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9542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0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

解析版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题

2015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第1小题-第10小题,每小题1分;第11小题-第15小题,每小题1分)

1.(1分)(2015•本溪)下来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蜡烛燃烧

B.

汽车爆胎

C.

蔬菜榨汁

D.

玻璃破碎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汽车爆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蔬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2015•本溪)下来生活中的物品主要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

羊毛手套

B.

纯棉衬衫

C.

真丝围巾

D.

尼龙背包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

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羊毛手套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B、纯棉衬衫是用纯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真丝围巾是用真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尼龙背包是用尼龙制成的,尼龙属于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3.(1分)(2015•本溪)下来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取用固体粉末

C.

塞紧橡皮塞

D.

闻气体气味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或连接.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酒精灯的点燃方法考虑;

B、根据取用固体粉末方法考虑;

C、根据在试管口塞橡皮塞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闻气体气味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容易发生火灾,故A错;

B、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故B正确;

C、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故C错;

D、闻药品的味道,因许多药品有毒或有强烈的刺激性,在闻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故D错.

故选:

B.

点评: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4.(1分)(2015•本溪)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焰的颜色是(  )

 

A.

黄色

B.

淡蓝色

C.

蓝紫色

D.

砖红色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黄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淡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砖红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蓝紫色和淡蓝色、烟和雾等的区别.

 

5.(1分)(2015•本溪)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几次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引起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下来举措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

 

A.

露天焚烧垃圾

B.

燃煤火力发电

 

C.

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D.

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从焚烧垃圾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气体和粉尘去分析解答;

B、从火力发电一般为燃煤发电,煤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气体和粉尘去分析解答;

C、从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可减少空气污染去分析解答;

D、从汽车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去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焚烧垃圾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气体和粉尘,故A错误;

B、燃煤火力发电,煤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空气的气体和粉尘,故B错误;

C、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可减少空气污染,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C正确;

D、汽车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多开私家车就会增加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加重空气的污染,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是否减少了对空气污染.

 

6.(1分)(2015•本溪)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C.

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

 

D.

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C、空气液化,是因为分子间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D、汽油挥发,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1分)(2015•本溪)氟化氢钠(NaHF2)可以用作防腐剂和食品保存剂,该化合物中氟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0

B.

﹣1

C.

+2

D.

+1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氟化氢钠(NaHF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

钠元素、氢元素都显+1价,设氟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1)+(+1)+2x=0,则x=﹣1价.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8.(1分)(2015•本溪)如图为验证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

2

 

B.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D.

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考点:

电解水实验;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根据电解水产生气体的体积来分析;

B.根据电解水正极产生的气体的性质分析;

C.根据元素的规定来分析;

D.根据分子、原子定义来分析.

解答:

解:

A.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

2,故说法错误;

B.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说法正确;

C.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说法错误;

D.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要将结论和现象区别开来.

 

9.(1分)(2015•本溪)下列有关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固体硝酸铵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

锌片加入稀硫酸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考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硝酸铵溶解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锌与稀硫酸的反应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法错误.

C、锌的活动性强于氢,故可与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故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0.(1分)(2015•本溪)下列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说法合理的是(  )

 

A.

酸雨﹣将燃煤锅炉烟囱加高

 

B.

白色污染﹣废弃塑料袋焚烧处理

 

C.

雾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

水体富营养化﹣禁止使用化肥

考点: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A、根据加高烟囱不能减少气体的量分析;

B、根据塑料焚烧的危害分析;

C、根据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防止雾霾分析;

D、根据磷元素是水中浮游植物的营养成分,含量增多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来判断;

解答:

解:

A、加高烟囱不能减少产生的废气,解决的办法应该是用氢氧化钠溶液等吸收利用,故选项错误.

B、焚烧塑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解决的办法可以是少用或使用可降解塑料,故选项错误;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防止雾霾,故选项正确;

D、因为大量氮元素、磷元素的使用,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但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应合理使用,故选项错误;

故选项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与环境污染有关的问题,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理念,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1.(2分)(2015•本溪)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

 

A.

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B.

氮气用作保护气

 

C.

金刚石用作玻璃刀

D.

氧气用于炼钢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解: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的化学性质﹣﹣能和水发生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性.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用作玻璃刀,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硬度大.故选项正确;

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2.(2分)(2015•本溪)下列有关食品安全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用小苏打焙制糕点

B.

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

 

C.

用“地沟油”烹调食物

D.

用霉变的花生榨食用油

考点: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碳酸氢钠(小苏打)本身受热易分解,同时由于是碳酸氢盐,遇到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C、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地沟油中含有很多杂质、有毒物质.

