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1596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农业和工业地域及其发展练习含答案

农业地域与农业发展

〖重难点解读〗

试题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考查方向:

通过某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原因;通过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区域农业生产类型、形成条件、原因的分析,说明区域农业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探讨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探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试题涉及选择题、综合题等多种考查形式,要求较高,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

〖典例探究〗

(2020·新课标全国卷Ⅱ)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

打沟主要是为了()

A.灌溉B.排水C.防虫害D.通风

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产量B.减少水土流失C.降低生产成本D.减少蒸发

5.近年来,该地()

A.种植结构复杂化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D.种田大户增多

【答案】3.B4.C5.D

【解析】

【3题详解】

种植单季稻稻田长期浸水,而小麦怕涝,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田地中打沟是为了排水,使土壤干湿适宜,创造高产土壤条件,B正确。

巢湖平原雨季较长,播种小麦前稻田水分充足,水分充足,打沟不是为了灌溉,A错误。

在田地中打沟起不到防虫害的作用,C错误。

巢湖平原地形平坦,越冬作物小麦不需要特别通风,D错误。

故选B。

【4题详解】

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种植小麦收益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不经翻耕播种小麦,C正确。

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不经翻耕播种小麦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

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错误。

当地水资源充足,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少蒸发,D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随着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的普及,为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提供了可能,种田大户会增多,D正确。

巢湖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变化不大,种植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化,A错误。

复种指数有气候决定,不会提高,B错误。

种田大户承包经验,机械化操作,劳动力有限,田间管理不会变得精细化,C错误。

故选D。

(2020·新课标全国卷Ⅰ)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葡萄喜光,耐旱。

下图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

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

【答案】

(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

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

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2)葡萄喜光。

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

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

【解析】

根据材料提示:

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可以判断该地为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选择西欧顺坡垄设计为情境,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的观念。

【详解】

(1)该题可以利用逆向思维来答题,根据顺坡垄种的结果来推测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顺坡垄的走向与坡向一致,水流速度较快,不利于保水保土,且灌溉不便。

结合材料,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应位于温暖湿润的西欧,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

降水频率高即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每次降雨量较小,对土壤的冲刷能力较弱,故可不考虑保土保水的作用,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故可不考虑灌溉的问题。

(2)由材料可知,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的南坡。

该地位于52°N附近,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可加大阳光与坡面的夹角,单位面积接受光照多,且不易形成遮挡。

顺坡垄葡萄之间的阻挡少,可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利于葡萄的生长。

(3)此问题是与前面两问进行对比而设置的,答题时需要对比温带湿润地区和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降水特点。

温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偶有暴雨。

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顺坡垄加重了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水保土;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灌溉不便。

故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

(2020·新高考海南卷)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然橡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南橡胶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

下图示意在橡胶林下种植高温型食用菌的生产模式,该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此评价该生产模式在海南推广的条件。

【答案】林下种植空间大,土地资源丰富;橡胶树产生树阴、遮挡风力,加之智慧灌溉调节橡胶园湿度,有利于高温型食用菌的繁殖;海南热量充足,食用菌生长速度快,废弃菌料腐熟速度快,生物菌肥多;海南省劳动力充足,劳动力工资较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

重在考查对图表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

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首先,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南橡胶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可知,海南拥有中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林下种植空间大,土地资源丰富;其次,橡胶树植被高大,产生的树阴面积大,且能有效遮挡风力,有利于高温型食用菌的繁殖(注意图中有箭头从“树阴、静风”指向“高温型食用菌”)。

同时,智慧灌溉调节橡胶园的湿度,既直接有利于高温型食用菌的生长,也有利于橡胶林的生长,进而又促进高温型食用菌的生长和繁殖;再次,海南地处热带,终年高温,高温型食用菌生长速度快,进而使得废弃菌料腐熟速度快,生物菌肥多,生物菌肥提供给种植橡胶树的土壤,促进橡胶林的生长,进一步为高温型食用菌营造了“树阴、静风”的繁殖环境;最后,根据材料“天然橡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知,该生产模式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相对较高,海南省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开展。

