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0087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docx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中日间的关系相信每个国人都众所周知,所以我们更应该理性的认清甲午战争这一历时史实,勿忘国耻。

从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到日本侵略中国,这一种种罪行,正正体现了一种对金钱的强烈欲望。

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丰岛海战为开端爆发,直至1895年4月17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而致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种种欺压挺了过来,然而直到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从未能正真的缓解。

现今两国最大的争腻钓鱼岛问题尤为关注,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中日关系的种种冲突与争端由钓鱼岛进一步恶化,但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让步,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我国与日本的历史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不在我们身上,相反,我们是很宽容的,比如战后赔款,我们只字未提;而日本呢,它首先根本没有意思到自己的历史错误,不断歪曲自己的侵略行为,一再的参拜靖国神社,伤害我国及其他亚洲人民的感情;试想,一个无法意识到自己错误,或者说它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却根本无心改正的国家怎么能让人信任?

人与人之间,交往在于知心,而国与国之间,更在于诚信!

关于这点,日本更应该多像德国学习。

如果日本一直不敢正视自己对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罪行,那么中日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地好起来!

利益冲突才是国家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当日没有想统治中国,就不会有8年抗日,各国人民就不会妻离子散,如果日本没有想把钓鱼岛占为己有,我们就不会有抵制日货这一类口号,这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导致了种种冲突的发生。

在这个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过去,看清历时史实,不忘记我们昔日的沧桑,让我们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剥削与掠夺。

同时也要有警惕之心,防止他国对我国的威胁。

身处和平时代,我们就应居安思危。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的很好: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自身打铁功夫硬,我们才能不惧怕任何国家或者势力的威胁。

只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怕威胁,与绝不妥协。

篇二: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甲午中日战争论文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

双方的兵力对比:

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

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

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

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

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

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

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

”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

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

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

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

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

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

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

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

国势的衰败,使清朝官员对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前倨后恭”的变化。

国门初开时,蓝服金发的西方人被视为异类,称为“夷人”,至于“东洋小国”的“倭人”则更不在话下。

1873年,各国驻北京的公使要求同治皇帝予以接见。

清延提出觐见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国威。

各国公使偏不给面子予以拒绝,僵持了四十多天,经过往返交涉磋商,最后清廷终于允行“三鞠躬”礼,才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

可是至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竞不顾国家尊严,委派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去巴黎与法国政府谈判议和,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奇闻。

在中日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科士达和田贝的劝告,对中国的换约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从妄自尊大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总之,已经腐败而又陷于帝后党争的清王朝,在战前丧失了改革自强的历史机遇,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

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篇三: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甲午中日战争论文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

仅就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

当时,清朝一位御史就曾沉痛的说:

“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

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知彼者败。

……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者。

”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

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

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

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

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

”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

”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

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

”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

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

”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为日军私递军火,接济米粮,并多次进行破坏活动。

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之巨炝毁于药水;湖北制造局机器及枪炮子弹被火焚;抓获石川五一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据石川五一供认,“欲用地雷炸药轰海光寺军火器械集聚之所。

此寺一毁,则天津毁矣,海防废矣”;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致力于谍报活动。

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密码编制原始,规律简单,清廷的密电码被日方全部破译,日本由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全部往返密电共54件。

由于清廷毫无察觉,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更改密码,以至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的往来密电共22件也全部被日本破译。

根据以上情况,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谍报活动是十分成功的。

从战争本身角度看,日本的成功既是战略战术的胜利,又是谍报工作的胜利。

根据日本间谍提供的情报,“倭人唯事事先发,故能制我之死命;我唯事事后发,故始终为倭人所制。

”日本自己也认为正是由于间谍的出色工作,日本才能在战争中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

回顾以上百多年前的往事,不仅是对业已逝去的岁月作出历史判断,也是提醒我们今天不要放松了必要的警惕。

篇四: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各方面分析论文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再探讨摘要: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的结束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

而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要远远超越日本,而由于当时的腐败的政治体系与统治者的无能,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了深渊…首先简要概述甲午战争的经过,特别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战役和战败后的赔偿经过及影响等,分析了当时中、日的各方面实力,给出了具体的经济及军事实力数据。

关键词:

中日甲午战争;政治体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清政府;日本综合实力1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努力之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这期间,中国在经济、军事上都取得较大的突破,成为亚洲最强大的三个国家之一。

这期间虽然发生了多次战争,但都是以中国胜利结束,比如: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大军等。

