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805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平天高速公路六标项目经理部

目录

1.工程概述1

1.1项目背景1

1.2编制依据1

2.1编制目的2

3.组织机构及作业程序2

3.1组织机构2

3.2作业程序3

4.技术要求3

4.1量测仪器3

4.2量测项目3

4.3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5

4.4监控量测频率8

4.5对公路下穿建筑物及邻近既有线隧道进行监控量测9

4.6监控量测控制基准10

5.监控量测方法12

5.1时间要求12

5.2洞内、外观察12

5.3净空变化量测12

5.4拱顶下沉量测13

5.5地表沉降量测16

6.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17

6.1数据分析处理17

6.2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18

 

1.工程概述

1.1项目背景

甘肃省平凉至天水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G8513平凉至绵阳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

该项目主线起点位于华亭县南川乡吴家堡子,接拟建的银川至昆明国家高速公路彭阳至大桥村段,止于天水市西十里铺,接已建成的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国家高速公路天水至兰州段,全长168.07km。

全线在吴家堡子、华亭西、韩店、庄浪、万泉、莲花、安伏、秦安、中滩、天水北、西十里铺11处设置互通式立交。

同步建设3条连接线。

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为25.5m。

本标段为甘肃省平凉至天水公路***标,起讫里程为K129+060-K141+900(断链长链长48.045m),主线长度12.888km。

其中石门口隧道(ZK129+675-ZK130+029.6、YK129+679-YK130+038.6)左右线总长714.2米。

路线起点庄浪县朱店镇小湾村,终点庄浪县万泉镇徐家城村。

1.2.编制依据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安全规程》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42/T900-2013)

《隧道设计施工图》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福宜高速公路工程设计文件》

《公司标准化文件》等

2.1编制目的

为确保监控量测工作顺利正常开展,了解围岩状态,及时反馈信息于设计和指导施工,调整支护参数和二衬施作时间,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减少对工程施工的干扰,同时为加强监控量测实施人员规范操作,全面掌握监控量测实施全过程,结合隧道工程特点,制定本方案。

3.组织机构及作业程序

3.1组织机构

项目部建立总工程师负责的管理体系,工程部和安质部负责对隧道监控量测进行日常检查、指导和重大问题上报工作。

总负责人:

项目部总工程师于国辉,负责监控量测工作组织安排和重大问题的处理。

监控量测负责人:

测量队负责主管监控量测组工作,掌握监控量测工作状态,分析和上报有关监控量测数据和情况,制定处理措施,下达技术交底资料。

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并对监控量测结果负责,分析监控量测数据和上报监控量测动态。

现场监控量测实施人:

监控量测组员(操作人员和资料员),操作人员负责现场监控量测具体实施,负责测点的布设和保护,及时取得监控量测数据;资料员负责监控量测资料的收集、整理、签认、汇总和归档等资料管理工作。

为保证监控量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项目工程部开展对监控量测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1.严格执行《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2.监控量测仪器的测试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3.要求量测人员对量测仪器及量测器件应进行定期检查、自检,并作出详细记录;4.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监控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要必须满足监控量测技术规程;5.监控量测人员要求相对固定、仪器固定,以确保监控量测工作的连续性;6.负责对水准基点高程的经常检核及基点保护工作;7.按规定监测项目和观测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内容提交观测数据及数据处理和预测方析;8.及时、准确做好信息反馈及对策等;9.监测负责人负责对监控数据复核、审查制度,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负责;

根据公路隧道施工规范及条文说明中关于监控量测的规定,可采用以下函数作为回归函数进行分析。

推测最大变形量、绘制围岩和支护的动态曲线。

对数函数U=A+Bln(t+1)、U=Aln﹛(B+T)/(B+t0)﹜;

指数函数U=Aexp(-B/t)、U=A﹛exp(-Bt0)-exp(-BT)﹜;

双曲函数U=t/(A+Bt)、U=A﹛(1+Bt0)-2-(1+BT)-2﹜。

式中 U—变形量(mm);A,B—回归系数;t—量测时间(d);t0—测点初读数时距开挖时的时间;T—量测时距开挖时的时间(d)。

3.2作业程序

(1)熟悉资料(施工图纸、规范和作业指导书等);

(2)布点量测;(3)取得数据;(4)整理签认;(5)分析处理;(6)位移管理;(7)信息反馈;(8)工程对策;(9)资料归档。

4.技术要求

4.1量测仪器

量测仪器配备:

数码相机、收敛计、全站仪、电子水准仪、铟钢尺、钢挂尺等。

辅助工具:

爬梯、手电筒及其它辅助工具。

4.2量测项目

根据设计要求,结合隧道具体情况,必测项目在采用喷锚构筑法施工时必须进行;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下沉(浅埋)为必测项目,围岩量测必测项目必须及时进行。

