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7199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8 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docx

专题08化学实验基础训练高考150天化学备考全

1.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

“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文中“盖泥法”的原理与下列相同的是()

A.活性炭净水B.用漂白粉漂白织物

C.除去KNO3中的NaClD.除去河水中泥沙

【答案】A

【解析】文中“去土而糖白”是指固体土吸附糖色,所以文中“盖泥法”的原理与下列相同的是活性炭净水,故选A。

2.《菽园杂记》对海水提取食盐有如下记载:

“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上述涉及的“灰”作用是

A.吸附B.蒸馏C.盐析D.过滤

【答案】A

3.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向碘化钠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可看到有紫黑色固体生成

B.向分别装有1gNa2CO3和NaHCO3固体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水,温度高的为Na2CO3

C.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变虹,说明样品变质

D.中和热器定时环形玻璃搅拌棒要不断顺时针搅拌,目的是为了混合均匀,充分反应

【答案】B

【解析】碘离子被氯气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溶在水中,溶液显紫色,不能有紫色固体析出,A错误;Na2CO3溶于水放热多,所以温度高,B正确;Fe2+、NO3-在酸性环境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2+被氧化为Fe3+,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样品不一定变质,C错误;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要轻轻搅动,防止热量散失,D错误。

正确答案B。

4.某兴趣小组探究SO2气体的还原性,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为了验证A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该实验装置至少存在一处设计缺陷

C.向反应后的A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一定有Fe2+

D.装置B是为了验证还原性:

SO2>I-

【答案】C

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溶液变澄清

酸性:

苯酚>HCO3-

B

将少量Fe(NO3)2加水溶解后,滴加稀硫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Fe(NO3)2已变质

C

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氯乙烷发生水解

D

在2 mL 0.01 mol·L-1的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 mol·L-1 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0.01 mol·L-1 CuSO4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

Ksp(CuS)<Ksp(ZnS)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苯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则溶液变澄清,说明酸性:

苯酚>HCO3-,选项A正确;B、Fe(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酸化后,相当于存在HNO3,会把Fe2+氧化为Fe3+,滴加KSCN溶液后变红色,不能确定Fe(NO3)2试样已变质,选项B错误;C、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溶液中还存在过量的NaOH溶液,此时直接加入AgNO3溶液,最终得到的褐色的Ag2O,选项C错误;D、在2mL0.01mol·L-1的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mol·L-1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ZnS生成,因为Na2S溶液过量,所以再滴入CuSO4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CuS,所以无法据此判断Ksp(CuS)与Ksp(ZnS)的大小关系,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6.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Na2SO3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将Na2SO3样品溶于稀硝酸后,滴加BaCl2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B

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强于I2

向淀粉KI溶液中滴入3滴稀硫酸,未见溶液变蓝;再加入10%的H2O2溶液,溶液立即变蓝色

C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向沸水中滴加氯化铁稀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D

证明Mg(OH)2沉淀可转化为Fe(OH)3沉淀

向2 mL1mol/L 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mol/L MgCl2溶液,再加入3滴1mol/L FeCl3溶液

A.AB.BC.CD.D

【答案】B

点睛:

本题考查SO42-的检验、氧化性强弱的比较、Fe(OH)3胶体的制备、沉淀的转化。

检验Na2SO3是否氧化变质必须排除SO32-的干扰,应先加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

要证明Mg(OH)2沉淀可转化为Fe(OH)3沉淀,必须确保制取Mg(OH)2沉淀后的溶液中没有过量的NaOH。

7.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广范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

B.量筒的“0”刻度在量筒的下端

C.用棕色的碱式滴定管准确量取10.00mL溴水

D.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振荡过程中不断放气

【答案】D

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量筒量取25.00mLNa2CO3溶液

B.用排水法收集NH4Cl与Ca(OH)2共热制得的氨气

C.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木炭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中的CO2

