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028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8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docx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提升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

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建设方案

(修订)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二O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1专业建设基础·········································································1

1.1专业现状·············································································1

1.2行业背景·············································································2

1.3区域优势·············································································2

1.4专业定位·············································································3

1.5师资队伍状况·······································································3

2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4

2.1专业发展目标········································································4

2.2人才培养目标········································································6

3专业建设内容········································································8

3.1推进校企对接········································································8

3.2探索系统培养······································································19

3.3强化实践育人······································································20

3.4转变培养方式······································································25

3.5建设教学团队······································································26

3.6实施第三方评价····································································30

3.7提升服务功能·········································································32

4改革举措·············································································33

4.1优化专业群布局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33

4.2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的对接··································33

4.3重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的对接··································33

4.4实现“双师结构”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对接····································33

4.5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标准的对接··································34

4.6整合资源,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34

4.7企业专家与教育领导对本专业的建设要求对接··································34

5保障措施·············································································35

5.1政策保障措施······································································35

5.2组织保障措施······································································35

5.3制度保障措施······································································35

6进度、绩效与验收要点···························································36

7建设资金预算·······································································39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

专业建设方案

1专业建设基础

1.1专业现状

我院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是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为金属矿山采掘生产一线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传统优势专业。

1979年开办采矿中技班,1984年开办成人教育大专班,2004年举办高职教育,2008年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目前在校高职班级有3个,三个年级的在籍学生140人。

2009年的两个毕业班级毕业生75名,实际就业率为97.33%(2010年成教大专班的毕业生23名);2011年毕业生46名,实际就业率为100%;近两届采矿高职毕业生共121名,实际就业率为98.67%。

30多年来,本专业先后向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新疆有色金属公司、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铝业公司、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矿业公司、西林钢铁集团公司等十多家矿山企业输送了5000多名采矿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

毕业生分布于安徽、湖北、江西、山东、辽宁、新疆等地。

其中不少人成了矿山企业的技术骨干、区队长或车间主任与厂矿一级的中高层领导,他们为安徽乃至全国冶金采矿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与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新疆有色金属公司、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铝业公司、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矿业公司等省内外矿山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合作办学,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去年我院已被教育部确定为援助新疆定点学校,本专业是定点培养专业之一,目前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已经进入本专业学习。

自从2005年以来,本专业就先后为湖北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安徽金安矿业公司、中国五矿集团邯郸邢台矿山管理局等10多家单位累计培训了1125人次。

现在,本专业已成为我们安徽省和全国有色金属行业采矿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年培训采矿从业人员的规模300人次。

1.2行业背景

现代物资文明,有能源、材料和信息三大支柱,而矿产资源又构成了能源和材料两大支柱的主体。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矿产资源。

据统计,我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

我国已经成为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国家之一。

2009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2604.88万吨,同比增长了3.99%(2008年,全国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2520万吨,总消费量2517万吨;其中铜、铝、铅、锌、镍总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20%、32.7%、37.8%、33%、9.5%,总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消费量的27.2%、32%、35.7%、31.7%、23.5%);矿业为我国创造年产值达3880亿元,矿产品出口年创汇200亿美元以上。

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事有色金属生产的就业人数300多万人。

以矿产品的开采和加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建材等行业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矿业的大发展,向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提出了较多的人才需求。

1.3区域优势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备丰富,优势明显,开发潜力较大。

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实现我国工业战略布局,必然会对安徽工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而安徽工业快速发展,也将带来矿业大发展和对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多种人才需求。

我们通过对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正好适应了有色金属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铜陵地区采矿历史悠久,我们的主办单位又在铜陵本地拥有冬瓜山铜矿这样先进的大型采选企业,这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1.4专业定位

本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是:

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于资源与有色金属行业;培养适应矿山基本建设、生产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与其相应文化水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能够从事开采设计、施工管理、安全生产检查、质量监督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

矿山一线采矿生产、技术管理、安全检查岗位;次要就业岗位是:

工矿企业劳动保护、质量管理、安全监督岗位;相近就业岗位是:

岩土工程单位、隧道施工设备操作岗位。

1.5师资队伍状况

本专业目前共有校内在编教师16名。

其中具有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的8名,专业带头人2名;在编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69%;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格的中、高级考评员8名、监理工程师1名。

