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530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浮在油腻保温杯里的中年之尬

   油腻之本义,发乎庖厨。

之于人,大抵是说离“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越来越远;而保温杯,与青春的要义背道而驰。

青春在于挥霍和放纵,并且有资本来挥霍和放纵。

一旦变得小心翼翼,意味着曾经有过的硬气、嚣张、不羁都已丧失殆尽,向人生投了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油腻”与“保温杯”被解读为中年男人的危机似乎说得通。

年轻人失败大不了重头来过,但中年男人在社会、家庭的重压之下,改变现状对他们而言并非一件易事。

中年男人大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生活压力较大,加上职场天花板开始显现,心理上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怀疑不安等焦虑情绪。

   事实上,“油腻”与“保温杯”话题的背后,还存在两种隐性逻辑:

一是中国快速发展,而很多共识还来不及沉淀为行为规范。

中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要完成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规变,道阻且长。

社会跨越式发展,还留下不少没跨过来的社会人群,在新生代那里,就成了有意无意嘲笑的对象。

   二是代际间的话语权斗争。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以及90后走向社会,使年轻人逐步掌握了话语权;另一方面,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获取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与久经职场的中年人之间的矛盾凸显,而“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这种通病里,尽管有情感与价值的现实考量,更多的则是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

   对于中年之尬,或许不必过于焦虑。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格的养成,本身也是一个界定价值、涵养宽容、接受多元的过程。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该进化成“最好的自己”,不被外界的标签和期待所左右,诚恳对待自己的身体,认真践行内心所信奉的价值,也许这才是足够好的中年生活。

(1)   结合第一段,理解“油腻”与“保温杯”的含义。

(2)   造成“中年男人危机”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3)根据材料,简述人到中年如何面对“中年之尬”?

【答案】

(1)油腻:

世俗(市侩、世故)、看重名利;保温杯:

小心谨慎、投降主义

(2)个人因素:

①家庭(生活)压力大;②事业(职场)发展空间小;③心理焦虑.社会因素:

①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年群体的人格养成、精神蜕变跟不上;②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

(3)①不必过于焦虑,保持平和的心态;②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被外界左右;③诚恳对待自己。

【解析】【分析】

(1)文中,“油腻”,大抵是说离“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越来越远,,而清欢的意思是清雅恬适之乐,所以,油腻通常可以理解为形容某人活的不清爽、不体面、不优雅。

也指代那些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邋遢不堪,没有真正的才学和能力又喜欢吹嘘的中年人。

简言之,即:

世俗(市侩、世故)。

“保温杯”通常指中年男子生活压力较大,加上职场天花板开始显现,心理上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怀疑不安等焦虑情绪,做事小心谨慎,缺乏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

简言之,即:

小心谨慎、投降主义。

(2)从分析文本可知,造成“中年男人危机”的个人因素:

①家庭(生活)压力大。

人到中年大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生活压力较大。

②事业(职场)发展空间小。

职场上晋升空间越来越小,职场天花板开始显现。

③心理焦虑。

这时候,中年人的心理上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怀疑不安等焦虑情绪。

社会因素:

①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年群体的人格养成、精神蜕变跟不上。

有相当一部分中年人,没跟上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新生代那里,就成了有意无意嘲笑的对象。

②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获取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年轻人与中年人的矛盾突出,而“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这使中年人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同。

(3)根据材料,中年人要想摆脱“中年之尬”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必过于焦虑。

中年人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涵养人格,保持个性,不被外界左右。

诚恳对待自己。

中年人要不被外界的标签和期待所左右,诚恳对待自己的身体,认真践行内心所信奉的价值。

故答案为:

⑴油腻:

世俗(市侩、世故)、看重名利;保温杯:

小心谨慎、投降主义

⑵个人因素:

①家庭(生活)压力大;②事业(职场)发展空间小;③心理焦虑.社会因素:

①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年群体的人格养成、精神蜕变跟不上;②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

⑶①不必过于焦虑,保持平和的心态;②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被外界左右;③诚恳对待自己。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把词语的意思解释透彻。