D.向溶有NO2的黄色浓硝酸中通入足量O2,使其变为无色

【答案】D

【解析】A、量筒只能量取25.0mL溶液,故A错误;B、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气,故B错误;C、木炭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既有SO2,也有CO2,而SO2和CO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C错误;D、NO2与O2在水的作用下可转化为硝酸,所以D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D。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分馏实验,温度计应该在混合溶液中以便准确测量混合溶液的温度

C.分液漏斗分液,放出下层液体后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

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答案】D

【解析】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干布擦去,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分馏实验,温度计应该在支管口测量蒸气的温度,故B错误;用分液漏斗分液,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为防止液体爆沸,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故D正确。

10.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氮气不溶于水,图中装置不会形成喷泉,故A错误;B.转移液体应用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故B错误;C.HCl极易溶于水,不能利用图中装置排水法收集,故C错误;D.苯与水混合分层,苯的密度小,在上层,图中分液装置合理,故D正确;故选D。

11.11.下列关于物质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某气体通过湿润的淀粉KI试纸,试纸变蓝,证明该气体是Cl2

B.某白色粉末的焰色反应为黄色,证明该粉末中含有钠元素,不含钾元素

C.将某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粉末变蓝,证明该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D.将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CO2

【答案】C

12.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测同温同浓度下Na2CO3和Na2SO3水溶液的pH

比较碳和硫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B

证明氧化性:

H2O2强于Fe3+

用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滴入到Fe(NO3)2溶液中,溶液变成黄色

C

证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在蔗糖中滴加浓硫酸,蔗糖变黑

D

证明醋酸的电离过程吸热

测定稀醋酸和稀NaOH反应的中和热数据,数值小于57.3kJ/mol

A.AB.BC.CD.D

【答案】D

点睛:

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规律:

①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及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容易反应或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13.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2支盛有相同浓度的MgSO4溶液和[Cu(NH3)4]SO4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少量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

第一支试管中产生白色沉定,第二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Ksp[Mg(OH)2]

B

向黄色的浓硝酸中缓慢通入O2

黄色逐渐褪去

原浓硝酸中混有NO2

C

向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KI溶液,然后再滴入淀粉溶液

溶液中蓝色逐渐消失,并有白色沉淀生成.加淀粉后溶液变为深蓝色

氧化性:

Cu2+>I2

D

将CO通入PdCl2客液中

产生黑色沉淀(Pd)

还原性:

CO>Pd

A.AB.BC.CD.D

【答案】A

14.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按下列实验流程制备Na2CO3,设计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X为浓氨水,Y为生石灰,则可用装置甲制取NH3

B.反应①可在装置乙中发生,反应②可在装置丁中发生

C.可用装置丙进行过滤操作

D.将母液蒸干灼烧后可得到NH4Cl固体

【答案】C

【解析】A项,生石灰遇水会变为粉末状熟石灰,所以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NH3不适合用图甲装置,故A错误;B项,反应①制取NaHCO3可在装置乙中发生,反应②是NaHCO3加热分解制Na2CO3,同时有CO2和水生成,丁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反应②不可以在装置丁中发生,故B错误;C项,装置丙为过滤装置,过滤是将固液混合物进行分离,可以用装置丙进行过滤操作,故C正确;D项,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NH3和HCl,所以将母液蒸干灼烧后得不到NH4Cl固体,故D错误。

1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溶液中的Fe2+

先滴加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B

配制0.5mol/L的H2SO4溶液

量取50mL1.0 mol/L H2SO4溶液,倒入小烧杯中,再加入50mL水稀释

C

验证乙烯的生成

加热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将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D

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

用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A.AB.BC.CD.D

【答案】D

16.已知:

CH3CH2CH2CH2OH

CH3CH2CH2CHO。

利用如图装置用正丁醇合成正丁醛。

相关数据如表: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防止产物进一步氧化,应将酸化的Na2Cr2O7溶液逐滴加入正丁醇中

B.当温度计1示数为90~95℃,温度计2示数在76℃左右时,收集产物

C.反应结束,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去水层,粗正丁醛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D.向获得的粗正丁醛中加入少量金属钠,检验其中是否含有正丁醇

