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791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

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

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

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

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

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

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

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

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

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

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

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

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

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

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

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

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 《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 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引用等论证方法。

C. 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 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 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C. 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改动。

D. 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答案】

(1)D

(2)B

(3)B

【解析】【分析】

(1)A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错误,根据原文“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可知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而非“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

B项,“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错误,根据原文“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

”,可知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而不是“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项,“《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错误,根据原文“《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

”,可知《诗经》和《楚辞》中的《九歌》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而不是《诗经》和《楚辞》。

故选D。

(2)B项,“引用等论证方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中,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列举了《诗》《九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例子,属于运用事例的论证方法,但没有运用引用的论证方法。

故选B。

(3)B项,“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错误,文中举“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而不是“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D;⑵B;⑶B;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

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

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学科&网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

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

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

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

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

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

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

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

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

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

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

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

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

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

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 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 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绝对科学。

D. 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E. 所有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都有其科学依据。

互相关联,协调并用,多元统一,组成中国人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

(2)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暑、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 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 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

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3)依据原文,概括出中国历法有哪些作用。

【答案】

(1)B

(2)D

(3)①协调和规范全国或各民族群体内部公共时间。

②作为制定传统节日的依据。

③有助于对农业生产的时间掌握;④有助于明确寒暑往来规律,落实生活节律,协调生活和生产活动。

【解析】【分析】

(1)A项,“……‘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说法错误,答题区间为第3段,原文应该是“……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C项,“绝对科学”说法错误,答题区间为第5段,原文“相当科学”;D项,“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说“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文章指是说二十四节气计时办法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并没有说“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属于无中生有;E项,“组成中国人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故选B。

(2)A项,“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2段,由原文可知“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而“指时杆、日晷、漏壶等”只是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而制造的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B项,“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说法不符合原文,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4段,原文说“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C项,“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说法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3段,原文为“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并不是根据“月亮一年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故选D。

(3)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三、四、五、六几个段落,仔细阅读这几个段落,可以从这筛选出“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

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我国历法有哪些作用。

故答案为:

⑴B;⑵D;

⑶①协调和规范全国或各民族群体内部公共时间。

②作为制定传统节日的依据。

③有助于对农业生产的时间掌握;④有助于明确寒暑往来规律,落实生活节律,协调生活和生产活动。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3.阅读下面新闻采访,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采访录

   朝花周刊:

常听到有阅读者说这个作家有“语言”或没“语言”,您的“语言”向来被称赞为“好”,这当中的趣味和取向是偏向传统的美感意识吗?

古典诗与文人笔记那一路对您也有影响吗?

   贾平凹:

我的“语言”说不上什么,它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我仅仅是学习而已。

我在初学写作时,是喜欢古典与文人笔记那一路的,近些年来,又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明清时期的东西,担心写得太轻太柔,就向汉以前的东西靠近。

   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

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

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

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

他们一生就写了这几篇散文,当时我很吃惊,我说,为什么这几篇能写得那么好?

他们大量的还是诗啊、词啊,谈天说地的文章。

真正的抒情散文,就那么两三篇,全部收入《古文观止》里了。

老抒情,哪有那么多情要抒?

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

如果一辈子写散文,还是按原先的那种套路写,唯美的、抒情的,把路子越走越窄的那种,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接触过许多画家,那些画家一上班就在那里画。

我也问过一些画家:

“有没有没什么可画的时候呢?

”他说,是没什么可画,但这是我的工作,每天还得拿起笔。

后来一位老画家讲:

“常画常不新。

”我想,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

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估计现在的散文家都不愿意写这种东西了。

   朝花周刊:

写和读乃至走,是否会有矛盾?

“深入生活”以及各种会议事务种种,需要您花时间花力气,那么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必然要减少。

很多您的读者为一个问题纠结不已:

您究竟是什么时候,一字一字“手写”出高产又优质的新作?

怎么看待“作家中的劳模”的称呼?

您的下一本会写啥?

   贾平凹:

现在干扰确实是多,没办法。

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

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

我不是什么“劳模”。

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

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

   我是靠体验与经验更多些。

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

写作是一生的事。

下一本可能写过去的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在还不知能写出什么样的。

   朝花周刊:

曾经有人拿您的小说和散文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

您的小说其实就是优秀的长篇散文。

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商州系列”等,是作为小说文体突破的一种革命范式,被叫成散文体小说,或叫笔记体小说;而您的很多散文名篇都进入了中小学教材,被孩子们吟诵着。

散文的作者、读者群体最大,品种最多,您觉得它是否也该有一定的规定性?

   贾平凹:

我从不主张专门写散文,那样容易越写路越窄。

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小说是一本戏曲,散文就类似戏曲中的那些唱段。

古代戏曲中的唱段很多都是心理描写。

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

它如现在的摄影一样,人人都会,但要拍摄出好东西,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朝花周刊:

您曾经提出“大散文”的口号,是要主张什么呢?

   贾平凹:

在我原先办刊物的时候,是有个想法,小说界的革命较早,革命的力量也特别大。

在小说界,你几年不写就没人知道了,旧小说的观念不停在变。

但你写过几篇有名的散文,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你,这说明散文界革命成分太少。

我一直在想,散文界也应该来一场革命。

   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

“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

当然,这概念还有些大而无当,不好把握。

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

原来《美文》提出“大散文”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争议。

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抒情”。

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

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

当时,就是因为有关于“抒情”的争论,我才提出“大散文”的概念。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和归有光一生写的散文和诗词相比数量少多了,但是在散文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B.小说创作的观念不停在变,散文也要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变革,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改变。

C.人生的、社会方面是散文重要的写作内容,如果仅仅是抒情,路子会越走越窄,不利于散文的发展。

D.现在对散文的看法,是统一的,比如不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平凹从古典与文人笔记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但他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

B.举画家的例子说明,如同画画“常画常不新”一样,散文写作也会常写常不新的。

C.作者认为写散文不能再像杨朔的那样,反对矫情的散文。

唯美的、抒情的,会把路子越走越窄。

D.文章举摄影的例子说明,散文人人都能写,但是要想写出好的散文是很不容易的。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贾平凹散文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

(1)D

(2)C

(3)①从古典文学中吸收营养.②改变散文创作观念,提倡”大散文”。

(回答“扩大写作题材,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也可得分)③有真正的触动,才会写作,提倡发乎真情,不要矫情。

④处理好写作和待人处事的关系,一天保障四个小时的写作时间。

⑤写作时入静较快,能够全神贯注,心系一处。

⑥多去基层,放松身心,体验生活。

【解析】【分析】

(1)D项,“现在对散文的看法,是统一的”错误。

结合“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分析,基本上是统一的。

故选D。

(2)C项,“不能再像杨朔的那样”错。

结合“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

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分析,原文为“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

故选C。

(3)结合“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

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

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

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等分析,从古典文学中吸收营养;结合“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

‘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分析,改变散文创作观念,提倡”大散文”;结合“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分析,有真正的触动,才会写作,提倡发乎真情,不要矫情;结合“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

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分析,处理好写作和待人处事的关系,一天保障四个小时的写作时间;结合“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

酝酿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