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624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法”到“有为”

 

1.战国后期儒学的发展

 

〔材料〕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解读】《儒林列传》对研究古代儒学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条资料反映了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历史,对了解儒学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孔子以后,他的贤子弟遍布天下,有的为王侯将相做老师,有的与士大夫为友,还有的直接做了隐士。

到了战国后期的齐威王、宣王的时候,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派进行丰富和发展,王道、霸道并用使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显学。

 

2.“焚书坑儒”对儒学的沉重打击

 

〔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①。

丞相臣斯昧死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②《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③为城旦④,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等。

……制曰:

“可。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

“……卢生等君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⑤,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经过,这对于了解儒学发展很有参考。

 

李斯认为会有利于借古讽今,诽谤当今,迷惑老百姓,不利于统治。

因此建议始皇帝:

除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外,其余诗书都要烧掉。

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从此以后,如果谁还结伙谈论《诗》《书》的,以古非今的,全部都要杀头,官吏明明知道而不检举的与之同罪。

令下后30天内不完全焚烧完毕的,刺配到边疆,罚做四年守边徒刑。

 

秦始皇得知卢生等儒生已逃走,便大怒,叫御史把咸阳诸生捉来审问,儒生们互相告密,秦始皇便亲自圈定460多人把他们活埋在咸阳。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打击了儒家思想,同时也是思想文化上的一场浩劫。

 

【注释】①黔首,老百姓。

②偶语,结伙谈论。

③黥qíng,在犯人额颊上刺字,并用巩石涂抹。

④城旦,秦代四年徒刑,犯者谪发边地,旦暮守边。

⑤传相告引,互相揭发,彼此牵引。

 

3.西汉初期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材料一〕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①矣。

 

──班固《汉书·儒林传序》

 

〔材料二〕惠帝四年,乃除挟②书律。

 

──班固《汉书·惠帝纪》

 

【解读】《汉书》是班固主持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儒林传序》对研究儒家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主要描述西汉初年儒家思想逐步复苏的情况,对了解西汉儒学的发展有参考价值。

 

汉初惠帝时废除私自藏书的禁律,从而缓和了紧张的政治气氛,为儒学兴起奠定了基础。

此时讲授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名人鸿儒逐渐多起来,到汉武帝时,儒者公孙弘由于对《春秋》研究精深而被封为丞相。

在此影响下,学习儒家学派之流人数越来越多,已经蔚然成风。

 

(1)废挟书律,提供了宽松的政治气氛;

(2)儒家的名人鸿儒为数众多;(3)儒家学派蔚然成风。

 

【注释】①靡然向风,望风而趋,形容儒学蔚然成风。

②挟,藏。

 

4.西汉前期对人才的重视

 

〔材料一〕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班固《汉书·高祖纪》

 

〔材料二〕举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②朕之不逮③。

 

──班固《汉书·文帝纪》

 

【解读】汉高祖的求贤诏书是这样说的:

希望有才能的人士辅助我治理国家,我尊敬他并能使他名扬天下。

 

汉文帝也说过:

希望地方上能推荐贤明、刚直不阿、能直言上谏的人才,帮助我们改正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

 

西汉初期皇帝比较重视人才。

 

【注释】①举,举荐。

②匡,改正。

③逮,不足。

 

5.汉武帝重用人才

 

〔材料〕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弗及,始以蒲轮①迎枚生②,见主父而叹息。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③饭牛④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⑤则霍光、金日,其余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解读】这条资料主要反映汉武帝时人才辈出的盛况。

 

武帝时期,汉朝已建立60多年了,天下安定,国家财政状况良好,但周边少数民族还没有臣服,并且统治方针制度有很多不健全。

因此武帝希望能臣干吏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因此用蒲轮的车迎接枚乘。

看见主父偃总叹息人才不够用,汉朝在这时的人才济济,留下许多制度、文章,后代没有能赶上的。

 

(1)汉武帝时国家强盛,为人才辈出奠定物质基础;

(2)四方边境不安定,制度不健全,是需要大量人才的前提;(3)汉朝此时大量人才辈出;(4)众多人才建功立业,“后世莫及”。

 

【注释】①蒲轮,车轮上缚上蒲草,减轻震动,叫安车蒲轮。

②枚生,枚乘。

③版筑,用版筑墙。

④饭牛,指商人。

⑤受遗:

受皇帝遗命,辅佐太子为帝。

 

6.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材料一〕建元元年①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②、二千石③、诸侯相,举贤良④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⑤冬十一月,初令郡县举孝廉⑥各一人。

