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7272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

西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西内整理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支气管炎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感染2.物理化学因素3.变态反应

(二)临床表现:

急起,咳、痰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两肺散在干、湿啰音,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或无异常发现等。

(四)治疗:

抗菌药物:

如磺胺类、红霉素、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

二、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

严重时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本病为多发病、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寒冷地区患病率较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发病因素。

2.空气污染3.感染呼吸道4.其他

(二)临床表现:

“咳”、“痰”、“喘”,但以长期反复咳嗽为最突出

(1)分型:

1单纯型:

咳、痰。

2喘息型:

除咳、痰外,尚有喘息,并伴有哮鸣音。

(2)分期:

1急性发作期:

指在1周内“脓”•……

2慢性迁延期:

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等症状,迁延到1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

经治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

(三)并发症

1.阻塞性肺气肿为慢支最常见的并发症。

2.支气管肺炎3.支扩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病

(五)治疗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的治疗

(1)控制感染:

青霉素链霉素合用(常)

(2)祛痰、镇咳(3)解痉、平喘(4)气雾疗法细目二:

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阻塞性肺气肿(简称慢阻肺,COPD)

发病机制

(1)支气管慢性炎症

(2)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3)慢性炎症破坏小支气管软骨,使气道失去支气管正常的支架作用(4)支气管慢性炎症使白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

(二)临床表现

1.症状慢支并发肺气肿时,在原有咳嗽、咳痰症状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2.体征桶状胸,过清音

(三)X线检查

胸腔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肺野透亮度增加,横膈降低,心脏悬垂狭长,肺野血管纹理减少。

(四)诊断

肺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气流阻塞的严重程度。

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

(五)治疗

1.一般治疗2.抗生素

3.支气管扩张剂:

B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以及茶碱类药物等。

4.祛痰药溴己新片、乙酰半胱氨酸片、盐酸氨溴索和强力稀化黏素等。

5.氧疗6.康复治疗7.肺减容手术8.其他急性加重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并发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兴奋剂。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

(一)病因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约占80%-90%

(二)发病机制

即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过重、右心室肥大,最后引起右心衰竭。

以常见的病因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其发展过程为慢支-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

(三)临床表现分2个阶段:

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多由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诱发。

(1)呼吸衰竭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

主要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症状。

(2)心力衰竭以右心衰为主

(四)并发症

1.肺性脑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2.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3.心律失常。

4.休克(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

5.消化道出血。

6.其他

(五)治疗

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

(1)控制呼吸道感染

(2)改善呼吸功能,抢救呼吸衰竭:

持续低浓度(25%-35%给氧••…

(3)控制心力衰竭1)利尿剂。

2)强心剂:

强心剂的剂量宜小,一般约为常规剂量的1/2〜2/3量,同时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强心剂。

常以毒毛花苷(甙)K或毛花苷(甙)C,静脉缓慢注射。

3)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4)控制心律失常未经洋地黄制剂治疗者,可在密切观察下选用小量毛花苷C或地高辛治疗。

(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

(6)降低血黏度药物的应用:

肝素

(7)并发症的处理

肺性脑病的处理:

脑水肿时可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

细目三:

支气管哮喘

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为特征,

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

二、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三性”:

即喘息症状的反复发作性、发病时肺部哮鸣音的弥漫性和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哮喘持续状态一持续发作24H以上不能缓解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

1.急性发作期应用平喘药物治疗。

2.临床缓解期哮喘症状、体征消失,肿通气功能基本恢复到发作前水平,达4周以上

四、治疗

(一)消除病因

(二)控制急性发作

1.B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简称B2受体激动剂,是缓解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

2.茶碱(黄嘌呤)类药物:

适合夜间哮喘的治疗。

3.抗胆碱药物:

适合有吸烟史的老年患者。

4.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不仅能有效控制症状,并可作为缓解期的预防用药。

主要副作用有咽部不适、声音嘶哑和念珠菌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

5.非激素类抗炎剂:

色甘酸二钠和奈多罗米钠等

(三)危重哮喘的处理

1.氧疗与辅助通气2.解痉平喘①B2受体激动剂:

老年人心律不齐或心动过速者慎用。

②氨茶碱③抗胆碱药

3.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纠正酸中毒:

可用5%^酸氢钠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

4.抗生素

5.糖皮质激素:

可选用泼尼松、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甲基泼尼松琥珀酸钠。

6.并发症的处理

(四)缓解期治疗: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细目四:

肺炎

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

欢迎有需要的朋友下载!

