、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

(五)、备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备话语——润物细无声,沁人心脾

五、备设计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步骤呢?

第一步,全方位研究和了解学生需要。

第二步,分析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

第三步,选择和创设教学情境。

第四步,选择和创设教学策略。

第五步,研究和评价教师自己。

第六步,周密思考与系统设计。

第七步,设计文本教案与课件。

第八步,创建教学设计文件夹。

(一)、备理念——探寻依据,明确意图

(二)、备过程——重视经历,体验过程

(三)、备方法——创新方法,提高效率

(四)、备时间——合理安排,追求效益最大化

(五)、备拓展——多元设计,精心安排

(六)、备教案与课件——系统设计,精心撰写,事半功倍

六、创建教师文件夹

对传统教师而言,撰写教案和编制课件以后,就算是备课结束了。

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则不然,还有两项重要的行动需要教师来实施:

一是要全面而系统地整理教师文件夹;二是对备课过程与质量进行自我评价。

1、整理文件夹行动

文件夹是一种真正可信的自我评价方式,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教学风格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见证。

2、备课自我评价行动

教师要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在自己脑海中结合教学设想的情境全面而综合的预演一遍,这是上好课的“秘诀”。

还要抽时间评价一下自己的备课过程及备课效果,看它能否体现目标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等原则。

第三单元

在反思和评价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有效课堂教学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 反思和评价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

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唱主角,学生当观众,偶尔配合一下,课堂就显得有些生气了,就满足了。

1、在教学内容方面严格遵循教材知识,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教学过程生硬、呆板,课堂的随机性差,2、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固定化模式,主要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教师认为自己所教即是学生所学,自己讲精、讲透了,学生也懂了。

教师没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缺乏交往与对话,基本是一种静态教学。

3、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求整齐划一,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

这种“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学生失去了因差异存在而呈现的本真的丰富性,从而,学生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创造性,即使完成了认知目标,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能力、个性的发展。

传统教学的重心是教师的“教”,其特点是以教定学以教代学,教学的最终归宿指向以客体开工存在于学生自身之外的对象世界,课堂教学被简化为工艺流程式的程序化操作,这必然使课堂教学失去它本有的张力和丰富的生命活力。

二、 在反思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在对自己以往教学过程的反思中,自己总结了不少的宝贵经验,只有在积累和反思中一个教师才能成长,通过学习第二单元“课堂行动策略”,我找到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及手段。

1、 课堂提问的技巧。

①、有利于发挥大多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问题的设计,答题范围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才有话可说。

如针对第一环节的问题设计,语言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从花的外形着眼进行回答,而底蕴深厚、思维深刻的同学就可以从由花得到的感悟之深展开描述。

可见,虽是一个看似平凡的问题,却暗含着分层教育的效果,可引领多数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行思考。

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这与只有几个尖子生在唱主角的课堂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回答尽管有些还不很成熟,但只要自圆其说,又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

教师提倡答案因多彩而精彩,使得学生在思考、回答时丝毫不受任何干扰,大胆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哪怕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大胆提问,使自己的个性特点得到很好的发挥。

③、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采用主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学生的阅读状态由被动而变为自主探求和发现,有利于其探究能力的培养。

总之,设计主问题,引领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脉相承,但如何能把它的效用发挥极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需沉思熟虑。

2、 智慧课堂的创设。

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教给”,只能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然“生成”。

因此,智慧的课堂意味着平等融洽,意味着动态生成,意味着生命涌动。

在智慧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善于创设教育情境、充满教育智慧的人;课堂是师生、生生的生命体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是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齐头并进。

学生不断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做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建构。

这种过程就是化知识为经验、化经验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的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生成过程。

教师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渐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受教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

不难看出,智慧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是师生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的真情对话,是学生个性张扬、生命成长的天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追求读中学的生命力。

课堂上,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师争论,随时向教师质疑,甚至可以不同意教师的观点。

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是更需要教师恰当、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

一般疑问,可以“接球不回球”,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中解决;关键性问题,可以发动学生精读、思考、讲座、争辩,这样就能使教师之心、学生之心、作者之心心心相印。

疑中求思,思中探索,才能更好地焕发出生命活力。

新课程关注的生长,是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事实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育璀璨的七色花上,助学生的知识成长,助学生生命的成长。

第四单元

如何保障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教学

一、 找到传统课堂教学课后拓展模式的负面作用

这种传统课堂教学课后拓展模式有很多负面作用:

1、是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2、是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3、是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结果1、是在教学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把课后拓展剥离于教学过程,使它逐渐地远离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理论研究界也很少对课后拓展展开专题性的深入研究;2、是导致对课后拓展认识的狭隘性,久而久之,形成了的狭隘、片面的认识,认为课后拓展的巩固知识、独立思考、联系社会实践的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使学生个性发展没有足够的空间;4、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使教育越来越偏离了国家的教育目标。

二、 保障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教学

我认为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延续,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是学习环境的拓展。

教师应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舞台搭建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把45分钟的课堂教学舞台从时间、空间、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拓展。

目的是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把教学性问题引向实践,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教师指导和引领下,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思考问题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课后拓展有以下特点:

①、从形式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形式由集体学习走向个体学习的体现,是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所尝到的知识与技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经过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思考,进一步解决和探究问题。

②、从方式上看,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由静态向动态转化。

学生不是按固定的教学顺序、固定学习时间、固定教室座位来有组织地开展学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