 

2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2.1专业发展目标

2.1.1总体目标

跟踪全国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围绕行业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确立的相应要求,建设以金属矿开采技术为重点的专业群,充分发挥示范性专业的作用,提升专业内涵,扩大专业规模,使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在校生规模达到600人,带动选矿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发展,以适应冶金矿山对金属矿开采技术岗位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形成与安徽冶金、有色、建材行业直接对接的品牌专业,在推进校企对接、优化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调整创新、改善实习训练条件和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与实施第三方评价方面突出职教特色,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和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做准备。

2.1.2具体目标

⑴、推进校企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要承担起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重任,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机制,以校企合作过程的项目、课题为载体,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的“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及“双服务基地”的机制和体制。

在校企对接的过程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于矿业经济的发展。

、在探索系统培养中的课程与教材建设目标

本专业要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其课程标准和项目课程教材。

通过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核心课程6门及配套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

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有一门课程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3门课程以上的教材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进一步发挥本专业在全国有色、冶金、化工等行业中的职业技术培训作用,做好对口省内外职业技术学校的工作,并与两所冶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向中职学校送技术、送教材。

、建设教学团队的目标

再选拔1名年轻的专业带头人、培养5名骨干教师;聘请14名企业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专兼职教师和校内外教师比例达到1︰1,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在省级特色专业点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与完善矿山地质实训室、矿山测量实训室、矿山机械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室、矿井通风实训室;新建1个采矿安全教育培训中心,以满足专业教学、技能培训与鉴定和面向社会与相关矿山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需要。

先与厂矿企业合作建设6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此开展运行管理机制、体制的探索、制定实习标准的研究;然后使每一门重点建设的专业技术课程有2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多个省内外的矿山企业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开发与编写凿岩爆破工、出矿工、矿井通风工、采掘工作面安全管理工等专业技术岗位群的6本实训教学指导书。

、“双服务基地”建设目标

以“双服务基地”为平台,项目合作为载体,结合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与矿山企业技术更新为着力点,围绕安徽省支柱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

重点为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的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服务,全面提高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实施第三方评价的工作目标

本专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办学,但在接受行业、用人单位、学生与学生家长的评价方面,缺乏教育研究机构所要求的规范、完整资料。

这次利用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契机,对2004年以后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对08和09级两届毕业生开展第三方评价的工作。

以后不断进行评价。

2.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面向金属矿山开采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矿山基本建设、生产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与其相应文化水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能够从事开采设计、施工管理、安全生产检查、质量监督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业完成后,能获得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大专毕业证书和采矿专业技术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2.2.1知识目标

了解大专层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学发展观基础知识;

熟悉金属矿开采必须的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矿山地质、矿山测量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井巷掘进与支护基本方法、主要工艺与施工技术知识;

掌握金属矿床开采的主要方法、工艺和选择设计技术知识;

掌握矿井通风防尘的原理与流体机械设备应用的基础知识;

熟悉矿山采掘运输与提升设备的使用、检查维护基础知识;

熟悉矿山安全和劳动保护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2.2.2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一般的工程计算与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绘图能力;

具有井巷工程设计、施工组织与工程管理的初步能力;

具有金属矿井通风设计与其系统设施维护的管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金属矿床开采设计、施工与生产管理能力;

具有劳保用品、安环设备和设施的应用与检查的能力;

具有一般采掘运输设备的使用、维护与简单调试能力;

具有学习采矿新技术、新工艺的专业基础和自学能力。

2.2.3素质目标

基本素质包括:

政治思想品质、道德法律意识;行为安全意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合作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让学生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改革我国开放的大政方针;具有爱国、遵纪守法的道德情操和社会公德。

职业素质包括:

个体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意识、工程质量意识、矿山环境保护意识,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并有好的职业道德和艰苦创业与创新求实精神。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采矿生产技能和一般矿块开采设计的初步能力。

学制:

全日制三年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职业面向:

如前面所述的主要就业岗位、次要与相近就业岗位。

 

3、专业建设内容

实现本专业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建设内容包括:

推进校企对接、探索系统研究、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和专业群建设。

3.1根据采矿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对接

要推进校企对接,必须以采矿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与企业或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1.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高技能和基本素质培养为目的,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等企业合作,借鉴国内外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按岗教学、岗位学习、顶岗实习形式,改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就业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其内涵如下图1所示。

