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17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这些法规(  )

A.抑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B.挫败了日本的经济掠夺

C.防止了国民经济的崩溃D.积累了抗战的经济力量

7.下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8.阅读下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统计表(不包括东北和中国台湾地区,按1936年不变价格计算),从中可以看出1936—1946年的中国(  )

1936年(%)

1946年(%)

全部工业资本总额(1936年:

100.0,1946年:

100.0)

帝国主义在华工业资本

61.4

32.8

中国工业资本

38.6

67.2

中国工业资本总额(1936年:

官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

15.0

67.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本

85.0

32.7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一直占据主导

B.官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逐渐占统治地位

C.帝国主义在华工业资本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D.三大工业资本共同发展而呈现出鼎立之势

9.下面为新中国1950—1952年的投资比重分布图,当时这种投资比重分布(  )

A.加速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D.有助于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

10.1953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

“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国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11.下面是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它反映了当时(  )

A.多快好省超英赶美B.急躁冒进与克难纠“左”

C.以阶级斗争为纲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

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措施(  )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化进程

13.某一时期我国出现了下列现象:

国家财政预算赤字日益升高;

贸易逆差居高不下;

经济犯罪和腐败日益增多;

耐用消费品发展过快;

乡村工业发展迅速;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对此现象发生背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B.“二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

C.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过速发展

D.市场经济体系确立,经济得以全面发展

14.(2017·

成都模拟)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

贯穿以下几幅图片的主题是(  )

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猛进

15.2015年7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

小岗人,怀念您”。

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16.(2017·

福建质检)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

这种做法(  )

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D.受惠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17.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中国近30个部门共清理了相关法律文件约2300件,其中废止了830件,修订了325件。

到入世第十年即2011年,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约19万件。

这主要说明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切实履行了入世承诺

C.对外开放的扩大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8.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发表的文章。

它们反映了(  )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决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C.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艰难和风险D.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19.清末《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写道:

“西装旧服广搜罗,如帽如衣各式多。

工厂匠人争选购,为他紧束便摩挲。

”由此可知(  )

A.传统服饰得到全面革新B.崇洋成为社会时尚

C.人们服饰观念走向开放D.西装更适合工人阶层

20.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

“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各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

……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动人的善念。

”文中作者认为(  )

A.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

D.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9分,第22题19分,第23题12分,共50分)

21.(2017·

贵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商品。

如果没有鸦片,其他输华商品又不能增加的话,那么从中国运往印度的白银将大大减少。

英国人庆幸的是,鸦片每年都有很大的涨幅,而且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这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

另外,原来英国利用向中国输入大量印度棉花来弥补购买中国茶叶资金的不足,鸦片产量提高后则不需要了,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

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一直维持到19世纪后期。

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三角贸易的结构开始发生动摇,英国主要从印度进口茶叶,中国自产鸦片也占据国内主要市场。

……即使当时中国……意识到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衰减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

19世纪茶叶贸易只是中国与欧美国家拉开距离过程中露出的小小冰山一角而已,茶叶出口危机只是19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一个侧面。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

十九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中国》

材料二 1890年英国驻汉口领事列举了印度和锡兰的种茶人优于中国种茶人的有利条件:

可资运用的资本较大;

没有厘金、入市税和进口税;

有更好和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化学和农业知识;

对购买者的嗜好和要求了解得更彻底;

有无数公共工程,旱季便于灌溉,雨季避免淹没;

茶园面积庞大;

有优良的机器,等等。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茶叶出口危机的主要原因。

(7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英、印“三角贸易”的演变,并简析这些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2分)

 

22.城市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变化

材料二 2012年1月中旬,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宣布:

大陆地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统筹城乡发展正成为各地发展新的主题……城市化的继续推进涉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

这一进程意味着流入城镇的农民工数量未来将趋向下滑,经济发展成本越来越高。

一些行业的“用工荒”越来越突出。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90后”农民工出现了“宁愿在城市富余,不愿在农村就业;

宁愿在服务业拿低工资,不愿在制造业挣加班费;

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据此说明下一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10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978年底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1979年

安徽凤阳县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

1983年

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1987年

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1992年

邓小平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1997年

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私营企业达96万家

1999年

全国81.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建立公司制;

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材料简单勾勒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做出合理解读。

测试答案

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A 材料反映了湖南平江由主要种粮食作物改为主要种经济作物,这说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A项正确;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商品化农业古已有之,D项错误。

2.C 结合题干材料及时间信息可知,1898年正值维新变法时期,材料的核心内容为奖励创造和发明,这顺应了当时实业救国的潮流,答案为C项。

3.B 由材料信息可知,洋务企业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

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故C项错误;

材料并未强调官商一体违背经济规律,D项错误;

材料中“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B项正确。

4.B 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出民间投资由政府引导,排除A项;

民间投资涉及多个领域,C项错误,排除;

