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0426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docx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

《钢琴音乐的奇葩》

——肖邦和《c小调练习曲》教学设计

荣成一中李伟

一、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聆听、分析《c小调练习曲》,让学生感受钢琴音乐的魅力,了解世界钢琴文化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C小调练习曲》是一首音乐会练习曲,又称为《革命练习曲》。

这首钢琴作品是波兰作曲家肖邦,于1830年11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听到华沙起义失败,俄国重占华沙的消息后创作的。

反映了肖邦震惊、愤怒的心情,也表达了肖邦的爱国之情。

本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引子+A+B+A1结+尾。

鉴赏这首钢琴作品的重点是聆听、感受和体验,通过分析作品进一步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从中体会作者内心的爱国之情。

也通过这首作品了解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肖邦对世界音乐的贡献。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有理性分析能力,尽管作品生疏,但相信学生能够逐步的接受并喜欢这首世界佳作。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肖邦,聆听、分析《c小调练习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感,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朋友等一切的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树立终身学习和报

效祖国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完整而充分地体验《c小调练习曲》,学生在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积极体验中,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比较。

通过分析《c小调练习曲》各段落表达的情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3.探究。

引导学生对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的研究与创造活动,用开放式、问题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合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以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为音乐媒介,加强与同学与老师的合作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学习作曲家创作钢琴曲的手段;通过学习肖邦音乐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2.通过模仿钢琴家的演奏方法,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培养多元联系后的创作能力。

3.课后自学“练习曲”和“音乐会练习曲”的概念。

五、评价设计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表演、习作展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终结性评价。

最后,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做出总体评价。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学生在课堂中各方面的表现,如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尤其是爱国情感的

反应、参与课堂学习讨论的态度、与教师同学之间合作精神、探究学习能力等,教师用语音和形象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对学生的技能表现、分析作品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学生和教师自己总结出对本节课的学习和教学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和学习的纵向比较更科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做出诚恳的评价。

在参加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讨论、合作、创作等方面可以采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的互评。

本节课可能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因家长或者社会同仁的参与,形成他评,对教师今后改进教学方法和掌握教学方向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视频导入

师生问好。

播放2012春晚李云迪和王力宏“斗琴”视频《金蛇狂舞》。

[设计意图]:

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外国的音乐作品,尤其是钢琴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通常不如当今流行歌曲。

上课开始,通过中西合璧的钢琴表演,能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对钢琴的探索和研究兴趣。

2.出示课题认识肖邦

作者介绍。

①.请同学谈谈对肖邦的认识情况。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学生搜集的关于肖邦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②播放肖邦资料片。

[设计意图]:

对肖邦更加深入、全面、细致的了解。

教师小结: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带了一把故乡的泥土离开波兰,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华沙安葬,这两点就足以说明肖邦是一位很爱国的音乐家。

【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掌握肖邦的生平,获得《c小调练习曲》

创作的背景信息。

[设计意图]:

了解一部音乐作品很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感同身受,通过对作者背景的分析介绍,逐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

3.初听全曲感性认识教师播放课件中国著名钢琴家石叔城演奏的《c小调练习曲》。

谈谈音乐表达是怎么样情感?

总结出曲式结构图?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

前后桌为一组讨论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

初听音乐,让学生大胆猜想,谈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实现“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

教师小结:

《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于1830年9月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11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

4.分析乐曲课堂实践

【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总结:

引子+A+B+A1结+尾。

引子:

学生活动】:

讨论引子表达怎样的情感?

讨论结果:

由强烈的、森严的属七和弦开始。

它伴随着一连串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翻滚的流动音型所组成的下行乐句,表现了作曲

家悲愤的、震惊的、用语言难以言表的心情。

【学生活动】:

道具是:

“废旧的答题卡”

(1).模仿作曲家练习弹钢琴的左、右手的姿势,右手弹和弦,左手拿个卡从右到左,演绎音乐的下行。

由这个动作联想到四四拍子的指挥图式。

(2).练习四四拍子的指挥图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引子的两种音型,一是和弦,二是下行的十六分音符。

指挥的图式为第二段的音乐活动做下铺垫。

[设计意图]:

身临其境的体验引子的两种音型。

第一部分——A

【学生活动】:

讨论第一部分描写的情感是什么?

讨论结果:

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

令人联想到华沙

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想像作曲家那是的心情是怎样的激昂慷慨和起伏难平。

第二部分——B

【学生活动】:

(1)学习指挥的图式应用在第二段中,随着音乐做四四拍子的指挥动作,体验下行旋律表达的情感。

(2).分组讨论,如果将乐曲中表现忧伤地情绪的下行的旋律走势变为向上,那么乐曲的情绪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3).根据一个简单的生活素材,比如是“做错了事,受到老师的

批评,或者是的手机让班主任给收去了等等做为素材。

”用旋律下行走向

方式创作一段旋律,体验悲伤的情感。

(4)学生作品展示。

教师小结:

第二部分出现了一个略带悲痛的旋律,好像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体验下行音乐旋律表现的情感和写作简单的旋律片段。

第三部分——A1

学生讨论后集体小结:

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

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者的火焰并未熄灭。

表现了作曲家对民族解放战争必将获得胜利的期望。

结尾:

【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掌握结尾的C大调的主和弦的色彩和意义。

教师小结:

最后,乐曲以极强的力度(fff),以雷霆万钧之势猛然地结束在C大调的主和弦上。

在这里,作曲家表现了对民族解放战争必将获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

[设计意图]:

用动作来体验乐曲结束的情感。

5.复听全曲延伸内化

【学生活动】:

用一首小诗或者一幅图画表达作品的意境。

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

多元联系,升华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6.拓展资源回扣主题

播放马克西姆演奏现代版的《c小调练习曲》。

[设计意图]:

体验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表演风格产生异样的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

7.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

音乐能使人迸发出坚定的信念和胜利的信心,也能够推动全人类不断地追求光明,勇往直前。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精彩!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C小调练习曲》的特点,自主学习音乐知识:

练习曲和音乐会练习曲。

请问,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属于练习曲还是音乐会练习曲?

答案: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

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

前一种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音乐会练习曲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

它已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

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就属于音乐会练习曲。

8、走进琴房弹弹钢琴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时间,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6

人,每个组一个小琴房,让懂钢琴的学生教不会弹钢琴的学生,哪怕就是会弹一个音也是人生历程中学琴的开始。

活动结束,各组总结交流自己组的学弹钢琴情况。

七、板书设计

利用思维导图做的板书结构图。

八、巩固练习

多选题:

(每题2分。

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漏选、少选得分,错选不得分。

第一题:

关于肖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肖邦是法国人,作曲家、钢琴家,有“钢琴诗人”之称。

B、李斯特和肖邦同称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C、肖邦一生的作品除了练习曲外,还有《叙事曲》、《圆舞曲》、《即兴曲》、《谐谑曲》和《夜曲》等。

D、他带了一把故乡的泥土离开波兰;他的遗言是:

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华沙安葬。

答案:

ABCD

第二题:

关于《C小调练习曲》的说法正确的是:

11

A、《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于1830年9月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

B、《c小调练习曲》的曲式结构图式是:

引子+A+B+A1结+尾。

C、引子由强烈的、森严的属七和弦开始。

它伴随着一连串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翻滚的流动音型所组成的下行乐句,表现了作曲家悲愤的、震惊的、用语言难以言表的心情。

D、乐曲最后以极强的力度(fff),以雷霆万钧之势猛然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

答案:

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