“油腻”的含义要抓住“与青春的要义背道而驰。

青春在于挥霍和放纵,并且有资本来挥霍和放纵”进行分析;“保温杯”的含义要抓住关键句“一旦变得小心翼翼,意味着曾经有过的硬气、嚣张、不羁都已丧失殆尽,向人生投了降”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造成“中年男人危机”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要结合文本抓住关键句“中年男人大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生活压力较大,加上职场天花板开始显现,心理上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怀疑不安等焦虑情绪”“社会跨越式发展,还留下不少没跨过来的社会人群,在新生代那里,就成了有意无意嘲笑的对象”“尽管有情感与价值的现实考量,更多的则是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概括即可。

⑶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对于中年之尬,或许不必过于焦虑”“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格的养成,本身也是一个界定价值、涵养宽容、接受多元的过程”“不被外界的标签和期待所左右,诚恳对待自己的身体,认真践行内心所信奉的价值”,概括即可。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

《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

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

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

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

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

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

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为什么春鸟的鸣啭给人的感觉竟然是“哀”呢?

其实在音乐的审美上,“哀”的事实判断就等于“好”的价值判断。

大凡美丽的东西都有点让人伤感,日本人很懂这一点,所以《源氏物语》里常有“哀美”“哀而艳”的字样。

   ⑤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渗透着死的阴影,寄寓了生的慨叹: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

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

   ⑥所以说,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

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

比如欧阳修,文学史上留下了“六一风神”的美誉,印象中的他是“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

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

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

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1)文中关于中国人生死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虽然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但主张把生命寄托于酒,直面生死,不惧死亡。

B. 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

C. 古人追求声名功业的不朽,实际上是想在人类历史的长久记忆中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

D. 中国诗人虽然也会有对死亡的忧郁和焦虑,但他们会弱化表现形式,避免直接书写。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

B. 骷髅表演和娃儿吃奶,构成了死与生的强烈对比,在两者相摩相激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

C. 南朝《子夜四时歌》和日本名著《源氏物语》都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哀,理解此类作品能够健全我们的心灵。

D. 作者以欧阳修为例,阐述其虽然经历磨难、死亡,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请概括说明别尔嘉耶夫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并据此简析《生查子·元夕》一词是怎样表现对死亡的体验的。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答案】

(1)B

(2)C

(3)第一问:

时间和空间。

第二问:

①上阕叙写去年元夜相聚时快乐的心情,时过境迁,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时间中消失,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②下阕叙写物是人非,今年元夜与所爱之人在空间上分离,让人感到也许不可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解析】【分析】

(1)B项,“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欢乐极兮哀情多”观点。

故选B。

(2)A项,“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表述错误,主要是为了论述“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的观点。

B项,“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中国人不惮生死,如文中说“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D项,“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表述错误,如文中说“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

故选C。

(3)本题中,第一问:

关于别尔嘉耶夫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问题,“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时间的角度;“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空间的角度。

第二问:

上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思是:

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这种欢乐场景在今年已不复存在,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下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意思是: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此时物是人非,不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第一问:

时间和空间。

第二问:

①上阕叙写去年元夜相聚时快乐的心情,时过境迁,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时间中消失,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②下阕叙写物是人非,今年元夜与所爱之人在空间上分离,让人感到也许不可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3.阅读下面新闻采访,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采访录

   朝花周刊:

常听到有阅读者说这个作家有“语言”或没“语言”,您的“语言”向来被称赞为“好”,这当中的趣味和取向是偏向传统的美感意识吗?

古典诗与文人笔记那一路对您也有影响吗?

   贾平凹:

我的“语言”说不上什么,它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我仅仅是学习而已。

我在初学写作时,是喜欢古典与文人笔记那一路的,近些年来,又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明清时期的东西,担心写得太轻太柔,就向汉以前的东西靠近。

   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

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

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

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

他们一生就写了这几篇散文,当时我很吃惊,我说,为什么这几篇能写得那么好?

他们大量的还是诗啊、词啊,谈天说地的文章。

真正的抒情散文,就那么两三篇,全部收入《古文观止》里了。

老抒情,哪有那么多情要抒?

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

如果一辈子写散文,还是按原先的那种套路写,唯美的、抒情的,把路子越走越窄的那种,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接触过许多画家,那些画家一上班就在那里画。

我也问过一些画家:

“有没有没什么可画的时候呢?

”他说,是没什么可画,但这是我的工作,每天还得拿起笔。

后来一位老画家讲:

“常画常不新。

”我想,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

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估计现在的散文家都不愿意写这种东西了。

   朝花周刊:

写和读乃至走,是否会有矛盾?