中国士气大振,各方面军事力量都有所发展,加强洋枪队建设,清政府也大笔拨款资助北洋水师,使中国水师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

而且,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居世界前列。

而当时的日中战争经过及主要战役、条约概述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历时仅仅7个多月,但中间发生的战役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当时的亚洲2.1起因清光绪元年以前,朝鲜与日本矛盾甚深,朝鲜摄政王李应是甚至直接下令:

“凡与日本人呢交涉者,处死刑。

”这一年有艘日本军舰停泊在朝鲜江华岛沿海附近进行海域测量,在排日情结下,江华岛炮台守军发炮攻击,在日军的全力反击下,摧毁了江华岛炮台。

这就是著名的“江华岛事件”。

江华岛事件过后,朝鲜不仅与日本关系愈加恶化,更加深了国家内部矛盾,发动多次政变。

由于朝鲜当时还是清朝的附属国,理应派兵去帮助朝鲜。

清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拂晓,济远和广乙两舰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后返航,经过朝鲜丰岛海面时,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日本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广乙两舰。

一番激战后,广乙舰被击沉,济远舰受到重创,载有清军1200人的高升号被日本劫持。

次日,日军更将所有清军扫射杀死。

七月二十八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清政府为之大怒,八月一日,中日双方正式开战。

2.1战争经过及主要战役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

战争分陆战和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双方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陆面战斗三个战场同时展开:

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九千五百余人,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差甚远,由于清军奋力反击,日军无功而返。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

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搭浮桥抢渡成功后,相继攻破虎山、九连城、安东县等。

25日,旅顺陷落,日军残暴的进行了4天的杀戮,超过两万人遇害。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2综合分析2.1政治体系及当时时政分析经济、军事实力比较分析2.1.1中国日本后期因为李鸿章解雇了当时训练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舰队军纪出现问题,“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

”“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

1888年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所以北洋海军只购入了3发炮,“从前拨定北洋经费号称二百万两,近年停解者多,岁仅收五六十万。

”[1]“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业已无可驶用。

”至于领导丁汝昌“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

刘步蟾则被人们称为“实际上之提督者”。

2.2综合列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何战败?

摘要: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一场典型的“海军制胜”的战争。

交战双方隔海相望的地理态势,加之发动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围绕制海权所制定的作战计划,都决定了海军舰队在这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地位。

众所周知的战争结果是,拥有庞大北洋舰队的中国又一次惨遭彻底的败局。

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经过几十年的明治维新,实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而中国更是通过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求强”,“求富”,拥有号称当时远东第一舰队,中国海军北洋舰队不可谓“兵不强,马不壮”,以邓世(出自:

WwW.zaiD在点网: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500字)昌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不可谓作战不英勇。

但不幸的是,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却初受挫于丰岛、再遭创于黄海、最终全军覆灭于威海卫军港,从而彻底铸成中国的败局。

中国建立了一支在当时亚洲乃至世界都令人刮目相看的具有一流阵容及其实力的海军,为什么还是逃脱不了失败的悲惨命运呢?

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海战,洋务运动,北洋舰队,政治制度。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战争前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于此时,我国断然先发制人,制订进取计划,谋求国家他日之安宁与幸福,1实今日之最大急务也.于清国之可乘之机,乃欧洲或中亚战乱之时。

现在磨刀以待时机,最为重要”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战争前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战争前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战败原因: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2吉田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

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

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仁川登陆后,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

”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

“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李鸿章认为:

“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

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

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

”朝鲜战场的失利,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士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

战争往往就是这样,一方有备而一方无备,就会必打、早打、大打;而被侵略方如果头脑清醒,准备充分,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对侵略者必然产生威慑、遏制作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

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

其根源就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

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

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

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

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

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照会日本:

“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

”当日本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

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说:

“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

”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

就这样,中国被英国出卖了。

随后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寄希望于美国调停但这些都以失败告终。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

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

但清政府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

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

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

赫德道出了实情:

“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

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

”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中国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战后的情况正是这样,列强利用“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强盗条约都得到了很多好处。

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

与此同时,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大小几十次战役中,没能组织一次像样的抵抗,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

“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骄,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

”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

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道理,连改良派思想家梁启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

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

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

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朝鲜战场失利,“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悬殊。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

海战之艰危,较陆军尤甚。

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

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

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

”3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

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

”李鸿章此论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

洋务运动搞了30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

光绪皇帝十分恼怒,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

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

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对比,这是一般规律。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需要特定的条件,不是普遍现象。

但在篇五:

甲午战争论文忆甲午海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