 

 

Ⅰ阶段:

职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

进行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训练,采用校内项目教学法,“教、学、做”为一体,同时到铜陵有色金属控股集团下属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矿山认识实习。

通过实习,使学生认识矿山地表和井下概况,了解矿山采矿生产过程和主要生产工艺,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然为后继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Ⅱ阶段:

职业领域岗位技能提升。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职业岗位项目课程教学,组织与真实工作情境的内容;根据具体任务的工作过程及特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按照任务布置、方案研讨、实际操作、组织任务实施和项目评价等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技能提升。

Ⅲ阶段:

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和生产实习。

以矿山地质、工程测量、采矿生产过程的凿岩工、爆破工、出矿工、矿井通风工等真实工作环境为学习情境,对矿山地质、测量、采掘运输机械设备和仪器进行安装、操作、维护与调试等项目的实训,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由兼职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成绩。

同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Ⅳ阶段:

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强化。

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矿业有限公司等就业签约单位为主,到矿山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技能与素质训练,逐渐达到上岗要求,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同时在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毕业答辩,最后完成学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所采取的实施措施是:

、加大与省内外冶金矿山企业的联系,不断跟踪国家与安徽省的矿业技术经济政策,及时将矿山企业需求信息纳入专业发展的计划中。

、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考核办法等,进一步加大课程体系的教改力度。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矿山企业的生产条件,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以校内专任教师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形成良好的校内校外互动机制;同时接受员工培训任务。

、结合校内外条件和职业岗位要求,开发实用的服务训练项目,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加技术服务项目。

3.1.2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聘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校企共同组成课程体系开发小组。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够用、能力、实践”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按照采掘生产工艺过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职业行动能力。

以“矿床开拓方法选择和开拓工程布置(设计)——露天开拓掘沟工程施工和剥离、排土作业——采装运输机械设备的操作——炮孔钻凿机械设备的应用——露天及井下爆破作业——矿井通风与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井下采准、切割、回采工艺的设计——采准、切割、回采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线,来打破学科体系,重组学习领域的内容。

按照对“露天开采技术员、井下采矿技术员、井巷施工管理技术员、矿山安全管理员、凿岩工、出矿工、矿井通风工”等职业岗位需求的主要工作职责、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成以《凿岩技术与设备》、《采掘爆破技术》、《出矿运输设备操作实习》、《通风设计与安全管理》、《井巷施工与设计》、《金属矿床开采及其设计》这6门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品质、爱岗敬业的精神、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

从而适应采掘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岗位和采掘班组与区队生产技术岗位能力培养要求。

另外根据订单培养的岗位要求,对每一模块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通过岗位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可选取一种以上采掘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冶金矿山采掘一线的岗位能力要求,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合职业并根据技能考核标准,按照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体系,其内涵如下图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在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岗位核心能力:

矿床开拓方法的选择和工程布置(设计)能力、井巷设计与现场施工能力、矿井通风与安全管理能力、地下和露天开采的设计能力。

并对“开拓方法选择和开拓工程布置(设计)——露天开拓掘沟施工和剥离、排土作业——采装运输机械设备操作——炮孔钻凿机械设备应用——采掘爆破作业——矿井通风检测——井下采切、回采工艺的设计——采切、回采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工作过程,进行知识的解析与重构。

形成各学习领域,如矿床矿体、围岩与矿石、品位与损失贫化、矿床的工业特征、金属矿床开采要求、地下开拓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凿岩爆破基础理论、井巷设计与施工技术、矿井通风系统设计、采矿方法单体设计、露天开采设计等。

对各学习领域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进行合理序化与衔接,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如下图3所示。

 

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计划,见下表1。

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计划表1

建设项目

建设成果

建设方法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经费预算

(万元)

人才培养

模式及其

课程体系

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报告

1.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与企业共同进行相应岗位的工作对象分析,确定职业行动能力

3.根据职业行动的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4.建立质量考核与评价标准

5.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保障机制

刘念苏

秦新桥

2012.6

10

课程标准

管理制度

质量考核制度

合计

10

3.1.3主干课程建设

建设思路

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