“深入生活”以及各种会议事务种种,需要您花时间花力气,那么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必然要减少。

很多您的读者为一个问题纠结不已:

您究竟是什么时候,一字一字“手写”出高产又优质的新作?

怎么看待“作家中的劳模”的称呼?

您的下一本会写啥?

   贾平凹:

现在干扰确实是多,没办法。

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

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

我不是什么“劳模”。

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

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

   我是靠体验与经验更多些。

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

写作是一生的事。

下一本可能写过去的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在还不知能写出什么样的。

   朝花周刊:

曾经有人拿您的小说和散文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

您的小说其实就是优秀的长篇散文。

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商州系列”等,是作为小说文体突破的一种革命范式,被叫成散文体小说,或叫笔记体小说;而您的很多散文名篇都进入了中小学教材,被孩子们吟诵着。

散文的作者、读者群体最大,品种最多,您觉得它是否也该有一定的规定性?

   贾平凹:

我从不主张专门写散文,那样容易越写路越窄。

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小说是一本戏曲,散文就类似戏曲中的那些唱段。

古代戏曲中的唱段很多都是心理描写。

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

它如现在的摄影一样,人人都会,但要拍摄出好东西,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朝花周刊:

您曾经提出“大散文”的口号,是要主张什么呢?

   贾平凹:

在我原先办刊物的时候,是有个想法,小说界的革命较早,革命的力量也特别大。

在小说界,你几年不写就没人知道了,旧小说的观念不停在变。

但你写过几篇有名的散文,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你,这说明散文界革命成分太少。

我一直在想,散文界也应该来一场革命。

   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

“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

当然,这概念还有些大而无当,不好把握。

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

原来《美文》提出“大散文”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争议。

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抒情”。

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

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

当时,就是因为有关于“抒情”的争论,我才提出“大散文”的概念。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和归有光一生写的散文和诗词相比数量少多了,但是在散文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B.小说创作的观念不停在变,散文也要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变革,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改变。

C.人生的、社会方面是散文重要的写作内容,如果仅仅是抒情,路子会越走越窄,不利于散文的发展。

D.现在对散文的看法,是统一的,比如不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平凹从古典与文人笔记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但他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

B.举画家的例子说明,如同画画“常画常不新”一样,散文写作也会常写常不新的。

C.作者认为写散文不能再像杨朔的那样,反对矫情的散文。

唯美的、抒情的,会把路子越走越窄。

D.文章举摄影的例子说明,散文人人都能写,但是要想写出好的散文是很不容易的。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贾平凹散文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

(1)D

(2)C

(3)①从古典文学中吸收营养.②改变散文创作观念,提倡”大散文”。

(回答“扩大写作题材,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也可得分)③有真正的触动,才会写作,提倡发乎真情,不要矫情。

④处理好写作和待人处事的关系,一天保障四个小时的写作时间。

⑤写作时入静较快,能够全神贯注,心系一处。

⑥多去基层,放松身心,体验生活。

【解析】【分析】

(1)D项,“现在对散文的看法,是统一的”错误。

结合“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分析,基本上是统一的。

故选D。

(2)C项,“不能再像杨朔的那样”错。

结合“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

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分析,原文为“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

故选C。

(3)结合“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

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

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

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等分析,从古典文学中吸收营养;结合“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

‘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分析,改变散文创作观念,提倡”大散文”;结合“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分析,有真正的触动,才会写作,提倡发乎真情,不要矫情;结合“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

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分析,处理好写作和待人处事的关系,一天保障四个小时的写作时间;结合“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

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分析,写作时入静较快,能够全神贯注,心系一处;结合“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分析,多去基层,放松身心,体验生活。

故答案为:

⑴D;⑵C;

⑶①从古典文学中吸收营养.②改变散文创作观念,提倡”大散文”。

(回答“扩大写作题材,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也可得分)③有真正的触动,才会写作,提倡发乎真情,不要矫情。

④处理好写作和待人处事的关系,一天保障四个小时的写作时间。

⑤写作时入静较快,能够全神贯注,心系一处。

⑥多去基层,放松身心,体验生活。

 

【点评】

(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此题主要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和深度思考某种特点的综合分析能力。

做题时首先找到每个选项的在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把每个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是否错误,同时还要注意每个选项常见的错误:

绝对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等。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句,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且大。

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

   简捷地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