一、病原学

肺炎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外有荚膜。

二、临床表现:

约1/3患者在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病程约7〜10天。

(一)症状:

1.寒战、高热2.咳嗽、咳痰(铁锈色痰)3.胸痛4.呼吸困难5.其他症状

(二)体征:

呈急性热病容,呼吸浅速,面颊绯红,皮肤灼热,部分有鼻翼扇动,口唇单纯疱

疹。

三、并发症:

1.感染性休克2.胸膜炎及脓胸3.心肌炎4.肺外并发症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2.病原学检查3.X线检查

六、治疗

抗茵药物治疗:

球菌肺炎首选青霉G,抗菌药物疗程5〜7天,或在退热后3天停药。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1.一般处理2.补充血容量3.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6.控制感染7.防治心肾功能不全

细目五:

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

病理:

(一)基本病变

1.渗出性病变早期过程,急性活动性阶段。

血管扩张,血浆渗出,炎细胞及纤维蛋白浸润,病灶中有结核菌繁殖。

2.增殖性病变结核结节。

结节中所含结核菌极少;结核结节可见纤维化或钙化。

3.干酪性病变结核菌数量过多、毒力强,肺组织变性坏死,如豆渣祥改变,其内细菌很少。

但当坏死组织随咳嗽排出体外后形成空洞,细菌在空洞壁繁殖,则有大量结合菌随痰液排出(开放性肺结核),成为结核病的传染源。

此型有严重的中毒症状,空洞内有血管破裂,可导致大咯血。

(二)结核病变的转归

1.吸收:

不遗留瘢痕

2.纤维化:

条索状瘢痕。

3.钙化:

常见于儿童的原发结核病灶内。

4.液化:

干酪样物质液化溶解,从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常造成支气管播散。

5.播散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全身症状:

发热是活动性肺结核的重要表现。

2.呼吸系统症状:

(1)咳嗽、咳痰

(2)咯血(常)(3)胸痛(4)呼吸困难

(二)体征

1好发生于上叶的尖后段和下叶背段,故锁骨上下区、肩胛间区咳嗽后闻及湿啰音时。

2健侧

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五、临床分型与分期

(一)分型

1.原发型肺结核(I型):

初次感染结核菌引起的疾病。

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局部淋巴结炎三者构成原发综合征。

是肺结核中最轻的一种。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U型):

1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X线显示两肺均匀一致的粟粒状阴影。

②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3.浸润型肺结核(川型)最常见,成人,约占肺结核的80%X线:

大小不等、密度不均、模糊斑片状阴影,其间可有条索状阴影。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W型)是肺结核病晚期表现。

5.结核性胸膜炎(V型)过敏反应,常见于青壮年:

(1)干性胸膜炎:

胸膜摩擦音。

(2)渗出性胸膜炎:

胸膜内有渗出液。

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气管向健侧移位,触诊语音震颤减

低,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X线:

患侧为均匀一致的阴影,外侧上缘呈弧

形升高。

此型胸膜炎临床较常见。

(二)分期

1.进展期凡具备以下一项者为进展期:

①新发现的活动性病变;②病情较前恶化、增多;③新出现空洞或空洞增大;④痰菌转为阳性。

2.好转期具备以下一项者为好转期:

①病情较前好转;②空洞闭合或空洞缩小,或完全吸收钙化;③痰菌转为阴性。

3.稳定期病灶无活动,空洞闭合,痰菌连续阴性均达6个月以上。

如空洞仍然存在,则痰菌需连续阴性1年以上。

叮叮小文库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㈠痰结核菌检查。

㈡X线早期诊断。

(三)结核菌素试验(0T试验)7治疗

(一)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

1.用药原则:

治疗原则是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

2.常用的抗结核药物

(1)异烟肼(H或INH):

对生长繁殖的结核杆菌作用最强,活力低下者较差。

副作用有末梢神经炎、肝功能异常。

(2)链霉素(S或SM对结核杆菌起杀菌作用。

此药副作用有:

①前庭功能紊乱(眩晕、共济失调);②变态反应(皮疹、剥脱性皮炎、药物热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症);③面部和口周发麻,是药物不纯所致,除反应严重者外,一般不需停药。

(3)对氨水杨酸(P或PAS

(4)利福平(R或RFP:

对繁殖活跃和缓慢的结核杆菌起作用,少数患者出现可逆性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偶有腹部不适和腹泻等过敏反应;亦可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清样反应。

这些反应多由于剂量过大,或间歇服用时间隔太长所致。

(5)乙胺丁醇(E或EMB(6)氨硫脲(TB)(7)卡那霉素(KM,主要副作用有听力障碍、肾功能异常。

(8)吡嗪酰胺(Z或PZA

3.用药方法

(1)初治首次发现肺结核,既往未用过抗痨药或已用过、但不足I个月者为初治。

初治涂片阳

性病例,无论培养是否阳性,可以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为基础的6个月短化方案,如:

12HRZE(S)/4HR强化期用H、R、Z、E或S,每天1次,共2个月;巩固期用H、R,每天1次,共服4个月。

22HRZE(S)/4H3R3强化期用HR、Z、E(S),每天1次,共2个月;巩固期用H、R,每周3次,共4个月。

32H3R3Z3E(S3)/4H3R3,强化期用HR、Z、E(S),每周3次,共2个月;巩固期用HR,每周3次,共服4个月。

(2)复治:

凡初治失败、规则用药满疗程后痰菌复阳、不规则化疗超过I个月、慢性排菌患者的治疗均列为复治。

4.疗效判定以痰结核菌持续3个月转阴为主要指标。

5.化疗失败原因与对策

(二)对症治疗

(三)大咯血的紧急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2.镇静。

3.吸氧。

4.止血:

垂体后叶素。

5.大咯血可输血。

6.人工气腹治疗。

7.手术治疗:

肺叶切除。

(四)糖皮质激素治疗(五)手术治疗细目六: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病因:

1.吸烟2.大气污染3.职业性致癌因素4.慢性肺脏疾病

二、病理和分类解剖学部位分类

1.中央型肺癌生长在叶、段以上的支气管,位于肺门附近,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为常见。

2.周围型肺癌生长在叶、段以下的支气管,位于肺的边缘部位,约占I/4,以腺癌较常见。

三、临床表现

1.咳嗽常以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为首发症状。

2.咯血。

3.胸闷、气急。

4.哮鸣音为肺癌早期体征之一,但为时短暂,易被忽视。

5.发热。

6.消瘦和恶病质

六、治疗:

手术治疗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心力衰竭

(一)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左心衰竭较常见

1.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1)症状

1呼吸困难: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

最早出现的症状。

②端坐呼吸。

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又称为“心源性哮喘”。

2咳嗽、咳痰、咯血

㈡治疗:

1减轻心脏负荷:

控制钠盐摄入。

利尿剂的应用。

血管扩张药的应用

2增加心排血量:

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常用制剂的选用:

①地高辛(digoxin)

2毛花苷C。

③毒毛花苷K

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

临床表现: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治疗:

急性左心衰竭是急危重症,应积极迅速抢救,主要针对急性肺水肿。

治疗措施有:

1.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

2.吸氧:

高流量给氧,流量4〜6L/min。

3.吗啡。

4.快速利尿:

呋寒米,4小时后可重复1次。

5.血管扩张剂:

硝普钠、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静脉滴注。

6.洋地黄类药物。

7.氨茶碱

细目二:

常见心律失常

一、过早搏动

又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或额外收缩,简称早搏,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早搏。