民国期间中国轻、重工业的比例并不合理,仍是轻工业发达,D项错误,排除。

答案为B项。

5.C 图中数据显示,1905年后手工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所占比重日益下降,说明机器生产的棉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末政府实行“新政”鼓励发展民间工商业,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尤其是一战期间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所以该时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这增加了机器生产的棉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中的份额,C项正确;

该时期民族工业得到持续发展,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相对较松,A项错误;

提倡国货运动既提倡购买手工土布,也提倡购买国产棉布,B项错误;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后开展的,不能说明1875—1931年的整体情况,D项错误。

6.D 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法规的颁布有利于积累抗战经济力量,故D项正确。

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集聚抗日力量,并非抑制官僚资本膨胀,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挫败了日本的经济掠夺,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凝聚抗日力量,而非防止国民经济崩溃,故C项错误。

7.B 从材料信息看,1936年比1920年,中国经济的总资本、制造业、矿业等都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故选B项。

8.B 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该表典型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工业所有制的基本特点,即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在工业经济中逐渐占统治地位,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本则没有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形式,故选B项。

9.D 投资领域集中于工业,无法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排除A项;

从投资比重的分布来看,国民经济比例没有严重失调,排除B项;

这种有侧重的投资比例,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

由图可知,图片呈现的投资比例有利于优化原有产业结构,恢复国民经济,D项正确。

10.C 根据材料并联系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也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故C项正确;

A、B两项说法错误;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D项错误。

1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党中央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通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B项正确;

从1960年起,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4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A项只符合“大跃进”时期;

C项出现于“文革”时期;

D项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2.D A项与题干“放开经营”的信息不符;

由材料可知,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格局,故B项错误;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中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的干预,这推动了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

13.C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不会出现材料中的情况,A项错误;

B项与材料“耐用消费品发展过快”的现象不符;

D项与材料“国家财政预算赤字日益升高”“贸易逆差居高不下”不符;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关的经济法规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对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需求迅猛增加,故C项正确。

14.B 图片涉及的历史事件包含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改革开放,A、C、D三项都只反映了部分信息,故答案为B项。

15.D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题中万里支持的农村改革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依据所学知识,农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D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改变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A、B两项错误;

C项错在“完全”二字。

16.C “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做法,扩大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企业效益的增长,故C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早于城市企业改革,故A项错误;

该做法是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

17.D 从材料可知,加入世贸推动了中国改革的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在当时并未建立,A项错误;

中国入世承诺不仅体现在修改法律上,B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D项。

18.C 由题目中的时间“1980年”和部分报刊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批判的信息可知当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重考验和阻力,故C项正确;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0年”,故A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在全国农村推行,故B项错误;

1984年,改革开始从农村向城市推进,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0年”,故D项错误。

19.C 西装被工厂匠人争购,说明人们普遍接受西装,这是人们服饰观念逐渐开放的结果,C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传统服饰的革新情况,A项错误;

工厂匠人争购西装不能说明崇洋成为时尚,B项不符合题意;

西装被工厂匠人争购不能说明西装更适合工人阶层,D项错误。

20.A 本题考查影视艺术的作用。

从题干中“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动人的善念”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

B项中“广泛地影响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

C项中“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误;

D项中“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1.

(1)原因:

中国落后、分散的茶叶种植方式;

种植和加工技术落后;

旧的经济制度的制约;

印度等地充分利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电报等通信技术为印度茶叶外销提供了有利条件。

(7分,言之有理即可)

(2)演变:

19世纪前半期英国向印度、中国输出工业品,印度向英国提供棉花,英国通过印度向中国输出鸦片,中国则向英国出售茶叶等,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19世纪后半期,英国向印度、中国输出工业品并进行资本输出;

印度成为英国茶叶的主要产地;

中国鸦片基本自给,茶叶贸易萎缩。

(8分)影响:

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进一步降低;

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等。

(4分)

解析:

(1)问,从中国茶叶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和印度茶叶贸易的兴起等角度分析。

(2)问,第一小问对材料进行整合,概括作答即可;

第二小问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22.

(1)第一阶段特征:

1949—1960年城市化顺利发展。

(1分)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的展开。

(2分)第二阶段特征:

1960—1979年城市化进程受挫。

“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文革”时期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

(2分)第三阶段特征:

1979年后城市化快速推进。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小城镇大量涌现;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

(2分)

(2)有利影响: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2分)加快农民的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2分)促进户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

(2分)不利影响: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越来越高;

习惯城市生活而不愿到农村就业的心态。

(2分)发展方向:

从对城市化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注转向对城市化质量的关注;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问,第一小问根据示意图的走向可归纳出三个阶段性特征;

第二小问调动三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知识分析其原因即可。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提取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第二小问从完善城市化进程的角度分析下一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23.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92年):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阶段(1992—1999年):

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分)

解读:

改革重心由农村逐渐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答过程类解读题的第一步是按阶段概括事件发展的进程。

依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反映的事件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年到1992年,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阶段;

第二阶段为1992年到1999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阶段划分完成之后,第二步是对发展过程进程深层次分析,诸如原因、特点、影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