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9215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docx

九年级下历史必备手册

九下历史复习专辑

第一单元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的十月革命

革命方式:

武装起义,

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实质/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是巴黎公社,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宪章运动)

四月提纲指明方向,七月事件放弃幻想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

原因:

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背景:

①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②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七月事件”的发生。

七月流血事件:

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2、革命的准备:

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二、革命的经过

1、爆发:

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即现在的圣彼得堡,斯莫尔尼宫,列宁指挥部)

2、胜利:

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

临时政府所在地)开炮

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革命的火焰

3、结果:

政权:

推翻了沙俄的专制统治,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巩固:

4、措施:

A、政治上: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B、经济上: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C、外交上:

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

彼得格勒→莫斯科

6、巩固政权:

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措施):

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

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

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2、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争是正义的。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苏俄军民的奋勇斗争。

★三、革命的意义

1、影响(意义)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

D、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E、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F、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G、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H、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对中国的影响: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你如何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给中国革命以巨大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原因都与十月革命爆发有关。

1、请比较二月革命与

十月革命的不同。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列宁)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请比较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名称

领导阶级

革命任务

革命途径

革命方向

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夺取中心城市

社会主义

新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

推翻三座大山统治

农村包围城市

社会主义

3、请比较巴黎公社的历史,谈谈十月革命成功之处是什么?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4.毛泽东说“走俄国人的路”是何意?

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是否完全相同?

为什么?

“走俄国的路”指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不同。

俄国是城市夺取政权,中国则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权城市政权的道路。

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

5、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俄两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主要原因及给你的启示。

不同:

俄国采取有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

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无产阶级力量也聚集在

城市,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追随。

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2)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外反革命力量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薄弱,使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胜利;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所以,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启示:

无论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对马列主义要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列宁的精神: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

(1)沙俄:

1547-1917年(370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苏俄:

1917-1922年(5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3)苏联:

1922-1991年(69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4)俄罗斯:

1991——现今

苏联的工业化:

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一.列宁时期的探索(列宁之前的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经济上:

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

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⑵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实施:

1921年开始实施

3、内容

⑴农业方面:

取消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方面: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⑶贸易方面:

恢复自由贸易。

4、作用(成效)

⑴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⑵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3)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政治上: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1991)

最初加入4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1、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在:

A允许多种经济并存,B大力发展商品经济,C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

★思考:

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斯大林时期的探索

1.经济上: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⑵重点:

进行重工业的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

政治上:

1936年,通过新宪法(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国联盟宪法》,又称《斯大林宪法》)

★如何评价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背景: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评价:

(有何利与弊?

⑴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经济上:

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因此,从长远来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上:

(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文化上:

文化形式单一,歌颂领袖和个人崇拜。

思想僵化保守,阻碍了文艺的健康发展。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苏联先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我国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启迪?

历史启迪:

⑴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⑵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4)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

(5)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6)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僵化的模式:

斯大林模式。

列宁的思路:

新经济政策。

作用: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邓小平的改革有借鉴作用

备注: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曾运用很长时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彻底改变。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见九下P9小字

 

第二单元: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性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1.时间:

1919年1月至6月

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英法俄)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即分赃)。

2.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

3.参加国:

27个战胜国

4.主宰国:

英.法.美(三巨头)

5、结果:

签约

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②对其他战败国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A、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C、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D、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E、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条约的实质:

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

对中国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启示:

属于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7、作用:

凡尔赛体系建立

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凡-华》体系下的矛盾:

1.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围绕复仇问题产生的矛盾

2.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3.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4.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际苏联的仇视

8、国际联盟建立

时间:

1920年1月地点:

日内瓦主宰国:

英、法操纵,美国没有参加

实质:

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国联≠联合国。

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二.华盛顿会议

1、背景:

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2.时间:

1921年3.地点:

美国华盛顿

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4.参加国:

九国5.主宰国:

英.美.日

6.结果①《四国条约》②《五国条约》③《九国公约》

7.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九国公约》

中心议题:

对中国问题

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九国公约》实质/后果: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目的: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8.影响:

华盛顿体系建立

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9、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

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如何理解“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国元帅福煦”(九下P17)

这是对签订《凡尔赛合约》的评论。

“不是和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矛盾依然十分尖锐。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恰在20年后。

★……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九下P17)

国际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秩序: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火山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矛盾依然十分尖锐。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九下P17)

毛泽东对《九国公约》打破日本在一战期间取得的对中国独霸局面的评论

 

第4课经济大(必须写)危机(1929’10‘24开始---1933年)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

一、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危机的爆发:

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爆发标志:

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突然掀起抛售股票的狂潮,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②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人民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爆发:

从美国开始

3.时间:

1929至1933年

4.特点

•波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

(1)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2)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①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②各国资本家纷纷寻找出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

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经济危机的启示:

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3.罗斯福新政(1933年)

性质:

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调整。

1.目的:

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特点(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措施1.整顿银行2.调整农业3.调整工业(中心)4.举办公共工程

影响:

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局限性:

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新”: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

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②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③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④方式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⑤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⑥作用不同: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效果+意义+特点

效果:

经济上: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政治上: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意义:

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特点:

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新政对我国的启示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B.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C.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D.制度要符合国情不断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借鉴作用:

(1)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3)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

(5)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

等等。

2、罗斯福的精神

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

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真正让我们恐惧的。

只是恐惧本身”---罗斯福1933年就职演讲:

谈经济大危机给美国造成的严重影响,鼓励人民勇敢面对危机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现代法西斯的含义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法西斯成了专制独裁和暴力恐怖的代名词。

法西斯主义的三大特征:

1、独裁专制

2、极端民族主义

3、军国主义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纳粹政权建立,是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的产物。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工业下降,失业剧增,银行倒闭,外贸锐减,社会矛盾激化。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自称“国家元首”

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原因: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

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

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

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统治措施:

1、制造“国会纵火案”,诬陷打击共产党

2、解散工会,取缔一切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

5、迫害屠杀犹太人(11月9日晚,水晶之夜)

6、疯狂扩军备战:

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反犹暴行:

是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

一党专政,思想控制,迫害犹太人

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建立标志: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 “进军罗马”

统治措施: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背景: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建立

军部法西斯,少壮派发动“二二六兵变”军部控制政府

统治措施

对内:

镇压工人运动,加快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步伐

对外:

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