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74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26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种类:

⏹实验室实验: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

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实验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个案法(casemethod)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其它

⏹调查法

⏹临床法

⏹作品分析法

第四节:

现代心理学研究简史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哲学背景(理论基础)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笛卡儿

❑天赋观念;

我思故我在

⏹经验主义

❑洛克

❑人类心灵如“白板”;

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

❑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

⏹神经生理;

感官生理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1832—1920):

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

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

心理学诞生标志

⏹三、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

冯特(1879,莱比锡);

铁钦纳

⏹观点: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詹姆斯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华生;

斯金纳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韦特海默;

柯勒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

马斯洛;

罗杰斯

人性本善;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

⏹重点:

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时间:

Neisser,1967年《认知心理学》

⏹起源:

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neuroscience)

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发展等。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机制

本章主要内容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大脑皮层及其功能

●脑机能学说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神经元

Ø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

神经元分类(功能)

感觉(传入)神经元:

•其功能是接受内外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元:

•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使肌肉、腺体产生反应。

中间神经元:

•其功能主要是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起桥梁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v静息电位

v全或无原则

v突触——神经元间的传导

(三)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脑神经

植物性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干

间脑

小脑

边缘系统

●大脑

第二节1.人脑的原始部分

●脑干(brainstem)

脑最古老的部分,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网状结构。

它负责人的基本生命活动,比如:

呼吸、排泄、吞咽面部肌肉活动、调节睡眠、意识状态等。

丘脑(thalamus):

脑干上方,大脑半球的下部两个鸡蛋形的神经核团。

感觉的重要中继站。

下丘脑(hypo-thalamus):

丘脑下更小的一块神经组织。

对于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情绪起重要作用。

小脑(cerebellum)

主要作用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核协调动作,人体运动和平衡的重要脑组织。

边缘系统(limbicsystem)

大脑内侧深处的边缘结构,他们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

包括扣带回、海马、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下丘脑、中脑的内侧被盖等。

哺乳动物以下没有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比如:

喂食、攻击、避险和交配等。

边缘系统还与记忆、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的结构

大脑是心理的生理基础。

大脑有三条沟裂:

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

大脑分区:

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大脑外层为灰质,内层为白质。

大脑的结构

●大脑的分区

初级感觉区

•视觉区:

枕叶;

听觉区:

颞横回;

机体感觉区:

中央沟,触觉、痛觉、运动觉、内脏觉。

初级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

躯干、四肢、面部。

言语区

•言语主要定位左半球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顶枕交界,言语视觉中枢

联合区

●大脑单侧优势

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对称性:

右大且重于左,左灰质多于右;

左右颞叶不对称;

左右丘脑不对称;

神经递质分布左右不对称。

大脑的协调活动通过胼胝体。

●割裂脑研究

RogerWSperry

MichaelGazzaniga

大脑两半球优势不同

第三节脑功能的学说

●定位说(localizationtheory)

源自颅相说,将颅骨与人的行为建立联系。

认为心理的特定功能是定位于特定的脑区。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整体说(wholistictheory)

早期的弗罗伦斯:

鸡和鸽子实验发现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大小有关。

拉什利:

白鼠研究发现,功能的障碍与部位无关,与损伤的面积有关。

机能系统说(functsystemtheory)

鲁利亚(AlexanderLuria,1902-1977),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保持大脑觉醒。

第二机能系统:

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

调节系统。

模块说(moduletheory)-瑞士军刀

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理论。

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行为。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1.意识的内涵

a)是一个古老而难解的迷

i.从心理状态看:

ii.从心理内容看:

iii.从行为水平上:

iv.从哲学层面上:

b)不同角度的理解

i.是一种觉知。

ii.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iii.是一种心理状态。

2.无意识的内涵

c)概念

i.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d)种类

i.无意识行为:

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

ii.对刺激的无意识:

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3.无意识的内涵

e)概念

f)种类

二、意识的类别

有意识(对周围事物的意识、自我意识)和无意识(梦、对生理心理过程的非意识性、下意识动作与行为)

●心理动力学观点

●Freud

●意识

●潜意识

●无意识

●压抑、检察官

三、意识的功能

●局限性

●表现:

许多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缘由:

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能动性

有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第二节睡眠

一、睡眠阶段:

•①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分钟。

•②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约20分钟。

•③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

约40分钟。

•④深度睡眠阶段,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

•#快速眼动睡眠#:

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

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

眼球移动,伴随梦境。

•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

周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小结:

睡眠阶段

●清醒和警觉时:

betawave(>

14Hz)

●阶段1:

thetawave(3-7Hz)

●阶段2:

纺锤波、K合成体

●阶段3和4:

deltawave(<

1Hz)

●REM

自主活动增加(血压、脉搏、呼吸);

有梦伴随;

但身体不动(肌肉放松)。

二、睡眠的功能

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

或是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

三、梦

精神分析:

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霍布森:

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第三节注意的一般概述

一、注意和意识

●注意不等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

●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的选择性,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

三、注意的分类

不随意注意

●概念:

~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②人本身的状态。

需要、情感、兴趣等。

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

●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②对兴趣的依从性。

●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⑤对人格的依从性。

随意后注意

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注意的性质

a)选择性注意(即注意的转移)

i.概念:

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b)持续性注意(即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ii.注意的动摇:

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iii.注意动摇的原因:

1.①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下降;

2.②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

c)分配性注意(即注意的分配)

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ii.研究方法:

双作业操作。

iii.意义:

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其基本条件是几种活动的自动化程度。

第四节注意生理机制及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

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异刺激引起,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朝向反射也不会发生了。

二、注意的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

人物:

布罗德本特(英)

观点:

iv.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v.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

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二)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

vi.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vii.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三)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四)认知资源理论

viii.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ix.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x.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五)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

xi.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

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xii.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xiii.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第四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概念

⏹内涵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编码

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感官的换能作用——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sensorythreshold)

☐绝对感受性(absolutesensitivity)—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differencethreshold)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sensitivity)——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Weber’slaw)

☐K=△I/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

K为常数。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有关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关系的理论: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

☐P=KlogI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

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

☐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P=KIn

☐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

☐注意: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之结构功能

☐眼球壁:

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作用;

虹膜:

调节瞳孔大小(外层)。

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

☐眼球:

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

⏹色觉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

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

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

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二、视觉中的时空因素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visualcontrast):

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马赫带(machband):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视敏度(visualacuity):

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①暗适应:

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②明适应:

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①正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②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

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

☐内耳:

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

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

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

二、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2、音响和频率:

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

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16-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三、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

☐人物:

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

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

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

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

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

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可以对5000HZ以下解释。

☐地点说

共鸣

行波

☐频率说

频率

神经齐射

第四节其它感觉

一、皮肤感觉

⏹肤觉概述

☐内涵: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

☐种类:

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触压觉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

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温度觉

☐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生理零度

⏹痛觉

☐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

二、嗅觉和味觉

⏹嗅觉

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嗅觉的适应性

⏹味觉: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蕾分布:

舌尖→甜;

舌中→咸;

舌两侧→酸;

舌后→苦

三、内部感觉

⏹动觉

☐身体运动的信息,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

⏹平衡觉

☐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其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内脏感觉

☐内脏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感受器位于各脏器的壁上。

第五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概述

一、知觉概念

●内涵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理解

●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

●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二、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例:

物体的颜色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

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例:

人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知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