〖备考秘籍〗

农业生产与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等息息相关,因此试题有分值高、综合性强的特点,对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评价的能力要求较高,在复习中要重视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试题的载体往往以区域图或农业生产数据资料、统计图、模式图等为背景材料,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读图能力。

本专题往往会立足于当前热点,如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以具体的图文材料为背景,从大时代、小切口的要求出发,强调对考生获取和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以综合性题目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会分析把握区域特征,备考时一定提高对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精准分析能力。

〖重难点突破〗

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

[透析考向]

本专题考查重点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的判读等。

多以区域图、统计图、模式图等为载体,以具体农业生产活动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立体农业、城郊农业、生态农业、转基因食品等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为背景,考查生产技术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某一区域农业生产方式,或者某一生产模式为载体,突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性,考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如地膜覆盖技术、瓜田压砂技术、育种技术等。

考查频率高,难度大,是复习的重点。

[学法指导]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①熟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有土、地、生、气、水,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市场)、交(交通)、政(政策)、劳(劳动力)、科(科技)等。

土指土壤条件;地指地形条件,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等;生指植被,草场广布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多汁牧草生长地区可以发展乳畜业等;气指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光照、湿度、风等条件;水指水源条件。

②区分正确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

a.主要区位因素:

对某一区域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b.主导区位因素:

对某一农业发展来说最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或理解为没有该因素,某农业无法发展),如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热量;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水源;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地形;城郊的乳牛、花卉、蔬菜——市场;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技术。

c.限制性区位因素:

对某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因素,当该条件得到满足时,则其成为主导区位因素。

随着科技发展,可以通过改造限制性区位因素来促进农业发展,其改造方式从宏观来看,可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改造自然限制性区位因素,使之适合农业生产,如温室大棚生产,改造热量条件;二是改良作物品种或耕作制度,使生产适应当地环境,如改良耕作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培育耐旱品种。

当然也可两方面同时进行操作。

③牢记特殊的区位条件

影响农产品的品质的区位因素:

气候条件主要是光照和气温。

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

气温低,不利于虫卵越冬,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害虫存活。

特殊的地理位置如封闭的区域病虫害很少传入;其他自然条件越优越,则作物品质越好;另外,农业技术,如育种技术能提高农产品品质。

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改变

科技主要用来改良某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使农业实现机械化、高品质生产。

a.科技改变农业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

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

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

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特别注意:

耕作制度与复种指数不同。

复种制度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

一年种植作物二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一年二熟或三熟,二年内种植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二年三熟。

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

b.覆膜技术的影响

农业覆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多种要素产生影响。

地膜可以截流水分,比如露水、雨水、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等;冬春季节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地面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可以减缓风力对土壤表层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等。

这样,地膜覆盖可以起到提高作物产量、复种指数作用;还可以防除杂草,节水抗旱等。

注意:

人们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作物生长的需求,采用不同季节覆盖不同地膜,达到不同的效果,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农业地域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可以根据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判断,也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结构、产品商品率等特点进行判断。

判断的关键是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

具体如下表所示: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季风水田农业

小麦、玉米

面向市场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谷物农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大牧场放牧业

奶牛

面向市场

商品化、集约化程度高

乳畜业

谷物、牲畜

主要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高

混合农业

单一热带经济作物

面向国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

种植园农业

2.中国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透析考向]

依据十九大报告对农业的宏观构建和2019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稳定粮食生产依旧是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在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和精准脱贫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是考查的热点。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显性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等),隐性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具体案例切入,在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区位选择、农业生产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辩证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学法指导]

(1)区域农业发展问题

①农业环境问题

农业发展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农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a.农业生态破坏问题:

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或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湿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b.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主要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为追求更高的产量,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等导致的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质量下降等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农业发展效益问题

主要是由于认识以及科技水平的原因,导致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活动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加工经营落后、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农业产业效益低等问题。