五月,诏贤良曰:

“……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元光五年⑦,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王之术者,县次续食⑧,令与计⑨偕。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帝于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又制:

郡国口上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限以四科:

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是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杜佑《通典·选举典》

 

【解读】唐代杜佑的《通典》是叙述我国典章制度沿革的重要史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四条资料,都谈到西汉武帝时多次进行举荐人才的活动。

 

汉武帝时期,连续几次大规模征召人才,由公卿及郡国守相的高官推荐极言直谏之士到朝廷对策,并分为“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科目,中选者称“贤良”,而且杜佑在《通典》更加详细记载各郡国具体举荐人才的数目。

 

汉武帝时期连续举荐人才,而且举荐人才分门别类,人数众多。

 

【注释】①建元元年:

公元前140前,汉武帝时首创年号,建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②中二千石,指卿士。

③二千石,太守。

④举贤良,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⑤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⑥举孝廉,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其制由地方郡国官吏按人口推荐当地孝事父母或品行方正的吏民到朝廷做官。

⑦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⑧续食,续之食县次续食,每到一县均供给饮食。

⑨计,上计吏,每年赴京一次,核对土地、户口事宜。

 

7.汉武帝初期,北方和南方经常边境不宁

 

〔材料〕元光六年①春,匈奴入上谷②,杀略吏民。

 

元朔元年③秋,匈奴入辽西④,杀太守、入渔阳⑤、雁门⑥、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元朔二年⑦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

 

元朔三年⑧夏,匈奴入代⑨,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元朔四年⑩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千余人。

 

建元三年,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

 

建元六年,闽越王郢攻南越。

 

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

 

──班固《汉书·武帝纪》

 

【解读】这部分资料都谈到,西汉初期,南北边境经常发生战事,边境不宁。

 

【注释】①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②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张家口以东,北京昌平以北。

③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④辽西,郡治阳乐,今辽宁大凌河以西,河北迁西以东。

⑤渔阳,郡治渔阳,今内蒙赤峰以南,北京怀柔以东。

⑥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省北部。

⑦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⑧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⑨代郡,郡治代,今山西东北部及河北一部分。

⑩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

上郡,郡治肤施,今陕北至内蒙伊金霍洛旗,乌审旗。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闽越,即秦汉时,闽中郡,郡治福州,今福建及浙江宁海以南。

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南越,即南越旧地,位于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和中部,秦汉时为桂林、南海、象郡。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8.西汉初期诸侯王国割据势力仍然威胁着中央集权

 

〔材料〕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解读】这条资料是主父偃向汉武帝上书,请求实行推恩于诸侯子弟,对了解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很有参考价值。

 

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古代诸侯国的封地不超过百里,这样中央便容易控制,今天有的诸侯地方千里,城池一个接一个,容易发生混乱。

前朝晁错用强制的办法,从诸侯手中夺权,所以动乱就发生了。

希望皇帝陛下让诸侯推恩,分封子弟,建立侯国。

 

西汉时期,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地方广大,容易发生战乱,因此,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子弟建立侯国,实际是一种肢解诸侯的一种方法。

 

9.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一〕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专①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②;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又加月为更卒③,已复为正一岁④,屯戍一岁⑤,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⑥口赋⑦盐铁之利⑧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⑨,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之食。

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民愁亡聊⑩,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汉兴循而未改。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其治大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

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

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盗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也。

 

──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解读】这两条资料都说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现象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出现“盗贼滋起”即农民起义这一史实。

对了解汉武帝时期社会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是董仲舒借秦朝事例,实际说明汉初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而广大老百姓却无“立锥之地”的情况,由此可见,因为老百姓生活没有着落、依靠,就不得不走上犯罪道路,下一则史料更说明了一些具体事例:

大股起义有几千人,小群有几百人,而且数量相当多。

 

(1)西汉初期土地兼并严重;

(2)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发生,表明阶级矛盾激化了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因素。

 

【注释】①专,垄断。

②逾侈以相高,过分奢侈以相夸耀。

③更卒,男子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每年到本郡县官府服役一个月叫更卒。

④正一岁,即正卒一岁,男子一生在京城服役一年叫正卒。

⑤屯戍一岁,男子一生要在边地戍屯一年。

⑥田租,地税。

古者田租十税一。

⑦口赋,人口税。

⑧盐铁之利,盐铁专卖所得之收入。

⑨见税什五,农民向豪强地主交纳十分之五的地租。

⑩亡聊,亡同无,生活没有依靠。

赭衣半道,罪徒充满道路。

古代囚徒穿红褐色衣服,所以赭衣为罪徒之代称。

趣,通促,县趣具食,催促各县为他们准备粮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

 