【答案】D

【解析】A.Na2Cr2O7在酸性条件下能氧化正丁醇,也一定能氧化正丁醛,为防止正丁醛被氧化,应将酸化的Na2Cr2O7溶液逐滴加入正丁醇中,A正确;B.由反应物和产物的沸点数据可知,温度计1保持在90~95℃,既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温度计2示数在76℃左右时,收集产物为正丁醛,B正确;C.正丁醛密度为0.8017g•cm-3,小于水的密度,故粗正丁醛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C正确;D.正丁醇能与钠反应,但粗正丁醛中含有水,水也可以与钠反应,所以无法检验粗正丁醛中是否含有正丁醇,D错误;答案选D。

17.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用18.4mol·L-1的浓硫酸配制100mL1.84mol·L-1的稀硫酸

用量简量取10.0mL浓硫酸后,需用水洗涤量简,并将洗涤液液转入容量瓶

B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测定溶液中Fe2+的浓度

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装入碱性滴定管中进行滴定

C

分离苯萃取溴水中的水层和有机层

将分液漏斗下面的话塞拧开,放出水层,再换一个烧杯放出有机层

D

除去乙醇中的水

加入生石灰,进行蒸馏

A.AB.BC.CD.D

【答案】D

点睛:

要明确常用仪器的用途和用法,例如,量筒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液体再管壁上的损失,倒出的量即为量取的量;容量瓶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碱式滴定管的橡皮管会被酸性溶液腐蚀;分液漏斗的液体为下层放出,上层倒出等。

18.完成下列实验目的,所用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B.配制溶液

C.检查气密性

D.测定盐酸浓度

【答案】C

19.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必要时可加热)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结论

A

苯、液溴

铁粉

AgNO3溶液

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B

浓硫酸

Na2SO3

溴水

SO2具有还原性

C

浓盐酸

KMnO4

品红溶液

Cl2具有漂白性

D

浓氨水

碱石灰

Al2(SO4)3溶液

Al(OH)3具有两性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溴易挥发,溴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溴酸可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溴化银沉淀,故A不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B.溴水褪色,表明SO2具有还原性,故B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不能排除氯化氢的干扰,故C不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D.氢氧化铝难与弱碱一水合氨发生反应,故D不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

故选B。

20.用如图装置制取表中的四种干燥、纯净的气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a、b、c、d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

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气体

a

b

c

d

A

CO2

盐酸

CaCO3

饱和Na2CO3溶液

浓硫酸

B

Cl2

浓盐酸

MnO2

NaOH溶液

浓硫酸

C

NH3

饱和NH4Cl溶液

消石灰

H2O

固体NaOH

D

NO

稀硝酸

铜屑

H2O

浓硫酸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用CaCO3和盐酸反应制取CO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CO2中含有HCl和H2O(g);先除HCl,再用浓硫酸干燥气体;但是不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除CO2中的HCl,因为CO2与Na2CO3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装置中应改成饱和NaHCO3溶液,故A错误。

B、用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Cl2,同样Cl2中含有HCl和H2O(g),先除HCl,再用浓硫酸干燥;但除Cl2中的HCl不能用NaOH溶液,因为Cl2也与NaOH反应,c装置中应改用饱和食盐水,故B错误。

C、向消石灰中滴加饱和NH4Cl溶液,消石灰遇水放热,NH4+与OH-反应放出NH3,c装置中不能装水,因为NH3极易溶于水且可能发生倒吸,故C错误。

D、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部分NO与装置中原有的空气反应生成NO2,气体进入c装置,水能将NO2转化为NO;d中的浓硫酸起干燥作用,故D正确。

点睛:

实验室一般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在试管中加热制NH3。

若用本题中装置制取氨气,也可以在a中加入浓氨水,b中装NaOH固体(或生石灰、碱石灰);制取的NH3中含H2O(g),将气体通过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即可得纯净的氨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