(2)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区域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即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

经济效益:

通过优化农业结构、产业结构,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安排各业比重,延长产业链,引入其他产业如农业光旅游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品牌;

生态效益: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等。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牧、禁渔、休渔等。

(3)特色农业、生态农业

①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

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

其根本是依托农业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突出自己的特征。

地方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两点:

充分发挥优势条件和改进限制条件。

同时注意改善交通、扩大市场,如可采用电子商务等,注意改善当地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②围绕绿色生产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思维点拨:

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农业生产模式图的判读方法

农业生产模式图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农业生产模式两种形式。

农业生产模式特征分析是近几年农业部分命题的一种主要考查方式,其主要的判读方法总结如下。

一看找典型作物,推断所在地区;二看废弃物排放和利用;三看土壤的肥力结构,是否为有机肥;四看能源来源是否为沼气等;五看种植结构,是否多种经营;六看产业结合,观察产业链是否延长。

(3)我国的粮食生产

无论怎样强调农业现代化和科学化,无论怎么调整产业结构,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的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

④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

例如:

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限时检测〗

(2021·江苏连云港市·高三开学考试)“海水稻”是对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它可以生长在滩涂和盐碱地。

“海水稻一棉花”间作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图为我国某地“海水稻一棉花”种植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农业生产中()

①滴灌可以增加根系区域的土壤盐度和湿度

②铺膜可以保温、保湿,有助于保苗、促苗

③间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单产

④滴灌可以控制水肥量,减少对地下水污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可借鉴该地种植方式的地区是()

A.三江平原B.洞庭湖平原

C.华北平原D.湟水谷地

【答案】

1.D2.C

【分析】

1.滴灌对土壤的盐分具有淋洗的作用,但当滴灌区域停水后,随着蒸发的加剧,下层土壤的盐分随水分蒸发上升,是上层湿润区盐分累计,并不是增加根系区域的土壤盐度,①错误。

铺膜类似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可以保温,并且阻挡水汽蒸发,起到保湿的作用,有助于保苗、促苗,②正确。

间做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光能的浪费,但不会增加某种作物的单产,③错误。

滴灌可以通过控制水肥量,减少灌溉过程中造成的地下水污染,④正确。

ABC项错误,D项正确。

故选D。

2.像这种种植方式,需要在滩涂或盐碱地,三江平原位于东北,土壤肥沃,盐碱地较少,A项错误。

洞庭湖平原地形平坦,主要问题是围湖造田,并不是土地盐碱化,盐碱土较少,不需要这种种植方式,B项错误。

华北平原盐碱土广布,最适合这种种植方式,C项正确。

湟水谷地主要是土地沙化,需要治理好水土流失,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1、华北气候干燥,尤其在春季.水分蒸发快。

2、漫灌,黄河河床抬升等使地下水位高。

由于毛细作用使地下水上升至地表蒸发留下水中的盐分。

日积月累,土壤中的盐分增多,造成土壤盐碱化。

(2021·安徽池州市·高三期末)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其中以川滇藏线路最为著名。

下图为茶马古道路线区域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现代普洱茶的售价仍然较高的原因为()

A.距离市场远,运费成本高B.采摘成术高,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

C.茶叶产量少,市场需求大D.商家炒作,虛抬价格

4.普洱茶主产区为思茅、普洱,普洱茶(熟茶)适合在茶马古道利用马帮进行运输的原因()

A.普洱茶的熟茶为发酵茶,耐储存、耐运输B.普洱茶产量小,出口量小

C.普洱茶的市场需求少D.普洱、思茅地区与外地市场路途地形平坦,马匹运力强

5.图示茶马古道经过地区地理特征为()