其中室性早搏最常见。

(一)房性过早搏动: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简称房早。

心电图检查①提前出现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P'R>0.12s。

②提前出现的QRSfe群形态通常正常。

有时可出现宽阔畸形的QRS波群,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

有时P波发生过早,P波后无QRS波,称房早未下传。

③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二)室性过早搏动:

简称室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体征听诊时,早搏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之后有较长的停歇。

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心电图检查:

①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②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大于0.12S.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③代偿间歇完全。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

实际上它是3个或3个以上连续发生的过早搏动。

(一)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可分为自律性、折返性、紊乱性三种房速。

(二)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类型中最常见的。

发作突发突止,时间长短不一,多由一个室上性早搏诱发。

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则。

心率150〜250次/分,节律绝对规则;逆行P波。

(三)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连续3个或以上室性早搏形成的异位心律,称为室性心动过速。

1听诊心律轻度不规则,可有第一、第二心音分裂,收缩期血压可随心搏变化;②如发生完全性房室分离,第一心音强弱不等,颈静脉间歇出现巨大a波;③若心室搏动逆传或持续夺获心

房,则颈静脉a波规律而巨大。

心电图检查①3个或3个以上的连续室性早搏;②心室率100〜250次/分,节律可略不规则;

3QR皺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ST-T波方向与QR皺群主波方向相反;④P、QRS间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⑤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是确诊室速的主要依据。

.治疗:

首选利多卡因。

三、心房扑动与颤动

(一)心房扑动:

病因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风湿性心脏病等。

心电图检查:

①P波消失,代之以规律的(波形、振幅、方向、间隔相同)锯齿状扑动波(F波),F波间等电位线消失;②心房率250—350次/分;③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常为2:

1、4:

1:

④QR皺群形态正常呈室上型,也可伴室内差异传导。

(二)心房颤动(较常考到):

简称房颤,是心房发生快而不规则的冲动,引起心房内各个部分肌纤维不协调地乱颤,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机械性收缩。

心电圈检查:

①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状不同、节律完全不规则的房颤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②心室率(RR间距)绝对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100次/分称快室率房颤,<60次/分称慢室率房颧;③QRS波群形态正常,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则增宽变形。

四、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AV-B)又称房室阻滞临床表现

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症状。

听诊第一心音减弱。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头晕、乏力、心悸等。

听诊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的第一心音强度逐渐减弱并有心搏脱漏。

第二度U型房室阻滞第一心音强度恒定,有间歇性心搏脱漏。

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阻滞):

(大炮音);颈静脉可见巨大的a波。

(三)心电图检查

1.第一度房宣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0.20s。

每个P波后均有QRSfe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第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文氏阻滞或莫氏I型。

心电图特点为:

①PR间期进行性延长②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③包含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

最常见的房室传导比例为3:

2或5:

4。

(2)第二度U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U型)PR间期恒定不变(可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如每隔1、2个或3个P波后有一次QRSfe群脱漏,因而分别称之为2:

1、3:

2、4:

3房室传导阻滞。

2:

1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属于I型或U型房室阻滞,因此无法判断PR间期的变化。

(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为:

①PP与RR间隔各有其固定的规律,两者之间毫无关系;②心房率>心室率;③心室率慢而规则,心室起搏点如在房室束分叉以上,心室率

约40〜60次/分,QRS波群正常;如在房室束分叉以下(室内传导系统的远端),心室率常在40次/分以下,QRSfe群增宽。

细目三:

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

一、风湿热:

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非溶血性链球菌直接侵袭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发病前I〜3周,多数患者有咽峡炎或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

2.主要表现

(1)心肌炎:

为风湿热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

1)心肌炎:

①窦性心动过速。

②心脏增大。

③心音改变

4杂音:

心尖区或主动脉瓣区常听到U级以上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5心律失常:

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及阵发性房颤等。

6心力衰竭。

2)心内膜炎:

故常侵及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

3)心包炎:

患者自觉心前区疼痛,X线:

烧瓶样.心电图胸导联有ST段抬高等改变。

(2)多发性关节炎典型患者少见,其特点:

①多发性:

