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72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

(1)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时期——艰难发展

(1)政策:

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特点:

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发展

(1)发展原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2)表现: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繁荣

(1)原因: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易混易错] 

虽然隋唐到明清商业不断发展,但政府重农抑商的压制政策一直存在,因此其发展一直是艰难的,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居次要地位。

[思维点拨] 

1.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2.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时期

宋朝以前

宋朝

政策

严格控制

放松控制

商业地点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政府管理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经营时间

按时开市、闭市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表现

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图解识记]

“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易错易混]

正确辨析“市”“草市”“夜市”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

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官府控制。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特别提示]

正确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取消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仍然开放广州一处口岸与外国通商。

主题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1.先秦时期的商业

史料 白圭,周人也。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

出售)。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

“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司马迁《史记》

[史料解读]

白圭是战国时期的大商人,关键词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若猛兽挚鸟之发”“犹……之谋”。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及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理念: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

战国出现大商人

2.唐朝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史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史料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史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经营的状况。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原因。

提示 概况:

唐朝时,商品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原因:

唐朝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史料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史料解读]

史料划线部分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婚姻观念的转变。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婚恋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

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史论总结]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

如城市中的市,有早市、夜市等,城郊和乡村有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

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主题二 古代城市的变迁

1.宋代以前城市的发展

史料一 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史料二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史料二中划线部分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明清城市的发展

史料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史料解读]

由划线部分“向农村延伸”和“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这两个关键信息得出其特点。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明清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史论总结]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3)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从城市经济发展看,明朝中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从地区分布看,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

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5.城市职能的变化: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

6.交易范围的变化:

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发展。

1.(2017·淄博高一检测)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

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答案 B

解析 在画像中,有“北市门”“南市门”可见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

2.《史记·货殖列传》云: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西汉初期(  )

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答案 A

解析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政府政策松动的表现,但不是重商政策,故A项正确;B项错在“重商政策”“民营手工业”上;C项“交通便利”表述片面;D项材料未体现出来。

3.(2017·天门高二期末)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

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

其依据是(  )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项正确。

4.(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发达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劳资矛盾尖锐

答案 B

解析 商标侵权案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2017·盐城期末)明代由于大部分文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而出现了大量文人为商人写墓志铭的现象。

这说明(  )

A.明代政府不再实行抑商政策

B.八股取士堵塞文人仕途

C.商人成为明代社会主流群体

D.文人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答案 D

解析 文人甘心给商人写墓志铭,与传统文化对商人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反映出文人价值观的变化,故D项正确。

6.(2017·徐州学业水平测试)商业是古代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

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

——《盐铁论·力耕》

材料二 马行街铺席:

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三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1)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 

(1)特点:

位于交通便利处;商业繁荣;出现富商大贾。

朝代:

西汉。

(2)表现:

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

影响:

打破坊市界限。

经济功能增强。

(3)发展:

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

关系:

互相促进。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郡国”可知是郡国并行制,这是西汉初期实行的。

(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布局上打破了坊市界限,功能上经济功能增强。

第(3)问,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材料三“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关系,综合材料不难看出城市与商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基础达标]

1.(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扬州在唐代“雄富冠天下”可知其商业发展繁荣,故C项正确;“交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商帮是在明清出现的,故排除A、D两项;“坊市界限严格”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手工业发展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大一统局面形成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答案 C

解析 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更为广阔的市场,促使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3.(2016·浙江4月学考)唐诗云: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项正确。

4.(2017·嘉兴期末)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  )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B.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

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

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

答案 D

解析 “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项正确。

5.下侧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

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

《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

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

A.市坊界限已被打破B.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C.商帮大多聚集于此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答案 A

解析 苏州城“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表明市坊界限已被打破,故A项正确。

6.(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

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7.(2016·台州期中)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  )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答案 C

解析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项符合题意。

8.(2016·河南学业水平测试)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 D

解析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故D项正确。

9.(2016·广东湛江高一期末调研)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夏朝B.西汉C.宋朝D.清朝

答案 B

解析 在徐闻县发现了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说明汉代就已经有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所以最早可以从西汉开始,故B项正确。

10.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

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

答案 C

解析 朝贡贸易是在开放的政策下以赏赐与朝贡的方式进行的,突出了对国威的炫耀,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能力提升]

11.(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反映了(  )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坊市结构的变迁

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D.市场监管的加强

答案 B

解析 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项正确。

12.(2017·肇庆期末)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

”这反映当时(  )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对外贸易发达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反映了明代境内交通南北东西畅通,商品交流无碍,国内市场统一,故A项正确。

13.(2017·莆田质检)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

“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

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风气逐渐败坏B.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逐利意识普遍强化D.门第制度不复存在

答案 B

解析 娶妻为财而不单是传统的传宗接代,并非意味着社会风气的逐渐败坏,而是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的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

14.下面是南宋时期南海“华光礁1号”沉船中排列密集的部分外销瓷器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宋代航海技术落后B.南海是中国固有领土

C.宋代制瓷技术高超D.瓷器贸易有利可图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宋代的瓷器大量出口,有专门的海上“陶瓷之路”,说明当时进行瓷器贸易有利可图,故D项正确。

15.(2017·黑、吉八校联考)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行使多以外国银钱”表明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正确。

16.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

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

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

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

“上接闽广,下接苏杭”。

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2)根据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3)结合三则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答案 

(1)原因:

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

启发:

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

(2)经验:

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

障碍:

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

(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商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

解析 第

(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整合回答即可。

(2)问,第一小问徽商的成功经验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提取,第二小问其发展障碍要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综合回答。

第(3)问,从广泛联系、扩大合作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