表4-1围岩量测必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1

二衬(前后)净空变化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全站仪

0.5~1mm

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

2

拱顶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

0.5~1mm

3

地表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

0.5~1mm

隧道浅埋段必测(H0≤2b)

4

地质和初期支护观察

每次开挖后对开挖面进行观测,如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处理;对已施工的区段每天至少观察一次,发现结构开裂、突出等异常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了解隧道支护结构及围岩地稳定情况

对于选测项目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应考虑围岩代表性、围岩变化、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的变化,监控量测断面应在相应段落施工初期优先进行设置,并及时开展量测工作,选测项目应与同一断面的变形量测频率相同,当量测值变化不大时,可适当降低量测次数。

各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宜在每级围岩内选有代表性的2~4个。

表4-2监控量测选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1

地表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

1mm

H0>2b时

2

隧底隆起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

1mm

3

围岩内部位移

多点位移计

0.1mm

4

围岩压力

压力盒

0.001MPa

5

二次衬砌接触压力

压力盒

0.001MPa

注:

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在确定达到规范规定收敛速率后方可施作二次衬砌,特殊情况下二次衬砌紧跟。

二次衬砌的施作应按以下要求:

1、深埋隧道二次衬砌施作一般情况下应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进行,变形基本稳定应符合:

隧道周边变形速率明显下降并趋于缓和;或水平收敛(拱脚附近7天平均值)小于0.2mm/d、拱部下沉速度小于0.15mm/d;或施作二次衬砌前的累计位移值,已达极限相对位移值的90%以上;或初期支护表面裂隙(观察表)不再继续发展。

2、浅埋隧道应及早施作二次衬砌,且二次衬砌应予以加强。

3、围岩变形过大或初期支护不收敛,又难以及时补强时,可提前施作二次衬砌,以改善施工阶段结构的受力状态,此时二次衬砌应予以加强。

4、仰拱与掌子面安全距离为Ⅲ级围岩为不超过70米,Ⅳ级围岩为不超过50米、Ⅴ级围岩为不超过20米。

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距离:

Ⅰ、Ⅱ围岩不得超过200m,Ⅲ级围岩不得超过100m,Ⅳ级围岩不得大于80m、Ⅴ级围岩不得大于50m。

5对二次衬砌完成的地段,继续观察和监测隧道的稳定状态,注意二次衬砌的变形、开裂、侵入净空等现象,

4.3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4.3.1隧道净空变化测点和拱顶下沉测点量测仪器、量测断面、间距测点数量按表4-3进行。

表4-3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围岩级别

断面间距(m)

5~10

10~20

20~50

20~50

注:

1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

2软岩隧道的观测断面应适当加密。

4.3.2净空变化测点和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测点布置时应避开钢架和脱空回填处,将测点布置在两榀钢架之间。

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设置在同一断面。

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度达5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应暂停掘进,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

4.3.3全断面开挖时,收敛量测点布置在起拱线以下1m左右位置;台阶法开挖时,上台阶收敛量测点布置在上下台阶界面以上1m左右位置,下台阶收敛量测点布置在下台阶拱脚以上1m左右位置。

4.3.4浅埋隧道(H0≤2b,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隧道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如表4-4所示。

表4-4隧道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

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

纵向测点间距(m)

2B

20~50

B

10~20

H0≤B

5~10

注:

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

4.3.5本隧道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为2.5~3.0m左右。

要求基准点与最外测沉降测点距离最小不能小于10米。

测点埋深0.3*0.3(宽)*0.4(深)m的基坑,将直径为φ16~22mm,长约0.6m的钢筋打入基坑。

保证钢筋端部磨成圆端型,测点四周用砼固定,钢筋端部露出砼面2厘米。

测点采用红油漆喷写编号。

其测点布置如图4-1所示。

图4-1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

4.3.6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

4.4监控量测频率

4.4.1监控量测的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按表4-6确定。

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

当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在塑性流变岩体中,位移长期(开挖后两个月以上)不能变化时,量测要继续到每月为1mm为止。

表4-5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表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监控量测频率

(0~1)B

2次/d

(1~2)B

1次/d

(2~5)B

1次/2~3d

(2~5)B

1次/3d

>5B

1次/7d

注:

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表4-6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m/d)

监控量测频率

≥5

2~3次/d

1~5

1次/d

0.5~1

1次/2~3d

0.2~0.5

1次/3d

<0.2

1次/~37d

4.4.2地表下沉量测频率与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地表下沉量测在开挖面前方隧道埋置深度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处开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4.4.3隧道开挖后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