D、根据霉变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用小苏打焙制糕点,小苏打能与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疏松多孔,选项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B、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选项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

C、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地沟油中含有很多杂质、有毒物质,不能用于烹调食物,选项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

D、霉变的花生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不能用霉变的花生榨食用油,选项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

故选:

A.

点评:

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的热点,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毒物质(甲醛、亚硝酸钠、黄曲霉素等)、常见盐的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分)(2015•本溪)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

碱溶液显碱性,所以显碱性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D.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是单质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

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进行分析;

B、根据有些盐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

C、根据中和反应定义分析;

D、依据单质的概念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原子和离子,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的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B、碱溶液显碱性,所以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故说法错误;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说法错误.

D、单质具有一种元素且是纯净物,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各个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属基础性概念考查题.

 

14.(2分)(2015•本溪)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NO3

4X↑+O2↑+2H2O,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浓硝酸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

B.

X的化学式为NO

 

C.

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不变

D.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硝酸的性质可知硝酸不稳定,易见光分解;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根据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就可计算出生成物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反应物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差,然后除以4,就是X的化学式中含有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据此写出化学式即可;

C、根据氢元素的化合价分析;

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解答:

解:

A、根据硝酸的性质可知硝酸不稳定,易见光分解,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故正确;

B、根据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的化学式中含有的H元素的原子个数为(4﹣2×2)÷4=0,O元素的原子个数为(4×3﹣2﹣2)÷4=2,N元素的原子个数为:

4÷4=1,故X的化学式为:

NO2;故错误;

C、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不变,故正确;

D、该反应为“一变多”,为分解反应,故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硝酸的性质的认识,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

 

15.(2分)(2015•本溪)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操作或所用试剂

A

鉴别铁粉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B

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

加熟石灰,混合研磨

C

除去铜中混有的氧化铜

加过量稀硫酸,过滤

D

除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铁粉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的粉末分析;

B、根据铵根离子能够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氨气和水分析;

C、根据氧化铜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和水分析;

D、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

解:

A、铁粉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的粉末,因此观察颜色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

B、铵根离子能够和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氨气和水,因此加熟石灰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氯化铵,无现象的是氯化钾,能够得到鉴别的目的;

C、氧化铜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和水,而铜不反应,然后通过过滤得到铜,故可以达到除杂的目的;

D、碳酸钙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能够达到除杂的目的;

故选项为: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6.(4分)(2015•本溪)用化学用语填空:

(1)甲烷 CH4 ;

(2)硫离子 S2﹣ ;(3)氦原子 He ;(4)氯酸钾 KClO3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

(1)甲烷可以表示为CH4;

(2)硫离子可以表示为S2﹣;(3)氦原子可以表示为He;(4)氯酸钾可以表示为KClO3,

故答案为:

(1)CH4;

(2)S2﹣;(3)He;(4)KClO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5分)(2015•本溪)如图为铝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铝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13 ;

(2)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

(3)铝元素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4)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5)铝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氧化铝 .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1)左上角的13表示原子序数,即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

(2)最下面的数值是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3)铝属于金属元素;

(4)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在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铝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

答案:

(1)13

(2)26.98

(3)金属

(4)失去

(5)氧化铝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解答时要理解原子序数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4分)(2015•本溪)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制作粽子的原料有:

糯米、大枣、瘦肉、加碘食盐等,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原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瘦肉 ;

(2)原料中使用的加碘食盐可以补充碘元素,其目的是预防 甲状腺肿大 (填“甲状腺肿大”或“佝偻病”);

(3)使用不锈钢锅将粽子煮熟,是利用了金属具有良好的 导热 性;

(4)装粽子的食品包装袋使用的是 热塑性 (填“热固性”或“热塑性”)塑料.

考点: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塑料及其应用;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判断

(3)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分析;

(4)热塑性塑料在高温情况下“塑”,高温下可以发生形变.

解答:

解:

(1)瘦肉中富含蛋白质,故填:

瘦肉;

(2)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症,故填:

甲状腺肿大;

(3)由于不锈钢具有导热性,所以,可用不锈钢做炊具,故填:

导热;

(4)制作食品包装袋的塑料在高温时可以变形,所以是热塑性塑料;故填:

热塑性.

点评:

“民以食为天”,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把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提上了生活的日程,所以对六大营养素的考查也成了热点之一,特别是六大营养素包括的种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19.(5分)(2015•本溪)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t2℃时,将A、C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 ;

(2)若B点混有少量A时,可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提纯B;

(3)t1℃时,能不能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的C溶液?

 不能 (填“能”或“不能”);

(4)t2℃时,将A,B,C三种固体物质各30g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B ;

(5)将t1℃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C>A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P点的含义是:

t2℃时,将A、C两种固体的溶解度相等;若B点混有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