A.少数民族人数少,民族类型少B.通过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等,地形起伏大

C.气候日温差小,年温差大.全年降水多D.位于河流中上游,流速快,水能丰富

【答案】

3.B4.A5.D

【分析】

3.普洱茶价格贵,而且多压缩成块,运费成本不高,A错。

采摘成本高,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是现代普洱茶售价仍然较高的主要原因,B对。

茶叶产量大,市场需求也大,C错。

虽有炒作,虚括价格,但成本确实较高,D错。

故选B。

4.当地气候潮湿,马帮运输速度又很慢,普洱茶的熟茶为发酵茶,耐储存,耐运输,A对。

普洱茶产量大,出口量大,B错。

普洱茶的市场需求量大,C错。

主产区与外地市场地形崎岖,适合马匹运载,D错。

故选A。

5.图示茶马古道经过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多,民族类型多,A错。

没有通过祁连山脉,B错。

图示地区地形复杂,各地低温、日温差、年温差不相同,需分别考虑,C错。

位于河流中上游,流速快,水能丰富,D对。

故选D。

【点睛】

注意是现代普洱茶价格贵的原因,不要还回答为茶马古道时期。

茶马古道经过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多,民族类型多,地形崎岖,适合马匹运载。

(2021·重庆高三零模)农作物物候期与气候紧密相关。

有学者研究了我国某种苹果两个主产地1996~2018年春季物侯期的平均出现时间,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数字表示距1月1日的天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山东福山与新疆阿克苏该种苹果树始花期的差异,表明春季阿克苏()

A.升温更快B.降水更少C.温差更大D.光照更弱

7.某天北京时间14:

40左右,阿克苏某中学的同学到当地果园(80°E,41°N)开展户外劳动时发现苹果树刚好出芽。

为了解光照强度,同学们计算出此时太阳高度约为()

A.10°B.30°C.50°D.70°

【答案】

6.A7.C

【分析】

6.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影响果树始花期的主要因素为气温条件,温度高,热量充足果树开花时间早,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新疆阿克苏地区苹果树始花期比山东福山早6天,说明自1月1日以后,新疆阿克苏地区升温较快,与山东福山相比,新疆阿克苏地区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增温快,使得果树活动更多的热量,始花期早,A正确,故选A。

7.考查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据图可知,阿克苏地区苹果树发芽的时间为距离1月日后的88天,大致3月29日左右,距离春分日附近,太阳直射北半球,靠近赤道附近,该日太阳大致直射北纬1°,该日正午太阳高度大致为50°,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4:

40(120°E),该地的地方时为12:

00,正直正午时,因此此时的太阳高度大约为50°,C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以苹果树花期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题目整体难度较大。

(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期末)冀南地区的邢台威县,某葡萄种植园以大棚种植葡萄。

秋季果实收获后,在晴好的白天,在棚矿盖上被子,晚上打开棚顶,操作到葡萄进入休眠阶段;次年二月份开始进所反向操作(白天打开棚顶,晚上盖上被子),直到果实成熟。

由此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8.该葡萄种植园在秋季果实收获后,每天操作棚顶被子的主要的目的是()

A.减少病虫侵害B.防止太阳暴晒

C.多受露水滋润D.引导葡萄早眠

9.该葡萄种植园在不同季节进行反向操作,是为了()

A.葡萄延后成熟B.葡萄提前成熟

C.改变葡萄品种D.提高葡萄甜度

【答案】

8.D9.B

【分析】

8.该葡萄种植园,在秋季果实收获后,在晴好的白天,在棚顶上盖上被子是为了减少太阳辐射;晚上打开棚顶,使棚外的冷空气进入,这些操作都是为了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使葡萄早日进入休眠阶段,D正确;这些操作与减少病虫侵害无关,A错误;秋季果实收获后,太阳辐射已经较弱,太阳暴晒很少,B错误;白天在棚顶上盖上被子与露水滋润无关,C错误。

故选D。

9.该葡萄种植园从二月份开始进行反向操作,是为了早日唤醒休眠的葡萄,使生物节律提前,葡萄提前成熟,抢先进入市场,B正确,A错误;操作方式不会改变葡萄品种,C错误;在葡萄生长季节采取增加光照,增大温差等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