〔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

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解读】《董仲舒传》是记载董仲舒生平的著作。

《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

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

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

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

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

 

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其正所为,正王道之端称。

……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

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

 

《春秋》大一统①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②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③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④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⑤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这条资料主要描述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了解儒家思想在西汉时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董仲舒思想的基本依据是《春秋公羊传》,以王为正,以元为万物之始,从《春秋》中得出“大一统”这个结论,因此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董仲舒所谓“大一统”,就是损抑诸侯、教化万民、一统于天子,并能够使四海臣服,万民和乐。

但如果是“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人君就不能听任百家思想流传,不然则无法保持思想上统一。

因此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一致。

 

(1)政治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2)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也必须统一。

 

【注释】①大一统,以政治上的统一为大。

②谊,义。

③殊,异不同。

④亡同无。

⑤邪辟之说,泛指儒家之外的其他学说。

 

3.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

 

〔材料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材料二〕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天之义,足以化也。

“士”者,事也;民者,瞑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解读】以上资料均体现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而且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不同身份的人:

诸侯、大夫、士、民、夫妇、妻子、儿女都做了神意的安排。

皇帝是天的儿子,应当服从天的意志,皇帝是天的代表,因而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皇帝是天的代表,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上天,皇帝对臣民有绝对之权力,因此君权神授是不可侵犯的。

 

4.“天人合一”

 

〔材料一〕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也。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

天之副之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故曰:

受由天之号也,为人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二〕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①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解读】以上两则资料均体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人之为人,本之于天”,即人这形体、血气、德行、好恶均来源于天,并且都能找出各自的源头,就连人的喜怒哀乐也应天而出。

另一方面,人有小骨节三百六十六,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大骨节十二,天有十二个月,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天有阴阳,人有伦理,也就是人类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都来源于天,而且与大自然现象相符合,这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统治而编造的一套政治理论,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归根到底是统治阶级一套统治工具而已。

 

(1)人之为人,本之于天;天是人类社会的本源;

(2)人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与天相符合。

 

【注释】①副,类。

相对应,相符合。

 

5.天人感应学说

 

〔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矢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班固《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材料三〕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

类之相应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

帝王之将兴,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班固《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解读】以上资料,均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就好像好事有好的兆头、恶事有坏的兆头。

因此天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特别是君主代替天治理人民,如果统治得好,上天就喜欢,降下祥瑞;如果治理得不好,上天就震怒并且降下灾异进行谴告。

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规劝皇帝行仁政,并试图用上天对统治者有所规劝,有所限制,防止其行不义,招致败亡。

这和他后来提出“限民名田”的主张是一致的。

 

董仲舒的“天子感应”学说主要是规劝皇帝统治者要行仁政。

 

6.限民名田的主张

 

〔材料一〕汉兴循而未改。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②不长,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③奴婢,除专杀之威。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使富省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均调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

 

【解读】《汉书·食货志》是汉代经济制度内容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春秋繁露》一书是反映董仲舒思想的著作。

 

以上两则资料,能够体现董仲舒在经济方面的思想和主张。

 

董仲舒根据汉朝以来土地大量兼并的情况,根据损有余补不足的原则,提出了限制土地兼并,即由政府限制百姓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把盐铁之利归还给民间,释放奴婢为自由民,然后对老百姓征收的赋税徭役要轻,使老百姓有宽裕的时间从事劳动。

 

董仲舒限民名田的主张和原则,这是董仲舒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第一次为民请命,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①少,稍。

②澹,助。

③去,释放。

 

7.“三纲五常”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二〕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

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

夫孝者,天之经①也,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五行对》

 

〔材料三〕夫仁、谊②、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以上资料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董仲舒认为:

君臣、父子、夫妻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三纲是由上天确定的,即“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原则是用来调整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如果统治者对这五种永恒不变的关系准则进行调整和推广,就可以得到天和鬼神的保佑,恩德施加到远方和广大群众身上。

 

父母亲生养子女,使其长大成才,子女长大成人赡养父母,要尽孝道,不敢不如父之意,即不敢违背父母亲的愿望,这就是孝道,而且孝道是天经地义的。

 

以上资料着重反映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这种封建伦理纲常是站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立场上提出来,客观上能起到调节人们之间伦理关系的作用,但其不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注释】①经,主线。

②谊,同义。

 

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材料一〕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班固《汉书·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