特殊情况下增大描述频率。

4.5对公路下穿建筑物及邻近既有线隧道进行监控量测

在建筑物及邻近既有线隧道周边埋设水平位移监测网和垂直位移监测网,对线路影响区域的建筑物的典型及重要部位进行标志、埋点观测。

4.5.1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

在每幢待测建筑物墙基上,靠近隧道的一侧布设两个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全站仪与测距反射片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表4-7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m)

测角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mm)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0.5″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三等

6.0

≤450

1.8

4.0

4

6

9

≤350

2.5

4.0

3

4

6

4.5.2建筑物沉降监测

测点布设在被测建筑物角点的基础或墙角上,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

建筑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按照二等变形测量精度要求(即将测量误差控制在±0.5mm以内)进行观测。

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等的形式。

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墙上水准点。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技术要求:

表4-8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0.5

0.15

0.3√n

0.4√n

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4.5.3建筑物倾斜监测

在待测建筑物不同高度(应大于1/2建筑高度)布置两个观测点,在大于两倍观测点距离的位置建立观测站,采用TS15A型(角度为1″,距离误差为1mm+2ppm)全站仪测定两观测点的坐标,根据两次观测坐标差值计算建筑物的倾斜量。

也可在建筑物高处设观测标志,用经纬仪或垂球向低处投点,记录与初始投点的每次偏差。

4.5.4裂缝监测

在已有裂缝两侧埋设观测标,距离小的可用游标卡尺直接量取两标志点间的宽度,采取多次观测进行比较,获得裂缝变化信息。

4.5.5观测内容和方法:

表4-9变形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变形观测内容

观测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

三角网法、极坐标法、交会法、视准线法、精密测(量)距法等

垂直位移监测(地表沉降)

精密水准测量法

主体倾斜

经纬仪投点法、差异沉降法、垂线法等

裂缝监测

游标卡尺、精密测(量)距、位移计、裂缝计等

1、水平位移监测

在设计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平面监控网点,可布置独立控制网,按表4-7中的三等测量精度布点观测;

2、垂直位移监测

在线路水准点的基础上按表4-8中二等精度要求布置水准点,进行相应等级的观测。

4.5.6监测频率与数据处理

按《公路工程监控测量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观测和数据分析,以指导施工。

根据前期对隧道沿线地面建筑物进行了调查,隧道埋深、房屋以前的开裂情况、房屋的结构类型,进行重点监测,重点监测的内容包括地表及房屋沉降、裂缝、倾斜及其水平位移进行监测;其余房屋只进行一般监测,一般监测只测量房屋的沉降情况。

其中沉降、倾斜每幢楼各布置4个测点。

4.6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4.6.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隧道施工安全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4.6.2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参照表4-10选用。

表4-10跨度7m<B≤12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

围岩级别

隧道埋深h(m)

h≤50

50<h≤300

300<h≤500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

-

0.01~0.03

0.01~0.08

0.03~0.10

0.08~0.40

0.30~0.60

0.10~0.30

0.20~0.80

0.70~1.20

0.20~0.50

0.40~2.00

1.80~3.00

拱顶相对下沉(%)

0.03~0.06

0.05~0.12

0.03~0.06

0.04~0.15

0.12~0.30

0.06~0.10

0.08~0.40

0.30~0.80

0.08~0.16

0.14~1.10

0.80~1.40

注:

1本表用于隧道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

表列数值可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修正。

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3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2后采用。

4.6.3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4-11要求确定。

地表沉降控制基准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取小值。

表4-11位移控制基准

类别

距开挖面1B(U1B)

距开挖面2B(U2B)

距开挖面较远

允许值

65%U0

90%U0

100%U0

注:

B为隧道开挖宽度,U0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表4-12位移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距开挖面1B

距开挖面2B

U<U1B/3

U<U2B/3

U1B/3≤U≤2U1B/3

U2B/3≤U≤2U2B/3

U>2U1B/3

U>2U2B/3

注:

U为实测位移值

4.6.4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

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每分部分别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

4.6.5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作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①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

②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③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

5.监控量测方法

5.1时间要求

洞内、外观察和地表沉降观测根据本要求进行。

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布点应在开挖后至初喷前进行,若围岩出现变化异常应尽早布设;初始读数在每次开挖后12小时内取得,最晚不得迟于24小时。

5.2洞内、外观察

洞内观察可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其中,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工作状态。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5.3净空变化量测

5.3.1隧道洞周收敛是指隧道周边相对方向两个固定点连线上的相对位移值,它是隧道开挖所引起围岩变形最直观的表现,与拱顶下沉相类似,洞周收敛也同样可采用高精度的全站仪进行测量。

洞周收敛量测点的布置与拱顶下沉观测点布置相似,洞周收敛在隧道每次开挖的两侧均设置一条测线。

根据围岩条件确定量测间距埋设测点,并按规定量测频率进行量测。

主要原理:

收敛仪每次测出两点间净长,求出两次量测的增量(或减量),即为此处净空变化值。

读数时读三次,然后取其平均值。

5.3.2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16mm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与埋入钢筋焊接,直径不小于6mm,加工成180°弯钩或三角形钩。

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与围岩锚固稳定,埋入围岩深度部小于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

5.3.3量测方法

①检查预埋测点有无损坏、松动,并将测点灰尘擦净。

②把净空收敛仪的尺头及尺架挂钩分别固定在预埋测点孔内,选择合适的尺孔,将尺孔销插入,用尺卡将尺与联尺架固定。

③调整调节螺母,记下钢尺在联尺架端时的基线长度与数显读数。

为提高量测精度,每条基线应重复测三次取平均值。

当三次读数极差大于0.05mm时,应重新测试。

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

④测试过程中,若数显读数已超过25mm,则应将钢尺收拢(换尺孔)重新测试,两组平均值相减,即为两尺孔的实际间距,以消除钢尺重孔距离不精确造成的测量误差。

⑤一条基线测完后,及时逆时针转动调节螺母,摘下收敛仪,打开尺卡收拢钢尺,为下一次使用作好准备。

洞周收敛量测同样采用全站仪后方交会自由设站法进行,测取的前后两次测线长度之差即为洞周收敛数值。

5.4拱顶下沉量测

5.4.1在隧道拱顶轴线附近通过钻孔预埋测点,测点应与隧道外监控量测基准点进行联测。

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中,每断面布置一点,布设原则和间距按规定进行。

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钢筋直径不小于6mm,前端加工成180°弯钩或三角形钩。

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固定在拱顶选定位置,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

5.4.2量测方法:

设置水准基点(水准基点选择在围岩稳定地段设置)。

量测时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挂尺或全站仪进行,测出该点相对标高即可。

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

同一测点每次量测必须采用同一基点。

鉴于公路隧道开挖断面较大,采用水准仪进行拱顶下沉量测实施难度较大,因此,拱顶下沉量测宜采用全站仪进行实施,为保证拱顶下沉量测结果的精度,测量时宜采用高精度的全站仪。

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埋设:

一般在隧道拱顶轴线处埋设1个预埋件,然后将全站仪反射片固定在预埋件上,作为拱顶下沉测点。

预埋件的制作要求:

将直径为φ16~22mm,长约10~15cm的钢筋一端焊接长×宽为5cm×5cm,厚度≥3~5mm的钢板,或用宽度和长度都大于4cm的三角钢代替正方形钢板作为预埋件。

预埋件的安装要求:

当断面里程到达监测断面时,为尽可能早的获取初始位移信息,相关人员需及时将预埋件安装在预定的断面位置处,用钻机直接在周壁围岩上钻孔,用锚固剂将预埋件锚固稳定,为避免施工机械及爆破的破坏,预埋件上的钢板不宜出露太长,仅仅露出初期支护表面即可,同时为使全站仪观测时,反射膜片反射回的信号最强烈,预埋件与隧道轴线夹角约成45~90度角,最小不宜小于45度。

预埋件安装完毕后,即可在预埋件表面固定测量用的反射膜片,进行拱顶下沉量测,当反射膜片表面受污损、影响到测量正常进行时,需及时对反射膜片进行擦拭、清污。

反射膜片测点示意如下图所示:

图5-1反射膜片测点布置

全站仪后视基准点主要选用反射棱镜进行,后视基准点的布设如下:

将L型支架用膨胀螺栓固定于二次衬砌的断面上或已稳定的初期支护断面上,然后棱镜固定于L型支架上即可,布置示例如下:

 

图5-2后视基准点布置

为提高测量的精度,后视基准点可在隧道内左右侧各布置一个,且与隧道轴线约夹90度角,同时后视基准点必须布设在已经稳定的断面处,每隔一个月需对后视基准点进行一次复核。

拱顶下沉量测主要采用全站仪后方交会自由设站法进行,测取的前后两次拱顶测点坐标之差即为拱顶下沉数值。

 

拱顶下沉量测示意如下图:

图5-3拱顶下沉量测示意图(测点3为拱顶下沉测点)

5.5地表沉降量测

5.5.1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进行,主要原理:

通过测点不同时刻标高,求出两次量测的差值,即为该点的下沉值。

其量测精度为±1mm。

当隧道埋深小于3倍洞径时进行量测,小于2倍洞径时必须进行量测。

5.5.2基准点应设置在地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

测点采用地表钻孔埋设,测点四周采用水泥砂浆固定。

布点原则和量测频率按规定执行。

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

5.5.3量测方法:

与拱顶下沉量测方法相似,采用精准水准仪和铟钢尺测出各沉降点标高即可。

在工程开挖前对每一个测点读取初始值。

首次观测时,对测点进行三次观测(三次差值小于±1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