大关节为主。

②对称性:

常在双侧对应的关节上同时发病;③游走性④炎症消退后,不留畸形。

(3)皮肤病变1)环形红斑2)皮下结节

(4)舞蹈症

(5)其他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常有轻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因纤维蛋白原、a和丫球蛋白增高,轻度贫血,血沉可加快。

风湿热伴严重心衰时,由于肝淤血而制造纤维蛋白原的能力减退,血沉亦可不增快。

3.C反应蛋白:

呈阳性。

4.黏蛋白:

正常值为20〜40mg/L。

5.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减少,a2和丫球蛋白可升咼。

6•咽拭子培养约1/4的患者可有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

7.血清溶血性链球菌抗体测定这类抗体增加只能说明近期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常用的有:

①抗链球菌溶血素“0”(ASO(简称抗“0”),超过500IU为增高;②抗链球菌激酶(ASK大于80IU为增高;③抗透明质酸酶,正常值wl28kU/L。

8.快速链球菌抗原试验

9.免疫指标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阳性,总补体和补体C3降低,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急性期增高,B淋巴细胞增多,T淋巴细胞减少。

10.抗心肌抗体80%呈阳性,持续时间可长达5年。

11.心电图检查:

PR间期延长常见;可有ST段下移。

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QT间期延长以及心律失常如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

12.X线检查心脏可呈弥漫性增大。

治疗:

首选青霉素

二、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心脏炎后遗留的心脏瓣膜病变

(一)临床类型欢迎有需要的朋友下载!

1.二尖瓣狭窄:

几乎都是风湿热遗留下来的损害,而先天极少见到。

(1)临床表现

1左房代偿期

2左房失代偿期:

a.最早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

b.咳嗽、咳痰c.咯血。

d.可有心悸和心前区疼痛。

e.压迫症状少见。

3右心衰竭:

右心衰出现后肺淤血减轻,原有的呼吸困难可以减轻。

望诊:

“二尖瓣面容”。

触诊:

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心尖搏动左移。

右心衰竭时,肝脏肿大,凹陷性水肿,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叩诊:

心脏外形呈梨形,即“二尖瓣型心”。

4听诊

a.心尖区舒张期杂音:

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

左侧卧位、用力呼气或体力活动后更清楚。

b.心尖区第一心音增强

c.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d.重度肺动脉瓣高压:

在肺动脉瓣区可听到柔和、高调、吹风样舒张早期或早中期杂音,即格一斯(Graham—Steell)杂音,杂音呈递减型,在吸气末增强。

e.严重病例右室肥大、明显扩张,产生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时,可在三尖瓣区出现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吸气时增强,可向心尖区传导。

f.心律失常:

可伴有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

2.二尖瓣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

1望诊: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强而有力,可呈抬举性搏动,提示左心室肥厚扩大。

2触诊:

心尖区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心尖搏动局限有力,脉搏细小。

3叩诊: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后期因右心室肥大亦可向右扩大。

4听诊:

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响亮、粗糙、高调、时限长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

1望诊:

颈动脉搏动显著,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心尖搏动增强呈抬举样。

2触诊:

心尖搏动强而有力,脉搏有力,呈水冲脉。

3叩诊:

即“靴形心”。

晚期可形成二尖瓣型化的主动脉瓣型心。

4听诊:

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听到高调、递减型、吹风样杂音。

4.主动脉瓣狭窄风心病主动脉瓣狭窄大都同时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二尖瓣病变。

以男性多见。

5.联合瓣膜病变风心病有2个或2个以上瓣膜损害时,称联合瓣膜病变。

主动脉瓣病变并发二尖瓣病变为最常见的联合瓣膜病。

(二)并发症

1.心力衰竭是风心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

2.心律失常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皆可出现,而以心房颤动多见。

3.栓塞最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者。

脑动脉栓塞最多见。

4.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见于风心病早期,较多见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

草绿色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5.肺部感染

细目四:

高血压病

药物治疗

1.利尿剂

(1)噻嗪类

(2)袢利尿剂(3)保钾利尿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